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圈是通過麵粉,雞蛋,奶油和白砂糖炸制而成的食物。在美國,每條街都有售賣甜甜圈的店面,甜甜圈的地位甚至可以與星巴克媲美。甚至還為甜甜圈設立了一個節日。
然而在中國卻很難發展,因為中國除了孩子外,成年人認為這種高熱量的食物對身體健康不利,所以並不是很喜歡這種高熱量的食物;特別是女性朋友,還會擔心甜甜圈的高熱量導致肥胖。
問:甜甜圈為什麼有個個洞?
答:1、名字就已經說明了甜甜圈,如果沒有洞就是甜甜餅,或者甜甜包了。2、如果做成餅的形狀你又要問「為什麼不留個洞?」
當然,這樣回答很欠揍。
其實關於甜甜圈中間為什麼有一個洞,有三種說法。
其中流傳最為廣泛的是:在1947年有一名美國船長Hanson Gregory,在一次航行中,由於船隻的劇烈晃動,導致自己不能一邊駕駛他的船隻,另一邊還要享用他的油炸麵包。為了克服這種情況,Hanson Gregory只能將麵包穿在舵旁邊的橫幅上,後來因為這個舉動,生出靈感,索性將麵包中間掏出一個洞,方便食用,甜甜圈便由此得來。
第二種說法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對德國宣戰時,有一批女性志願者去往前線,為參戰的士兵們提供食物和生活幫助。
面對眾多的人數,每天需要的食物量也是巨大的;所以志願者們為了提高生產效率,在炸制的過程中成熟的更快,就將麵包中間掏出一個洞。沒想到的是,這樣製作出的麵包味道更美,不僅滿足了士兵的味蕾,還緩解了他們的思鄉之情。
到後來美國境內的救世軍,為了籌得善款,舉行了一場義賣活動,當然賣的也是甜甜圈。在短短的兩天時間裡,就賣出了50萬美元,因此甜甜圈名聲大噪,成為當時美國最流行的甜品。
第三種說法是:有一位美國商人喬森納,他非常喜歡吃媽媽為他炸的麵包,但當時炸的是一團甜面,在炸的過程中就出現了邊緣已經焦了,裡面的面才開始熟的情況。吃的時候也是外面焦黃酥,吃到裡面甚至沒熟透。於是喬森納靈機一動,開始在麵團中切出一個洞,然後放入鍋內炸一次,出鍋後發現這樣製作的麵包味道竟然更加美味,便告訴了自己的媽媽,後來媽媽就為其取名甜甜圈
現在也有很多麵包師傅解釋,因為甜甜圈是經過高溫來炸制的,如果將中間留出一個洞,在炸的過程受熱均勻,在儘可能的短時間內炸熟,味道就會更好。如果不在甜甜圈的中間留下一個洞,下場只有一個,那就是外焦裡生。
不管甜甜圈的中間為什麼會有一個洞,現在,甜甜圈已經是一種富有歷史意義的、充滿趣味的美食,也是一種日常的小吃,更是一種愛與情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