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這是非洲獅,它卻突然「汪汪汪」;他們說這是狼,它也突然「汪汪汪」……這是河南漯河一名6歲男童的動物園奇幻之旅。別笑,這可是他的野生動物初體驗。
獅子為什麼發出狗的叫聲?男童很困惑,母親劉女士很生氣:「拿狗來冒充獅子展出,絕對是在戲弄遊客」。原來,標註著「非洲獅」的籠子裡,其實是一條小藏獒。幸好這場動物知識之旅沒有繼續,否則,男孩還會一路困惑下去:這裡的狼「進化」成了狗,漂亮的金錢豹化身為幾隻狐狸,蛇館變成鼠窩。記者發現,20多種動物至少4種名不副實。
無需避諱,眼下多種行業造假泛濫,用山寨時代形容亦不誇張,但發展到動物園「指鹿為馬」的地步,實在令人心驚。相較於那些逐利而來、以次充好、以假亂真的精心而為,有一種漫不經心的弄虛作假為禍更為深遠,也更值得警惕。
比如動物園以狗替獅、以狗充狼,簡單拙劣到讓人懷疑他們根本不想假裝什麼,不怕遊客看出來,看出來也無所謂。在他們看來,標籤歸標籤,動物歸動物,獅還是狗,狗還是狼,分那麼清楚幹嘛,沒有獅子,就給你看狗;沒有狼,還是給你看狗。反正都是動物,而且還是活的。
話說人們還在追求真善美,可如今造假產業淪落到不真不善亦不美的地步。我們通常以為的造假,至少還有個以假亂真的「理想追求」、難辨真假的「職業標準」,可這動物園「指鹿為馬」的懶洋洋架勢,連造假都不精心。
造假可恨,造假不用心更可恨,最可恨的,還是以教育與科普的名義,向未成年人示假。比如河北冀寶齋博物館,所謂「文物」極盡張冠李戴、粗製濫造之能事,卻竟是當地青少年教育基地。而動物園誰最愛去?也當然是小孩子,現代城市的孩子如何認識野生動物,也只能去動物園。
要說食品造假傷人性命,知識售假則傷人慧命。當著小孩子的面,用海老鼠代替蛇,後果到底有多嚴重?相較於食品領域的掛羊頭賣狗肉,或者前些時候曝出的以鼠肉冒充羊肉,幾張錯誤的動物標籤到底意味著什麼?不客氣地說,這標誌著成人世界知識與道德的雙重殘缺。
設想我們的兒童,想看獅子的時候被帶給藏獒,想了解櫻花的時候卻只見梨花,想認識唐三彩的時候竟發現「漢五彩」……我們展示給下一代的,將是怎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