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凱迪
2020年8月4日下午6時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港口區發生巨大爆炸,爆炸接連發生兩次,導致多棟房屋受損,玻璃被震碎,天上升起紅色煙。這場因為化學藥品存放不當而導致的慘案造成了171人遇難,6000多人受傷。在為逝者哀悼的同時,我們不禁發現黎巴嫩總是與貧窮、爆炸、暴力、戰爭都負面詞彙所環繞。
從去年熱播的電影《何以為家》中兒童痛苦的遭遇我們就能感受到,這個國家的混亂與落後絕非一朝一夕所致,是什麼讓這個國家成為了無數負面事件的爆發地?
圖/8.4爆炸事件
圖/《何以為家》中的黎巴嫩小男孩扎因
01 中東要塞之地
黎巴嫩位於地中海東岸,周邊是包括敘利亞、約旦與以色列在內的「知名」中東國家。不同於中東大部分地區的熱帶沙漠氣候,敘利亞因為瀕臨海洋的關係而具有較為宜人的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度適中且具有較為豐沛的降水,因為也就成為中東少有的富饒之鄉,與南方的巴勒斯坦一帶在古代被稱為迦南地,也就是《聖經》中所謂「流著奶和密的土地」。
這片土地上最初的居民迦南人(腓尼基人)是天生的航海者,他們以地中海西岸的海港為基地,在環地中海區域進行航海貿易活動。
從公元前十世紀開始,腓尼基人就駕駛著他們的槳帆船在東西地中海建立了不可勝數的殖民城邦。在公元前八世紀古希臘人開始走向海洋殖民時,從小亞細亞到迦太基,再到後來的西班牙半島,都已經遍布腓尼基人的殖民城邦。可以說,以黎巴嫩沿海為基礎的腓尼基城邦國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海上商業帝國創造者。
圖/腓尼基城邦與希臘城邦
不過,早期的腓尼基人並未形成強大的集權制帝國。因為山地的割裂,他們以海港和沿海小片土地零散分布的城邦民族特性導致自己難以形成統一的對外力量,也就無力抵抗來自地中海與西亞地區強大統一國家的徵服運動。從公元前700年左右開始,位於黎巴嫩一帶的腓尼基城邦就陸續被新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與羅馬帝國所徵服。尤其是是在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數百年的統治下,腓尼基人逐漸被同化成為了羅馬帝國的「萬民」,也順利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
02 伊斯蘭世界的基督孤兒
公元七世紀,來自阿拉伯半島的穆赫默德後裔們用彎刀徵服了整個近東地區,伊斯蘭教成為整個中東的主流宗教。原來歸屬於東羅馬帝國的黎巴嫩地區自然無法倖免。然而,由於黎巴嫩當地多山的破碎地形結構,伊斯蘭教的強大傳播力在這裡遭到了削弱,龐大的基督教原住民依靠地形節節抗爭守護自己的基督信仰。在經過了多次徵伐無果之後,阿拉伯帝國只能默許了這片山地大量基督教徒的自治存在事實。
圖/黎巴嫩當地基督徒
在後來的十字軍東徵運動中,具有相同信仰的歐洲基督徒在黎巴嫩境內建立了的黎波裡伯國,與這宗教上的同胞們在地中海東岸與東方的伊斯蘭教勢力對峙。
儘管十字軍所建立的基督教帝國在十三世紀末基本被穆斯林的軍隊全部攻陷,但是黎巴嫩當地的基督教勢力卻依舊保持著較為強大的力量。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宗教寬容的帝國蘇丹也默許了當地基督教勢力的存在。
直到20世紀初,奧斯曼統治下的黎巴嫩山地依舊是基督徒的宗教堡壘。然而,畢竟黎巴嫩周邊區域皆為穆斯林統治之下,雙方之間的官方與民間貿易往來與人口流動不可能完全隔絕,因此依舊有大量穆斯林來到黎巴嫩地區定居,在當地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宗教雜居分布。這種複雜的宗教局面,也為後來的黎巴嫩地區造成了巨大隱患。
圖/奧斯曼帝國治下的黎巴嫩基督徒
03 獨立建國之後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西亞病夫」奧斯曼帝國被打翻在地,一朝喪盡了自己除了土耳其半島之外的所有領地。中東地區成為了英法兩國宰割的對象,其中黎巴嫩和北方的鄰居敘利亞成為法國的委任統治地。由於黎巴嫩的特殊宗教屬性,法國人對這些信仰相同的民眾管理相對寬鬆,逐漸任用當地的基督教首領來進行自治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人在巴黎被佔領之前火速投降德國,成為了無主飛地的黎巴嫩順理成章地獲得了獨立,國內的基督教勢力也自然獲得了國家的主導權,不過佔據人口2/5的穆斯林也取得了一定的政治權力,雙方在建立國家中逐漸形成了相互妥協的政治宗教聯盟體制。
圖/具有中東「小巴黎」之稱的貝魯特
在這種宗教平衡的作用下,黎巴嫩憑藉自身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經濟,實行自由、開放的市場經濟模式,一度在五六十年代曾享有中近東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的盛名。然而由於與巴勒斯坦這塊敏感之地直接接壤,在中東建國的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戰火之中,大量伊斯蘭教難民的湧入迅速衝破了這塊地域的政治平衡。
公元1975年,黎巴嫩內戰爆發,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派在16年內戰中相互廝殺,周邊的以色列與敘利亞則對其國內局勢進行直接幹預乃至武裝入侵。到1991年內戰結束時,曾經繁榮的黎巴嫩儼然一片戰爭廢墟,數十萬人口死於戰火,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1650億美元,國家經濟社會墜入故地。
圖/黎巴嫩內戰
在之後的歲月中,儘管黎巴嫩政府積極採取經濟復甦計劃,但是由於南方真主黨與以色列的長期對峙,外加周邊局勢的持續動蕩,黎巴嫩經濟發展陷入停頓,債務負擔加重,人民生活水平始終徘徊在貧困線附近,社會治理水平低下,國家始終處在混亂的狀態下,曾經的「中東明珠」早已黯淡無光。
參考文獻:
1.世界全史百卷本
2.中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