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魯特港爆炸後,為何會有近6萬人請願呼籲法國託管黎巴嫩?

2020-12-16 銘蘇先生看世界

黎巴嫩是中東地區地中海東岸的一個小國,國土面積10452 km,人口約610萬(2018年)。黎巴嫩平時在國際上並沒有多少存在感,但是在貝魯特港口8月4日發生爆炸以後,黎巴嫩一時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

貝魯特港爆炸現場

貝魯特這場爆炸威力巨大,截至8月7日已造成154人死亡,5000人受傷,這對於黎巴嫩這樣一個小國來說是無法承受的巨痛,很多國家也向黎巴嫩伸出援手。法國總統馬克龍8月6日親臨黎巴嫩慰問,還不顧疫情的危險與受爆炸波及的災區民眾擁抱,馬克龍也成為貝魯特港爆炸後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

馬克龍與黎巴嫩受爆炸波及受災民眾擁抱

但是,就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的前一天,黎巴嫩網站上出現一份致法國總統的請願書,這份請願書有近6萬人籤名,要求再次將黎巴嫩置於法國的託管之下。之所以做出這一請願,網站上給出的理由寫道:「很明顯,黎巴嫩官員完全沒有能力保障和管理這個國家。我們認為,黎巴嫩應該回到法國的託管之下,以建立乾淨和持久的治理模式。」

那麼,黎巴嫩為何會出現讓法國託管的請願書呢?

第一、法國曾是黎巴嫩宗主國,兩國有著特殊的「宗僕關係」。

黎巴嫩位於中東地區的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敘利亞交界,南部與巴勒斯坦(以色列)為鄰,西瀕地中海,海岸線長220公裡。由於黎巴嫩扼守亞非歐戰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經佔領過黎巴嫩。

黎巴嫩地圖

黎巴嫩曾遭受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的統治。1920年黎巴嫩被置於法國的委任統治之下,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正式宣布獨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國。1944年1月,法國將權力移交給黎巴嫩政府,該國獲得獨立。

在貝魯特港爆炸發生後,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奔赴黎巴嫩慰問,從這可以看出馬克龍有著濃厚的殖民地情節,試圖繼續施加對黎巴嫩的影響,再續他們的「宗僕關係」。

第二、黎巴嫩教派紛爭不斷,國家治理長期存在問題。

根據1943年獨立時的《民族憲章》規定,黎巴嫩總統由基督教馬龍派擔任,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擔任,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擔任,議員和部長的席位按各教派的人口比例分配。

但是,隨著國家各派人口數量的變化,伊斯蘭教派由於人口增多,要求增加自己的權力,這導致黎巴嫩國內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派長期的矛盾紛爭,甚至還引發長期的國內戰爭。1975年4月,黎巴嫩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派爆發了一場持續了15年的內戰,嚴重破壞了黎巴嫩的經濟,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時至今日,黎巴嫩政府和真主黨依然控制著國家的不同地區,由於教派紛爭的長期存在,這導致黎巴嫩難以實現和平穩定地持續發展,這也是黎巴嫩發展比較落後的重要原因。

黎巴嫩教派分布圖

第三、黎巴嫩是中東西化最徹底的國家,近一半國民信仰基督教。

雖然黎巴嫩位於中東地區,但是黎巴嫩並不算一個純正的伊斯蘭國家,因為在610萬人口中,大約有54%的民眾信仰伊斯蘭教(什葉派、遜尼派和德魯茲派、阿拉維派),還有大約46%的民眾信仰基督教(馬龍派、希臘東正教、希臘天主教和亞美尼亞東正教),正是由於這樣的原因,黎巴嫩與基督教世界保持著特殊而緊密的關係。

法國總統馬克龍與黎巴嫩總統米歇爾·奧恩

由於黎巴嫩接近一半的人口信仰基督教,所以黎巴嫩世俗化或西化就比較徹底,我們可以看到黎巴嫩的國家領導人穿的西裝革履地,與西方國家領導人沒有什麼區別。法國是基督教國家,而且還是黎巴嫩的前宗主國,黎巴嫩人對法國產生好感或依賴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第四、黎巴嫩人希望法國能夠幫助他們,託管也許是他們部分人所希望的。

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爆炸災區的時候,馬克龍被眾多的黎巴嫩民眾包圍,黎巴嫩民眾高呼:「請幫幫我們,我們身處痛苦之中。」一名女子向馬克龍喊道:「請不要把錢給我們的腐敗的政府」,馬克龍回應道:「我們不會這樣做」,而且馬克龍表示會「提議新的政治協議」。

馬克龍與黎巴嫩民眾

黎巴嫩人之所以發起「未來10年將黎巴嫩交給法國託管」請願行動,這是因為他們對現政府不滿,他們希望在法國的託管下能夠將黎巴嫩變得更好,讓他們過上更加富裕和美好的生活。

不過,黎巴嫩人想做法國人的這一願望可能很難實現。雖然法國曾是黎巴嫩的宗主國,但是現在黎巴嫩和法國是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一個主權國家去託管另一個主權國家,這也不太現實,而且黎巴嫩國內肯定也會有很大的反對之聲。

而法國近年來也被國內的示威抗議運動折磨得焦頭爛額,才剛剛緩過來又遇到今年的全球性大疫情,說真的法國自己的問題都沒有完全解決,根本沒有多餘的精力來幫助治理黎巴嫩。所以,法國能夠給予黎巴嫩最大的幫助,也就是向黎巴嫩提供一定的經濟援助,然後向黎巴嫩提一些政治改革的建議,僅此而已,不可能過多地幹預黎巴嫩的國內政治治理。

相關焦點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求法國再次託管
    此後的發展讓所有人都想不到,據中國青年網報導,黎巴嫩平民紛紛在街上遊行,抨擊政府的腐敗。更有超過6萬的黎巴嫩人請願法國,請求法國重新託管黎巴嫩。大爆炸是物理災害,為何卻讓黎巴嫩的形勢變得如此複雜呢?黎巴嫩民眾的憤怒據中國青年網報導,自從爆炸發生後,黎巴嫩首都到處都是反對當地政府的遊行隊伍,這也是民眾對絕望現狀表示的不滿。各處政府大樓更是遊行人民攻擊的主要對象。當地政府對這場巨大災害的發生顯然要負上極大的責任,但黎巴嫩人民憤怒的原因卻不僅如此。
  • 孫迦陵:爆炸過後,為何會有黎巴嫩人求法國託管
    導讀:當地時間8月4日在黎巴嫩首都發聲的爆炸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多國政要表示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與此同時,黎巴嫩的民眾也湧上街頭,表達了對當局的不滿。有人甚至還在網上發起了希望法國託管黎巴嫩的聯署。在孫迦陵看來,當地民眾有如此行為不僅是因為黎巴嫩曾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也有宗派鬥爭等原因。
  • 黎巴嫩首都爆炸上萬人失去家園,損失最多達50億美元,為何如此慘烈?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4日傍晚發生劇烈爆炸,截至5日已造成135人死亡、大約5000人受傷。黎巴嫩政府5日宣布,即日起在首都貝魯特實施緊急狀態,為期兩周。爆炸為何如此慘烈?原因是否明朗?爆炸對民生、對黎經濟和社會影響有多大?
  • 回眸2020之八 大爆炸後的黎巴嫩「傷痕」難愈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劇烈爆炸,造成百餘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爆炸案發生後,地中海地區疫情的突然加劇更讓黎巴嫩政府「措手不及」。到去年年末,該國的經濟和金融已處於崩潰邊緣。
  • 貝魯特港爆炸有多慘烈?1155噸TNT,世界第三,僅次於廣島核爆
    發生在本月4日的「黎巴嫩貝魯特港爆炸」事件,截至目前已造成158人死亡,6000多人受傷,另有數十人下落不明。根據相關機構計算,引起本次爆炸的2750噸硝酸銨,相當於1155噸TNT。所以,這次貝魯特港大爆炸也被稱為21世紀以來最大的「非核爆炸」。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
    更蹊蹺的是,在法國總統馬克龍到訪慰問後,竟有6萬黎巴嫩人籤署請願書,要求法國託管黎巴嫩。一場大爆炸,為何會引發黎巴嫩政壇「大地震」?這場悲劇引發了黎巴嫩民眾的憤怒。在此之前,普通公眾根本不知道這座倉庫存放著如此巨量的危險化學品,而之後的新聞報導證實,不但黎巴嫩的高級官員們知道這批硝酸銨已在此存放6年,黎巴嫩海關還曾6度發函,請求司法部裁定將硝酸銨移走,司法部始終沒有回覆。爆炸發生後,貝魯特街頭每天都有規模不等的抗議活動。
  • 貝魯特港:在黎巴嫩地理中部的重要性不可替代
    2020年8月5日,黎巴嫩貝魯特,一天前被爆炸損壞的港口被毀結構的鳥瞰圖。圖片:蓋蒂圖片社8月4日晚上,貝魯特港口發生爆炸,造成的破壞是立即的,而且是顯而易見的。不過,將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才能體會到,黎巴嫩最大的港口遭受的經濟損失將使該國擺脫已經困擾該國的金融危機。貝魯特港是地中海東部最重要的物流樞紐之一,為亞洲,歐洲和非洲市場之間的戰略聯繫提供了便利。
  • 25萬人無家可歸、郵輪沉沒!黎巴嫩爆炸「相當於挨了顆小型核彈」
    據黎巴嫩媒體tayyar 網站報導,黎巴嫩貝魯特省長透露,2014年曾有一份安全報告,警告貝魯特存在因存放大量易燃易爆物品而發生大爆炸的可能性,因這些材料屬司法部扣押的高危材料。一名國內防務專家表示,若如黎巴嫩官方所說爆炸由2700噸硝酸銨引發,則威力「相當大」。「2700噸硝酸銨,如果引發爆炸,威力是相當大的。
  • 黎巴嫩對歐洲意味著什麼?
    由於黎巴嫩相對其他敘利亞、以色列、埃及等國有著優越的自然條件,西方軍團和傳教士都喜歡在這裡駐紮。儘管東羅馬帝國滅亡後,信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統治這裡達一千多年,但黎巴嫩仍有很多基督徒。當時敘利亞的國旗,就是在法國國旗上,放一棵綠色的雪松,這是黎巴嫩山上的特產。二戰過程中,法國可以說是亡國了,法國殖民地紛紛發起獨立運動,黎巴嫩就是其中一個。法國允許黎巴嫩獨立,但這個獨立是有條件的。作為西方人在阿拉伯地區的聚集區,黎巴嫩當時有很多基督徒,總的比例過半,剩下就是伊斯蘭了。
  • 黎巴嫩貝魯特港爆炸事件最新進展:總理和三名前高級別政要被控
    來源:央視網據當地媒體報導,黎巴嫩貝魯特港爆炸事件負責調查的法官薩萬當地時間10日指控看守政府總理哈桑·迪亞卜和三名前部長玩忽職守,在爆炸發生前多次收到港口存放危險品的報告之後,未採取應對措施,最終導致災難發生,造成至少200人死亡。
  • 回眸2020⑨|大爆炸後的黎巴嫩「傷痕」難愈
    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港口發生劇烈爆炸,造成百餘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爆炸案發生後,地中海地區疫情的突然加劇更讓黎巴嫩政府「措手不及」。到去年年末,該國的經濟和金融已處於崩潰邊緣。2020年8月5日拍攝的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區爆炸後的廢墟。新華社發素有「中東瑞士」之稱的黎巴嫩罹難,國際社會紛紛伸出援手。
  • 法國總統到訪黎巴嫩 查看布魯特爆炸現場受災情況
    導語:據中新社8月6日報導,法國總統馬克龍於當地時間6日到訪黎巴嫩,查看貝魯特港口爆炸現場,並與黎巴嫩總統奧恩會面。他還呼籲黎巴嫩政界應進行「緊急改革」。據法國媒體報導,當地時間6日中午,馬克龍是在貝魯特爆炸發生兩天後到訪黎巴嫩。
  • 黎巴嫩女藝術家用貝魯特港大爆炸後的碎片創造藝術作品
    在貝魯特大規模抗議持續一年且發生大爆炸的艱難形勢下,黎巴嫩女藝術家哈亞特·納澤(Hayat Nazer)一舉成名。她用抗議者和警察在衝突結束後扔在大街上的石頭、煙幕筒。以及在港口大爆炸後找到的金屬片,創作了一個藝術作品。這名女藝術家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了自己作品廣受歡迎的原因。
  • 法國總統在致命爆炸後前往黎巴嫩
    法國總統在致命爆炸後前往黎巴嫩 2020-08-07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黎巴嫩首都發生爆炸,蘑菇雲堪比廣島核爆,強大氣流損壞周邊建築
    然而如今疫情危機還沒有過去,黎巴嫩又不得不面臨另一場危機。根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至少造成78人死亡,4000多人受傷,另有上百人失蹤,數十萬人無家可歸。
  • 一個月內兩次出訪黎巴嫩,馬克龍被嫌棄「作秀」:他像是來旅遊的
    作者:崔小杏子黎巴嫩可謂是一個富得流油的國家,自古以來越是好的地方越會受到人的爭奪,不可避免的就會有戰爭,就是戰爭改變了黎巴嫩,讓本來富裕的黎巴嫩變得非常的貧窮。再度出訪黎巴嫩8月31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又來到了黎巴嫩,一個月內兩次出訪黎巴嫩,馬克龍這齣訪頻率算是很高了。馬克龍把自己到黎巴嫩後的行程安排滿滿的,為了表示自己的禮貌,馬克龍先去看望在黎巴嫩很有聲望的歌唱家,第二天去往黎巴嫩東北部地區種樹。
  • 黎巴嫩貝魯特大爆炸:圖說歷劫前後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倉庫區8月4日發生猛烈爆炸,首都廣泛地區受災,臨海樓房幾乎全毀。目前為止,至少1 54 人在爆炸中喪生,將近5000人受傷。,但也就可能吸收並卸除了爆炸的部分威力。
  • 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大爆炸那麼上心
    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飛抵黎巴嫩進行訪問,並表示將全力支持黎巴嫩。馬克龍是爆炸後第一個訪問黎巴嫩的外國元首。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爆炸那麼上心?其實,法國人之所以如此上心,自然是有原因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清楚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甚至有人會認為兩個國家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並非如此。
  • 黎巴嫩藝術家用貝魯特港大爆炸碎片創造藝術作品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在貝魯特大規模抗議持續一年且發生大爆炸的艱難形勢下,黎巴嫩女藝術家哈亞特·納澤(Hayat Nazer)一舉成名。她用抗議者和警察在衝突結束後扔在大街上的石頭、煙幕筒。以及在港口大爆炸後找到的金屬片,創作了一個藝術作品。這名女藝術家向俄羅斯衛星通訊社介紹了自己作品廣受歡迎的原因。
  • 本幣今年貶值80%,一半黎巴嫩人陷入貧困,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令黎經濟...
    當地時間8月4日晚6時許,一場慘烈的爆炸讓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這個150萬人口的城市成為全世界焦點。據官方統計,爆炸已經造成135人死亡、大約5000人受傷,另有數十人依然下落不明,30萬人無家可歸。黎巴嫩政府5日宣布,即日起在首都貝魯特實施緊急狀態,為期兩周。截至發稿,救援人員仍在繼續尋找被瓦礫困住的受害者。中東、歐洲一些國家派出的救援人員相繼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