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多處建築損毀,現場升騰巨大的蘑菇雲,截至目前造成至少100人喪生,逾4000人受傷,約30萬人無家可歸。
點擊播放 GIF 1.6M
黎巴嫩總理:2750噸硝酸銨引發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撼動了這座城市,其產生的地震波相當於3.3級地震,連遠在數百英裡之外的賽普勒斯都有震感。爆炸現場一片狼藉,倉庫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自:環球網視頻截圖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特上表達了對黎巴嫩民眾的支持,並表示法國正在向黎巴嫩提供援助。
圖片來自:環球網
法國國防部長帕爾利8月5日宣布法國向黎巴嫩提供援助物資的飛機已經啟程。根據帕爾利的介紹,機上搭載超過20噸救援物資以及法國內政部、外交部和衛生部的工作人員。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將趕赴黎巴嫩貝魯特,會見黎巴嫩總統和總理。
法國與黎巴嫩到底是什麼關係讓馬克龍取消休假也要火速前往呢?其實法國與黎巴嫩淵源很深,歷史關係複雜: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素有「中東小巴黎」之稱!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從古到今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過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1840年英、法兩國為爭奪黎巴嫩的市場,不斷挑起基督教馬龍派與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之間的鬥爭。
1842土耳其乘機重佔黎巴嫩,並將黎巴嫩分為兩個省,北部由親法的馬龍派封建主管轄,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治。
1860年,黎巴嫩發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幹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由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
1920年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頒布了憲法,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
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
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法語國家組織成員國
雖然黎巴嫩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是通用法語、英語,是法語國家組織正式成員國之一。許多黎巴嫩人能說流利的法語。
法國與黎巴嫩之間的深厚關係從兩國政治家身上也可窺見。1996年,法國總統雅克·席哈克選擇黎巴嫩作為他當選總統時出訪的第一個國家。
法國在黎巴嫩擁有巨大經濟利益。1990年,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結束後,法國為謀求在黎的經濟和政治優勢,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場。
所以說法國和黎巴嫩的淵源還是很深的!據報導本周三凌晨起,艾菲爾鐵塔將滅燈以向遇難者致哀。蒙特婁、拉瓦爾、坎城等法語城市為爆炸中的遇難者降半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