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的前世今生:曾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2020-12-25 騰訊網

無論時間多麼貪婪地吞噬一切,我們都應該在還能呼吸的時候盡最大努力來贏得聲譽,這樣時間的鐮刀就不會傷害我們。—— 莎士比亞

中東地區有許多國家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對普通民眾而言,戰爭給他們帶去的只有傷痛與煎熬;但對國家來說,戰爭極有可能導致國家的傾頹,特別是許多中東地區的國家,有不少都因為戰爭一夜從繁華至極走向風雨飄搖,對他們而言,和平是最可貴的東西。

而黎巴嫩就是這樣的典範,因為接收了戰爭產生的少數難民,黎巴嫩逐漸被拖入戰爭的泥潭,而此事也點燃了黎巴嫩內部矛盾的導火索,為了奪權,黎巴嫩還爆發了一場持續相當長時間的內戰,一夜之間變得滿目瘡痍,即使重獲和平也沒有恢復到往日的繁華。

中東小國,富裕繁榮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亞洲西南部,在習慣上人們通常會將黎巴嫩歸位中東國家,其東北部毗鄰敘利亞,南部與以色列(或巴勒斯坦,邊界問題存在爭議)接壤,內部有大量名勝古蹟,最悠久的可追溯至5000年前。

同時,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黎巴嫩並不像其他中東國家,相反,黎巴嫩的西化程度很高,受西方影響頗為深遠。

除此之外,黎巴嫩還是個多民族多文化的大熔爐,而且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之間的相處相當和諧。

時常有清真寺與教堂並排而立的情況,宗教交融區也鮮少有衝突爆發,各方勢力能和平協商,共同解決國家事務——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總統和軍隊總司令,總理由伊斯蘭教遜尼派人士擔任,而議會議長由伊斯蘭教什葉派人士擔任,如此和諧的場景在許多國家是看不見的。

同時,由於黎巴嫩極少與周邊國家發生摩擦,因此在戰火紛飛的中東地區,黎巴嫩依然能很好地獨善其身。

此外,黎巴嫩還與許多西方國家保持著十分良好的關係,一度十分富裕,在黎巴嫩發展最為良好的時期裡,首都貝魯特被譽為「中東瑞士」,是中東地區的經濟商貿,交通旅遊的重要樞紐,全國共有72家銀行,有相當一部分在全世界都享有盛名。

金融業與旅遊業的欣欣向榮也為這個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收入,黎巴嫩的這兩大產業支柱在輝煌時期曾在一年內為國家提供了65%的GDP收入,其繁榮程度讓許多國家都羨慕不已。

巴以衝突,接收難民

然而,雖然黎巴嫩從不輕易與別國發生摩擦,但他的鄰國卻是爭端不斷。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存在衝突由來已久,兩國的武裝衝突時有發生,不僅是黎巴嫩,就連國際社會都得對這一問題加以重視。

1970年9月,在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後,巴勒斯坦方面產生了大量難民,不幸的是,約旦方面無力控制湧入的難民,這也導致了後來巴解遊擊隊中的奪權爭鬥,約旦又不得不發起鎮壓巴解遊擊隊的行動。

這一事件不僅迅速登上了國際新聞的頭版,也使得難民數量進一步增加,而黎巴嫩選擇接納1萬名難民入境,而這一決定,也終結了黎巴嫩近幾十年的繁榮,並將戰火蔓延到了這個國家。

引起不滿,內外交困

其實難民問題一直是讓許多國家都十分頭疼的問題,但黎巴嫩也就接受了區區一萬名難民,為什麼又會成為未來20多年戰亂的導火索呢?

第一,當時巴以關係十分緊張,接納巴勒斯坦難民毫無疑問會讓以色列產生敵意;第二,這一萬名難民中的大部分都是巴解遊擊隊的成員,而巴勒斯坦的武裝力量,又一定會是以色列打擊的對象,後者正是將黎巴嫩拖入戰爭泥潭的主要原因。

在接納了這一萬名難民後,巴解遊擊隊以黎巴嫩為武裝陣地,讓黎巴嫩內部怨聲載道,同時以色列方面也迅速做出回應,做出打擊巴解遊擊隊的決定,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至此黎巴嫩方面再難獨善其身。

在以色列打擊巴解遊擊隊成員的同時,黎巴嫩也受到了波及,遭到了以色列的武力報復。

此外,巴勒斯坦難民的湧入還還引起了基督教人士的強烈不滿,不僅打破了原本黎巴嫩內部的宗教平衡,還激化了本國的民族矛盾,而且在因為接收巴勒斯坦難民而將戰火引向自己身上後,這種矛盾進一步加深,這也為後來黎巴嫩內戰埋下了一個定時炸彈。

黎巴嫩內戰爆發,近百萬人成為難民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黎巴嫩內部矛盾逐漸激化發酵,教黨派之間開始由先前的小規模衝突演變為大規模武裝衝突。

1975年4月,巴解遊擊隊襲擊了黎巴嫩境內的一個基督教堂,並造成了4名基督教人士與數名平民死亡,巴解遊擊隊的這一舉動徹底激怒了黎巴嫩的基督教成員。

作為報復,黎巴嫩基督教隨即做出回應——襲擊並炸毀了一輛巴勒斯坦客車,造成了若干巴勒斯坦成員死亡,於是巴勒斯坦遊擊隊和基督教長槍黨民兵之間的戰鬥在黎巴嫩爆發,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僅僅發生在黎巴嫩接收巴勒斯坦難民的5年後。

這一內戰的爆發,使得黎巴嫩陷入分解的局面,1975年9月16日,長槍黨與巴解遊擊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內爆發大規模激烈武裝衝突,曾經的「近東巴黎」瞬間變成一片火海,滿目瘡痍,街道上布滿屍體,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0億英鎊。

到了1982年,以色列又開始出兵,大舉入侵黎巴嫩,悍然發動戰爭,這也是第五次中東戰爭的開端,此後以色列方面還製造了臭名昭著的貝魯特大屠殺,對黎巴嫩人民帶去了沉重的傷害,也使得以色列的國際形象一落千丈,為各國所譴責。

隨後的幾年內,各個西方國家如英、美、法、俄等國家開始介入黎巴嫩內戰,這使得本就撲朔迷離的戰局變得更加複雜。而這種情況從內戰開始,一直持續了16年有餘。

期間,黎巴嫩產生了近百萬的難民,15萬人直接死亡,90萬人流離失所,曾經接收難民的國家如今成為了產生難民的國家。

滿目瘡痍,再難恢復至從前

雖然如今的黎巴嫩內戰已經停止了,但小規模的衝突仍時有發生,而經濟也因為戰爭一落千丈,同時一蹶不振,直至今日,黎巴嫩的經濟也再難恢復到往日的繁榮。

這個曾經極度繁華的中東國家成為了難民問題的犧牲品,值得人們深思。

相關焦點

  • 黎巴嫩:曾是中東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卻因接收難民陷入戰亂
    中東地區有許多國家常年處於戰亂之中,對普通民眾而言,戰爭給他們帶去的只有傷痛與煎熬;但對國家來說,戰爭極有可能導致國家的傾頹,特別是許多中東地區的國家,有不少都因為戰爭一夜從繁華至極走向風雨飄搖,對他們而言,和平是最可貴的東西。
  • 黎巴嫩是哪個國家?黎巴嫩富裕嗎?黎巴嫩內戰介紹
    黎巴嫩是亞洲國bai家,黎巴du嫩共和國,簡稱黎巴嫩。位於亞洲西zhi南部地中海東岸,東部和北部與dao敘利亞接壤,南部與以色列(邊界未劃定)為鄰,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
  • 黎巴嫩-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
    針對這個有趣的現象,我曾試著問過一個黎巴嫩青年,他也說黎巴嫩是有這個現象沒錯,大部分黎巴嫩人會覺得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但他認為他們就是阿拉伯人,這是沒有辦法去否認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一致說阿拉伯語。以上是對黎巴嫩這個國家基本事實的一個簡單介紹,接下來我會針對自己在黎巴嫩的一些親身經歷和體會,來給大家具體聊聊這個國家,文章僅代表我的個人看法。
  • 黎巴嫩|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
    針對這個有趣的現象,我曾試著問過一個黎巴嫩青年,他也說黎巴嫩是有這個現象沒錯,大部分黎巴嫩人會覺得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但他認為他們就是阿拉伯人,這是沒有辦法去否認的,最重要的一點是他們都一致說阿拉伯語。我會著重兩點來討論,關於黎巴嫩是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但卻又是最真實的中東國家。
  • 從中東小巴黎到戰亂之國,黎巴嫩的前世今生
    20 世紀 60 年代,黎巴嫩曾經是歐洲人的度假天堂,但如今卻是遊客寥寥的破碎之城。曾經的黎巴嫩,一度被譽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之一,但現在卻成了人們印象中傷痕累累的「中東炸藥包」。 詩人紀伯倫曾多次用文字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在他心中,祖國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時過境遷,如今的黎巴嫩時常炮火連天,這個戰爭和衝突頻發的國度,為何變成如今的不堪回首?
  • 黎巴嫩的前世今生:好好一個國家為什麼混亂衝突不斷?
    「知名」中東國家。可以說,以黎巴嫩沿海為基礎的腓尼基城邦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商業帝國創造者。 ,一度在五六十年代曾享有中近東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然而由於與巴勒斯坦這塊敏感之地直接接壤,在中東建國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火之中,大量伊斯蘭教難民的湧入迅速衝破了這塊地域的政治平衡。 公元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派在16年內戰中相互廝殺,周邊的以色列與敘利亞則對其國內局勢進行直接幹預乃至武裝入侵。
  • 最不像中東的中東國家黎巴嫩,貧民窟與富人區僅一步之遙
    黎巴嫩,在20世界60年代是歐洲人的度假天堂,首都貝魯特被譽為「中東小巴黎」。它曾被《lonely plant》和《國家地理》稱為「人生必去的目的地」和「全球旅行十佳地」。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共存,傳統和現代在這裡融合,5000多年的文化讓它別具特色。
  • 美麗又衝突的中東巴黎 全中東最開放的國家黎巴嫩探秘!
    我想起黎巴嫩好友善意的告誡,也知道剛才所經歷的一切,可能源自於身為外來者的幸運,但旅行最美好的地方不就是如此嗎?在最不熟悉的地方發現美與善,讓自己對這個不甚完美的世界與人性多一點信心。"中東巴黎"的美麗與哀愁黎巴嫩的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和法語,除了是詩人紀伯倫(Kahlil Gibran)的故鄉外,首都貝魯特還有個"中東巴黎"的美稱。只是歷經內戰後的黎巴嫩,許多建築上仍有清晰可見的彈孔痕跡,美麗的奧斯曼式建築也難以倖免。
  • 最時尚開放的中東國家——黎巴嫩,這裡美女如雲風情萬種
    位於地中海的黎巴嫩,是中東最西化的國家。這裡的時尚氣息不同於其他阿拉伯國家,可謂一個特殊的存在。作為阿拉伯國家,黎巴嫩姑娘打扮時尚、性感。當你置身於黎巴嫩,你會發現滿大街都是穿著時尚暴露的性感美女,仿佛置身於某個歐洲國家。這便是黎巴嫩,一個風情萬種的國家。
  • 黎巴嫩:中東唯一一個沒有沙漠的國家
    但是有一個國家,恰恰沒有石油,也沒有沙漠,可卻有中東最缺德綠色,同時給了這裡悠久的歷史。 黎巴嫩這個國家就是黎巴嫩, 是中東地區最西化的國家,中東唯一沒有沙漠的國家,首都貝魯特享有「東方巴黎」的美譽。
  • 中東最西化的國家:黎巴嫩美食之旅,吃這些就對了
    黎巴嫩位於亞洲西南部,西瀕地中海,是中東最西化的國家。5000多年的歷史,每年吸引了無數人前往,因此,旅遊業是黎巴嫩的主要產業之一。黎巴嫩美食裡最常見的有豆類、西紅柿、黃瓜、薄荷、歐芹、西葫蘆、茄子、芝麻醬和鷹嘴豆泥等。
  • 女性最開放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
    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去黎巴嫩前早聽人說過,黎巴嫩的姑娘最漂亮、最時尚,但心中一直不敢相信。黎巴嫩雖然是中東國家,但他其實更像是西方國家,他與領國的保守完全相反,他這裡的人們是完完全全的性格開放
  • 女性最開放的阿拉伯國家——黎巴嫩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老照片裡的那些事,ID:lzpgs26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原文作者聯繫黎巴嫩共和國,位於亞洲西南部地中海東岸,東、北部鄰敘利亞,南界巴勒斯坦、以色列,西瀕地中海。習慣上稱為中東國家。去黎巴嫩前早聽人說過,黎巴嫩的姑娘最漂亮、最時尚,但心中一直不敢相信。
  • 最另類穆斯林國家:比基尼和頭巾並存,曾被譽為中東瑞士!
    最另類穆斯林國家:比基尼和頭巾並存,曾被譽為中東瑞士!今天小編又來給大家講一個穆斯林國家非常另類的故事,其實穆斯林國家也被稱為「伊斯蘭國家。」提起穆斯林國家,大家想到的應該就是這個國家比較好鬥,很亂,但又非常的有氣概,就算他們到了歐洲,穆斯林國家的人也總是集中在各國管轄最差的地界。但值得一提的是穆斯林國家還是有一些具有氣概的地方,像卡達、阿聯和沙特以及其它的一些。今天呢小編給大家講的這個另類穆斯林國家黎巴嫩的故事。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發生爆炸前,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何以為家》裡,那個滿是貧窮、戰亂的地方。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 黎巴嫩這個中東國家,為何有這麼多的基督教徒?
    那麼,奇怪就奇怪在黎巴嫩,這個和以色列接壤的國家,有著大量的基督教徒。雖然基督教徒數量比之前有所減少,但是目前還有著46%的比例。那麼黎巴嫩是怎麼回事呢?其實中東本來就是基督教的產出地,雖然在歷史進程之中,伊斯蘭教在中東的擴張,使得不少人改宗,但中東依然有很多信奉基督教的少數部落和少數民族,只不過這些少數部落和少數民族基本都位於山區。其實黎巴嫩也是如此,據黎巴嫩歷史學家布斯塔尼介紹:「……黎巴嫩多山,當時穆阿維葉只控制了平原,沒有控制山區,山區受外界影響小。」
  • 「中東的明珠」——黎巴嫩,原來風景這麼美豔!
    現如今,一說到中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財富與動亂並存,一邊是看似無窮無盡的石油財富,而另一邊則是衝突與戰爭殘酷無情,這種鮮明的對比讓我們經常忘記了隱藏其中的大自然的美麗。中東的綠洲之一是黎巴嫩,他位於敘利亞和地中海之間,南部是以色列,西部是賽普勒斯,是一個只有1萬多平方公裡土地的相對較小的國家。雖然國土面積不大,但是這個國家擁有眾多的山脈與森林資源,225公裡長的海岸線和風景秀麗的山谷更是給這個國家增添了一絲別樣的風景。天漸漸黑了下來,夜色籠罩了海空,大海隱在夜色裡,閃爍在海面上的燈象是大海的眼睛。
  • 另類的穆斯林國家:比基尼與頭巾並存,曾被譽為中東的瑞士
    最另類的穆斯林國家:曾被贊中東瑞士,一場內戰打回解放前在很多人眼裡,穆斯林國家是治安較亂與豪氣沖天兩種極端並存的地方,哪怕到了歐洲地界也被吐槽滿滿。透過飛機舷窗看黎巴嫩,與其他中東國家貌似沒什麼區別,一樣的沙海相連,一樣的黃沙滿地。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黎巴嫩曾經是穆斯林世界最耀眼的一顆「明日之星」,其金融與工農業的實力之高,連多數歐洲國家都難以望其項背。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中東明珠」、「中東小瑞士」,它肩負起整個國家甚至中東的驕傲。
  • 中東最低調國家,曾是一方霸主,經歷13年內戰,卻成富裕國家!
    中東的波斯灣沿岸,是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而波斯灣的出口荷姆茲海峽,因此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通道之一。然而,作為扼守了半個海峽的國家,阿曼卻顯得非常沒有存在感,或者說非常的低調。不過,可別小看這個低調的富國,歷史上它曾經是一方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