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 元宵」讀古今佳作 話元宵習俗

2020-12-18 央廣網

今天是己亥年正月十五,正值我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由古至今,元宵節因其重要的文化內涵,成為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關於節日的民俗文化從各篇佳作中也可見一斑。

賞月觀燈

唐代詩人崔液有詩云:「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曾感言:「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從中可見:賞月觀燈正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元宵節因此也被稱作燈節。

元宵燈會

作家沈從文在《燈節的燈》一文中曾將過元宵節觀燈的歷史娓娓道來:「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為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於唐初,發展於兩宋,來源則出於漢代。」元宵節「掛花燈」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代詩人蘇味道這首流傳甚廣的《正月十五夜》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元宵夜燈火輝煌,人們愉快地賞月、出遊的迷人畫面。「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一首《十五夜觀燈》,則將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寫得別具一格,把人帶入陶醉的仙境。

「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公園裡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一文中則這樣描述新中國成立後北京燈節的喜氣洋洋景象。

走馬燈

走馬燈正是花燈的一種。外形多為宮燈狀,因多在燈各個面上繪製古代武將騎馬的圖畫,而燈轉動時看起來好像幾個人你追我趕一樣,故名走馬燈。走馬燈尤其受到百姓們的歡迎,作家周國平在《我的心靈自傳》中「父與子的難題」一章曾說到:「我上小學時,父親才三十開外,仍很有生活的樂趣。每年元宵節,他會親手製作一隻精緻的走馬燈,在紙屏的各面繪上不同的水彩畫,掛在屋子裡。電燈一亮,紙屏旋轉起來,令我驚喜不已。」

舞龍燈

舞龍燈

舞龍燈也是元宵節慶典的重要民俗之一。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我生長的家鄉是湘西邊上一個居民不到一萬戶的小縣城,但是獅子龍燈焰火,半世紀前在湘西各縣極著名。」沈從文在《沈從文文集》中這樣寫到,「初一到十二叫「送燈」,只是全城敲鑼打鼓各處玩去。白天多大鑼大鼓地在橋頭上表演戲水,或在八九張方桌上盤旋上下;晚上則在燈火下玩蚌殼精,用細樂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燒燈」,主要比賽轉到另一方面,看誰家焰火出眾超群。」

「鋼火燒龍」是流傳於湘西的元宵迎春大型民俗活動,是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重要祭祀儀式與慶典。所謂「鋼火燒龍」,即鋼火師點燃鋼花將長竹夾舉過頭頂對著龍身猛烈噴灼。夜空裡,橘紅色的鋼花衝瀉而出,火花越烈,舞龍人越歡。

巴金也曾在作品《家》中描寫主人公過元宵節時提到「燒龍燈」:「元宵節的夜晚,天氣非常好。天空中有幾顆發亮的星,寥寥幾片白雲,一輪滿月像玉盤一樣嵌在藍色天幕裡。這天晚上大家照例敬神,很快地行完了禮。覺英帶了覺群到街上去看人燒龍燈。」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燈謎

如今,由於花燈的製作費時費力,謎語多是寫在懸掛的紙條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能喜氣洋洋、平平安安。

「猜燈謎是頗費心思,也頗多趣話的。」作家梁羽生曾在文集中這樣寫到,他特別說起兩個燈謎:一個是在大陸解放初期,謎面是「日本投降」,猜古代名人,謎底本是「蘇武」,但許多人卻猜作「屈原」。「原」者,原子彈也。也有人用脫帽格猜作「李世民」,意思是日本投降,乃世界人民的力量,這是「老笑話」。另一個是「文革」期間的一個燈謎,謎面是「聞足下要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用《三國演義》諸葛亮勸阻周瑜取西川的故事打毛澤東詩詞一句,標明「折腰格」。謎底是「問訊吳剛何所有」,折腰格要去當中一字,去了「剛」字成為「問訊吳何所有」,意即問吳國有何力進去取西川。這燈謎本來做得很好,但當時卻犯了「大不敬」罪而受批鬥,理由是毛主席怎能「折腰」?令人啼笑皆非。

送孩兒燈

送孩兒燈,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

「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風俗,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都是外婆家送的。」作家冰心在《漫談過年》一文中,就曾提到這一習俗。冰心還在文中表露了自己擁有三盞燈的得意心情:「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他們還不大會玩,我這時就佔了便宜,我牆上掛的是『三英戰呂布』的走馬燈,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覺得自己神氣得很。」

男女定情

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南宋詞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這句詞膾炙人口。元宵夜,燈火間,青年男女艱難追尋後驚喜偶遇。在古代,元宵燈會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好時機。可見,元宵節是一個充滿了浪漫色彩的節日。

北宋詞人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就將元宵夜情侶們相會的美好描寫得淋漓盡致:「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正因如此,到了當代,很多文人也將元宵節稱之為「情人節」。著名詩人余光中在2005年元宵節時就說到:「在西方,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作家餘秋雨在說起元宵節時,也曾寫到:「我一直以為它只是年的結束,卻不知還有這麼多的含義。這是個狂歡的節日,是個釋放的節日,也是個『情人節』。」

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吃元宵肯定是不能少的重要習俗。元宵節吃元宵,在宋朝時就頗為盛行,最早元宵叫「浮圓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

「中國各省大部分都吃元宵,可是名稱做法就互有差異了。北方叫它元宵,南方有些地方叫湯圓,還有叫湯糰、圓子的。南北叫的名稱不同,方法也就兩樣。」自號「饞人」的唐魯孫先生在隨筆集《酸甜苦辣鹹》中這樣介紹北方元宵和南方湯圓在製作、售賣等方面的差異:「北平不像上海、南京、漢口有專賣元宵的店鋪,而且附帶消夜小吃,北平的元宵都是餑餑鋪、茶湯鋪在鋪子門前臨時設攤,現搖現賣。餡兒分山楂、棗泥、豆沙、黑白芝麻的幾種,先把餡兒做好凍起來,截成大骰子塊兒,把餡兒用大笊籬盛著往水裡一蘸,放在盛有糯米粉的大篩子裡搖,等餡兒沾滿糯米粉,倒在笊籬裡蘸水再搖,往復三兩次。不同的元宵餡兒,點上紅點、梅花、剛字等記號來識別,就算大功告成啦。這種元宵優點是吃到嘴裡筋道不裂縫,缺點是餡粗粉糙,因為乾粉,煮出來還有點糊湯。南方元宵是先擀好了皮兒,放上餡兒然後包起來搓圓,所以北方叫搖元宵,南方叫包元宵,其道理在此。南方的元宵,不但餡兒精緻滑香,糯米粉也磨得柔滑細潤,而且北方元宵只有甜的一種,南方元宵則甜鹹具備,菜肉齊全。抗戰期間,凡是到過大後方的人,大概都吃過賴湯圓,比北平蘭英齋、敏美齋的手搖元宵,那可高明太多了。」

無論元宵還是湯圓,都寄託著人們對於國泰民安、舉家團圓的美好期盼。

資料來源:光明網、東北新聞網、紅網、北京文藝網、人民日報海外版等

相關焦點

  • 「網絡中國節?元宵」讀古今佳作 話元宵習俗
    由古至今,元宵節因其重要的文化內涵,成為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關於節日的民俗文化從各篇佳作中也可見一斑。賞月觀燈唐代詩人崔液有詩云:「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曾感言:「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從中可見:賞月觀燈正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元宵節因此也被稱作燈節。
  • 【網絡中國節 元宵】讀古今佳作 話元宵習俗
    由古至今,元宵節因其重要的文化內涵,成為文人墨客鍾愛的題材,關於節日的民俗文化從各篇佳作中也可見一斑。  賞月觀燈  唐代詩人崔液有詩云:「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明代才子唐伯虎也曾感言:「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從中可見:賞月觀燈正是元宵節的重要習俗,元宵節因此也被稱作燈節。
  • 網絡中國節---讀古今佳作 話元宵習俗
    元宵燈會作家沈從文在《燈節的燈》一文中曾將過元宵節觀燈的歷史娓娓道來:「元宵主要在觀燈。元宵節「掛花燈」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唐代詩人蘇味道這首流傳甚廣的《正月十五夜》活靈活現地描繪出元宵夜燈火輝煌,人們愉快地賞月、出遊的迷人畫面。「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 網絡中國節 元宵 | 由來和習俗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就和團圓兩個字牢牢的聯繫起來。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對這個節日比較重視,舉行很多的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大家一定很好奇元宵節的來歷和習俗,現在中國吃網小編就告訴你元宵節是怎麼來的,都有哪些習俗。  有關元宵節來歷的說法多種多樣,有3種說法流傳較廣。
  • 「元宵」燈火映月人團圓
    「元」與「圓」的重合 元宵的「元」是開始,代表著新的一年將正式進入正軌,開始新的徵程。圓月當空,花燈璀璨,一家人圍坐桌邊,吃一碗熱騰騰的元宵。在萬家燈火的盛況中,親友團聚,許下心願,遙寄祝福,祈求新一年諸事順遂。因為團聚,便成了「圓」。
  • 「網絡中國節•元宵」主題活動今日上線
    正月十五鬧元宵 月圓人圓兩團圓 ——「網絡中國節•元宵」主題活動今日上線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伴隨著猴年新春喜慶的鞭炮聲,2月16日,《網絡中國節•元宵》大型活動專題(http://topics.gmw.cn/node_82318.htm)在光明網正式上線。
  • 中國習俗|新年春節之後是元宵!淺析中國傳統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
  • 網絡中國節,元宵更圓滿
    在這個元宵佳節,2016年「網絡中國節」繼續紅火來襲。在元宵等傳統節日,各地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探索中華傳統文化在網絡傳播的方法和途徑,讓中華傳統文化精髓得到創新傳承。網上鬧元宵,別樣也精彩。  千百年來,元宵是個暖心又走心的中國傳統節日。鬧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踩高蹺、吃元宵……年味不散,愛意永傳。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 「春節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賞燈
    今日元宵節,又名元夕節、上元節,民間亦稱正月十五。元宵是新年首個能看到滿月的夜晚,元宵節是家庭團聚的傳統佳節。過了元宵節,春節節慶活動結束。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自古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
  • 【網絡中國節•元宵】元宵將至,這些習俗你都知道嗎?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
  • 正月十五元宵節習俗與禁忌
    農曆正月十五是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
  • 正月十五元宵節 的來歷與習俗
    長安十二時辰 上元燈會元宵節 古稱上元節、燈節又喚做小正月、元夕,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一提上元節馬上使人聯想到了,前段時間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那句「上元安康」,大唐繁盛景象,水滸傳 劇照古時的上元節即是我們現在的元宵節;我國古俗中,有上元節(正月十五天官節)、中元節(七月十五地官節)、下元節(十月十五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是一個自古至今較長的過程
  • 網絡中國節之元宵節2020_中國經濟網
    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河北省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
  • 「春節習俗」元宵節:吃元宵賞燈
    今日元宵節,又名元夕節、上元節,民間亦稱正月十五。元宵是新年首個能看到滿月的夜晚,元宵節是家庭團聚的傳統佳節。過了元宵節,春節節慶活動結束。關於元宵節的起源,自古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
  • 元宵節都有哪些習俗?2016元宵節放假嗎?2016元宵節高速免費嗎
    2016元宵節高速免費嗎 2016高速免費時間表  [ 2016元宵節放假嗎]元宵節的習俗活動非常豐富有賞燈、猜燈謎、耍龍燈等等,那麼不少人關心的是2016元宵節放假嗎? 2016元宵節放假嗎:元宵節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國家是不安排全民放假的。  2016元宵節放假嗎?元宵節不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所以國家是不安排全民放假的。
  • 【網絡中國節•元宵】孫莊街道幼兒園多彩活動慶元宵
    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又稱「上元節」、「燈節」。為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幼兒對傳統民間習俗的了解,感受元宵節熱鬧喜慶的氣氛,2月25日—26日,海南幼兒園開展了「家園同樂鬧元宵 重拾傳統民俗情」慶元宵系列活動。2月25日上午,孩子們以看視頻、聽故事等形式,直觀、生動的了解了節日的由來以及風俗。
  • 網絡中國節之元宵節2020_中國經濟網
    傳統的老北京元宵節活動主要由花會、燈會、吃元宵3個部分組成。  河北省  河北較為獨特的元宵節習俗有井陘的拉花,井陘拉花是一株古老藝術奇葩。贊皇縣元宵節習俗——「拉碌碡」,拉祿碡是一種表現勞動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動在元宵節,它以打擊樂伴奏。有大鼓、大鑼、鐃、水鑔等。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
  • 正月十五元宵節 的來歷與習俗
    長安十二時辰 上元燈會元宵節 古稱上元節、燈節又喚做小正月、元夕,農曆的正月十五日;一提上元節馬上使人聯想到了,中元節(七月十五地官節)、下元節(十月十五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是一個自古至今較長的過程,據史料和民間傳說,元宵節在漢朝就已經受到重視,經過歷朝歷代流傳至今,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 元宵節到了,吃完元宵看什麼網絡小說?這六本小說元宵節書荒必備
    當然了,對於筆者這樣的老書蟲而言,吃不吃元宵倒真的無所謂,但是網絡小說卻是不能不讀的。今天分享給大家的這六本網絡小說,元宵節書荒必備,看看你都讀過嗎? 這是一本有著深刻內涵,卻又能讓讀者無比感動的佳作,元宵夜吃完元宵,讀讀這樣經典的作品,更能為你的元宵之夜增添幾分歡樂。
  • 元宵節話元宵,元宵和湯圓的那些事
    中國加油!正月十五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種說法和春秋時期楚國的一位中興之主楚昭王熊壬有關。相傳楚昭王復國途中經過長江,看到江面上浮有一物,外皮色白而微黃,內瓤紅如胭脂,吃起來味道甜美。昭王派人問孔子此為何物。孔子曰:「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昭王聽了大喜,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餡煮而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