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都有趣的山有很多
有舊時茶馬古道之稱的南周古道
穿越於六都和八都岕之間的六八古道
沿著山脊行走的烏龍古道
……
夏日炎炎
不妨去山間小路上走走
愜意地呼吸林木間清新的空氣
享受一份21°的靜謐
小編準備了5條爬山線路
有沒有機會一起去爬個山啊,朋友~
01《南周古道》
南周古道位於八都岕南周村的南周山。村坐落在南、北兩山的山谷間,沿楊嶺澗可直達白阜八都岕底,有山間公路穿村而過,系山區。沿著八都岕景區門口的楊林澗而上,依次分布著南周嶺古道、金雞嶺古道和排旗嶺古道,均系南周村和楊嶺村舊時山貨通往白魚埠碼頭的山路。
據名人蔣乃鏞先生所著《我的往事》記載:「山裡的人民,每日挑柴竹往白魚埠出售,換些油、鹽、米等必需品回家過生活」,這些特產便經由山嶺小道運到白阜鎮(民國前為水陸碼頭)銷往外地。如今,運輸方式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肩扛手提、竹筏漂流早已淡出了今人的視線,但那千百年來由百姓所修築的古道依然隱於大山深處,藏住了那段古老的歲月曆痕。
南周古道是一條非常重要的古道,舊時在戰亂的時候,曾經有大批量的部隊從長興往泗安長潮岕的方向撤退,當行至在白阜的時候,受傷的官兵和部隊人員會被遺留在這裡,他們通過南周古道進入八都岕,隱藏在當地的老百姓家中。
南周古道的入口在南周村的滾水壩處,離景區進口大約500米的距離,全長大約8公裡,行程一小時以內,南周古道為宋元時期的古道,古道內尚保存完整宋元時期的古寺、古井足跡。
南周古道,也許是八都岕目前來說保存最完好,沒有被破壞的古道。希望大家能多來走走這條古道,有很多讓人驚喜的地方。
02《六八古道》
六八古道為長興十大古道之一。因位於六都岕和八都岕之間而得名。起於槐坎六都岕,止於小浦八都岕。全長20公裡。
六八古道全程穿越巖山。途徑四方堂、振天禪寺、銀杏長廊,登上巖山山頂可俯瞰周邊群山,可觀古銀杏長廊(八都岕)全貌,秋來整條長廊一片金黃,煞是好看。
六八古道所穿越的巖山,海拔525.2米,周圍3平方公裡。吳王闔閭時,射白鹿於此,又名白鹿山。陳武帝釣臺在山下。唐武德中(622年)張碩立巖州於長城(長興)巖山下。
03《烏龍古道》
烏龍古道起於八都潘家村,止於八都岕柏家村,全程約30公裡。
烏龍古道全程穿越龍王岕、方山、林城周吳岕、章嶺(紫筍茶原產地之一)。途徑烏龍寺、龍泉寺、銀杏天泉等。長興十大古道之一。是龍王岕通往烏龍寺的一段古老山路,古道沿山脊而成,呈「之」字形。古道內曲徑通幽,風景宜人,登頂可觀太湖。是一條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古道。
烏龍古道起點八都岕,以「原、野、奇」為特色的十裡古銀杏長廊國內外罕見,為蜚聲海內外的世界銀杏故鄉;「村在林中,屋在樹中,人在畫中」是八都岕真實寫照。
方山為長興第一高山,山上有一廟為烏龍廟。長興方山烏龍寺,唐朝李世民為其冊封,劉伯溫也曾求道於此。座落於蘇、浙、皖三省交界的長興方山上,方山為長興第一山,人稱「巖山高,城山高,巖還要高、高、高,都不及方山半個腰。
根據當地傳說,方山腳下土鬥(左土右鬥,音鬥)村,一村姑生下一條小烏龍,被家人放生到方山頂上的龍潭裡。某年大旱,村中顆粒無收,小烏龍駕起烏雲,上天降雨。村民得救後,不忘其恩德,在方山頂上建起龍王廟。每年農曆二月初八和三月初八,都要敲鑼打鼓舞龍祭拜,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龍王廟裡也供有佛像和菩薩像,因此又被稱為烏龍寺。
04《天泉古道》
位於八都景區的大岕口太湖天泉景點內,從絲沉潭一直通往巖山頂, 古道保存完好,目前是大量戶外愛好者登高徒步的首選之地。
天泉,原稱絲沉潭。位於八都岕大村。其水注入太湖,為太湖源頭,陳武帝曾來此地垂釣,故名。天泉深不可測,至今流傳著沉絲不見底的傳說,是古銀杏長廊中精品景點。天泉池水清澈,五百多年從未乾涸,陸羽曾取天泉水泡茶。是遊客品味生態、修身養性、野外拓展的好去處。
05《烏瞻古道》
烏瞻山在小浦鎮八都岕北側,是長興縣西北主山之一,東接箬岕,南臨八都,西近煤山鎮拋瀆崗、禮賢兩村,北靠褚門岕。初稱烏子山,後烏瞻山。頂有兩峰,主峰海拔514米,北烏瞻山距主峰500米,海拔438米。上有法濟禪寺,產毛竹,松木,柴薪等。
烏瞻山文化底蘊深厚,是古代著名的星佔術士嚮往之地,山上有楊仲庚墓。相傳鼎盛時山頂建有三十六寺。據縣誌記載,唐朝陸羽曾經在烏瞻山試茶,宋時有著名隱士楊仲庚隱居,明朝長興籍著名詩人徐中行為山寺題記,今古碑保存完好,烏瞻山被明朝吳門山水畫家宋旭選入「湖州十八景圖冊」,清朝吳更是標註了「烏瞻山十八景」。
烏瞻古道古時為村民翻越烏瞻山去往煤山的一條通道,為宋元古道。古道與竹有緣。從石門一直到巖山半山腰,兩邊都是連綿起伏的竹海,給人一種行走於「原始竹林」的感覺。
有一說一
正經的爬山對強身健體
還是很有好處滴
所以約個時間一起去爬山呀
小編溫馨提醒
最近梅雨天氣還未結束
大家平時爬山時要注意安全
避免雨天出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