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中國統一—1958年金門炮戰

2020-12-15 網易新聞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解放軍萬炮齊發,掀起金門炮戰序幕。自這一天起,福建沿海就進入了戰時前線狀態,直到1979年元旦,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的軍事行動才徹底結束。這是自1955年以來臺海地區最大規模的戰爭行動。

金門與廈門隔海相望,以該島為主角的金門炮戰曾持續了20年之久。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的國民政府全面潰敗,退守臺灣。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大陸形勢一片大好節節勝利的情況下,準備進行解放臺灣的戰役。按照毛澤東主席的部署,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三步走戰略為:第一,掌握海峽制空制海權;第二,掃除周邊島嶼的國民黨勢力,建立渡海基地;第三,預計於1950~1951年間發起全面的渡海戰役。雖然1949年解放軍發起金門戰役失利,渡海部隊三個團全軍覆沒,但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為解放臺灣進行渡海作戰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從未停止。

1955年,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

1950年韓戰爆發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的作戰部署受到牽制,暫時無精力發起大規模的渡海登陸戰役。但是,在此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之前發起海南島戰役,解放了海南島;又發起萬山群島戰役,解放了廣東省的萬山群島。1955年人民解放軍海陸空三軍協同發起一江山島戰役,解放一江山島。此後,臺灣當局控制的地區僅限於臺灣島、澎湖列島、臺灣周邊島嶼以及大陸沿海的金門島和馬祖島。金門島和馬祖島是臺灣當局控制的離大陸最近的地區。而金門島解放軍三個團被全殲的戰績也成為眾多解放軍將領心中一塊永遠的痛。

對於炮擊金門的戰役發起原因,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為解放金門、馬祖而發起的預先行動,也認為是為了教訓臺灣當局在沿海進行的破壞而發起的軍事行動,也有人說是國際環境決定的。

訓練中的解放軍炮兵部隊

其實,在金門炮戰發起之前,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直在進行著解放臺灣的戰爭準備,沿海島嶼只剩下金門、馬祖,沿海戰備公路、機場均建設完畢,海軍、空軍和各兵種也初具規模。但是在臺海一帶,解放軍一直不佔有優勢。國民黨空軍始終佔有臺海上空的制空權,國民黨空軍戰機時常來到大陸進行騷擾和轟炸,國民黨海軍也基本佔有制海權,解放軍海軍在沒有大型戰艦的情況下一直採用海上遊擊的方法和國民黨海軍周旋。在國內稍稍安定的情況下,為了奪取制海權和制空權,繼續執行毛主席的解放臺灣三步走戰略中的第一步,需要發起對臺作戰,爭奪沿海制空、制海權。

而國際上,1958年7月,伊拉克革命爆發,伊拉克王國被推翻,建立共和國,而英國和美國出兵黎巴嫩和約旦。在社會主義陣營和資本主義陣營對峙的當時,國際形勢一時緊張。炮擊金門,也是中國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員,代表社會主義陣營向資本主義陣營發起的反擊。

伊拉克前國王費薩爾,他在1958年7月的政變中被處死,隨後伊拉克反西方勢力上臺。

金門島,位於福建省廈門市的東南沿海之外,和廈門島隔海相望。包括金門本島(大金門島)以及烈嶼(小金門島)、大膽、 二膽、烏丘、東碇、北碇、等十二座島嶼。大金門島呈啞鈴狀,南部為料羅灣,「啞鈴」左上支頭即為古寧頭。島上最高峰為太武山。

金門島完全扼守住了廈門島的出海口。從廈門到小金門島的直線距離只有三公裡,到大金門島距離為十公裡。在蓮河、圍頭、廈門等地,金門島完全處在射程達到十幾公裡的火炮來說射程之內。這樣的地理條件,金門島必然處於高度戒備之中。

金門島位置示意圖

大小金門的衛星圖

1.戰前

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解放軍前線總指揮葉飛上將調集炮兵部隊17個炮兵營組成蓮河地區炮群,15個炮兵營組成廈門地區炮群,又以海軍岸防兵的6個海岸炮兵連配置在圍頭、廈門、蓮河等地,負責對料羅灣進出艦艇進行打擊和封鎖。解放軍所用火炮有152加榴炮、155榴彈炮、122榴彈炮以及130海岸炮等各型火炮,總計439門。同時,福建沿海的民兵也動員起來,配合解放軍炮兵部隊進駐,和正規部隊共同戰鬥,各個炮位都配屬了一定數量的民兵。

解放軍炮兵陣地上的官兵

早在7月初,解放軍參戰部隊就開始向福建沿海地區集結,秘密開進。除了炮兵部隊,海軍、空軍部隊也進駐福建。其實,早在1955年,忙完了朝鮮戰場作戰任務的空軍主力就計劃南下轉場福建,但是由於為了表示對臺灣的和平意願,空軍暫緩入閩。到了1958年,形勢直轉急下,且戰備機場都修建完畢,空軍主力轉場進駐福建,開始為奪取制空權做準備。海軍除了加強海岸炮兵的戰備任務,為了在近海奪取制海權,除廈門本地原有駐紮的海軍炮艇外,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12艘魚雷艇在上海裝上火車,海軍官兵集體改穿陸軍軍服,將運送魚雷艇的軍列改裝成「陸軍新兵專列」秘密走陸路抵達廈門,並在廈門海域進行戰備。

而臺灣方面,1958年8月初,臺灣當局也宣布臺澎金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8月7日和8月14日,兩岸空軍在臺灣海峽上空發生激烈空戰。8月20日,蔣介石親自抵達金門島,對金門守軍進行激勵。此時,距離金門炮戰全面爆發只有三天時間。

晚年到金門島進行視察的蔣介石。1958年8月20日,他也曾到金門親自鼓舞守軍士氣。


    大陸方面,嚴陣以待的解放軍炮兵部隊時刻準備著炮擊命令。解放軍通過提審俘虜等各種偵查手段,獲得金門島部隊大致分布和金門防衛司令部駐地信息。金門防衛司令部所在地位於金門島最高峰太武山南側,火炮難以擊中,解放軍炮兵部隊則在內地尋找一類似高的山頭進行模擬炮擊,獲得諸元數據後準備進行射擊。

2.八月二十三日炮戰

1958年8月23日下午5點50分,隨著一串信號彈的騰空而起,解放軍炮兵陣地幾百門大炮同時開火,數千枚炮彈飛向金門島,整個金門島淹沒在一片火光之中。之所以選擇這個日子開火,是前線指揮員精心選擇的日期。八月二十三日當天是周六,正好是國民黨軍士兵軍官準備過周日的前夕,戰備較為鬆懈。下午五六點正是晚飯結束後的時間,大部分國民黨軍官兵正在酒足飯飽出掩體散心的時候,此時炮擊,正是十分合適。

解放軍推火炮上陣地。

果然,國民黨軍在第一輪炮擊中死傷慘重。在前一天,也就是八月二十二日,臺灣當局「國防部長」俞大維抵達金門視察。在炮擊之時,俞大維和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胡璉上將均被擊傷。金門防衛司令部副司令趙家驤中將、章傑少將被當場擊斃,副司令吉星文中將重傷,被送至醫院後不治身亡。一輪炮擊,重創國民黨軍指揮機構,國民黨軍士氣大跌。國民黨海軍「臺生」號運輸船被擊傷。在炮火中,國民黨軍炮兵陣地開始倉促還擊。經過八月二十三日的炮戰,解放軍首戰告捷。

金門炮戰打響,全球震動。蔣介石預計解放軍準備發起登陸戰役,向美國求援。同時,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警告大陸不得「破壞和平」。

解放軍炮兵部隊猛烈轟擊國民黨金門駐軍。

金門守軍分析島上的嚴峻防禦形勢。

3.八月二十四日海戰

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後,遵照上級指示,對金門島駐軍各點和火炮陣地實施強烈的火力打擊,而海岸炮兵連則對從料羅灣進出金門島的國民黨海軍艦艇進行打擊,達到封鎖金門島的目的。

秘密來到廈門的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的12艘魚雷艇,配屬12艘機帆船,於8月22日掩護出海,無線電靜默,達到料羅灣外的鎮海角潛伏,準備對進出料羅灣的艦艇進行伏擊。

8月23日、24日,兩岸炮兵繼續互射。8月24日傍晚,「臺生」號駛出料羅灣,接應前來運送物資的「中海」號和「美頌」號等登陸艦。而為了配合艦艇卸載物資,金門國民黨炮兵開始炮擊廈門解放軍陣地,解放軍炮兵則立即進行反壓制。海岸炮擊傷「中海」號。

隨後,12艘魚雷艇中的6艘出發開始堵截敵艦。魚雷艇突然衝向「臺生」號,並將其擊沉,同時重傷「中海」號。在返航途中,175艇中彈負傷掉隊,被擊中沉沒。艇上艇員大部分犧牲或被俘,只有五人遊回大陸獲救。這一劇情被改編為著名故事片《海鷹》,一時全國聞名。

50年的中國海軍魚雷艇部隊,當時解放軍主要裝備的是蘇聯的P-4魚雷艇。

電影《海鷹》中,海鷹一號艇員落水歸來。

4.炮戰向封鎖戰變化

自八月二十三日大規模炮擊後,解放軍炮兵炮擊點逐漸收攏彈著點,集中打金門的西村、沙頭兩機場和料羅灣,意圖困死金門島。在解放軍炮兵和海軍的封鎖下,機場完全不能起降,金門島15萬軍民的補給全靠料羅灣的海運。

解放軍炮兵重點轟擊金門機場,意圖困死金門守軍。

9月1日9月2日凌晨,東海艦隊魚雷艇六支隊一大隊派出六艘魚雷艇並五艘炮艇,組成十一艘艇的編隊,對料羅灣登陸補給的國民黨海軍艦艇進行伏擊。在戰鬥中,魚雷艇隊對敵艦目標判斷失誤,放過了絕佳的戰機,在混亂中174、180兩艘魚雷艇相撞沉沒。而國民黨海軍「沱江」號獵潛艦被重創失去戰鬥能力。這場海戰,雙方戰成平手。國民黨海軍宣稱擊沉解放軍海軍魚雷艇12艘。

自9月2日料羅灣海戰後,9月3日起,美國海軍開始為國民黨海軍提供武裝護航,但不進入原有的三海裡。緊接著,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布中國領海為12海裡。在外交上,中美兩國開始了政治博弈。我政府宣稱,沒有允許,外國艦船和飛機不得出入我國領海和領空。

面對封鎖,金門島物資逐漸緊缺。雙方除了繼續進行炮戰外,還在臺海上空進行頻繁的空戰。9月24日,國民黨空軍使用AIM-9響尾蛇空空飛彈擊落解放軍空軍殲5戰鬥機一架,首開全世界空空飛彈擊落戰鬥機的先例。

1958年8月27日,美國航母「埃塞克斯」號離開地中海,加入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附近。

炮彈在金門夜晚天空爆炸。

5.203毫米火炮

炮戰開始後,面對解放軍炮兵的強大火力壓制,國民黨軍壓力很大。臺灣當局「國防部長」俞大維從金門回到臺灣,即全力向美國要求之前已經要購買「八吋榴炮」,即203毫米榴彈炮,以壓制解放軍火炮。臺灣當局宣稱,203毫米榴彈炮威力巨大,一旦裝備既可以改變火力態勢。美國賣給臺灣三門,並於9月18日解放軍的停止炮擊日運送到金門島。

在203毫米火炮到達金門島後,解放軍火力依然保持著強大的優勢。幾門大口徑火炮並不能改變戰場態勢。203毫米火炮裝彈速度慢,射擊精度較其餘火炮並沒有更大的提升,而解放軍掩體皆能抗住大口徑炮彈。雖然臺灣當局宣稱三門203毫米火炮就把對岸「共軍」打得落花流水,但是實際上國民黨軍在炮戰中始終佔據劣勢。一門203毫米火炮在炮戰中正好被解放軍的炮彈射入火炮掩體,被徹底炸毀。

解放軍當年的海岸炮工事,這種永備性鋼筋混凝土工事一般很難被擊毀。

2005年,臺軍將服役已近50年的美制M115型203毫米重炮重新拉出進行射擊演練。

6.炮戰冷卻

金門炮戰開始後,美國和中國繼續接觸,試圖調停臺海局勢。大陸在談判中告訴美國,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馬祖以換取停火。美國將這一消息告訴蔣介石後,遭到蔣介石拒絕。

金門炮戰的大規模炮擊場面一直到10月6日。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宣布停火一周,供臺灣當局為金門島提供補給。停火一周後,又於10月12日繼續宣布停火兩周。10月20日,因為美國海軍軍艦進入中國領海為國民黨海軍護航,中國人民解放軍又繼續恢復炮擊。

1958年10月2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發布《告臺灣同胞書》。

10月25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發布《告臺灣同胞書》,宣布此後逢雙日停止炮擊,且單日也不一定炮擊。這種打打停停,或者多發射宣傳彈的局面一直維持下去。

1979年1月1日,隨著中美兩國建交,國防部長葉劍英元帥宣布停止炮擊金門。持續了20多年的炮擊金門終於落下帷幕。

福建民兵用氣球向金門飄送宣傳品

國民黨「金門前線電臺」的播音員正在播音。金門大規模炮戰暫停後雙方進行了長期持續的「心戰」。

安業民烈士

在海戰中,因救火而被燒傷最終犧牲的安業民。

安業民,1957年參軍的解放軍海岸炮兵戰士,是一名海岸炮瞄準手。8月23日參加炮戰,在戰鬥中炮位旁的彈藥被擊中起火,威脅火炮安全。安業民在烈火燒到自己的情況下將海岸炮轉回隱蔽壕中,直到火炮安全後才跳下炮位救火,全身被嚴重燒傷昏迷。甦醒後繼續戰鬥40餘分鐘,直到8月23日炮戰結束。後入院搶救,於9月9日搶救無效犧牲。一時間,英雄安業民的事跡傳遍全國,廈門修建了安業民烈士陵園,成為一代人心中高大的「安業民叔叔」形象。

杜鳳瑞烈士

跳傘後被國民黨空軍攻擊犧牲的杜鳳瑞。

杜鳳瑞,解放軍空軍飛行員。在10月10日的空戰中擊落兩架國民黨空軍戰鬥機,隨後自己被擊中而跳傘。在空中,其傘遭到國民黨軍戰鬥機攻擊,壯烈犧牲。犧牲後,其戰鬥事跡被傳遍全國,其生前大隊被命名為杜鳳瑞大隊,其家鄉方城縣一條主街道被命名為鳳瑞路。


戰役結果,臺灣方面宣稱是成功地守住了金門島。而解放軍並沒有進行直接的登陸攻擊,這種說法也不過是臺灣當局的一廂情願罷了。而臺灣當局在戰果上大肆造假和渲染,對海戰和空戰比例進行了不切實際的誇大,據宣稱在一百餘次大小炮戰中,擊毀解放軍火炮221門、炮位86處、炮兵掩體21座,油彈儲存所17座、各型車輛96部、兵營4座,國民黨軍只損火炮14門、油彈庫1處、碼頭棧埠2處,宣稱國民黨軍和解放軍海軍損失為2:108,空軍損失為2:32。就料羅灣海戰一次的戰果統計中看見的臺灣當局誇大的計數,這個數量實著讓人懷疑。而大陸方面宣稱的數字是擊落國民黨空軍戰鬥機18架、擊傷19架,擊沉艦艇7艘、擊傷17艘,擊毀水陸兩用輸送車14輛、繳獲1輛,摧毀工事327處, 汽車9輛,雷達、電臺7部,各種火炮30餘門,斃傷國民黨軍中將以下官兵千餘人,俘飛行員3名,而解放軍被擊落、擊傷飛機11架,損失魚雷艇3艘、傷1艘,被擊毀火炮32門、汽車8輛,傷亡官兵460餘員、民兵群眾218名。這個數字雖然和臺灣方面數據相差甚多,但是相比之下還是較為可信的。

金門炮戰原本應該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戰役的序幕,是奪取臺海制空、制海權的戰役。在戰役中,解放軍用強大的火炮封鎖了金門島,達到了教訓臺灣的目的。並通過美國,兩岸在默契中達成了金門馬祖繼續由國民黨佔有的目的,粉碎了美國所謂「中華民國在臺灣」和「劃海峽而治」的企圖。雖然解放軍沒能做到下一步,佔領金門島並進一步登陸臺灣島,但是此後,兩岸進入互利雙贏時期來看,是利大於弊的。

大擔島上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

在海峽西岸的廈門,「一國兩制統一中國」的巨型標語分外引人注目。

金門炮戰中解放軍海軍不盡人意的表現給了解放軍以充足的教訓,使得解放軍能夠在七年之後的八六海戰和崇武以東海戰中以弱勝強,以少勝多,大敗國民黨軍。而金門炮戰中,解放軍空軍對制空權的爭奪則打破了臺海上空國民黨空軍肆意妄為的現象,逐漸奪回了制空權。

1965年解放軍海軍發揮快艇速度優勢,在崇武以東以夜幕為掩護與敵展開激戰。

金門炮戰屬於內戰,但是這場內戰對兩岸雙方來說,都對統一有著積極意義,可以說是國共雙方在1949年後的第一次默契。

本文來源:網易軍事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1958年,為何金門炮戰由「真打」變成了「演戲」?一直打打停停
    但是,新中國成立後,依然有一些地方沒有解放,位於廈門市東邊的金門島依然被國民黨控制著,他們企圖以金門島為突破口「反攻大陸」。1958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旨在解放臺灣,統一中國,下令炮轟金門。頓時福建前線火炮基地上火光一片,金門島上國民黨陣地也應聲陷入火海。這就是炮擊金門行動,又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1958年8月23日新加坡,《南洋商報》發布了一則消息:金門即將發生炮戰。  金門,即是中國福建省廈門海面上的金門島,  彼時正在已敗退臺灣的蔣介石手中  ,被建設成了"反攻大陸"的前沿陣地,遍地碉堡火器,是不折不扣的前沿陣地。
  • 1958年金門炮戰,毛主席是如何不懼美國,在大國博弈中取得勝利?
    此後,中國共產黨的工作重心開始轉向大陸地區的建設和維穩,金門與大陸之間的炮戰雖然時有發生,但基本處於停滯狀態。1958年,中共中央在北戴河作出了重新炮轟金門的決議,並仍舊任命葉飛將軍為總指揮。葉飛和福州軍區軍委高層商定了戰略部署之後,中央來電,要求葉飛前往北戴河匯報準備情況。葉飛匯報之後便留在北戴河,和毛澤東等人共同指揮,前線則由張翼翔指揮作戰,金門炮戰正式拉開帷幕。
  • 實拍1958年金門炮戰:圖2國軍在炮擊廈門,圖4是國民黨的指揮部!
    實拍1958年金門炮戰:圖2國軍在炮擊廈門,圖4是國民黨的指揮部!金門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圖中是正在炮擊金門,硝煙四起。
  • 鏡頭下的58年金門炮戰:炮彈如雨般砸下,圖3是蔣介石視察金門!
    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我解放軍猛烈炮擊開始了,掀起了金門炮戰序幕!圖為一群國軍官兵演練後正在稍事休息,前方是布雷區,海灘上插滿了反登陸樁,其目的就是以阻擋人民解放軍的登陸行動。
  • 這裡經歷過1958年「八二三炮戰」的洗禮,「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
    英雄三島即廈門市翔安區的大嶝島、小嶝島、角嶼島,這裡與金門島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是祖國大陸距離臺灣金門最近的地方。有著「英雄三島」之稱的大嶝島是重要歷史事件「八·二三」炮擊金門的發生地。戰地觀光園坐落在大嶝島東南端,這裡曾經歷過1958年「八·二三」炮戰的洗禮,一度成為戰爭廢墟。昔日的前沿陣地,如今舊貌換新顏,到處呈現一派勃勃生機。雕塑廣場的烈士塑像訴說著割捨不斷的海峽骨肉情緣,再現了那炮光紛飛的年代,三島軍民為實現祖國統一英勇獻身的壯舉。在炮火中奮勇支前的女民兵張韭菜。
  • 金門炮戰為什麼持續21年才結束?金門炮戰怎麼結束?
    而臺灣方面,蔣介石也親自到金門鼓舞士氣。金門炮戰圖片戰爭於8月23日爆發,中國大陸解放軍向金門島大規模發射炮彈,金門處於劣勢,傷亡慘重,解放軍為了節省資源並可以獲得勝利,將主力集中在幾個關鍵的地點,並想通過阻斷金門補給來源使之戰敗。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目的為何?「意在擊美,聲援中東」
    1954年的時候,國民黨與美國接連籤訂了一系列軍事合作協議,大有將寶島從祖國分裂出去的態勢,在這樣緊迫的形勢之下,我黨果斷髮起了對臺灣方面的軍事打擊行動。不過,就當時我黨的軍事實力而言,臺灣本島是打不到的,最後選擇的是離大陸最近的金門島,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的第一次金門炮擊戰,時間是1954年9月3日,史稱「9·3」炮戰。
  • 背後原因:從炮擊金門看1958年的中國外交
    1958年對於中國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  在這一年,中蘇關係開始變得"微妙",中國的外交態度變得愈加強硬,美國在這一年出兵黎巴嫩,幹涉中東地區的民族運動,而在我們的對岸,蔣介石政府從未停止對大陸的襲擾,繼續做著"反攻"的美夢。
  • 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的真實原因探析
    1958國共炮戰的金門但這些都還不足以成為中國政府突然下令大規模炮擊金門的理由。直到1958年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它成為了金門炮擊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1958國共炮戰的金門1958年7月14日,伊拉克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帝反封建人民革命運動,以阿卜杜勒
  • 從央視熱播紀錄片,回顧驚心動魄的1958炮擊金門始末
    【兩岸快評第817期】60多年前,一場炮戰在海峽兩岸驟然打響,這就是「1958炮擊金門事件」,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方面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開始的、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
  • 郝柏村親歷的金門炮戰
    1958年8月初,因為駐紮小金門的一名士兵犯下罪案,國民黨第九師師長黃熠軒被追究責任,陣前解職,而接替他的是軍炮兵指揮官——39歲的郝柏村。那時的郝柏村沒有想到,就在短短的十幾天之後,在「八二三金門炮戰」當中,他這位新任師長管轄的面積只有大金門島十分之一的小金門,就承受了超過20萬發炮彈的襲擊,相當於大陸方向發射炮彈總數的一半。
  • 葉飛後人談金門炮戰
    葉飛後人談金門炮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8.29 星期三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的的解放軍和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展開隔海炮擊,瞬時間萬炮轟鳴,後來大家稱之為 「金門炮戰」。
  • 單日打雙日停,金門炮戰的背後,體現了怎樣的政治智慧?
    美國也因此建議臺灣當局,撤出金馬守軍,其用心不言自明:進一步拉大兩岸距離,為泡製「兩個中國」創造條件。萬幸的是,兩岸雖政見不同,但在國家統一的大是大非上高度一致。對面的凱申公對美方意圖心知肚明,另一方面,金馬諸島也可以作為「反攻大陸」的前哨基地,因此當即拒絕。
  • 金門炮戰——廈門島環島遊
    此時的新中國由於捲入韓戰同時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因此解放臺灣變得異常困難,但為了遏制臺灣當局「反攻大陸」的囂張氣焰,也為了在政治上打壓美帝國主義勢力,中央軍委決定於1958年8月23日開始對金門進行炮擊,以捍衛中央統一臺灣的決心,之後這場炮戰打打停停,一直持續到1979年與美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才正式結束,歷時21年。
  • 揭開金門炮戰幕後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以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金門,拉開了金門炮戰的序幕。國際輿論驚呼「第二次臺海危機」爆發。金門炮戰不僅是懲罰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鬥爭,而且也是反對美國侵略政策和分裂中國陰謀的外交鬥爭。      反對威脅回擊污衊      金門炮戰發生後,美國政府接連發表聲明,對中國的行動橫加指責。
  • 金門炮戰有哪些傳奇戰績?
    金門炮戰有哪些傳奇戰績?中國軍視網 收錄於話題#軍迷行天下7個六十多年前在著名的金門炮戰中令軍迷楊恆沒想到的是人民海軍也參與其中那麼在當時,海軍究竟發揮了什麼作用?1958年7月30日裝載魚雷艇的列車從上海秘密駛出這列神秘的列車不僅通過加裝篷布等手段對裝載的魚雷艇進行了偽裝
  • 揭秘|炮擊金門始末(一):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反侵略...
    央廣網6月3日消息 (姜廷玉)1958年,面對美國的軍事恐嚇和臺灣當局的戰爭叫囂,毛澤東決策和指揮了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炮擊金門作戰,是新中國一次較大規模的作戰行動,它挫敗了美國當局幹涉中國內政,製造「兩個中國」的圖謀,嚴懲了臺灣國民黨軍隊,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安全。
  • 金門炮戰差點進鬼門關,晚年奔走兩岸之間,百歲老將郝伯村離開人世
    郝伯村1935年考上了南京陸軍軍官學校,他的前身就是廣州的黃埔軍校。由於是小字輩,所以郝伯村沒有參與到軍閥混戰中來。他的第一仗就是抗戰。還曾經參加過中國遠徵軍。
  • 金門炮戰:毛澤東招數美國難懂 蔣介石連說三個"好"
    因與廈門共扼福建東南海口,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故得名「金門」。 1958年8月23日,震驚中外的「金門炮戰」爆發,小小金門一夕成名,成為兩岸關係演變的重要坐標。  年光似鳥,世事如棋。(圖:臺灣《中國時報》)  金門海岸遍布雷區,總面積達3436848平方米,自2006年臺灣「殺傷性地雷管制條例」立法通過之後,臺當局計劃以7年時間完成排雷工作,臺軍方依此計劃編列46億元新臺幣的預算執行相關工作。 臺軍金門防衛指揮部也在2007年成立排雷大隊,採取自力排雷、委託排雷並同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