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國難級貝魯特港口大爆炸,讓平靜了許久的黎巴嫩再起硝煙。
爆炸災難的影響還在持續發酵當中。8月8日,貝魯特爆發了大規模反政府遊行。10日晚,黎巴嫩總理宣布政府集體辭職,承認這次大爆炸是貪腐的結果。
△黎巴嫩大爆炸現場/Twitter
這場災難不僅是壓倒黎巴嫩政府的最後一根稻草,同時也讓黎巴嫩這樣的一個中東小國再次進入大家的視野。
很多人不知道,黎巴嫩曾是中東的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
她曾被美名為「東方瑞士」「中東小巴黎」,是阿拉伯世界裡最世俗的國家,被「Lonely Planet」和《國家地理》等旅遊大刊評為「人生必去目的地」和「全球旅遊十佳地」之一。
△黎巴嫩這個中東古國,早該被珍視了/unsplash
這個國家長期活在外界眼中,就是一片動蕩混亂的中東土地,似乎並沒有人關心,真實的黎巴嫩面孔到底是什麼樣的。
一、中東有個異類,她就是黎巴嫩
一說到中東國家,戰爭和恐怖主義似乎是甩不掉的標籤。
相比於約旦、以色列這樣的國家,黎巴嫩對很多人還是陌生的。若不是這場大爆炸,人們似乎沒有意識到,這是屬於我們全人類的文明災難。
事實上黎巴嫩雖然身處政局動蕩的中東之地,但她像是異類——
不僅是地中海東岸最為富庶之國,還曾是歷史上著名地中海腓尼基人文明的故鄉,稱得上是當代阿拉伯世界中最「西化」,最具歐洲血統,尤其是法國血統的國家。
一直以來,黎巴嫩就被形容為「一隻腳穿著鑲珠寶便鞋駐足阿拉伯,另一隻腳穿著莫洛布拉尼克的黑色高跟鞋紮根在西方」的國家。
這種奇異的交錯感,來源於黎巴嫩獨特的天然位置、別具一格的自然風貌和5000年來人類歷史文明沉澱下來的古國痕跡。
黎巴嫩位於亞洲和歐洲的交界處,被敘利亞環抱,南部接壤以色列,西邊臨著地中海。
這等微妙的地理位置,讓黎巴嫩天生就避不開政治和宗派紛爭,但也同樣造就了黎巴嫩的多元和豐富。
△黎巴嫩地中海岸線風景/unsplash
別看這個小國國土面積只有一萬多平方公裡,也就不到北京總面積的三分之二。黎巴嫩的氣候和地形多變,這裡不僅有永恆藍到讓人嚮往的地中海岸、綿延的沙灘,還有蜿蜒的山脈和深邃的峽谷和湖泊之色。
不僅是中東地區唯一沒有沙漠的國家,還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上午滑雪,下午到地中海遊泳的國家。
△黎巴嫩既有鴿子巖海景,還有連綿山脈古村莊/unsplash
當然黎巴嫩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在於她錯綜複雜的歷史底蘊。黎巴嫩所在的地中海東岸,是世界文明的搖籃,是名勝古蹟、文化遺址最集中的地方。
雖然國土面積小,但坐擁世界五大遺產。你在黎巴嫩隨便一處古遺址,就能窺探到不同時期文明遺留下的建築。
公元前2200年左右,黎巴嫩境內就已經有了城市的雛形。腓尼基人在這裡起源發家,希臘、波斯、羅馬、十字軍東徵、奧斯曼帝國等都曾在這片土地活躍過。
黎巴嫩貝魯特以北30公裡,那是被認為是「延續至今的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比布魯斯Byblos,這裡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有人居住,可以追溯到7000年人類連續居住的歷史。
這裡曾是腓尼基人的發源地。現在你要是逛到黎巴嫩的小店,經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製品。
早在腓尼基人時期,腓尼基人就是在比布魯斯定居,在這裡用雪松木造船和房屋,並將樹脂運給埃及法老,將殖民地建在西班牙。
因而雪松成了黎巴嫩人民的象徵國樹,如今在黎巴嫩的國旗國徽和航空公司的標誌上還能看到雪松。
△如今在比布魯斯也能瞥見不少雪松/unsplash
他們還將腓尼基字母傳到了希臘和義大利,也就是說,黎巴嫩還是阿拉伯語和世界字母文字的發源地。
黎巴嫩北部有個巴勒貝克神殿Baalbek,據說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羅馬帝國遺址。
這裡曾是羅馬人的「太陽之城」,是羅馬人繼腓尼基文明之後建城,為天神門建造的神殿,過去是盛極一時的朝聖地。
△巴勒貝克古遺址/unsplash
黎巴嫩的多元還在於,這裡擁有18種官方承認的宗教派別。東西文化的交壁給了黎巴嫩混雜矛盾的土壤。
去過黎巴嫩的人,會發現其宗教信仰最形象的畫面就是——教堂和清真寺並肩而立。
她是早期阿拉伯地區唯一比例相當的,基督徒和穆斯林共處的國家,是阿拉伯世界裡最世俗的一個異類。
當然這個異類的血統,離不開法國。
19世紀時期,當黎巴嫩還是奧斯曼帝國版圖時,英法傳教士到這裡興辦學院和教會,不僅擴張了英語和法語的影響力版圖,更傳遞了馬龍派基督教的西方價值觀,故早在1920年法國託管黎巴嫩,黎巴嫩就已經結下了特殊的對法情結。
△在首都貝魯特街頭像是置身在法國巴黎/unsplash
黎巴嫩早在法國殖民期間,就已經成了中東國家最早對外開放的阿拉伯國家,還是阿拉伯地區第一個擁有憲法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擁有法律學校的國家。自由開放的程度一度讓世人熟知「中東小巴黎」之稱。
要是你到黎巴嫩的首都貝魯特,更會感受到她受到法國影響的深刻。既有保留戰爭留下的彈痕累累的歷史建築物,同時又不乏活力喧囂的酒吧夜店。
△貝魯特有很多彈痕累累的建築/unsplash
貝魯特中心城區星光廣場以勞力士鐘樓為核心,向四周呈放射狀延伸,布局是特別典型的法式風格。
尤其當你看到不少市民遊客在小而精緻的咖啡館和酒吧,喝著咖啡喂喂鴿子,如果不是周圍點綴的清真寺,很難不產生錯覺——這裡是「法國」。
二、真正壓垮黎巴嫩的,不只是貝魯特爆炸
很多人沒想到,這場爆炸會在平靜許久的黎巴嫩頭上炸出一個大洞。
事後貝魯特市長淚灑當場,說這是可以跟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爆炸類比的災難,英籍黎巴嫩記者說這次事件比喻成「黎巴嫩的車諾比核災」更為貼切。
△貝魯特港口/wiki
你可能以為這不過是一場政府常年腐敗治國造成事故。為什麼還得低聲下氣求法國援助,至於嗎?
其實當前的黎巴嫩早就千瘡百孔,四面楚歌了。新冠疫情和政壇腐敗只是雪上加霜。要知道,這是黎巴嫩近幾十年來繼15年內戰、與敘利亞和以色列緊張局勢戰爭之後的又一次巨大崩潰。
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不過像是導火線,引爆了黎巴嫩長期以來真正聚集的矛盾和紛爭。從去年下半年起,困境求生的民眾湧上街頭,這是過去十年來黎巴嫩聲勢最浩大的反政府抗議示威。
如今這裡經濟危機空前嚴重,公共債務佔到GDP的150%,整體失業率達到25%,世界銀行稱,現在幾乎三分之一的黎巴嫩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以多元文明著稱的黎巴嫩,其實國民的憤怒積壓已深。物價持續飆升,許多家庭連最基本的日用品都支付不起。
長期擺在他們面前的,是經常停電、缺乏安全飲水和公共醫療保健,網際網路連接信號更是令人堪憂,各種公共基礎設施不堪一擊,這些在1975年到1989年內戰後從未完全大規模重建。
△黎巴嫩人民怨已深/wiki
再加上新冠疫情的爆發,無能的政府採取封鎖措施,歷來幾乎以自由開放貿易為主的黎巴嫩切斷了進口貿易,進一步爆發了食品危機。
是什麼讓這一美麗多元中東小巴黎陷入如今的悲劇困境?BBC等媒體都紛紛直指禍源是該國的政治宗派主義,換句話說,不同派系和團夥最關注的就是自身利益。
這種宗教多樣性的變化,也使得黎巴嫩容易成為外部勢力幹涉的目標。
△很多外籍難民湧入黎巴嫩/unsplash
事實上,複雜多變的國內和邊境局勢,已經讓黎巴嫩基督徒越來越少了,很多人移民到西歐和北美生活,還有超過百萬的巴勒斯坦難民以及敘利亞難民的湧入,穆斯林人口逐漸超過了基督徒。
現在黎巴嫩的海外國民比本國國民還多。去年被奧斯卡提名最佳外語片《何以為家》,講述的就是敘利亞難民到黎巴嫩的生活。
△《何以為家》劇照
處在中東地緣政治的斷層線,黎巴嫩本就是個脆弱的國家,動蕩幾乎都成了家常便飯,無論外部勢力還是長達15年的內戰,貪汙腐敗的政府機構和積弱不振的經濟也並非一日造成。
△貝魯特已經慢慢褪去了小巴黎的顏色/wiki
儘管查明了這次爆炸事件的真相,留給黎巴嫩的傷痛顯然還在持續。
黎巴嫩人的血已經流了太久,幾乎沒有黎巴嫩人相信政府會幫助他們,黎巴嫩早已不是原來的黎巴嫩。
三、黎巴嫩人,夾縫中尋求美麗性感
「黎巴嫩人很有韌性。」當然在這樣逼仄的夾縫中生存,黎巴嫩人的內心早就無堅不摧了。
最近在網上熱傳的一個視頻:黎巴嫩當地老奶奶淡然自若用鋼琴為家人彈奏一曲《友誼地久天長》,身旁家中已經是一片狼藉——大部分的窗戶玻璃碎裂,不少掛在牆上的畫掉落在地,地上遍布各種東西的碎屑。
這就是黎巴嫩人,縱然身處千瘡百孔,破碎不堪的廢墟,也要活得優雅漂亮。
縱然黎巴嫩有一半人在內陸,一半靠海;一半的人是基督徒,一半是穆斯林;一半的女人穿比基尼、一半蒙著面紗,雖然處處存在衝突矛盾,但在黎巴嫩卻又和諧地存在著——同樣都是在炮火堆的暴亂裡成長的,同樣醉倒在地中海恆古不變的寧靜當中。
△地中海人民自有一套生存哲學/unsplash
要是到了黎巴嫩,你會感受到各種錯位的趣味——
時常都能聽到教堂的鐘聲和清真寺的呼禱聲相互響起;依山傍海,下海遊泳和到雪山滑雪也並不違和;到巴爾貝克和比布魯斯古建築回望歷史,同樣也能在首都貝魯特各種時尚舞池裡徜徉。
△貝魯特的夜生活豐富多彩/unsplash
也許是因為深受法國殖民的影響,法國人天生自由浪漫的民族風情也大大影響這個國家。
首都貝魯特到處都是摩登時髦的城市男女,豪華跑車也眼見不少,貝魯特瘋狂的夜生活和地中海的蔚藍度假風情,也吸引了不少歐洲人前來度假。
△貝魯特一直都是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unsplash
黎巴嫩人在中東可是出了名的漂亮人兒,非常洋氣,不僅會打扮,他們說的阿拉伯語夾雜著法語的味道,是其他阿拉伯人眼中「性感」的代名詞。
中東地區的人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就算黎巴嫩人窮到口袋裡只剩一分錢,他們依然會體面地出現在你面前。」
△黎巴嫩人及時行樂的性格依舊很體面/unsplash
黎巴嫩人奉行的及時行樂的生活哲學,或許多少跟腓尼基先人的海洋性格、法國殖民影響以及長期經歷戰亂煙火的環境有關。
他們覺得生活就是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既然活著就得經歷美好和脆弱,為什麼不能盡情享受當下的美麗和快樂,活得體面一點呢?
旅行作家尼佬曾經到訪過黎巴嫩,他說貝魯特的找換店據說能兌換世界上所有的貨幣,黎巴嫩人都有一種碼頭商人式的大方和爽朗。他發現同樣是阿拉伯語混合法語的雙語國家,摩洛哥和黎巴嫩人的性格就截然兩面——
「摩洛哥是個踏實的農業大國,人民的生活建立在非斯和馬拉喀什那些肥沃的田野和牢固的封建制度上。而黎巴嫩是個無法無天的地中海匪徒式城邦國,就像他們的祖先腓尼基人一樣。這裡只有高山和海洋,只能向外看。」
△黎巴嫩人的實誠和商人性格/微博截圖
但別忘了,黎巴嫩人這種醉生夢死的底氣,正是因為他們早就練就了如國樹雪松般堅韌。
電影《何以為家》裡的主角贊恩,跟百萬敘利亞難民一樣住在貝魯特的貧民窟。鏡頭下處處離不開混亂失序的,美麗和哀傷並存的黎巴嫩。
但最珍貴的是在最後一個鏡頭,贊恩露出了全片最溫暖、最燦爛的笑容。
那個笑容並非為了完美收尾,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希望,從夾縫中掙脫而出的舞蹈,或許是黎巴嫩人在亂世中最溫暖、最浪漫的希冀。
△《何以為家》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