昱見|發生大爆炸的黎巴嫩,是整個「中東世界」最像西方的地方

2020-12-17 齊魯壹點

當地時間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了大爆炸,從流出的視頻看,爆炸場景宛如末世天劫。

美國總統川普、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等人,都在第一時間做出了表態。西方社會顯然對這起事件極為重視。

而在中國的輿論圈裡,氣氛則比較微妙,昱弟看到很多人在說,哎呀,中東又亂了,西方是不是又要把注意力投向那裡,咱們的壓力能減輕些了吧?

想說清這個問題,要費點筆墨,因為西方人對這個地方感情很複雜。

嚴格說來,發生爆炸的黎巴嫩不屬於中東。至少在地理上,它和土耳其一樣,屬於歐洲人概念中的「近東」地區。

雖然在咱中國人的觀念中,近東與中東都屬於西亞,但在歐洲人的觀念中卻很不一樣。

就拿黎巴嫩這個地方來說,這裡在古典時代就當過希臘的殖民地,後來羅馬帝國又在這裡建立了東方的統治中心,當地的巴爾貝克神廟是現存最大的古羅馬時代建築。在當時的希臘、羅馬人眼中,這裡更靠近經濟、文化發達的希臘,而今日文化昌明的西歐反而很荒蠻。

可以想見,如果羅馬帝國不滅亡,黎巴嫩這個地方可能至今仍是環地中海西方世界的一部分。歐洲人看那裡,可能就跟咱東部沿海城市的人看西安或者蘭州一樣。

但羅馬帝國沒有同時代的東方漢王朝那樣幸運,在破碎之後缺乏真正成氣候的繼承者。7世紀伊斯蘭帝國崛起後,整個近東地區淪入敵手,近東的概念自此時起才在歐洲形成,在感情上,大約跟東晉和南宋人說「漢唐故土」類似。

當然,歐洲人不是沒想過「收復」這些地方。大約在咱這邊嶽飛寫「還我河山」的時代,西歐基督徒在教皇的牽頭下組織過聲勢浩大的十字軍東徵,還在近東建立了一些十字軍堡壘,其中堅持最久的就是黎巴嫩境內的西頓城堡。

這個地方今天是黎巴嫩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但當年卻是整個伊斯蘭世界的眼中釘、肉中刺,被圍著打了很多年。

歐洲的騎士們選擇賴在這裡不走是有道理的,你打開地圖看看就知道了:黎巴嫩這個地方,北接安條克、大馬士革,南臨耶路撒冷,向東可進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向西可退守賽普勒斯島,西方只要還對「光復故土」有想頭,就得佔住這個點。

但跟南宋最後不僅沒有「還我河山」反而迎來了崖山之役一樣,西頓城堡最終還是在1291年被馬穆魯克穆斯林攻克了。

馬穆魯克人給了當地的十字軍後裔倆選擇:要麼信安拉,要麼去見安拉。於是很多祖籍西方的十字軍後裔最後伊斯蘭化了,但他們皈依後在穆斯林內部形成了一個很奇特的阿拉維派,在教儀上與伊斯蘭教其他派別有很大差別。

今天的黎巴嫩人,在血緣上仍有點西方人的影子,比如好萊塢大帥哥、演過《黑客帝國》的基努·裡維斯,其實就是黎巴嫩貝魯特人。

所以西方、或者至少歐洲人,對黎巴嫩的態度是比較親的。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法國託管了敘利亞和黎巴嫩,也許正是這種特殊情結作祟,法國在黎巴嫩採取了與敘利亞不同的殖民政策,大量任用黎巴嫩當地人對中東地區進行代理統治。在當時法國殖民者的眼中,黎巴嫩人是中東人中相對比較好打交道的群體。

應當說,法國人在黎巴嫩的統治是較為成功的,貝魯特因而獲封「東方小巴黎」。

所有這些,造就了黎巴嫩是整個「中東世界」最像西方的地方。

你看看黎巴嫩的國旗,會發現上面沒有星星也沒有月亮,而是一顆雪松樹(《聖經》中雪松被認為是植物之王),可見它的穆斯林化程度較淺,國內的宗教力量也是基督、伊斯蘭各佔一半,文化極其多元。

至此,你就能理解為什麼今天爆炸一發生,整個西方世界的元首紛紛出來發聲。這個地方確實跟西方很親,如果真的出了什麼大亂子,很多國家(比如法國)在精神上接受不了,這裡畢竟是他們曾經投入心血的地方。

但西方估計也就是精神上哀悼一下而已,真要為這事影響自身的戰略,不太可能。

正如當年的十字軍東徵以慘敗收場一樣,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自「9·11」以來在中東的行動已經被證明是一場無謂的消耗。美國在這裡空耗了大量的國力,但卻沒有收到太大的成效,還給中俄等戰略對手留下了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2014年敘利亞危機爆發時,歐巴馬政府已經對插手幹預中東事務表現得興致缺缺,不管是歐巴馬還是川普,他們這些年來在中東投入的精力都是逐漸減少的。

此次爆炸案發生後,美國國防部官員就表示:目前沒有跡象表明,發生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大爆炸是一次襲擊。

白宮的最新表態說得也很明確:如果有跡象表明該地區有人採取這一超規模的行動,美國會自動觸發增加對該地區美軍和資產的兵力保護機制,但到目前為止,這些都還沒有發生。

顯然,在一心要撤的美國人眼中,這是場意外,但也只是場意外。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吧。800年以前,黎巴嫩這個地方曾經見證過十字軍離去的背影,從中東泥潭中拔出腿的西方向著更西方拓展,開啟了另一段故事。如今,黎巴嫩也將見證西方的再度離去,西方的眼光已經越過了中東,投向了更東方。

相關焦點

  • 黎巴嫩|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
    往西是歐洲和非洲,往東便是亞洲,黎巴嫩不僅處於中東這個火藥桶地帶,更處於亞歐非大陸的連接處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這本身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將充滿政治上的動蕩複雜性及文化宗教上的多元開放性。我會著重兩點來討論,關於黎巴嫩是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但卻又是最真實的中東國家。
  • 黎巴嫩-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
    往西是歐洲和非洲,往東便是亞洲,黎巴嫩不僅處於中東這個火藥桶地帶,更處於亞歐非大陸的連接處以及東西方文化的交匯處。這本身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將充滿政治上的動蕩複雜性及文化宗教上的多元開放性。在黎巴嫩生活的主要民族是阿拉伯人,但同一民族因為一些歷史原因衍生出了兩大宗教。在黎巴嫩境內,約有一半的人口信仰伊斯蘭教,一半人口信仰基督教。在這裡,你能看到教堂和清真寺並立,基督區和穆斯林區並存。
  • 黎巴嫩大爆炸啟示:中東安全離不開俄羅斯,還是離不開美國?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爆炸現場如同核爆現場,觸目驚心的場面,更加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更加加劇了黎巴嫩各個族群的割裂和敵視。很長一段時間,黎巴嫩是法國的附屬國,在災難發生之後,法國總統馬克龍前往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其情境就像馬克龍是黎巴嫩總統一樣,受到了熱烈歡迎。
  • 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大爆炸那麼上心
    文/寂寞的紅酒近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爆炸,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黎巴嫩大爆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法國人,對黎巴嫩爆炸事件非常重視。11世紀開始,阿拉伯帝國逐漸土崩瓦解,伊斯蘭化的塞爾柱突厥人成為新興的阿拉伯世界的代表。塞爾柱帝國不斷向西蠶食拜佔庭帝國土地,拜佔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不得不向教皇求援。教皇及西方基督教世界對阿歷克塞一世的求助非常重視,加上歐洲基督教世界一直希望重奪聖城耶路撒冷。因此,在教皇的號召下,歐洲諸基督教國家組織了著名的十字軍東徵。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發生爆炸前,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何以為家》裡,那個滿是貧窮、戰亂的地方。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 別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東有個「小巴黎」
    很多人不知道,黎巴嫩曾是中東的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她曾被美名為「東方瑞士」「中東小巴黎」,是阿拉伯世界裡最世俗的國家,被「Lonely Planet」和《國家地理》等旅遊大刊評為「人生必去目的地」和「全球旅遊十佳地」之一。
  • 黎巴嫩大爆炸,中心的貝魯特港口,應該何去何從?
    位於黎巴嫩首都的布魯特港口發生了大爆炸。紅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玻璃炸裂,房屋倒塌,人情情況的逃跑,尖叫。混亂的一切,讓這個一分鐘之前,還有條不紊在運作的港口,看起來像是到了世界末日。黎巴嫩政府調查後表示,這起爆炸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存放在港口倉庫內的一批化學物品導致,硝酸銨。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_城事_澎湃新聞-The...
    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發生爆炸前,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何以為家》裡,那個滿是貧窮、戰亂的地方。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8月4日,中東時間下午6點,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北部港口,裝有2750噸硝酸銨的倉庫發生連續爆炸,威力之大摧毀了半個城市。 發生爆炸前,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何以為家》裡,那個滿是貧窮、戰亂的地方。
  • 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黎巴嫩,貧民窟與富人區僅一步之遙
    黎巴嫩,在20世界60年代是歐洲人的度假天堂,首都貝魯特被譽為「中東小巴黎」。它曾被《lonely plant》和《國家地理》稱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傳統和現代在這裡融合,5000多年的文化讓它別具特色。
  • 大爆炸發生後,我和黎巴嫩難民一起生活
    完美世界旗下深度資訊平臺「全現在」專稿,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撰文:塗雨清 距離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大爆炸事故已經過去了十天,但災後的重建工作卻遠未完成。
  • 【大爆炸後黎巴嫩爆發反政府抗議】遭受大爆炸創傷的黎巴嫩首都...
    【大爆炸後黎巴嫩爆發反政府抗議】遭受大爆炸創傷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又爆發抗議活動。據黎巴嫩國家通訊社(NNA)報導,當地時間8月6日,被爆炸事件激怒的數十名抗議者走上街頭,要求本屆政府下臺。他們還與警方發生對峙,有人在衝突中受傷。
  • 穿越百年中東:中東亂從何來,西方世界心裡沒個B數?
    在貝魯特富裕的商業街不遠處,就是難民集中區,難民主要來之於巴勒斯坦,而這些難民也曾導致過黎巴嫩的內戰。所有這些只是中東的一個縮影,整個中東,就是武裝戰亂、宗教衝突的代名詞,中東的這些國家,大部分是百年前一個超級大國奧斯曼土耳其崩塌產生的碎片。
  • 黎巴嫩的前世今生:曾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 莎士比亞 中東地區有許多國家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對普通民眾而言,戰爭給他們帶去的只有傷痛與煎熬;但對國家來說,戰爭極有可能導致國家的傾頹,特別是許多中東地區的國家,有不少都因為戰爭一夜從繁華至極走向風雨飄搖,對他們而言,和平是最可貴的東西。
  • 黎巴嫩大爆炸的背後:一個被長期統治的國家,留下一堆歷史問題
    2020年9月4日,中東地區發生了一件令人震驚的事件,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了一起嚴重的爆炸事故。爆炸的地點位於貝魯特的港口地區,離市中心非常近,波及大半個城區,這起事件造成220人死亡,7000多人受傷。
  • 多個政府部門被抗議者「佔領」 黎巴嫩亂了
    但這種給黎巴嫩帶來了表面上「和平」的制度,並沒有解決教派政治對國家管理的腐蝕這個困擾許多中東國家的根本問題。截圖為去年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報導黎巴嫩的政治局勢所以,在這次導致上百人死亡、數千人受傷的大爆炸發生後,媒體曝出爆炸發生是由於過去6年來黎巴嫩官方的不作為所致,這讓黎巴嫩民間早已大量積聚的對統治精英的腐敗和經濟危機嚴重不滿的情緒,加之疫情衝擊下的種種焦慮情緒,都隨著這次大爆炸而更加激烈地迸發了出來。
  • 沒有發生爆炸前的黎巴嫩適合旅遊嗎
    黎巴嫩其實在中東的存在感並不強,它不像杜拜土豪雲集,也沒有伊朗「核」問題,它就是靠近歐洲的中東一隅小國,國土面積不大,只有1萬多平方公裡土地和225公裡長的海岸線,同時也擁有眾多富饒的山脈與森林資源,是一個非常適合旅遊的國家,尤其適合自駕遊。那麼如果把黎巴嫩作為旅遊目的地,你會選擇如何安排行程呢?
  • 大爆炸的貝魯特,曾經是中東最美的城市之一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座人們印象裡的危險城市,卻是最值得旅遊的目的地之一。貝魯特跟一般的中東城市不同,它沒有沙漠城市的風沙,沒有中東既往的蒼涼,它也不是一座多麼宗教嚴肅的城市。01/2020.8.4一場突如其來的爆炸黎巴嫩爆炸案發生後
  • 我長期關注中東歷史,關於黎巴嫩的歷史與政治,問我吧!
    我長期關注中東歷史
  • 黎巴嫩經濟遇上疫情與爆炸雙重打擊,伊朗出手援助引西方全力施壓
    黎巴嫩只是中東的一個小國,目前面臨著非常辣手的麻煩,在2020年內,黎巴嫩經濟遇上疫情與爆炸雙重打擊,伊朗出手援助引西方全力施壓。黎巴嫩大爆炸現在西方試圖插手黎巴嫩事務,實際上等於潘多拉魔盒被打開!黎巴嫩在一戰後,曾經被法國統治23年,1943年才獲得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