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解放軍萬炮齊發,掀起金門炮戰序幕。自這一天起,福建沿海就進入了戰時前線狀態,直到197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才徹底結束。這是自1955年以來臺海地區最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全面潰敗,退守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形勢一片大好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準備進行解放臺灣的戰役。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臺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受到牽制,暫時無精力發起大規模的渡海登陸戰役。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海南島戰役,解放了海南島;又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此後,臺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臺灣島、澎湖列島、臺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臺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戰績也成為眾多解放軍將領心中一塊永遠的痛。
對於炮擊金門的戰役發起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金門、馬祖而發起的預先行動,也認為是為了教訓臺灣當局在沿海進行的破壞而發起的軍事行動,也有人說是國際環境決定的。
其實,在金門炮戰發起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進行著解放臺灣的戰爭準備,沿海島嶼只剩下金門、馬祖,沿海戰備公路、機場均建設完畢,海軍、空軍和各兵種也初具規模。但是在臺海一帶,解放軍一直不佔有優勢。國民黨空軍始終佔有臺海上空的制空權,國民黨空軍戰機時常來到大陸進行騷擾和轟炸,國民黨海軍也基本佔有制海權,解放軍海軍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一直採用海上遊擊的方法和國民黨海軍周旋。在國內稍稍安定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繼續執行毛主席的解放臺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需要發起對臺作戰,爭奪沿海制空、制海權。
而國際上,1958年7月,伊拉克革命爆發,伊拉克王國被推翻,建立共和國,而英國和美國出兵黎巴嫩和約旦。在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當時,國際形勢一時緊張。炮擊金門,也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代表社會主義陣營向資本主義陣營發起的反擊。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東南沿海之外,和廈門島隔海相望。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以及烈嶼(小金門島)、大膽、 二膽、烏丘、東碇、北碇、等十二座島嶼。大金門島呈啞鈴狀,南部為料羅灣,「啞鈴」左上支頭即為古寧頭。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山。
金門島完全扼守住了廈門島的出海口。從廈門到小金門島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公裡,到大金門島距離為十公裡。在蓮河、圍頭、廈門等地,金門島完全處在射程達到十幾公裡的火炮來說射程之內。這樣的地理條件,金門島必然處於高度戒備之中。
1.戰前
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鬥,各個炮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臺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準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紮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臺灣方面,1958年8月初,臺灣當局也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準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一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準備進行射擊。
2.八月二十三日炮戰
果然,國民黨軍在第一輪炮擊中死傷慘重。在前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二日,臺灣當局「國防部長」俞大維抵達金門視察。在炮擊之時,俞大維和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上將均被擊傷。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趙家驤中將、章傑少將被當場擊斃,副司令吉星文中將重傷,被送至醫院後不治身亡。一輪炮擊,重創國民黨軍指揮機構,國民黨軍士氣大跌。國民黨海軍「臺生」號運輸船被擊傷。在炮火中,國民黨軍炮兵陣地開始倉促還擊。經過八月二十三日的炮戰,解放軍首戰告捷。
金門炮戰打響,全球震動。蔣介石預計解放軍準備發起登陸戰役,向美國求援。同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警告大陸不得「破壞和平」。
3.八月二十四日海戰
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後,遵照上級指示,對金門島駐軍各點和火炮陣地實施強烈的火力打擊,而海岸炮兵連則對從料羅灣進出金門島的國民黨海軍艦艇進行打擊,達到封鎖金門島的目的。
秘密來到廈門的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的12艘魚雷艇,配屬12艘機帆船,於8月22日掩護出海,無線電靜默,達到料羅灣外的鎮海角潛伏,準備對進出料羅灣的艦艇進行伏擊。
隨後,12艘魚雷艇中的6艘出發開始堵截敵艦。魚雷艇突然衝向「臺生」號,並將其擊沉,同時重傷「中海」號。在返航途中,175艇中彈負傷掉隊,被擊中沉沒。艇上艇員大部分犧牲或被俘,只有五人遊回大陸獲救。這一劇情被改編為著名故事片《海鷹》,一時全國聞名。
4.炮戰向封鎖戰變化
自八月二十三日大規模炮擊後,解放軍炮兵炮擊點逐漸收攏彈著點,集中打金門的西村、沙頭兩機場和料羅灣,意圖困死金門島。在解放軍炮兵和海軍的封鎖下,機場完全不能起降,金門島15萬軍民的補給全靠料羅灣的海運。
自9月2日料羅灣海戰後,9月3日起,美國海軍開始為國民黨海軍提供武裝護航,但不進入原有的三海裡。緊接著,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國領海為12海裡。在外交上,中美兩國開始了政治博弈。我政府宣稱,沒有允許,外國艦船和飛機不得出入我國領海和領空。
面對封鎖,金門島物資逐漸緊缺。雙方除了繼續進行炮戰外,還在臺海上空進行頻繁的空戰。9月24日,國民黨空軍使用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擊落解放軍空軍殲5戰鬥機一架,首開全世界空空飛彈擊落戰鬥機的先例。
5.203毫米火炮
炮戰開始後,面對解放軍炮兵的強大火力壓制,國民黨軍壓力很大。臺灣當局「國防部長」俞大維從金門回到臺灣,即全力向美國要求之前已經要購買「八吋榴炮」,即203毫米榴彈炮,以壓制解放軍火炮。臺灣當局宣稱,203毫米榴彈炮威力巨大,一旦裝備既可以改變火力態勢。美國賣給臺灣三門,並於9月18日解放軍的停止炮擊日運送到金門島。
在203毫米火炮到達金門島後,解放軍火力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優勢。幾門大口徑火炮並不能改變戰場態勢。203毫米火炮裝彈速度慢,射擊精度較其餘火炮並沒有更大的提升,而解放軍掩體皆能抗住大口徑炮彈。雖然臺灣當局宣稱三門203毫米火炮就把對岸「共軍」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實際上國民黨軍在炮戰中始終佔據劣勢。一門203毫米火炮在炮戰中正好被解放軍的炮彈射入火炮掩體,被徹底炸毀。
6.炮戰冷卻
金門炮戰開始後,美國和中國繼續接觸,試圖調停臺海局勢。大陸在談判中告訴美國,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以換取停火。美國將這一消息告訴蔣介石後,遭到蔣介石拒絕。
金門炮戰的大規模炮擊場面一直到10月6日。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宣布停火一周,供臺灣當局為金門島提供補給。停火一周後,又於10月12日繼續宣布停火兩周。10月20日,因為美國海軍軍艦進入中國領海為國民黨海軍護航,中國人民解放軍又繼續恢復炮擊。
國民黨「金門前線電臺」的播音員正在播音。金門大規模炮戰暫停後雙方進行了長期持續的「心戰」。
安業民烈士
安業民,1957年參軍的解放軍海岸炮兵戰士,是一名海岸炮瞄準手。8月23日參加炮戰,在戰鬥中炮位旁的彈藥被擊中起火,威脅火炮安全。安業民在烈火燒到自己的情況下將海岸炮轉回隱蔽壕中,直到火炮安全後才跳下炮位救火,全身被嚴重燒傷昏迷。甦醒後繼續戰鬥40餘分鐘,直到8月23日炮戰結束。後入院搶救,於9月9日搶救無效犧牲。一時間,英雄安業民的事跡傳遍全國,廈門修建了安業民烈士陵園,成為一代人心中高大的「安業民叔叔」形象。
杜鳳瑞烈士
杜鳳瑞,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在10月10日的空戰中擊落兩架國民黨空軍戰鬥機,隨後自己被擊中而跳傘。在空中,其傘遭到國民黨軍戰鬥機攻擊,壯烈犧牲。犧牲後,其戰鬥事跡被傳遍全國,其生前大隊被命名為杜鳳瑞大隊,其家鄉方城縣一條主街道被命名為鳳瑞路。
戰役結果,臺灣方面宣稱是成功地守住了金門島。而解放軍並沒有進行直接的登陸攻擊,這種說法也不過是臺灣當局的一廂情願罷了。而臺灣當局在戰果上大肆造假和渲染,對海戰和空戰比例進行了不切實際的誇大,據宣稱在一百餘次大小炮戰中,擊毀解放軍火炮221門、炮位86處、炮兵掩體21座,油彈儲存所17座、各型車輛96部、兵營4座,國民黨軍只損火炮14門、油彈庫1處、碼頭棧埠2處,宣稱國民黨軍和解放軍海軍損失為2:108,空軍損失為2:32。就料羅灣海戰一次的戰果統計中看見的臺灣當局誇大的計數,這個數量實著讓人懷疑。而大陸方面宣稱的數字是擊落國民黨空軍戰鬥機18架、擊傷19架,擊沉艦艇7艘、擊傷17艘,擊毀水陸兩用輸送車14輛、繳獲1輛,摧毀工事327處, 汽車9輛,雷達、電臺7部,各種火炮30餘門,斃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千餘人,俘飛行員3名,而解放軍被擊落、擊傷飛機11架,損失魚雷艇3艘、傷1艘,被擊毀火炮32門、汽車8輛,傷亡官兵460餘員、民兵群眾218名。這個數字雖然和臺灣方面數據相差甚多,但是相比之下還是較為可信的。
金門炮戰原本應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戰役的序幕,是奪取臺海制空、制海權的戰役。在戰役中,解放軍用強大的火炮封鎖了金門島,達到了教訓臺灣的目的。並通過美國,兩岸在默契中達成了金門馬祖繼續由國民黨佔有的目的,粉碎了美國所謂「中華民國在臺灣」和「劃海峽而治」的企圖。雖然解放軍沒能做到下一步,佔領金門島並進一步登陸臺灣島,但是此後,兩岸進入互利雙贏時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金門炮戰中解放軍海軍不盡人意的表現給了解放軍以充足的教訓,使得解放軍能夠在七年之後的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中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大敗國民黨軍。而金門炮戰中,解放軍空軍對制空權的爭奪則打破了臺海上空國民黨空軍肆意妄為的現象,逐漸奪回了制空權。
金門炮戰屬於內戰,但是這場內戰對兩岸雙方來說,都對統一有著積極意義,可以說是國共雙方在1949年後的第一次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