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_城事_澎湃新聞-The...

2021-01-13 澎湃新聞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這裡是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

對中國遊客落地免籤

街上林立著「宗教歷史博物館」

從雪山去往沙灘只要30分鐘

當地人時髦也愛及時行樂

但如今這一切成了人們難以承受之重

烈士廣場

整整30年來,黎巴嫩從未像今天這樣陷入悲傷。

8月4日,中東時間下午6點,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北部港口,裝有2750噸硝酸銨的倉庫發生連續爆炸,威力之大摧毀了半個城市。

截至當地時間6日,官方數字顯示爆炸至少導致136人喪生,5000多人受傷。除了已知的傷亡數字外,大量人員下落不明。

在貝魯特的留學生三三親歷了這場爆炸。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

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

發生爆炸前,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何以為家》裡,那個滿是貧窮、戰亂的地方。

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01

你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

在《孤獨星球》和《紐約時報》評選的「全球旅行10佳之地」和「人生必去的旅遊勝地」中,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榜上有名。

對比上海6千多平方公裡,黎巴嫩不過一萬平方公裡。貝魯特更小,是個約有150萬人口的海港城。

生活的一年裡,三三卻早和這座城市結下了難以明說的情感。

貝魯特有許多稱呼,被人譽為「中東小巴黎」、「中東明珠」、「中東小瑞士」,它肩負起整個國家甚至中東的驕傲。

溫暖的氣候加上地中海風貌以及古老建築,對於真正的驢友和攝影愛好者來說,它帶來的興奮感和刺激,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貝魯特歡迎中國遊客,只要你護照上沒有以色列入境記錄,不但實行落地籤,而且還免籤證費。

貝魯特標誌景點:鴿子巖

海拔600多米的聖瑪利亞山

三三最喜歡的是貝魯特的天氣。這裡是中東唯一沒有沙漠的地方,地中海的氣候讓四季溫潤,「從海灘到雪山只要30分鐘」。

它在地中海東岸擁有綿長的海岸線,眾多優良港口林立其中。在專門為富人遊打造的小型港口,停靠著眾多奢華的遊艇。

每年這個時節,海灘上還會停放豪車,保時捷、法拉利。人們喜歡在海灘邊遊泳、戲水,盡情享受陽光。

等走進市區,你又會被另一種混搭的宗教文化震撼。

可以盡情想像,一座城中心林立著三座不同宗教的建築,奧斯曼風格的清真寺、馬龍派的天主教座堂、希臘東正教教會。

作為曾經法國的殖民地,這裡是穆斯林與基督教各佔一半的國家。兩大宗教以及同一宗教不同教派基本和平共處,在中東地區十分罕見、難得。

左:奧斯曼風格的清真寺;中:希臘東正教教會;右:馬龍派的天主教座堂(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希臘東正教的教會(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東正教的馬賽克壁畫(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城市中有 45 座建築和 12 個清真寺被列為受保護的歷史遺址,大部分始建於14世紀。

在如今的街道上還融入了現代建築,古老與現代給人神奇的視覺感。

市中心的古羅馬遺蹟(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現代風格清真寺居民區(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極具反差的建築景觀(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通往天主教堂的主路被水泥牆擋住(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教堂內景(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02

剩一毛錢也要活體面的黎巴嫩人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來描繪黎巴嫩人的體面——「就算黎巴嫩人窮到口袋裡只剩一毛錢,他們依然會體面地出現在你面前」。

三三非常贊同這樣的說法。她接觸的黎巴嫩朋友,大多優雅、精緻,注重生活儀式感。

黎巴嫩還是盛產時裝設計師的地方,特別是高級定製和婚紗領域,在時尚圈擁有一定的地位。

除了會打扮,黎巴嫩人的口音也很迷人,「除了阿拉伯語,他們會用法語進行問候,比如說早上好,你好。見面招呼的方式也是法式的貼臉。」

這裡女孩們可能是中東最自由的女性,穿著既開放又保守,站在一起的畫面衝突又和諧。

三三就經常能看到兩個信仰完全不同的女孩,出現在同一個畫框裡:一個裹著頭巾,另一個穿著火辣,時髦。

在郭劍龍《穿越百年中東》書中,曾這麼描述貝魯特最為繁華的市中心地區(Downtown)的一面:

這片商業區比北京、上海的任何一個區都要有格調得多,充斥著酒吧和各種奢侈店,到了晚間,眾多的俊男靚女穿著正式或者暴露的服裝在街邊坐下,邊吸菸邊喝酒,欣賞著樂隊的表演。

在大街上,大尺度裸露的廣告旁,就是嚴肅雄偉的清真寺。黎巴嫩不像是個伊斯蘭人口佔多數的國家,反而像是個沒有宗教的國家。

04

建築上有彈孔

平靜之下也有混亂

黎巴嫩東部和北部接壤敘利亞,南部比鄰以色列。這是一個飽受政治紛擾的國家。

雖然一次次深陷危機,但它仍然收留了100萬敘利亞難民和大約50萬巴勒斯坦人,大部分集中在南方城市泰爾。

三三覺得在城市中的氣氛大多是安靜、祥和的,和國內城市並沒有什麼不同。

但街頭仍有一些站崗士兵端著真槍實彈執勤,來回走動、巡邏,部分區域甚至設置了關卡和軍事堡壘。

街頭被塗鴉的轎車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烈士廣場上的共產黨人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想換來如今的平靜並不容易,貝魯特付出的代價是一場15年的內戰。

1975年基督教徒與伊斯蘭教徒爆發戰爭,導致15萬人遇難,20萬人受傷,約90萬人流離失所。

所以,漫步在貝魯特的街巷,你也能看到它蕭索、支零破碎的另一面。

在許多房屋建築上,留著炮火、彈坑的印跡,它們像一道道醒目的 「傷疤」,提醒著這裡曾發生過殘酷的戰爭。

內戰時期的貝魯特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曾被汽車炸彈襲擊過的建築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被保留下來的內戰前建築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建築上的彈孔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內戰結束,在20年後的戰後重建中,首都貝魯特逐漸成為一個時尚、現代化的城市。

海外黎巴嫩人足足有一千多萬,遠遠超過國內400萬人口。大部分都是內戰時跑到世界各地去發展。

雖然遠居海外,但這些移民並沒有忘記自己家鄉,帶回來的資金重新給黎巴嫩經經濟注入活力,有了一片片富人區。

愛馬仕專賣店 (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現代風格的商場(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現代風格的商場(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貝魯特貧富差距巨大,是中東物價最高的城市之一,在世界城市生活費用排名中處於第52位。

人均汽車擁有數量居世界前列,但計程車起步價需要10美元,在中餐館吃一碗麵條至少10美金,網費、電話費是國內十倍。

黎巴嫩努力維持著大體上的和平,但平靜之下仍然充斥著不安和隱隱的混亂。

從去年年底開始,黎巴嫩的經濟持續下滑,因為政府財政收緊,本幣大幅貶值,物價飛漲,多地發生過遊行抗議。

新冠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之下,居民無法昂貴的電費,停電讓貝魯特一次次陷入長達數小時的黑暗。今年5月份,黎巴嫩的失業率超過30% 。

損毀無人修理的街巷(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被遺棄的公寓(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棲身廢墟中的敘利亞難民(圖源攝影師:莫希智)

三三至今無法說出來,貝魯特究竟是繁華,還是貧困,是現代,還是古老,是開放還是趨於保守。

或許,就像那句話說的,「在貝魯特沒有真相」。

這個公元前15世紀就出現在古埃及文書上的城市,用「美」來形容都顯得單薄,它的複雜、多樣,它的失落與振奮,才是最迷人的地方。

04

過去48小時

貝魯特發什麼了什麼?

災難發生時,三三正在商場一樓買東西,距離爆炸地北部港口大約三四公裡。

突然她感覺到地面震動,「當時以為是地震,我就趕緊蹲下來抱住頭」。

等終於跑到出口時,她才發現旋轉門的玻璃都被震碎了,「周圍有人被玻璃割傷,留著血,踏著碎片在逃命「。

事後回想起來,三三覺得自己算是撿回了一條命,因為在當天下午,她還一直在爆炸區附近逗留。

據紐約時報報導,貝魯特港口附近方圓百米被完全夷為平地,車輛、貨輪和建築物造成重大破壞。

爆炸產生的地震波相當於3.3級地震,連100公裡外的賽普勒斯島的居民都感受到了震感。

港口直線1公裡外聚集著無數清真寺、景點、區民區。作為重要的經濟來源之一,旅遊業和銀行業佔據黎巴嫩GDP的65%。

貝魯特標誌性景點烈士廣場也受到爆炸波及,原本已經在內戰中傷痕累累的標誌性雕像,已被沙石和土礫覆蓋。

還有市中心居多的餐館和夜總會,基本上被夷為平地。在這座城市的東部和基督教為主的地區,一些擁擠的居民區也遭到了破壞。

一條商業街附近幾乎所有的窗戶都被炸毀,街道上到處都是玻璃、碎石和爆炸後撞在一起的汽車。

據貝魯特省省長馬爾萬·阿布德表示,該市一半建築物受損,爆炸造成30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可能高達100億至150億美元。

部分教堂、清真寺也遭到到損壞,窗戶被震碎,大堂的地毯上滿是玻璃碎片、破碎的建築材料與灰塵,部分天花板損壞。

在國家經濟危機之下,重建難度增加,貝魯特市長也考慮修復哪些建築,哪些不修復。等到完全恢復那一天,想必遙遙無期。

當地醫院因傷亡不堪重負。目前貝魯特4家醫院遭遇損毀,12家醫院擠滿了傷員。

這也使得原本就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備受壓力的黎巴嫩醫療衛生,更加雪上加霜。

爆炸港口擁有貝魯特最大的一個穀物升降機及一個穀物碼頭,均受到嚴重破壞。

黎巴嫩經濟貿易部長拉烏爾·內姆斷言,儲存在附近設施中的所有小麥均已被「汙染」,「目前的穀物儲量將維持不到一個月」。

三三很難想像接下來,等待這座城市,等待黎巴嫩人的命運又會是什麼。

為什麼要選擇去黎巴嫩留學?三三說出了那個一直以來的回答,「不是我選擇它,也許是黎巴嫩選擇了我」。

祈禱貝魯特平安,這是場全人類的損失。

文/昌圈圈

除特別標註外來自攝影師莫希智授權,其他圖片來自網絡

感謝三三@三三昂i,攝影師莫希智(公眾號:隨水文存)

參考文章:

《穿越百年中東》

《黎巴嫩:貝魯特,繁華與開放背後的擔憂》

《中東巴黎的美麗與哀愁》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原標題:《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閱讀原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發生爆炸前,大多數人對這座城市的印象還停留在電影《何以為家》裡,那個滿是貧窮、戰亂的地方。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 大爆炸的黎巴嫩,曾是人生最值得去的旅遊目的地
    經過崩潰等一系列情緒後,她鎮定下來,在網上發布視頻,為黎巴嫩的朋友以及整個國家祈福。留言下方,有人情緒複雜地問她為何要去這樣一個國家留學?然而,這座中東最像巴黎的城市,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01你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在《孤獨星球》和《紐約時報》評選的「全球旅行10佳之地」和「人生必去的旅遊勝地」中,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曾經榜上有名。
  • 【大爆炸後黎巴嫩爆發反政府抗議】遭受大爆炸創傷的黎巴嫩首都...
    【大爆炸後黎巴嫩爆發反政府抗議】遭受大爆炸創傷的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又爆發抗議活動。據黎巴嫩國家通訊社(NNA)報導,當地時間8月6日,被爆炸事件激怒的數十名抗議者走上街頭,要求本屆政府下臺。他們還與警方發生對峙,有人在衝突中受傷。
  • 黎巴嫩大爆炸堪比廣島核爆 總理妻女在事故中受傷
    黎巴嫩首都大爆炸堪比日本廣島核爆 總理妻女在事故中受傷) 最新消息: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當地時間8月4日下午6點左右,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市區發生巨大爆炸。
  • 昱見|發生大爆炸的黎巴嫩,是整個「中東世界」最像西方的地方
    當地時間4日下午,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了大爆炸,從流出的視頻看,爆炸場景宛如末世天劫。美國總統川普、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等人,都在第一時間做出了表態。西方社會顯然對這起事件極為重視。
  • 黎巴嫩大爆炸,CNN果然開始帶節奏
    美國CNN和《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的最新報導顯示,此次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的化學品大爆炸事件,與一艘被一名俄羅斯商人租來運送化肥原料硝酸銨的貨輪有關。其中,美國CNN專門在其標題中突出了「俄羅斯」。《紐約時報》則比較克制,沒有在標題中點出俄羅斯。所以,俄羅斯到底與此事有多大關係呢?
  • 「縱論天下」大爆炸中的黎巴嫩女子:「至暗時刻」閃耀女性之光
    粉色蘑菇雲升起,天空下起了「碎玻璃雨」,斷壁殘垣冒著滾滾濃煙……發生在當地時間8月4日的那場大爆炸,讓黎巴嫩首都貝魯特,這座位於地中海東岸的歷史名城近乎遭遇「毀城之災」:港區、市區內大量建築物和民宅被毀,數千人傷亡,幾十萬人無家可歸……整座城市就像「發生了一場地震」,曾經的「中東小巴黎」如今滿目瘡痍。
  • 好吧大佬,請問黎巴嫩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家?_澎湃新聞-ThePaper
    :半獨立的黎巴嫩山埃米爾國(1516~1843),這一時期黎巴嫩山經歷德魯茲派穆斯林的馬安王朝與兼容遜尼派和基督教的謝哈布王朝;17年教派衝突後奧斯曼與法國託管的黎巴嫩總督府(1860~1920);法國託管時期(1920~1943,1946年法國徹底撤軍),這一時期法國併入傳統屬於遜尼派穆斯林聚集的兩個大城市貝魯特和特裡波利,黎巴嫩山轉型為大黎巴嫩(即現在的黎巴嫩共和國);以及黎巴嫩共和國時期。
  • 別等到大爆炸,才想起中東有個「小巴黎」
    很多人不知道,黎巴嫩曾是中東的金融、貿易、交通和旅遊中心。她曾被美名為「東方瑞士」「中東小巴黎」,是阿拉伯世界裡最世俗的國家,被「Lonely Planet」和《國家地理》等旅遊大刊評為「人生必去目的地」和「全球旅遊十佳地」之一。
  • 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大爆炸那麼上心
    文/寂寞的紅酒近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大爆炸,爆炸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和財產損失。黎巴嫩大爆炸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尤其是法國人,對黎巴嫩爆炸事件非常重視。法國總統馬克龍第一時間飛抵黎巴嫩進行訪問,並表示將全力支持黎巴嫩。馬克龍是爆炸後第一個訪問黎巴嫩的外國元首。很多人不禁感到疑惑,黎巴嫩和法國什麼關係,法國人為何對黎巴嫩爆炸那麼上心?其實,法國人之所以如此上心,自然是有原因的。很多人也許並不清楚法國和黎巴嫩的關係,甚至有人會認為兩個國家根本就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並非如此。
  • 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因爆炸事件被指控,辦公室回應:問心無愧
    黎巴嫩看守政府總理因爆炸事件被指控,辦公室回應:問心無愧 澎湃新聞記者 南博一 2020-12-11 11:09 來源
  • 沒有發生爆炸前的黎巴嫩適合旅遊嗎
    黎巴嫩其實在中東的存在感並不強,它不像杜拜土豪雲集,也沒有伊朗「核」問題,它就是靠近歐洲的中東一隅小國,國土面積不大,只有1萬多平方公裡土地和225公裡長的海岸線,同時也擁有眾多富饒的山脈與森林資源,是一個非常適合旅遊的國家,尤其適合自駕遊。那麼如果把黎巴嫩作為旅遊目的地,你會選擇如何安排行程呢?
  • 黎巴嫩大爆炸,中心的貝魯特港口,應該何去何從?
    位於黎巴嫩首都的布魯特港口發生了大爆炸。紅色的蘑菇雲騰空而起,玻璃炸裂,房屋倒塌,人情情況的逃跑,尖叫。混亂的一切,讓這個一分鐘之前,還有條不紊在運作的港口,看起來像是到了世界末日。黎巴嫩政府調查後表示,這起爆炸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由於,存放在港口倉庫內的一批化學物品導致,硝酸銨。
  • 大爆炸的貝魯特,曾經是中東最美的城市之一
    貝魯特港口爆炸的新聞,讓很多人記住了黎巴嫩首都的名字,貝魯特。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這樣一座人們印象裡的危險城市,卻是最值得旅遊的目的地之一。塞拉耶佛、貝爾格勒、貝魯特,那些曾經被戰爭摧毀的城市,大都還保留著一些建築遺址以做紀念,它們的存在時時刻刻提醒著人們:不要忘記那些曾真實存在過的傷痛
  • 黎巴嫩爆炸「相當於挨了顆小型核彈」
    黎巴嫩總理和內政部長稱,爆炸由存放在倉庫中的2700噸硝酸銨引發。這些硝酸銨已在倉庫內放置了六年,以色列《國土報》報導稱,它們是六年前被黎巴嫩海關查獲的。據黎巴嫩媒體tayyar 網站報導,黎巴嫩貝魯特省長透露,2014年曾有一份安全報告,警告貝魯特存在因存放大量易燃易爆物品而發生大爆炸的可能性,因這些材料屬司法部扣押的高危材料。
  • 黎巴嫩新娘拍照時突遇大爆炸,重返婚禮現場一片狼藉:我本來像公主...
    據報導,當地時間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一位新娘身穿白紗,正擺好姿勢準備拍照。突遇一場巨大爆炸襲來,現場人員迅速躲避逃離。事發一天後,這位拍照時目睹爆炸發生的新娘重回現場,建築物損毀,鮮花道具散落一地,一片狼藉。
  • 軍用飛彈引發大爆炸?政府集體辭職,黎巴嫩這回真亂成一鍋粥了
    黎巴嫩突然發生大爆炸8月4日突然發生的貝魯特大爆炸驚醒的黎巴嫩的民眾,關於具體原因仍在調查中沒能給予民眾一個合理的答覆,很多民眾認為可能是硝酸銨所引發的爆炸,但義大利的一名爆破專家表示。可能是有軍用飛彈爆炸引起的。
  • 大爆炸發生後,我和黎巴嫩難民一起生活
    撰文:塗雨清 距離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大爆炸事故已經過去了十天,但災後的重建工作卻遠未完成。目前爆炸造成了178人死亡,超過6000人受傷,8萬兒童流離失所,大約100萬人受到影響。
  • 中國留學生親歷黎巴嫩爆炸:與汶川大地震時成都震感無差
    貝魯特時間8月4日下午6點10分左右,在黎巴嫩留學的成都姑娘劉芝茜正在位於貝魯特南郊的Chiya區做晚餐。突然,窗外傳來一陣巨響,整棟樓開始劇烈搖晃。她告訴澎湃新聞「這與汶川大地震時成都的震感無差"。這些硝酸銨已在倉庫內放置了六年,以色列《國土報》報導稱,它們是六年前被黎巴嫩海關查獲的。一名國內防務專家對澎湃新聞表示,若如黎巴嫩官方所說爆炸由2700噸硝酸銨引發,則威力「相當大」。「2700噸硝酸銨,如果引發爆炸,威力是相當大的。
  • 較真丨引發黎巴嫩大爆炸的硝酸銨是誰囤在港口倉庫的?
    較真要點: 1經查證,8月4日黎巴嫩貝魯特港口大爆炸的元兇——2750噸硝酸銨,很可能來自2013年9月一艘摩爾多瓦貨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