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2021-01-08 網易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雖說這樣一個地方發生什麼戰鬥也不奇怪,但奇怪的是報紙言之鑿鑿,說的就是當日之內會發生的事情,恐怕看到這則消息的讀者也會犯嘀咕:

  一家遠在新加坡的報紙,如何能預知福建前線的軍事行動呢?又有誰會拿這樣無頭無尾的消息當真呢?

  然而到了中午12點,

  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只聽一聲巨響,

  萬炮齊發,上萬火球如暴雨般瀉地,把一個小小的金門島籠罩在一片紅光之中。

  

  守島蔣軍猝不及防,抱頭亂竄,傷亡慘重。若不是金門前線指揮官胡璉司令和他的美國顧問晚走出了地下指揮所幾分鐘,他必定要命喪當場。

  《南洋商報》的預告,竟然果真應驗了。雖然這家報紙的創立者是華僑領袖陳嘉庚,但是軍事機密事關重大,向來以保密為重中之重,如何能洩漏給一家外國報紙呢?

  頤和園一夕談,提問者是誰?

  1956年7月16日下午四點,中央人民政務院政務委員邵力子夫婦在頤和園接到了闊別多年的學生曹聚仁一家,隨後迎入園中,在那裡,周總理正等著他們。

  晚上,

  周總理、邵力子、張治中等與曹聚仁

  在昆明湖上泛舟閒聊之際,曹聚仁突然向周總理提出一個問題:早先總理關於和平解放臺灣的談話,其"票面價值"究竟幾何?

  

  曹聚仁雖是邵力子的學生,身份卻也不過是《南洋商報》派駐香港的一名記者而已,他何德何能,竟然敢以近乎質問的方式,來刺探周總理總理講話是否算數呢?

  周總理卻似乎並不以為意,鄭重其事地回答說:

  "和平解放的實際價值和票面價值完全相符。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過兩次,第一次合作有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成功,第二次合作有抗日戰爭的勝利,這都是事實。為什麼不可以第三次合作呢?"

  得到周總理肯定的曹聚仁,

  回到香港不久便以《頤和園一夕談》為題,

  將此次談話重要內容發表於《南洋商報》。

  其實曹聚仁不僅是邵力子的學生,生於浙江上虞的他和多名浙江籍名人都是故舊。其中就包括在上海創辦《濤聲》報時結識的魯迅,以及另一位地位特殊的領導: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

  1941年,正是在蔣經國邀請下,

  曹聚仁在他管轄的江西贛南創辦《正氣日報》

  ,成為當時的東南三大報紙之一。

  

  蔣曹兩人,彼時交往密切,直到解放戰爭,曹聚仁沒有選擇赴臺,而是去了香港。"票面價值"之問,雖然出自曹聚仁之口,卻更像是出自蔣經國之疑,蔣介石之惑。

  昆明湖泛舟之行過後三個月,曹聚仁再次來到北京,

  這次他的目的地是中南海懷仁堂

  ,他將要見到的,便是言出必行,一錘定音的毛主席。

  毛主席和曹聚仁的談話持續了很久,曹聚仁這次對毛主席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臺灣如果回歸,地位如何?更重要的是,臺灣回歸以後,如何安排蔣氏父子?

  毛主席的回答是:"如果臺灣回歸祖國,'一切照舊',臺灣可以實行三民主義,但是不要派特務來破壞,我們也不派'紅色特務'去破壞他們。""臺灣只要與美國斷絕關係,可派代表回來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協全國委員會。"

  周總理補充道,

  蔣氏父子的職位自然是在中央安排

  ,且仍然可以管轄臺灣事務,包括陳誠,也可以安排不亞於傅作義的高位。

  

  毛主席最後給曹聚仁一張在大陸自由通行的門票:"你可以多看看,到處走走,看我們這裡還存在什麼問題,不要有顧慮,給我們指出。"

  曹聚仁又坦白相陳自己不是共產主義者,而是自由主義者。毛主席當即提出,讓他不妨再自由些。

  有了這些金牌,曹聚仁果然在1957年5月專程訪問浙江奉化溪口鎮,拍攝了大量當地風光,他還專門探訪了蔣氏祖居,

  和蔣母的墳墓"慈庵",並做了祭掃。

  遠在臺灣的蔣經國和蔣介石很快就收到了這些照片,隨照而來的還有一封信件,其中有兩句:溪口花草無恙,奉化廬墓依然,深深觸動了蔣氏父子的心門。

  至此,曹聚仁作為兩岸密使的身份已真相大白,他肩負的正是蔣介石和毛主席之間直接的交流溝通重任。

  金門炮戰,為何提前洩密

  1958年8月份,毛主席再次接見曹聚仁,此次會面之後,《南洋商報》就發表了文頭那則"洩密"新聞,大陸發動了對金門的炮戰。

  既然熟諳軍事的毛主席決定要打,為何又找曹聚仁故意透露這個消息呢?先來看當時的國際情勢。

  

  1958年7月15日,

  美軍派兵突然入侵中東小國黎巴嫩

  ,製造了黎巴嫩危機,蘇聯赫魯雪夫前來中國商討外交對策。

  政治大師毛主席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天賜良機,他打算利用美軍在中東無暇分身之際,一舉打下金門,先解決中國沿海的島嶼控制權,相應的軍事準備也緊鑼密鼓一一展開。

  但是隨著思考的逐漸深入,

  毛主席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決定必須先摸透美國人是否會以幹涉黎巴嫩的力度,來幹涉解放金門的戰爭。

  於是他先和赫魯雪夫商談之後,發布中蘇兩國的公報之中有如下內容:

  "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以及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這樣就巧妙地形成了蘇聯為中國軍事行動提供支持的表象,讓美國人在採取行動之前不得不三思而行。

  

  此時美軍的偵查行動也獲知了福建沿海解放軍的軍事動向,

  美蔣雙方正在為此反覆爭執

  ,做應對預案,美國果然展示出了將要幹涉金門解放的姿態,並開始往臺灣方向調集大量軍力。

  美國言論激烈,內部卻分歧重重,因為美國和蔣氏政權之間由於解放戰爭的失敗已經互相多有嫌隙,若不是因為共產主義的壓力,美國根本不願意繼續扶持腐敗的國民黨政府。

  而且防守金門相比保住臺灣,

  是一件投入遠遠大於收益的行動。

  蔣介石的立場則相當明確,失去了金門,他就失去了反攻大陸的前哨,他就永久失去了再回到大陸執政的可能。

  甚至在大陸海空力量發展起來之後,澎湖和臺灣自身的安全都難以保證。金門對於蔣介石來說,根本不是能不能守,而是必須死守的問題。

  為此

  蔣介石把三分之一的軍事力量都部署在了金門區域。

  金門一旦失去,蔣介石手裡的力量和在臺灣的威望必定蕩然無存,美國人也必定會在臺灣內部找人將蔣介石取而代之。

  

  對於美國人來說,只要能保住臺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臺灣島上是哪個政權,是死是活都沒什麼關係。

  因此美國反覆權衡之後,

  漸漸傾向於任由中國共產黨解放金門

  ,來保證臺灣永遠在美國手裡。美國多次批評國民黨在金門駐軍無效且浪費,而蔣介石對此則表示激烈反對,雙方矛盾日漸激化。

  毛主席當然對這些情況洞若觀火,因此他最終轉變觀念,決定通過曹聚仁給蔣介石傳達金門炮戰主要矛頭在美而不在蔣的內涵,讓蔣氏父子明了此戰乃是政治戰而非軍事之戰。

  在炮戰的實際執行時,

  解放軍也通過"打蔣不打美"的方式

  ,讓蔣介石看清楚,美軍艦隊在遇到危險時首先考慮的是自身安危,並不會為了國民黨真正花費力氣執行"美蔣協防協議"。

  

  小島與全局,再次洩密

  自8月23日炮戰開始,美軍為了向金門運輸給養的任務開始日益不耐煩起來,美國為了早日擺脫眼前的困境

  ,決定放棄金門,轉而專守臺灣。

  但是這樣一來,如前所說,大陸雖然得到了金門,臺灣對面的力量卻將是對美國更為死心塌地的政權,共產黨的對手將由蔣介石變成直面強大的美國,中國分裂的危險大大上升了。

  對此心知肚明的蔣介石向毛主席發出了警報。1958年10月13日,毛主席再次召見曹聚仁,在周總理、李濟深、張治中、程潛、章士釗面前,

  毛主席告訴曹聚仁:

  "只要蔣氏父子能抵制美國,我們可以和他合作。我們贊成蔣介石保住金、馬的方針,如蔣撤退金、馬,大勢已去,人心動搖,很可能垮。只要不同美國搞在一起,臺、澎、金、馬都可由蔣管,可管多少年,但要讓通航,不要來大陸搞特務活動。臺、澎、金、馬要整個回來。""臺灣抗美就是立功。希望臺灣的小三角(指蔣介石、陳誠與蔣經國)團結起來,最好一個當'總統',一個當'行政院長',一個將來當'副院長'"。

  

  這後來形成了和平解放臺灣的"一綱四目"。毛主席決定臺灣、澎湖、金門、馬祖必須作為一個整體回歸祖國。並將解放軍停止炮擊金門的決定透露給了曹聚仁。

  10月5號的《南洋商報》再次"洩密",

  發布了7日後在沒有美艦護航的前提條件下停止炮擊炮擊一周的專訊,次日發布的中國國防部公告果然一字不差。

  而此時的金門已是彈盡糧絕,解放軍唾手可得。接到曹聚仁密報的蔣介石故意置之不理,結果解放軍如約停戰,他心頭頓時去了一塊大石頭。

  毛主席和蔣介石在祖國統一大義上最終還是保持了默契,

  形成了國共第三次小合作。

  金門炮戰以後也演變會只用宣傳彈打擊沙灘,"單打雙不打"的政治對擊,直到中美聯合公報發布才徹底停止。

  作為"洩密者"的曹聚仁為了兩岸統一來回奔勞,

  可算是對於祖國問心無愧

  可惜的是,1972年,沒能見到臺灣整體回歸的曹聚仁帶著無限遺恨病逝於香港。遺體最終在周總理的指示下回葬上海,並獲得了"愛國人士"的高度評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為了中國統一—1958年金門炮戰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解放軍萬炮齊發,掀起金門炮戰序幕。自這一天起,福建沿海就進入了戰時前線狀態,直到197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才徹底結束。這是自1955年以來臺海地區最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 1958年,為何金門炮戰由「真打」變成了「演戲」?一直打打停停
    但是,新中國成立後,依然有一些地方沒有解放,位於廈門市東邊的金門島依然被國民黨控制著,他們企圖以金門島為突破口「反攻大陸」。1958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旨在解放臺灣,統一中國,下令炮轟金門。頓時福建前線火炮基地上火光一片,金門島上國民黨陣地也應聲陷入火海。這就是炮擊金門行動,又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
  • 為了中國統一—1958年金門炮戰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解放軍萬炮齊發,掀起金門炮戰序幕。自這一天起,福建沿海就進入了戰時前線狀態,直到197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才徹底結束。這是自1955年以來臺海地區最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此後,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大陸地區的建設和維穩,金門與大陸之間的炮戰雖然時有發生,但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作出了重新炮轟金門的決議,並仍舊任命葉飛將軍為總指揮。葉飛和福州軍區軍委高層商定了戰略部署之後,中央來電,要求葉飛前往北戴河匯報準備情況。葉飛匯報之後便留在北戴河,和毛澤東等人共同指揮,前線則由張翼翔指揮作戰,金門炮戰正式拉開帷幕。
  • 1958年金門炮戰,蔣軍大敗,為何毛主席沒有趁勝解放金門島?
    1958年8月23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向廈門前線駐軍發出了炮擊金門的命令。當天的三輪炮擊,打了蔣軍一個措手不及,在前線視察的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負傷,吉星文、趙家驤兩個金門副司令當場斃命,守軍損失600餘人。
  • 1958年金門炮戰,蔣軍大敗,為何毛主席沒有趁勝解放金門島?
    1958年8月23日,毛主席在北戴河向廈門前線駐軍發出了炮擊金門的命令。當天的三輪炮擊,打了蔣軍一個措手不及,在前線視察的國民黨「國防部長」俞大維負傷,吉星文、趙家驤兩個金門副司令當場斃命,守軍損失600餘人。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目的為何?「意在擊美,聲援中東」
    1954年的時候,國民黨與美國接連籤訂了一系列軍事合作協議,大有將寶島從祖國分裂出去的態勢,在這樣緊迫的形勢之下,我黨果斷髮起了對臺灣方面的軍事打擊行動。不過,就當時我黨的軍事實力而言,臺灣本島是打不到的,最後選擇的是離大陸最近的金門島,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次金門炮擊戰,時間是1954年9月3日,史稱「9·3」炮戰。
  • 「8·23」金門炮戰前,赫魯雪夫曾秘密訪華,卻始終被蒙在鼓裡
    1958年埃及、敘利亞、葉門三國合併成阿先說國際上,1958年7月是相當不太平的,中東的伊拉克地區爆發了軍事政變,親英美的哈希姆政權被推翻,掀起了整個中東民族解放鬥爭的高潮,當然,再說國內,蔣美媾和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解放臺灣一直都被視作頭等大事,從1954年的第一次金門炮擊戰,到1958年的時候,這種軍事上對抗局面,也已經持續了好幾年了。
  • 歷時21年的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把臺灣硬拖回來的!
    其實早在1948年到1949年之交的時候,在新中國成立鐘聲即將敲響的時候,毛主席就已經把軍事鬥爭的焦點放在了解放臺灣這個問題上,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既沒有空軍和強大的海軍,對於逃亡到臺灣的國民黨蔣介石一時還鞭長莫及,但是中中國共產黨要想完成統一祖國的大業就不得不考慮如何進攻臺灣的問題。
  • 葉飛後人談金門炮戰
    葉飛後人談金門炮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29 星期三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的的解放軍和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展開隔海炮擊,瞬時間萬炮轟鳴,後來大家稱之為 「金門炮戰」。
  • 金門炮戰情報機密遭提前洩露 一小時發射三萬顆炮彈
    人民網8月26日報導,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時。廈門前線,萬炮齊發。  從廈門對岸的角尾到泉州灣的圍頭,長達30多公裡的半圓形;大金門、小金門及其所有港口、海面,全部都在解放軍遠程大炮的射程內。一時間,硝煙瀰漫,炮聲隆隆。  小小的金門島,不到一小時,就落下三萬顆炮彈,火力的猛烈和炮彈的密集程度,令人咋舌。
  • 1958年金門炮戰,毛澤東一句話:照打不誤,美軍拋棄臺灣撤離
    現在臺灣有一些人還對美國存有幻想,其實在1958年發生的金門炮戰,就很能說明問題,美國其實不會實質性的幫助臺灣脫離祖國大陸。除了1949年解放軍渡江向國民政府追擊,美國政府選擇袖手旁觀之外,在大陸與臺灣沿海的攻防問題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 歷史上的今天 金門炮戰
    在62年前的今天,1958年8月23日(農曆1958年7月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炮轟金門。炮兵某部在炮擊金門前表決心臺灣海峽危機,簡稱「臺海危機」,是指1949年國民黨政權敗退臺灣後,臺灣海峽兩岸軍隊針對對方所採取的軍事行動,有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危機
  • 1958年,炮擊金門照片
    金門炮戰進行過兩次:第一次開始於1954年9月3日,持續了十幾天;第二次開始於1958年8月23日,到1978年12月31日才結束。1949年後,美國決策機構曾一度執行"棄蔣政策",後因遏制蘇聯在遠東擴張的戰略需要,才改變了這一政策。
  • 1958年金門炮戰,毛澤東指示:「照打不誤,只打蔣艦」
    1958年8月爆發金門炮戰震驚全世界,當時美國政府的態度就相當微妙。除了1949年解放軍渡江向國民政府追擊,美國政府選擇袖手旁觀之外,在大陸與臺灣沿海的攻防問題上,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金門的補給時常陷於窘迫。
  • 政治、軍事、外交三管齊下:炮擊金門——毛主席說,這就是整家法
    ,也叫金門炮戰,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之為八二三炮戰。它是指1958年8月23日起,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此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
  • 背後原因:從炮擊金門看1958年的中國外交
    那麼,"炮擊金門"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政治考量,這次只炮擊、不出兵的軍事行動對大陸和蔣介石來說到底意味著什麼?  本期我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這場"金門炮戰"。也請觀眾老爺們多多點讚關注,我們會努力為觀眾朋友們奉上更好的節目。
  • 實拍1958年金門炮戰:圖2國軍在炮擊廈門,圖4是國民黨的指揮部!
    實拍1958年金門炮戰:圖2國軍在炮擊廈門,圖4是國民黨的指揮部!金門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圖中是正在炮擊金門,硝煙四起。
  • 他洩漏了金門炮戰情報,為何還能得到主席、總理接見?
    他洩漏了金門炮戰情報,為何還能得到主席、總理接見?文 |小魚兒一九五八年正午,廈門的前線浩浩湯湯的炮兵部隊整裝待發。從角尾到圍頭整整長達三十公裡的大半圓形陣仗。這場震驚世界的炮戰有著很多奇怪的地方,有一家報社曾在炮戰還未開始的時候便將這次的軍事行動等在了他們的報紙上,這張報紙就是新加坡的《南洋商報》。而更加詭異的事在後面,這場炮戰持續了幾個星期,而在十月六日的時候北京方面決定停火七天,而這份公告就讓在十月五日的時候就已經在報紙上登了出來。
  • 心有靈犀:金門炮戰20多年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對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發動了榴彈炮突擊,在四十四天內,向金門射擊炮彈幾近五十萬發。金門防衛部副司令官吉星文、趙家驤、章傑等中彈陣亡。1958年8月初,臺灣當局也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