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休假火速前往並提供大量援助,法國和黎巴嫩之間有什麼關係?

2020-12-11 騰訊網

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多處建築損毀,現場升騰巨大的蘑菇雲,截至目前造成至少100人喪生,逾4000人受傷,約30萬人無家可歸。

點擊播放 GIF 1.6M

黎巴嫩總理:2750噸硝酸銨引發

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撼動了這座城市,其產生的地震波相當於3.3級地震,連遠在數百英裡之外的賽普勒斯都有震感。爆炸現場一片狼藉,倉庫被夷為平地。

圖片來自:環球網視頻截圖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特上表達了對黎巴嫩民眾的支持,並表示法國正在向黎巴嫩提供援助。

圖片來自:環球網

法國國防部長帕爾利8月5日宣布法國向黎巴嫩提供援助物資的飛機已經啟程。根據帕爾利的介紹,機上搭載超過20噸救援物資以及法國內政部、外交部和衛生部的工作人員。

圖片來自:央視新聞

當天,法國總統馬克龍宣布將趕赴黎巴嫩貝魯特,會見黎巴嫩總統和總理。

法國與黎巴嫩到底是什麼關係讓馬克龍取消休假也要火速前往呢?其實法國與黎巴嫩淵源很深,歷史關係複雜: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素有「中東小巴黎」之稱!

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從古到今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相繼受過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統治;七至十六世紀初成為阿拉伯帝國一部分。1517年被奧斯曼帝國佔領。

1840年英、法兩國為爭奪黎巴嫩的市場,不斷挑起基督教馬龍派與伊斯蘭教德魯茲派之間的鬥爭。

1842土耳其乘機重佔黎巴嫩,並將黎巴嫩分為兩個省,北部由親法的馬龍派封建主管轄,南部則歸親英的德魯茲派封建主統治。

1860年,黎巴嫩發生馬龍派教徒與德魯茲派穆斯林之間的激烈衝突,法國出兵幹涉。此後黎巴嫩成為得到國際承認和保證的自治區,由土耳其政府任命並經法、英、俄等國同意的一個信奉基督教的行政長官統治。

1920年成為法國委任統治地。

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為共和國,頒布了憲法,但仍保留法國的委任統治權。

1941年6月英軍在自由法國部隊協助下佔領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國部隊宣布結束對黎的委任統治。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

1946年12月英、法軍全部撤離黎巴嫩。

法語國家組織成員國

雖然黎巴嫩絕大多數為阿拉伯人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但是通用法語、英語,是法語國家組織正式成員國之一。許多黎巴嫩人能說流利的法語。

法國與黎巴嫩之間的深厚關係從兩國政治家身上也可窺見。1996年,法國總統雅克·席哈克選擇黎巴嫩作為他當選總統時出訪的第一個國家。

法國在黎巴嫩擁有巨大經濟利益。1990年,長達15年的黎巴嫩內戰結束後,法國為謀求在黎的經濟和政治優勢,大力投入黎重建市場。

所以說法國和黎巴嫩的淵源還是很深的!據報導本周三凌晨起,艾菲爾鐵塔將滅燈以向遇難者致哀。蒙特婁、拉瓦爾、坎城等法語城市為爆炸中的遇難者降半旗。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大爆炸那麼上心
    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飛抵黎巴嫩進行訪問,並表示將全力支持黎巴嫩。馬克龍是爆炸後第一個訪問黎巴嫩的外國元首。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爆炸那麼上心?其實,法國人之所以如此上心,自然是有原因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清楚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甚至有人會認為兩個國家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並非如此。
  • 法國總統在致命爆炸後前往黎巴嫩
    > 原創 Arab business 中東非資訊平臺在周二貝魯特發生爆炸後,法國還派遣了數噸的援助和緊急工作人員。
  • 黎巴嫩和法國的歷史關係
    黎巴嫩發生嚴重爆炸事件,死傷慘重。一時間各國紛紛慰問,其中法國更積極。這是為什麼呢?法國和黎巴嫩的有什麼特殊關係呢?這還要從歷史上說起,1920年8月,國際聯盟將黎巴嫩以委任統治的方式交給法國管理,這其實就是一種殖民政策,黎巴嫩也就成了法國的殖民地。二戰後,1946年黎巴嫩完全獨立。 法國20多年統治,在黎巴嫩留下深刻的烙印,黎巴嫩從宗教、文化、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深受法國影響。 其國旗也是借鑑法國的 國旗,法語還是其第二官方語言。
  • 黎巴嫩政府扛不住了!民眾呼聲越來越要,要求政府被法國接管!
    近日法國駐黎巴嫩大使館發表聲明,稱法國三軍參謀長將對黎巴嫩進行訪問,之後還會籤署兩軍合作協議,同時向奧恩授予榮譽軍團勳章牛,以表彰其在擔任黎巴嫩軍司令期間為黎巴嫩的穩定、和平以及推動法國和黎巴嫩的軍事合作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 觀察|比起外來援助 黎巴嫩更需要政治生態改善和治理水平提高
    黎巴嫩被很多人稱為中東之亂的縮影,地緣上夾在以色列和敘利亞之間、伊朗和沙特等周邊大國之間;內部基督徒和穆斯林兩大陣營分庭抗禮,而穆斯林遜尼派、什葉派及德魯茲人又勾心鬥角。1943年黎巴嫩獨立之後,一直實行教派分權,總統由基督徒擔任,軍權由基督徒與德魯茲人瓜分,總理和議長則分屬遜尼派和什葉派穆斯林。長期以來,黎巴嫩政治生態是在各派相互妥協中實現某種脆弱平衡。
  • 黎巴嫩首都大爆炸後,法國突然出現,或成災難中的最大贏家?
    近期,黎巴嫩的爆炸引起了世界人民的關注,一聲巨響,一片蘑菇雲的升起,造成黎巴嫩上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無以計數的民眾無家可歸。而在爆炸後,法國第一時間對黎巴嫩提供的幫助,總統馬克龍更是親自到訪,不但親自去爆炸現場進行調查,而且還與黎巴嫩的領導人進行會談,商議此次的援助行動。
  • 土耳其願助黎巴嫩重建港口 開放梅爾辛港
    土耳其副總統福阿德·奧克塔伊與外交部長梅夫呂特·恰武什奧盧8日到訪黎巴嫩,會晤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  奧克塔伊會見奧恩後告訴媒體記者,土耳其願意幫助黎巴嫩重建港口,並派遣救護飛機運送傷者前往土耳其接受治療。
  • 沙特宣布取消赴黎巴嫩旅行警告
    沙烏地阿拉伯駐黎巴嫩大使瓦利德·布哈裡13日說,鑑於黎巴嫩安全形勢好轉,沙特取消針對黎巴嫩的旅行警告。   布哈裡當天陪同到訪的沙特高級特使尼扎爾·阿盧拉會見黎巴嫩總理哈裡裡。
  • 貝魯特港爆炸後,為何會有近6萬人請願呼籲法國託管黎巴嫩?
    我們認為,黎巴嫩應該回到法國的託管之下,以建立乾淨和持久的治理模式。」那麼,黎巴嫩為何會出現讓法國託管的請願書呢?第一、法國曾是黎巴嫩宗主國,兩國有著特殊的「宗僕關係」。但是,隨著國家各派人口數量的變化,伊斯蘭教派由於人口增多,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這導致黎巴嫩國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派長期的矛盾紛爭,甚至還引發長期的國內戰爭。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 法國將取消部分援助措施 但對餐飲業加大支持
    ,「政府將在不再需要的情況下逐步取消一些援助」,同時轉向更有針對性的支助。據BFM電視臺報導,布魯諾·勒梅爾強調,這一普遍團結基金惠及所有營業額損失超過50%的公司,但由於經濟活動已經恢復,沒有理由繼續全面推行這一措施,今後將集中對那些被迫行政關閉的企業加強支助,例如餐館和健身房等,這是公平和適當的調整。自12月1日以來,政府已將援助重新集中在酒店、餐館、咖啡館、航空工業等受疫情打擊最嚴重的行業。
  • 黎巴嫩大爆炸啟示:中東安全離不開俄羅斯,還是離不開美國?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爆炸現場如同核爆現場,觸目驚心的場面,更加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更加加劇了黎巴嫩各個族群的割裂和敵視。很長一段時間,黎巴嫩是法國的附屬國,在災難發生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其情境就像馬克龍是黎巴嫩總統一樣,受到了熱烈歡迎。
  • 黎巴嫩總統呼籲國際社會為黎提供幫助
    新華社貝魯特12月3日電(記者劉宗亞)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2日表示,當前黎巴嫩陷入多重危機,他呼籲國際社會為黎巴嫩提供幫助。第二次援助黎巴嫩國際會議2日通過視頻方式舉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法國總統馬克龍及其他30個國家的領導人參加會議。奧恩在會上表示,當前黎巴嫩陷入多重危機。國家經濟面臨困境,貝魯特港口區爆炸事件和新冠疫情讓黎巴嫩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他呼籲國際社會為黎巴嫩提供幫助。奧恩說,組建新政府是黎巴嫩的當務之急。新政府面臨籌劃改革、提出經濟復甦政策等艱巨任務。
  • 黎巴嫩:聖誕老人今年還會來嗎?
    黎巴嫩政府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30%的黎巴嫩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150萬黎巴嫩人每天的生活消費僅4美元。當下,黎巴嫩急需國際援助。中國政府援建的黎巴嫩國家高等音樂學院項目正式開工。中國駐黎巴嫩大使王克儉在開工儀式上表示,今年以來,中方向黎方提供了多批醫療物資、食品和現匯援助,幫助黎方抗擊疫情,緩解貝魯特港爆炸造成的困難。
  • 黎巴嫩經濟遇上疫情與爆炸雙重打擊,伊朗出手援助引西方全力施壓
    黎巴嫩只是中東的一個小國,目前面臨著非常辣手的麻煩,在2020年內,黎巴嫩經濟遇上疫情與爆炸雙重打擊,伊朗出手援助引西方全力施壓。如果了解一下,可知道伊朗與黎巴嫩關係相當好,尤其是黎巴嫩真主黨與伊朗的關係特別深,如今也依然願意支持黎巴嫩,在黎巴嫩獨立日77周年之際,伊朗總統魯哈尼向黎巴嫩表示祝賀,重申對黎巴嫩的支持及其為加強雙邊關系所做的準備。即所謂「尊嚴,獨立和繁榮的道路將持續下去,各種政治潮流之間的融洽與合作將繼續下去。」
  • 有馬克龍才能拯救黎巴嫩?昔日「中東瑞士」為何淪落到這地步
    [歐洲時報 凡桑、原野 報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8月4日大爆炸造成數千人傷亡。6日,馬克龍就火速趕往災區,給黎巴嫩人民帶去援助和支持。 在馬克龍的牽頭下,國際社會承諾提供2.5億歐元短期貸款救助,歐盟認捐3000萬歐元。
  • 從黎巴嫩歷史看中東亂局
    包括中、俄、美、英、法在內的各個大國都在第一時間承諾援助。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放棄休假,飛抵貝魯特。成為了第一位前來慰問的外國領導人,隨總統專機一同抵達的還有法方兩架載有安全專家和救災物資的飛機。法國總統馬克龍(左)與黎巴嫩總統奧恩(右)有法國媒體分析,馬克龍在黎巴嫩扮演「拯救者」,可以加大法國介入中東事務,提升存在感,有著現實利益和戰略安全的雙重考量。
  • 法國總統到訪黎巴嫩 查看布魯特爆炸現場受災情況
    導語:據中新社8月6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地時間6日到訪黎巴嫩,查看貝魯特港口爆炸現場,並與黎巴嫩總統奧恩會面。他還呼籲黎巴嫩政界應進行「緊急改革」。據法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日中午,馬克龍是在貝魯特爆炸發生兩天後到訪黎巴嫩。
  • 黎巴嫩首都爆炸上萬人失去家園,損失最多達50億美元,為何如此慘烈?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4日傍晚發生劇烈爆炸,截至5日已造成135人死亡、大約5000人受傷。黎巴嫩政府5日宣布,即日起在首都貝魯特實施緊急狀態,為期兩周。爆炸為何如此慘烈?原因是否明朗?爆炸對民生、對黎經濟和社會影響有多大?
  • 「拼盤國家」黎巴嫩,難在哪?
    黎巴嫩的基督徒是中東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他們創辦了大量企業,把持著跨境貿易的命脈。 1943年,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獨立。為了繼續主導貝魯特經濟發展,法國選中了經濟富裕且地位較高的基督徒作為後殖民時代的代言人,貝魯特以此得名「中東小巴黎」。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阿拉伯世界警惕性提高,各國富豪的巨額財富不斷湧向貝魯特銀行,貝魯特經濟開始騰飛。
  • 中國多年的援助卻換來取消免籤?國人:絕不再幫
    我們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在大力援助其他經濟落後的國家,受到聯合國的肯定和認可。大部分接受援助的國家對我們感恩戴德,在我們遇到困境也會盡全力幫助我們。然而,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懂得回報感激,而今天跟大家說的就是,忘恩負義!中國多年的援助卻換來取消免籤?國人:絕不再幫。中國跟越南是山水相連的千百年鄰居,有著同志加兄弟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