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澳門證券交易所要來了?方案已呈報中央 要打造人民幣離岸納斯達克】上周末,在第八屆嶺南論壇上,一個重磅消息傳來。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何曉軍在論壇上表示:澳門證券交易所方案已經呈報給中央,希望能夠將澳門證券交易所打造成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每日經濟新聞)
上周末,在第八屆嶺南論壇上,一個重磅消息傳來。
廣東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何曉軍在論壇上表示:澳門證券交易所方案已經呈報給中央,希望能夠將澳門證券交易所打造成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
雖然尚未實錘落地,但此風一吹,也足夠吹皺一池春水。
眾所周知,金融是經濟發展的血液和重要支撐,而證券交易所,作為一個「撮合」平臺,可以匯聚金融機構、人才、資金、信息,塑造著一個地方的金融實力。
也因此,多年來,對於內地第三個證券交易所,諸多城市都有意「拿下」。西安、天津、重慶、成都、烏魯木齊……很多城市的官方或民間都有過討論。
而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之後,大灣區是否還需要、能容納第三個證券交易所?
對標
根據此次透露的信息,澳門證券交易所定位是「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納斯達克」。劃重點,這裡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人民幣離岸市場,一個是納斯達克。
先來看納斯達克。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偏向於科技類公司、創業型公司以及新經濟類公司。申報中的澳門證券交易所,目前也希望聚焦於這一領域。
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餘凌曲看來,這個定位立足於專業化發展,比較準。
在他看來,很多比較大的交易所基本是綜合化的,比如紐交所,不過國際上也有很多小而美、專業化的交易所,比如盧森堡。它專門針對國際債券交易,也發展為全球第一大國際債券交易所。「對於相對偏小的經濟體(如澳門)來說,要設交易所,它一定是專業化的。」
同樣,在粵港澳大灣區設立這樣一個專業化交易所,「恰好也有市場空間」。
餘凌曲認為,現在深交所雖然有創業板中小板,但在國內資本市場改革還沒有這麼快的情況下,現在已經有很多企業在排隊。而對於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科創企業來說,上市機會很重要。通過上市,一方面是資金,另一方面是擁有上市公司的身份,去開展併購等外延式發展也有很多好處。
一個企業如果在高速發展的幾個階段,沒有找到檔期上市,在錯過之後就可能再也找不到這樣的(上市)基礎了。實際上這樣的科技型企業非常多。
本次論壇中,何曉軍也提到,廣東現在有600家上市公司,4.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換句話說,上市公司數量只佔廣東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8%左右,「太少了,所以說,深交所和上交所完全不能滿足」。
實際上,他在這次講話中特別提到,廣東雖製造業發達、消費活躍,「但是我們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有很大的短板」。
何曉軍表示:「我們停留在工業製造業這一端,並沒有往前端的基礎部分去延伸。」他希望,金融作為引導資源配置的工具,用政策性金融,包括中長期信貸保險資金等,進一步支持基礎研究問題。
優勢
不僅是服務更多廣東乃至全國企業上市需求的問題。餘凌曲談到,這個可能誕生在澳門的證券交易所,「也可以利用它的國際化優勢,引進歐洲乃至全球資本企業」。
在國際化方面,澳門有其獨特優勢。
此前,澳門萬國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劉雅煌曾談到以下幾點:
一是具有自由開放的經濟貿易環境,自由兌換的貨幣制度,低稅率的稅收制度,及時的信息流動,高效的金融監管;
二是澳門資金流動量大且高度國際化;
三是澳門法律制度在與境內法律高度融合的同時,也有著與全球資本市場接軌的法律體系……
當下,澳門也是我國離岸金融中心之一,與內地、開曼群島、美國、英國等地資金往來密切,金融交流頻繁。
實際上,早在今年初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 就給予澳門建立「中葡金融服務平臺」的新角色,並提出「研究在澳門建立以人民幣計價結算的證券市場」。其實質,也就是人民幣離岸市場。
法律學者繆因知認為,所謂「離岸市場」,是指澳門證交所可以允許企業以人民幣、而非澳門當地貨幣為發行融資貨幣和交易計價貨幣。「內地企業可以通過在澳門發行股票來吸納境外人民幣回流……如果外資企業在澳門上市吸收人民幣,則意味著中國股市的『國際板』在澳門亮相,意味著人民幣的國際化又邁出堅實一步。」
也就是說,澳門亦可憑藉獨特地位,承擔中國與世界之間金融聯繫的一個「橋頭堡」角色。
「實際上,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正是要建設國際金融樞紐。」餘凌曲說。
聯通
除了「胎動」中的澳門證券交易所,廣州心心念念十幾年的期貨交易所,也有新動向。何曉軍透露,廣州期貨交易所已在部門徵求意見,今年年底前有可能批准。如果落實,這也是26年以來,證監會放閘的第一個期貨交易所。
粵港澳大灣區將迎來兩座交易所?中國金融中心格局將如何重塑?這是各界都在關注的問題。
對此,餘凌曲認為,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並沒有說要將誰建設為一個金融中心,而是把大灣區視為一個整體,定位為國際金融樞紐。
以前餘凌曲及研究團隊曾作過對比,將香港和深圳兩個城市的金融中心指標相加,一些指標已超倫敦,甚至是紐約。
如果再落地新的交易所、新的金融資源,那麼粵港澳發展成為與倫敦、紐約媲美的金融第三極,應該是很有可能的。
不過,只疊加指標並不意味著什麼,還需完成彼此間的化學反應。
在大灣區金融方面,餘凌曲認為,這種聯動關鍵還是要素聯通。「大家最關注的一個是資本,一個是人才。比如說內地資本去香港,香港資本來內地,儘管兩邊資本量都非常充裕,但還達不到互聯互通的程度,目前需要通過固定的一些通道(比如深港通)。人才方面,深圳總說自己最大的短板是人才不足、國際化人才不足、高端人才不足等,實際上,深圳與香港距離雖近,但香港的人才在深圳落地還是有一些限制和困難。」
與長三角的金融發展相比,大灣區的相對短板也在這裡。「長三角內部要素流通更為順暢,而且各城市間結構也相對穩定,就是一個中心,其他城市各自定位非常明確。」餘凌曲談到。
實際上,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互聯互通正是一個重要目標。
從另一面看,大灣區較長三角的相對優勢,正在於更多率先探索的空間、更大開放的可能。「長三角在中國版圖上是一個『系統重要性』區域,就開放而言,不太可能先於國家資本項目開放達到一個更高水平。」餘凌曲認為,「但粵港澳這邊便於先行先試,其某些領域開放程度可以較全國整體水平高出幾個臺階來嘗試,對於試錯、風險的包容度相對更高」。
同樣,基於更高的開放可能、特別行政區的國際化基礎,餘凌曲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較上海等城市,更具有能力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金融樞紐。
相關報導>>>
大灣區第三家證交所已聞樓梯響 澳門金管局表示相關研究工作正有序進行
澳門證券交易所胎動?金管局:正開展可行性研究
重磅!澳門要建交易所打造人民幣「離岸納斯達克」 廣期所也要來 大灣區概念股再火一把?
澳門證券交易所要來了?方案已呈報中央! 廣期所也要來了 概念股先嗨一波?
(文章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責任編輯:DF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