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省府路,很多老貴陽對它都有著特殊的情結。在這條用石板鋪設的道路上,不僅有歷史感,還吸引了無數外地遊客。
就像成都有寬窄巷子,重慶有磁器口,每座城市都有著各自的代表性街道。而在今年,貴陽市相關部門將和雲巖區一起,擬將省府路片區打造成特色文化街區。目前,相關規劃和設計方案已基本敲定,並將按步驟分期實施。
其實除了省府路,貴州還有很多充滿歷史味道的古街,今天就跟著微報哥一起去這些街頭走走。
-貴陽省府路
歷史:明成化十年(1473年)貴州巡撫宋欽在此建巡撫都察院署,清代時稱為「大撫坊街」。1941年,改為光明路,到1949年正式命名為省府路。1949年11月15日貴陽解放,貴州省人民政府和貴陽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都設在省府路。1953年省政府搬遷,仍稱為省府路。
特色:位於貴陽市的中心,由石板鋪成,周邊古街古巷有著不少貴陽市的文物古建築群,極具傳統文化色彩,深藏著一段豐厚的歷史記憶。幾家知名飲食店都開在這裡,給這條路聚焦了大量的人氣。今年省府路將被打造成街景立面、設施等採用現代中式和新古典建築風格的特色文化街區。
-都勻石板街
歷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北側坡上原為古城城門,石板街路段是明清時期貴州通往廣西方向的必經驛道。
公元1638年,徐霞客到都勻遊覽,即由此路段入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石板街經維修改建。房屋隨著街道蜿蜒上升,成為別具特色的古建築群。
特色:全長312米,路面以上萬塊青石鋪砌而成,街兩頭各配一對石獅,南面街口建有古式門樓,兩旁房屋皆以明清古典風格的青瓦、紅牆、雕花門窗建造。
整條街道古樸典雅,石板街上常舉行布依族婚禮,蘆笙銅鼓表演及對歌等民族民俗活動,吸引國內外遊客觀光遊覽。
-黎平翹街
歷史:又稱東門街,尚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建築群,是黎平縣長徵歷史文化街。1934年12月18日,中央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途中,曾在翹街上的一處商鋪裡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都出席了會議,現在,「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已成為「紅色旅遊」的勝地。
特色:東起城垣東門,南至二郎坡荷花塘,翹街順坡勢而建,全長近1km,兩頭高,中間低,形狀如翹起的木扁擔,因此稱為「翹街」。街道上鋪的大青條石和鵝卵石,已被歲月磨礪得光潔滑潤,顯得厚重而有滄桑感。
-凱裡下司鎮老街
歷史:明清時代,鎮上商賈雲集,馬幫成群結隊,商號、貨棧、會館、餐館遍布街巷,徹夜營業,被譽為「小上海」。每年農曆七月中旬,這人們沿襲傳統舉行龍舟大賽,鬥牛大賽,車流人流,摩肩接踵,熱鬧非凡。鎮上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條石鋪砌成扇形的石級大碼頭和小碼頭還保存完整。
特色:街道隨著地勢高低起伏,兩旁飽受歲月風蝕的木房顏色黧黑,廊簷低垂,紙質紅燈籠在參差古舊的屋簷上,與篆書刻寫著「豆鼓、陳醋、豆腐店」等字樣的木符一起,在風中輕輕搖動。腳下摩挲著斑駁的古道長石,閉上眼似乎就能見到一騎紅塵馬鈴響,勾欄酒肆槳聲喧譁的小上海。
-銅仁中山路
歷史:位於銅仁中心地帶的中南門古城,是銅仁市僅存的足以反映古城風貌的原生歷史街區,這裡的建築也是貴州乃至西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的明清建築群。古城區內的民居大多已有兩三百年的歷史,多數是明清時期留下的,各族民居建築、宗教建築、商業建築格式在這裡巧妙結合。
特色:古建築以南北走向的中山路為縱軸線,分列於路的兩側,再以東西向的無數條巷道連成一體,望樓、宗祠、民居、店鋪、巷道、城牆、碼頭漸次排開,建築數量多,種類齊全。保存完好的封火牆上嵌有以示各家界址的姓氏牆磚,直觀反映了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鎮遠四方井巷
歷史:四方井巷位於鎮遠石屏山下,形成於明代,因巷中有一口方形古井而得名。井掘於明代,是清乾隆時期記載的古名井之一,泉水從未斷竭,豐水時則井滿外溢。
特色:巷子路面及踏跺全部用青石板鋪砌,巷子兩端是一座座古老的民宅。來來往往的人們,在四方井巷留下了匆匆的身影,與雕塑動靜成趣。
-安順儒林路
歷史:儒林路是安順保存最完整的一條老街,兩旁民居林立,街巷交錯。儒林路修建於明代,當時叫大箭道,清初時為提督綠營兵演武之地,後漸為郡人擇居建房之用,遂成街道。目前,儒林老街北接安順一中,南臨小十字,全長約500米。
特色:兩旁房屋均是木瓦結構的清末民初江南風格建築,趙薇執導的電影《致青春》選擇了儒林路老街作為拍攝背景,吸引了廣大遊客。這裡聚集了安順的地道美食,奪奪粉、衝衝糕、腸旺面、油炸粑等。(記者申凌 來源:貴州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