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銀蘭
2017-02-17 17:21 來源: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
【編者按】
「孫煜峰家族捐贈上海博物館——『弘一齋』書畫精品展」下周日即將閉幕。在展覽舉行的最後十天,觀眾仍能現場觀摩孫煜峰弘一齋曾經珍藏的書畫精品。本文是國家文物鑑定委員、上海博物館書畫部研究員鍾銀蘭先生對展出的清初六家作品的賞析,首發於上海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2006年在波士頓美術館鑑賞《歷代帝王圖》。孫煜峰先生生前酷嗜書畫,數十年來,不遺餘力搜集流散在社會上的古代書畫精品。本著愛國赤誠,曾把珍藏的七十餘件宋元明清書畫和二十餘件陶瓷、青銅器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文革」開始時,孫老先生深怕家藏珍品遭受損壞,即把所藏悉以封蓋裝箱,移至上海博物館。他深有感觸地說:自古以來,因時世變遷,禍福旦夕,藏品或流失烏有,或明珠暗投,鑑古照今,個人收藏不能「子孫永保」,惟有捐給國家,才能「永傳後代」。「四人幫」打倒以後,我館對「文革」初期代為保管的文物,按政策給予發還,王德封老太太根據孫煜峰先生生前遺願,將八十餘件書畫再次捐給上海博物館。孫老先生夫婦「化私為公」的崇高精神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讚揚。他們二次捐贈的一百六十件書畫中,精品甚夥,其中清初六大家的《山水》冊,亦堪稱上品。
沈劍知題跋弘一齋藏諸昇《竹石圖》卷。實際上「四王吳惲」是兩代畫家的綜合。王時敏和王鑑雖是叔侄輩,因他們只相差六歲,在藝術上屬於同一代;王翬、吳歷是他們學生,王原祁是王時敏之孫,惲壽平與王翬是翰墨至交,藝術上同屬另一代。這兩代畫家有一個極重要的共同點,就是主張畫畫要從摹古入手,他們追隨董其昌的繪畫和「南北宗」畫論,在藝術上追求的並不是怎樣去描繪真山真水,而是以筆墨形式美為創作主體,就是說,是以「古人概括自然景物的筆墨範式與經驗去再造一個心中的自然」。他們用畢生精力研究、琢磨古人筆墨,對董、巨和元四家的研習尤深,他們在「集大成」的基礎上摻合己意進行創造,洗髮個人筆墨情意來達到新的藝術境界。「四王吳惲」在筆墨上的精深造詣,是中國文人畫發展中出現的又一高峰,對後世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王時敏王時敏(1592-1680)與王鑑(1598-1677)都是江蘇太倉人,又都是出身名門的世家子弟,他們家富收藏,自幼培養了繪畫興趣,早年得到董其昌的親授,繼之,又廣泛臨摹古人名跡。因個性所好,都有主要的著力方面。王時敏對黃公望最為欽服,一生追仿黃公望筆意。如他的《仿宋元六家山水》冊中「仿大痴」一幅,畫面層峰迭嶺,煙雲飄渺,用筆平穩中求變化,設色明淨光潔,於蒼潤渾厚中蘊清秀雅麗的藝術特色。雖為「仿大痴」,自具平淡衝和、敦厚溫柔的本家風格。又如《仿趙孟頫洞庭東山圖》,據其對題,得知趙氏《東西洞庭圖》曾為王時敏收藏,後為好事者易去,時時不能忘懷,提筆背臨二幀。趙孟頫的《洞庭東山圖》現藏上海博物館,對照原作,可以發見,王時敏此幅的山石皴筆與緊密的點子,既保持了摹仿對象的風格,又流露出自己獨特的筆墨情調。
圖左:趙孟頫 洞庭東山圖軸王鑑在藝術追求上與王時敏一樣,不是摒棄傳統而獨創,而是在掌握豐富的古法基礎上再加變通,是積累下的創造。他學習傳統很刻苦,涉獵面很廣,而較多崇奉董、巨,兼取王蒙筆法,又擅青綠山水。他的畫筆力雄厚沉著,又極清潤文秀,用墨淋漓痛快又層次清晰明潔。此《山水圖》冊是他六十七時歲所作,雖雲仿古,並不全摹,如《仿王蒙九峰讀畫圖》,在構圖和山石皴筆上是運用了王蒙的特長,而在審美意識上,王鑑的畫別具含蓄文秀的體貌。別一幅《仿惠崇江南春圖》合青綠、淺絳為一體,色彩的深淺和墨色配合得很和諧自然,極具典雅清逸的氣質。這十幅畫,或縝密、或簡淡、或清逸、或蒼莽,各具意趣。
王鑑 山水圖冊之一開(仿惠崇江南春圖)王翬王翬(1632-1717),江蘇常熟人,是位名滿天下的職業畫家。年輕時被王鑑賞識,收為弟子,後又得王時敏指導,王時敏很器重他,傾其家藏名跡供王翬研習臨摹,畫藝大進。為了集古人之長而自成一體,他認識到畫學之博大,非一家一派所能盡,他曾「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又澤以唐人氣韻乃為大成」自期,他突破「南宗」幾家,廣泛學習「北宗」諸家及唐寅等畫法,鎔鑄南北兩派為一爐,技巧高度熟練,筆墨多樣,丘壑善變。同時他也比較注重觀察真山真水,所以畫中景物具有一定的真實感和生活氣息。這本六十一歲作的《仿古山水》冊,雖亦有以己意仿古之作,但多半是饒有真景實情的小品。如「寫丹徒所見」一幅,沿江屋宇鱗比,煙雲穿樹,島嶼上綠樹叢生,岸邊桅杆點點,數帆行馳於江河之中,水光煙景,寧靜無比。這些得自身經目歷的作品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此時的王翬畫藝已完全成熟,故能隨心拈出古人粉本之一角,或選取會心的自然中景物,或以佳句命意,構畫出幅幅清新自然的作品。到了晚年,由於技法的純熟,形成一定程序,下筆往往帶有習氣,所以晚期作品不及中期生動多姿。王翬的畫風宗學者很多,形成了「虞山畫派」。
王翬 仿古山水冊之一開王原祁王原祁(1642-1715)的藝術直接淵源於王時敏,他亦醉心於黃公望。他善用幹筆積墨法,先用淡墨畫出輪廓,然後一次次地用墨從氣勢而定位置,再從位置而加皴染,最後在山石輪廓間用濃墨點醒,把水墨的潛能發揮到極致。此《蒼巖翠壁圖》軸,宗學黃公望,是畫家師其意,不師其跡的典型之作。從中可以了解王原祁如何成功地用古代大家的精神,以及自己獨有的筆墨來詮釋這些畫家的風格。他的構圖追求「繁中求簡,平中求奇」,山石結構完全依照自己的想像以虛密、疏實組合,用筆自如而又含蓄有致,用墨積淡為濃,韻味醇厚,是畫家畢生努力而形成的特色。由王時敏、王鑑肇始的「婁東派」至王原祁真正把「化古為我」的半抽象山水畫推向高峰,極大地影響了文人畫主潮,成為清代最有影響的山水畫派。
王原祁 蒼巖翠壁圖軸吳歷吳歷(1632-1718)與王翬是同鄉,又是一起學畫於王鑑、王時敏。早年山水受王鑑的影響較深,皴染工細,設色清麗;中年以後遍臨宋元諸家筆法,著重吸取王蒙和吳鎮之長,用筆謹嚴樸厚,細密沉著;晚年喜用幹筆短皴,善用重墨、積墨,畫風從華潤明秀轉為雄樸厚重。此《山水》冊是吳歷四十三歲時所作,尚不脫王鑑的格調。畫中景物旨在表現江南山水變幻莫測的景象,幅幅構圖嚴謹自然,都有新奇處,筆法蒼勁細密,風格秀逸,是他中年時的佳作。
吳歷 山水冊之一開惲壽平惲壽平(1633-1690),江蘇常州人,早年從伯父惲向學畫,以黃公望為宗。中年以後,浸潤宋元明諸家之長,藝術上追求「不在工,而在逸」,求神韻重怡情的審美理想,所以在他的山水畫中蕩漾出一股明靜、高逸的氣息。中年以後轉向寫生花卉畫,發展了徐崇嗣「不用墨筆,全以五彩染成」的沒骨花卉,創立了「常州派」。他的花卉畫極盡寫生之能事,生動地刻畫了各種花卉嬌嫩的特徵,在敷色上強調光、態、韻的和諧,體現出陰陽向背的變化,達到形象逼真,而又綽約多姿。早期風格工麗,晚年敷色淡薄,輕描淡寫,似在不經意中畫出,卻又頗得造化之趣,更具藝術魅力。南田晚年作品以花卉為主,山水畫的創作亦並未中斷。此《山水》冊十二幅是他晚年淡雅風格的代表作。在畫法上,旨在表現叢篁、奇石、荒林、水邨等景色,以花青和淡墨畫叢竹和樹石,筆調簡潔素雅,是惲壽平的精品。
惲壽平 山水冊之一開清初六大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自清以來,一直被奉為「正統派」的代表。五四以後,六家尤其是「四王」遭到不少人攻擊和批判,被當作「摹古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典型。近幾年來,美術界人士對他們在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上的成就重新進行了研究和肯定,清六家的繪畫在中國畫傳統上終究佔有光輝的一頁。
展覽講座信息:(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