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食以儉為德。近年來,「舌尖上的浪費」時有發生,每一天都有數以萬噸計的食物被丟棄。儘管我國糧食生產近年來持續豐收,但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加上蝗災蔓延的潛在威脅,時刻警醒著我們要居安思危,以儉養德,節約糧食。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每年糧食消耗總量巨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4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時受綜合氣候、生物、地形、水文等因素影響,耕地資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東北三省和長江三角洲等地區。近年來還因全球變暖引起的氣候異常和現代化肥農作造成的環境汙染,耕地土壤面臨著養分失衡、肥效下降、退化嚴重等問題。加之農耕方式主要以精耕細作為主,糧食生產較西方集約型生產方式效率較低,國內糧食生產壓力大。我國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發展,大力支持科技研發,開展土地改革,推行「三農」政策,保護「綠水青山」,有效緩解了糧食問題。從1960年起,袁隆平先生就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雜交水稻培育研究,通過不懈探索,創建了超級雜交水稻技術體系,大大提升了水稻產量。在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現代社會,仍然有人堅守著幾畝良田,不論風吹雨打,寒冬酷暑,用自己辛勤的雙手開墾一片片土地,用汗水灌溉農田,種出粒粒皆辛苦的糧食。可以說,每一份糧食的背後是一國、一代、一人耗費心血的果實。
戒奢尚儉,當懷共生之德。糧食來之不易須得珍惜,但隨著個人享樂主義和奢靡風的盛行,糧食浪費現象屢見不鮮,據統計全球每年約1/3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為每年13億萬噸,我國每年浪費的糧食約為3500萬噸,接近中國糧食總產量的6%。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全世界仍然有6.9億人處於飢餓狀態,仍在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和蝗災可能會導致這些弱勢群體情況進一步惡化。那些將食物作為博取眼球「噱頭」人前暴飲暴食人後催吐的「大胃王」們絕對沒有體驗過像飢餓這般致命、這般避無可避的災害。而事實上這種窒息的無力的災難中國並非沒有經歷過,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就曾鬧過三年饑荒,「許三觀」第四次賣血就是在全民大饑荒下,一家人躺在床上,只能用「嘴」炒菜用「耳」吃菜,最後被迫賣血買糧,何其心酸。所謂成由勤儉破由奢,雖然中國在多年努力下實現糧食庫豐盈,但農業周期長,糧食作為戰略資源,在疫情特殊時期,一旦出現短缺後續補給不足就會影響國家穩定。加之外有美國虎視眈眈,妄圖通過糧食滲透戰略控制中國,這種情況下浪費糧食簡直是自掘墳墓,重振節儉之風迫在眉睫。
清風正氣,當營儉節之社。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節約糧食是全社會全民行動。從根本來說,要發揚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讓「儉」的意識深入人心,營造合理健康的飲食文化,提倡樸素營養學,淡化飲食的倫理價值,從「剩」宴代表「盛」宴的好客意義轉變回飲食原本營養保健的充飢本質。政府機構要倡導節約用餐的新「食」尚,強化宣傳教育,推行政策鼓勵光碟行動,營造文明節儉的社會氛圍;餐飲行業要注意食物的開發和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費,有效利用食具,推行公筷工勺,科學合理配置分餐方式,提供精細化點餐服務;個人要牢固樹立「浪費可恥、節約光榮」的意識,尊重糧食,適度採購,合理飲食,均衡營養,自覺做光碟族,主動打包,科學分類垃圾,將浪費減小到最少。
農為國之基,糧為農之本,儉故能廣,奢靡之氣易盛亦易敗,唯有謹行儉用方為源遠流長之計。珍惜糧食,拒絕「剩」宴,倡導新「食」尚,願天下大同無餓殍。
本文轉自:溫州網 66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