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無道
作者:周樹成
前不久,有個知己問我「茶中乾坤大,杯裡日月長」的出處和寓意。因為我不懂茶,更不懂什麼茶禮茶道,所以也只好敷衍著說:「此聯對仗工整,若能金漆寫就,掛在茶樓酒肆,應該是妥帖得當恰如其分吧。」古時的茶文化,是和道教綁定在一起的,它的至高境界是「勤和簡靜仁義敦和」。我雖年已古稀,但站在上善若水虛懷若谷的中華茶道面前,仍然像個呆萌的學志少年。由於上次窘迫,我對這得道之茶的茶道,潛心研讀了半天,耶!真還教我悟出了一個尚有八分肯定的道理來,這結論就是茶道無道。
道,乃芸芸眾生運行之軌。道,即自然;自然者,自己也。道,講究的是一切事物非事物,一切可能非可能,一切變化都遵循著統一規律。「不生不滅,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不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過而變之,亙古不變,其始無名……」的哲理被老子統稱為「道」。我按道家理論推導出「茶道無道」的結論,諸君說對嗎?
其實,茶是有道的,此道始出,源自中華。早在神農嘗百草時,炎帝就發現茶不僅具有提神醒腦的藥用價值,而且還能用於禮賓待客,後經延化升華為宮廷官宦、文人雅士生活中的「琴棋書畫酒詩茶」和平民百姓舉家過日子中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大元素之一。茶文化從盛唐至大宋得到長足發展,它不僅被賦予了精神層面的文化色彩,而且還延生出以修身養性為目的飲茶藝術。並引伸出茶道、茶禮、茶德、茶藝、茶宴、茶禪等一系列的規範法則。可正值中華茶文化蓬勃發展方興未艾之時,那位「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元太祖忽必烈,攜四子,率萬騎,乘北風,蕭蕭胡馬踏漢城。元軍大兵壓境,在摧毀宋王朝的同時,也將人民生活帶到了水深火熱之中。就連南宋理宗趙昀都向蒙古稱臣為奴了,那些文人雅士,亡國之臣,以及衣食無著的百姓哪還有閒錢雅趣去飲茶品茗呢?近百年的元朝統治,使代表中華文明元素的茶文化被迫停滯擱淺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其實淡出並不等於泯滅。博大的中華茶道在國人隱忍割愛後,東瀛遊學中國的僧人容西們,將禪味濃烈的茶道移植到日本,並在日本落地生花,派生出當下的日本茶道。洪武五年,朱元璋三路並進,聚騎兵十五萬,分出和林、應昌、甘肅,敗北元於漠北。明、清兩代,擱置百餘年的茶文化再度興起。可恢復後的茶飲之道,無論是意境還是形式,都於祖傳的原汁原味茶道走了形變了味。自由發展流行起來的茶道,不就是我所認為的茶道無道了嗎?
後期發展起來的中國茶道,是與時俱進應勢而生的新興茶文化。「無形無象,過而變之」是茶道之要。遵從其要,變點樣、跑點調也無可厚非。現在是中華民族齊心協力的追夢新時代,全國人民都在為築自己夢,為圓祖國夢而不懈努力。如果在用原茶道法則來指導今天快節奏的生活,顯然是不識時宜。連餐桌常客麵條都變成了方便麵,一日三餐都被快餐和外賣所替代的年月裡,為解渴休閒還要先請「六君子」,再入幽靜門。茶沫壺中煮,端杯先要聞。盤腳正襟坐,慢酌仔細品。閉目參禪道,和髮長遠心。就連喝杯茶這樣生活瑣事,都要搞的如此繁文縟節,我看這喝茶與其有道不如無道。
用茶道無道鋪展開來去想,社會上的對與錯,長與短,恨與愛,深與淺……不也是相對而論,絕無定數嗎?
【作者簡介】周樹成(男),山東金鄉人,做過農民,當過工人,從事過金融、企業管理工作,現定居上海。涉獵書法、繪畫,潛心研究刺繡、奧數。熱愛文字,2015年開始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