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迦陵:爆炸過後,為何會有黎巴嫩人求法國託管

2020-12-11 觀察者網

導讀:當地時間8月4日在黎巴嫩首都發聲的爆炸事件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多國政要表示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與此同時,黎巴嫩的民眾也湧上街頭,表達了對當局的不滿。有人甚至還在網上發起了希望法國託管黎巴嫩的聯署。在孫迦陵看來,當地民眾有如此行為不僅是因為黎巴嫩曾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也有宗派鬥爭等原因。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孫迦陵】

當地時間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區發生爆炸事件,造成100餘人死亡、5000多人輕重傷。這場悲劇的起因,可歸咎至存放6年之久的2750噸硝酸銨,雖說繼焊接起火的說法後,如今又有「不排除火箭彈等外部幹預」的消息傳出,但國家制度的整體潰爛,可說是責無旁貸。

早在2013年,這批硝酸銨便自喬治亞出港,一路向著莫三比克前行,卻因原運載船的技術與資金問題,而意外來到黎巴嫩這個陌生國度。幾經波折,船東與船員各自棄船返國,這批硝酸銨便被暫儲在貝魯特港區的12號倉庫中。6年多來,黎巴嫩海關總署多次去信司法部門,要求轉移、處理庫中的危險貨物,卻始終沒能得到響應,以致釀成今日慘劇。

雖說現下大火已滅、濃煙散盡,但黎巴嫩的輿情炸裂正是方興未艾,街頭也漸湧示威人潮,全然不顧疫情未退。一來人們對政府顢頇早有怨言,故自2015年起便屢屢上街示威,前總理哈裡裡(Saad Hariri)甚至因此在2019年下臺。如今貝魯特示威再起,可謂是延續了疫前的民情基調,現任總理迪亞卜(Hassan Diab)也在民眾攻佔外交部後,於8月8日宣布尋求提前大選。

二來,黎巴嫩雖曾被法國殖民20餘年,但弔詭的是,如今這段屈辱歷史反成某些劫後餘生者的心理支柱。自8月5日起,黎巴嫩便有民眾上網聯署,直指黎國如今已被恐怖主義、民兵與腐敗吞沒,而政府官員對此無能為力,唯有讓法國託管10年,黎巴嫩才能重建乾淨、持久的治理。當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國際友人」身份,趕赴黎國共商救災,黎巴嫩甚至有民眾「攔轎陳情」,以法語要求馬克龍「管管黎巴嫩政客」,彷佛眼前之人是出巡天子,黎巴嫩當局倒成了地方政府。

當地時間8月6日,法國總統馬克龍抵達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 圖源:法新社

從反政府示威到要求法國託管,這兩大圖景一脈相承,並且互為表裡。黎巴嫩的歷史結構也恰如立體的稜鏡,在爆炸的撥弄下,交映出集體中的多面性。

從「協和式民主」滑向失敗國家

平心而論,官員對港區硝酸銨的漠不關心,在黎巴嫩並非罕見特例,而是宗派政治(Sectarianism)下的日常產物,只不過硝酸銨最後以爆炸來彰顯自我存在,其餘危機則在沉默中持續發酵。

自從1943年建國以來,黎巴嫩的國家認同便沒有完全建立,民眾始終活在各類宗派的分野間,致使公共治理的場域持續蒼白,又受裙帶關係割裂,最終變得殘破不堪。這批硝酸銨之所以儲放6年無人聞問,一大原因便是經手官員間,缺乏「利益或宗派上的強烈關係」,故皆認為事不關己、拖延即可。類似案例在黎巴嫩社會屢見不鮮:凡是涉及宗派利益的事務,民眾便格外留意;一旦與宗派相對脫節,便漠不關心,即便是硝酸銨這種具有重大公共危險性的貨物,也會被棄於公權力不及的化外之地。

如今黎巴嫩共有18個正式宗派,除卻為首的遜尼、什葉、馬龍三大派,其餘分別是德魯茲人、阿拉維派、伊斯瑪儀派、希臘東正教、希臘天主教、拉丁天主教、亞美尼亞東正教、亞美尼亞天主教、敘利亞東正教、敘利亞天主教、科普特人、新教、迦勒底人、亞述人與猶太人。

而宗派之所以意義重大,原因在於其不僅是個人信仰,更是政治版圖與身份的依歸。以1943年的《國家公約》為例,黎巴嫩總統僅能由馬龍派擔任,正如總理屬於遜尼派、議會議長屬於什葉派一般;而在議會席次中,基督徒與穆斯林也須遵守6:5的固定比例。即便日後經歷15年內戰,各方在1990年籤訂《塔易夫協議》,也僅僅是調整派系間的江山權重,例如強化總理職權、將基督徒與穆斯林的議會席次比例調整為5:5等,並未動搖宗派政治的根本。

而在個人身份層面上,宗派主義更是無所不在。自黎巴嫩立國以來,諸宗派便持續維繫、建立內部秩序,如今各派皆有獨立的司法自主權,導致國家無法制定統一的個人身分法,民眾的婚姻、繼承權也因此被宗教法宰制。在此脈絡下,宗教領袖不僅掌管清真寺、教堂等宗教場域,同時也是各法院的實際經營者;此外經歷內戰摧殘後,黎巴嫩十分仰賴非政府組織提供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許多宗派所支持的慈善組織身兼此職,遂令民眾更難拋棄「信仰」所建構的身份框架,進而在投票行為中支持同宗派的候選人。

而黎巴嫩這種多宗派共存的政治制度,一度頗受西方盛讚。自其建國以來,歐美政治人物便稱黎巴嫩為「中東民主燈塔」、「阿拉伯的開明希望」;西方政治學文獻與媒體更屢以「協和式民主」(Consociationalism)、「東方瑞士」等美名賦之。即便爆發內戰,許多學者仍肯定這套制度的有效性,認為經歷15年交火後,黎巴嫩仍能重回穩定,並且不斷容納新的政治精英,宗派政治的多元與平衡功不可沒。因此直到2012年,法國駐黎巴嫩大使帕特裡斯·保利(Patrice Paoli)仍公開讚揚黎巴嫩模式,並稱其是「有助化解中東暴力衝突的典範」。

然而在「民主」、「自由」與「宗教多元」的璀璨話語下,黎巴嫩的真面目,實是在隱形的政教合一上,上演日漸極化的宗派衝突,以及愈加頻繁的政治僵局。宗派身份一旦被政治化,便註定涉及權力博弈,倘若政壇又缺乏具有主導地位的行為者,便極易走入僵局的死胡同,令法案與人事提名難產。黎巴嫩近年最著名的案例,便是2014年至2016年的總統真空。

自2014年起,黎國總統人選持續難產,政治精英們為此耗費兩年半,諸多重大議案幾乎停擺,好不容易在2016年選出現任總統米歇爾·奧恩(Michel Aoun)。然而民間也同時爆發了2015年的貝魯特垃圾山示威,只因政府無預警關閉市內幾大垃圾場,又無配套措施,致使貝魯特街頭垃圾成災、臭氣燻天,逼得市民上街抗議治理失能。而政府最後依靠的,仍是宗派政治的反動員,由各方領袖勸退憤怒群眾,示威之火於是無疾而終。

上述情節,可謂是黎巴嫩困境的真實縮影,並且反覆上演:派系導致政治僵局,精英們不僅難以大刀闊斧,更因此忽略公共治理,最後民眾憤而上街,卻又屢被宗派吸退,問題仍是無解。雖說在西方媒體筆下,黎巴嫩模式自帶「多元」光環,民間示威也常被賦予「公民崛起」、「民主深化」等浪漫符碼,但除卻上述迷障,黎巴嫩其實正往失敗國家的深淵下滑。

對此困局,政治精英與民眾雖皆有所感,卻無能為力,在不願內戰重演的共識下,前者只能訴諸不斷談判,後者僅能在憤怒爆發後,屢屢上街。故此次聯署法國託管看似荒謬,卻是在長年不滿與無力迭加下,被迫發出的絕望哀鳴。

持續至今的法國身份喧囂

然而這般要求,卻也不是黎巴嫩的社會共識。

法國在黎巴嫩近代史中角色複雜,雙方關係更早在殖民之前便已種下。19世紀,當黎巴嫩還是奧斯曼帝國版圖時,英法傳教士來到此處,興辦學院,既為教會培育人才,也傳遞西方價值觀,並逐步建立英語及法語的使用社群。在此脈絡下,法國是馬龍派與天主教的庇護者,英國則是新教的靠山,兩國以宗教為起點,持續在此競逐政治與文化的影響力版圖。

以學院為例,1866年英國在黎巴嫩成立英語授課的敘利亞新教學院,也就是今日的貝魯特美國大學(AUB)前身;法國自也不甘示弱,在梵蒂岡與黎巴嫩馬龍派教徒的支持下,於1881年創立聖約瑟夫大學(USJ),是為黎凡特地區最著名的耶穌會法語學術研究機構。眾多英法學院在此充當西方文化先聲,成了知識分子的思想搖籃,故早在1920年法國託管此地前,黎巴嫩便已有規模不小的法語人口。

而在宗教場域,黎巴嫩的馬龍派具有特殊的對法情結。公元7世紀左右,阿拉伯人入侵黎巴嫩山,原居此處的馬龍派被迫大幅改宗伊斯蘭,其慣於使用的敘利亞語、亞拉姆語也逐漸消亡,最後為阿拉伯語所取代。這段徵服與文化清洗的記憶,型塑了馬龍派的受害意識,故當11-13世紀十字軍到來時,其普遍視這批外來者為救世主,而非不懷好意的侵略家。雖說由結果而言,十字軍路線最終失敗,但馬龍派的救贖情結並未消亡,當1920年法國取代奧斯曼託管此地時,其再度歡欣鼓舞。

法國總統馬克龍向憤怒的黎巴嫩民眾表示會盡其所能幫助他們 圖源:法蘭西24視頻報導截圖

而雖說宗派分治的現象在奧斯曼末期便有跡兆,但法國的殖民統治可謂大大深化了其根柢。在託管期間,法國有意將黎巴嫩打造成中東的基督模範區,故而重用馬龍派,並大舉招募基督徒移民此處。雖說馬龍派對法國的到來表示歡迎,但在世界諸國眼中,法國政權的殖民性勿庸置疑。最後受迫於國際壓力,法國於1943年協調各方籤署《國家公約》,並根據1932年的人口普查數據,訂下在黎巴嫩議會中,基督徒與穆斯林6:5的席次比例,同時確立總統須出自馬龍派的傳統。

法國此舉,成為黎巴嫩獨立後的宗派主義制度化濫觴。雖說在黎國的複雜情況下,宗派共治或為不得已的選擇,但法國此舉並非全無私心。其不僅讓基督徒在議會中佔有優勢席次,更指定馬龍派擔任握有實權的總統,顯然有意維持基督教在黎巴嫩的政治實力。如此安排,自是為讓法國在黎巴嫩獨立後,能繼續對其施加影響力。

然而此番盤算終究敗給了現實發展。人口比例並非固定不變的存在,許多基督徒在法軍撤出後移民海外,加上穆斯林的生育率普遍較高,基督徒的人口優勢最終只能隨歲月一同流逝,黎巴嫩也在獨立30餘年後,在1975年爆發了血腥內戰。1990年,穆斯林以《塔易夫協議》校正了當年法國留下的政治遺產,黎巴嫩終究沒能如其所願,成為一個基督教化的阿拉伯國家。

儘管如此,法國文化仍長留黎巴嫩。時至今日,許多馬龍派皆以能說法語為榮,並有意讓「法國遺產」成為宗派身份的認同元素,作為己身與阿拉伯穆斯林的分野。此外即便經歷了阿拉伯民族主義狂潮、美國所代表的英語/新教勢力崛起,法語至今仍是黎巴嫩的第二語言,也是基督教圈子與上層穆斯林精英的偏好外語,採用全法語授課的學校數量依舊高過英語。

然而除卻文化影響力,法國幹涉黎巴嫩的黃金歲月已過。即便有民眾發起求法託管的聯署,參與人數實也不甚踴躍;聯署門坎雖設在7.5萬,但最後僅有6萬多人響應,如今聯署已經關閉。會有此現象,與內戰後的宗派及地緣政治變化息息相關。

離地的蒼白情懷

由歷史脈絡觀之,黎巴嫩不僅曾是法國的勢力範圍,也曾被畫在敘利亞的版圖內,故1943年法國協調各方籤訂《國家公約》時,便在條文中明列一款:「穆斯林保證不追求黎巴嫩與敘利亞的一統」,正如其也出於安撫穆斯林,加上「馬龍派基督徒保證不引入外部勢力,並接受黎巴嫩的阿拉伯身份,同時放棄對黎巴嫩西方身份的主張」一文。然而就後續發展來看,各方顯然都沒真正遵守。

法國因有殖民十字架,故不便過於明目張胆的幹涉;然而敘利亞不僅與黎巴嫩相互接壤,也無歷史包袱,故終究趁1976年內戰期間,以協助巴解(PLO)對抗基督民兵之名,將軍隊開進黎巴嫩,從此不願撤軍。2005年2月14日,總理拉菲克.哈裡裡(Rafic Hariri)遇刺,有部分輿論認為此乃敘利亞所為,遂令厭惡敘利亞者群情激憤,最終導致黎巴嫩爆發大規模示威,敘利亞只好被迫撤軍,結束近30年的佔領生涯。

然而經此發展,黎巴嫩政壇的分裂力道反更巨大。內戰爆發前,宗派間的暴力衝突未必牽涉外部勢力;然而15年戰火紛飛下,黎巴嫩不僅引來強鄰敘利亞,也意外招致伊朗介入,後者如今更以真主黨為代理勢力,成為黎國的什葉派靠山。黎巴嫩政壇現下共有兩大政治聯盟分庭抗禮,一是由什葉派與基督徒組成的「3月8日聯盟」(March 8 Alliance),在外交上主張親近伊朗與敘利亞;另一則是由遜尼派與基督徒組成的「3月14日聯盟」(March 14 Alliance),其立場除了反伊朗與敘利亞外,也較為親近美國與沙特。兩派人馬彼此鬥爭,僵局因而頻繁出現。

但在上述過程中,只見新玩家先後登場,卻始終不見法國的再插足空間,這或許是1946年法軍完全撤退後,便註定要面對的歷史宿命。比起伊朗等國真槍實彈的介入,法國如今對黎巴嫩的政治動作,充其量不過是種離地的精英式念舊,虛弱中還帶點蒼白。馬克龍來訪之所以引發國際關注,主因還是法國的新聞帝國主義力量,能支撐其政治表演能量;但綜觀黎巴嫩輿情,除馬龍派較激動外,多數民眾其實冷眼觀之。

宗派僵局與治理困境,正是插在黎巴嫩心口的兩柄匕首,並讓其在滑向失敗國家的懸崖上,持續失血。而法國此次,已難是任何人的救世主。

相關焦點

  • 貝魯特港爆炸後,為何會有近6萬人請願呼籲法國託管黎巴嫩?
    法國總統馬克龍8月6日親臨黎巴嫩慰問,還不顧疫情的危險與受爆炸波及的災區民眾擁抱,馬克龍也成為貝魯特港爆炸後第一個到訪的外國領導人。馬克龍與黎巴嫩受爆炸波及受災民眾擁抱但是,就在馬克龍訪問黎巴嫩的前一天,黎巴嫩網站上出現一份致法國總統的請願書,這份請願書有近6萬人籤名,要求再次將黎巴嫩置於法國的託管之下。
  • 黎巴嫩「變天」:大國夾縫中的亂局,求法國再次託管
    更有超過6萬的黎巴嫩人請願法國,請求法國重新託管黎巴嫩。大爆炸是物理災害,為何卻讓黎巴嫩的形勢變得如此複雜呢?黎巴嫩民眾的憤怒據中國青年網報導,自從爆炸發生後,黎巴嫩首都到處都是反對當地政府的遊行隊伍,這也是民眾對絕望現狀表示的不滿。各處政府大樓更是遊行人民攻擊的主要對象。
  • 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大爆炸那麼上心
    文/寂寞的紅酒近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爆炸,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黎巴嫩大爆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法國人,對黎巴嫩爆炸事件非常重視。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飛抵黎巴嫩進行訪問,並表示將全力支持黎巴嫩。馬克龍是爆炸後第一個訪問黎巴嫩的外國元首。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爆炸那麼上心?其實,法國人之所以如此上心,自然是有原因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清楚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甚至有人會認為兩個國家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並非如此。
  • 有馬克龍才能拯救黎巴嫩?昔日「中東瑞士」為何淪落到這地步
    這次視訊會議由馬克龍和聯合國主持,有30多名與會者,包括美國總統川普、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埃及總統塞西,以及英國、歐盟、阿拉伯聯盟、中國和聯合國代表。 馬克龍這次表現,讓法國在國際社會獲得不少讚譽,特別是在黎巴嫩,不少黎巴嫩人喊出「感謝法國」的口號。 災區人民蜂擁擠來要和馬克龍打招呼,不少民眾高喊「幫幫我們」。
  • ...取消休假火速前往並提供大量援助,法國和黎巴嫩之間有什麼關係?
    8月4日傍晚,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劇烈爆炸,多處建築損毀,現場升騰巨大的蘑菇雲,截至目前造成至少100人喪生,逾4000人受傷,約30萬人無家可歸。爆炸現場一片狼藉,倉庫被夷為平地。圖片來自:環球網視頻截圖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推特上表達了對黎巴嫩民眾的支持,並表示法國正在向黎巴嫩提供援助。圖片來自:環球網法國國防部長帕爾利8月5日宣布法國向黎巴嫩提供援助物資的飛機已經啟程。根據帕爾利的介紹,機上搭載超過20噸救援物資以及法國內政部、外交部和衛生部的工作人員。
  • 別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東有個「小巴黎」
    19世紀時期,當黎巴嫩還是奧斯曼帝國版圖時,英法傳教士到這裡興辦學院和教會,不僅擴張了英語和法語的影響力版圖,更傳遞了馬龍派基督教的西方價值觀,故早在1920年法國託管黎巴嫩,黎巴嫩就已經結下了特殊的對法情結。
  • 突遇爆炸事故的黎巴嫩,是戈恩的老巢,有萊肯的轟鳴
    之前,有呼籲捐給軍隊的,有呼籲出口的,也有呼籲內銷的,但遺憾的是,全都被擱置了——可以說,但凡當地官員稍微了解下2015年的天津港大爆炸,心也不至於那麼大。但因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內戰逐漸偃旗息鼓,總體局勢還算穩定,並長期接受海外僑民、以及西方國家的補助(畢竟是法國勢力範圍), 總體經濟水平還算區域內不錯的(GDP總量、面積相當於中國寧夏,人口還比寧夏少)除了經濟在阿拉伯世界中尚可,黎巴嫩的汽車普及率也相當高!
  • 回眸2020之八 大爆炸後的黎巴嫩「傷痕」難愈
    首都爆炸案引發政壇「地震」 在黎巴嫩,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首都貝魯特。去年8月的爆炸案發生地點距離貝魯特市中心——該國議會大樓附近僅2公裡。爆炸發生後,30餘萬民眾無家可歸。
  • 主機託管什麼意思?為何要託管伺服器
    主機託管是什麼意思?很多初次接觸伺服器的企業採購人員以及新人站長,可能不太了解主機託管什麼意思,特別是遇到沒有多餘的時間管理伺服器的時候,可能周圍的同行會勸你去選擇主機託管,為什麼要將伺服器託管呢?那麼本期內容將著重為大家介紹什麼是主機託管,以及什麼情況下需要託管。
  • 巴黎恐怖襲擊原因分析:為何會發生在法國
    現場圖  當地時間11月13日深夜,一場毫無先兆的連環爆炸、槍戰打破了巴黎夜空的寧靜。  據法國BFMTV電視臺報導,巴黎市內當晚至少發生了六起槍擊事件,位於聖丹尼的法蘭西球場則至少發生了3次爆炸。幾乎與此同時,有目擊者見到兩至三名槍手進入巴黎市內的巴塔克蘭音樂廳,隨後朝內開火併綁架人質。
  • 巴黎遭遇「黑色星期五」 專家解讀:為何又是法國?
    2015年11月13日這一天的法國首都巴黎,陷入了真正的「黑色星期五」中。據新華社報導,巴黎市中心13日發生多起槍擊。據CNN報導,巴黎的巴塔克蘭音樂廳內約有100人死亡,另有多地發生槍擊爆炸事件。法國總統奧朗德宣布,這是法國「史無前例的恐怖襲擊」,法國進入「緊急狀態」。這是巴黎自1944年被納粹佔領後首次進入緊急狀態。
  • 法國海濱驚現鯨魚屍體膨脹成氣球 爆炸導致現場血淋淋
    從去年的視頻中可以了解到鯨魚爆炸等類似的情況是多麼危險。  當天,國家博物館的海洋生物學家米凱爾森告訴《每日郵報》網站記者:「鯨魚比兩天前我們發現時要大了很多,所以我們知道在鯨魚體內存在著壓力,但從表面看根本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在這種情況下,我更擔心的是有人會因此受傷。」  鯨魚腐爛的屍體內充滿天然氣,一旦爆發,靠近的遊客隨時可能面臨致命危險。
  • 法國裡昂爆炸 多人受傷
    法國裡昂爆炸 多人受傷楊舒怡法國東南部城市裡昂24日傍晚發生一起爆炸,至少13人受傷。法國總統埃馬紐埃爾·馬克龍把這次事件定性為「襲擊」,反恐部門正調查是否涉及恐怖主義。初步調查顯示,有人把可疑箱子放在一家麵包店門口,緊接著發生爆炸。總統馬克龍把這一事件定性為「襲擊」,向傷員及其家屬表達慰問。內政部長克裡斯託夫·卡斯塔內趕赴裡昂。巴黎反恐部門接手調查。法國掌璽和司法部長妮科爾·貝盧貝告訴商業調頻電視臺,暫時無法斷定襲擊是否出於恐怖主義動機。
  • 中國留學生親歷黎巴嫩爆炸:與汶川大地震時成都震感無差
    《紐約時報》報導稱,爆炸震碎了市區內相當多建築的玻璃,距爆炸中心一公裡左右的醫院遭到嚴重損毀,「所有東西都往下掉,病房變成了碎片。」烏撒邁家人拍攝的現場照片住在距離爆炸現場三公裡左右的黎巴嫩人艾哈邁德在經歷了這驚天一炸後,對著朋友說道:「感謝神啊,我活下來了。」
  • 飛機為何會因失速墜毀?
    為何飛機會因失速墜毀?   此次埃航空難和過去幾月的獅航空難飛機在出事前都有過失速現象,那麼為什麼飛機會因失速墜毀呢?給大家分析下原因。
  • 充電熱水袋為何會爆炸 如何選購安全充電熱水袋
    相信大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們的話題是「充電熱水袋爆炸」。充電熱水器為何會爆炸?充電熱水器安全嗎?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一到冬天小編也會用充電熱水袋,從來沒有碰到過這種情況。但從近年來發生爆炸事故的情況來看,充電熱水袋還是存在不少安全隱患的。下面我們就從充電熱水袋的三種防爆結構和兩種發熱方式來看看充電熱水袋是否安全,如何選購安全充電熱水袋。
  • 法國總統在致命爆炸後前往黎巴嫩
    法國總統在致命爆炸後前往黎巴嫩 2020-08-07 11: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崑山爆炸追問:粉塵事故頻發為何沒引起企業重視
    昨天,崑山市中榮金屬製品有限公司汽車輪轂拋光車間發生爆炸,造成68人死亡,180餘人受傷,爆炸事故原因初步查明,系因粉塵遇到明火引發。為何車間內的粉塵引發了如此劇烈的爆炸,為何周末車間內有如此多的工人加班,傷亡又是如此慘重,為何此類事故頻發,卻沒有引起相關企業的足夠重視,甚至員工都沒有得到足夠的保險保障?
  • 外媒:曼谷四面佛爆炸案中國籍嫌犯否認指控 竟哭求人權
    律師表示,此案有超過250名證人可以傳喚,卡拉達格的辯護律師表示,他希望審判可以在今年年底前結束,但也可能超過一年。 據觀察者網此前報導,曼谷四面佛爆炸案於去年8月17日發生,共致20人遇難,其中包含7名中國人。 卡拉達格是爆炸案發生後首名被捕嫌犯,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