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園式烏山西城市管理綜合體。記者 池遠攝
在人們印象中,總是把垃圾轉運站與「臭味四溢」「汙水橫流」聯繫在一起。記者昨日從市城管委獲悉,我市正積極推進13座城市管理綜合體建設,讓垃圾轉運站「隱身」在地下,實現看不見垃圾、見不到場所、聞不到異味。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烏山西路與西二環中路交叉路口西南角。這裡草木蔥鬱、彩花點綴,儼然一座清幽的街頭公園。一輛小型廚餘垃圾專用運輸車駛入,卻很快不見了蹤影。原來,掩映在樹蔭之中的正是鼓樓區烏山西城市管理綜合體,一天可以轉運80多噸生活垃圾。
循著垃圾轉運車的路線,記者來到了地下一層。廚餘垃圾專用運輸車停在溼垃圾專用機位前,捲簾門自動感應升起,滿滿一車廚餘垃圾倒入了卸料口裡,噴淋設施開啟除臭功能。「這些垃圾倒入了地下二層還要進行壓縮,再由8噸勾臂式垃圾運輸車運送到紅廟嶺處置。」佳好佳(福建)生態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鼓樓生活垃圾清運項目經理張立表示,作業全程實現自動化控制,能有效防止臭氣溢出。
大鳳垃圾轉運站升級為烏山西城市管理綜合體後,具有運距近、轉運快,佔地少、環境美,新理念、新工藝的三大特點,還新增了宣傳長廊、宣教屋,顯示屏、宣傳冊、桌椅及手工作品等一應俱全,集功能性、美觀性、知識性、宣教性於一體。
「城市管理綜合體離居民區近,可以減少垃圾滯留時間,確保周圍居民生活垃圾達到日產日清。轉運設施和環保設施都『藏』在地下,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又美化了環境。」張立介紹,綜合體還同城市信息化管理平臺對接,實現環衛作業精細化管理。
這樣的城市管理綜合體,福州市計劃建設13座,並逐步淘汰設施陳舊、日處理量少、易產生二次汙染的小型轉運站。市城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管理綜合體將嚴格按照「看不見垃圾,見不到場所,聞不到異味」標準建設,採用全(半)地下式建築結構、屋頂花園式設計和全面綠化,突出綠色生態環保理念。同時還要引入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設備及工藝,保證垃圾高效壓縮轉運的基礎上,實現對周邊環境的「零負面影響」。
目前,已有2座城市管理綜合體建成,2座在建,其餘9座由各區按照PPP模式推進,正陸續開展可研、項建書編制等前期工作。(記者 莫思予 通訊員 許流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