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範氏族譜及源流】從範仲淹家族遷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2021-01-19 廣東範氏宗親群


範氏門族根源淵遠,祖先功德無量,後代繼往開來。本平臺致力於範氏文化的挖掘、研討、整理、傳承和發揚,促使範氏後代凝心聚力、互幫互助,聯手聯誼,促強爭績。歡迎廣大範氏宗親積極投稿!共創美好家園!(投稿發送至郵箱1032571876@qq.com)範火文收!


美籍華裔學者謝廷玉在《客家的起源》一文中說:「客家是指居住在廣東、廣西、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臺灣以及海外的一個特殊的族群,他們說著相似的方言,他們的特性和風俗也非常相同」;「在某些地區客家人佔據了全部農村,」「在某些部分客家人散居的地區,他們定居在高山地區……也分布在平原或者丘陵地帶。」「他們的海外移民定居在日本、菲律賓、暹羅、越南、馬來半島、英屬北婆羅州、巴達維亞、錫南、沙巴、納塔爾、德蘭士瓦、西印度群島、古巴、加利福尼亞、墨西哥、南美、夏威夷和澳大利亞。因此,客家的一條線環繞了世界。」①


近年來,客家學研究成果表明,客家先民多因戰亂、災荒或官職升調等原因而舉家南遷,定居閩、粵、贛諸省,以後又再播衍各地。此外,還有因子孫昌熾而鼓勵後代向外拓展,創家立業,繁衍播遷的。因此,到今天研究時,多從族譜出發,探尋客家姓氏淵源。從這些淵源探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遷徙的大體經過。

2001年2月,陝西旬陽縣尖山鄉發現了一部以範仲淹家族為主線的範氏家譜及範仲淹塑像。這是繼遼寧省燈塔市柳合子鎮發現的手寫本《由宋入清範氏家乘》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此譜為高平堂《範氏大成宗譜》,木刻活字印刷,現存八卷300餘頁,較遼寧發現的手寫譜體例更為完備,史料更為翔實。此譜詳細記載了範氏家族的源流、支系以及範仲淹四個兒子及其子孫後代繁衍遷徙各地的情況,彌補了正史記載的不足。這些史料對於我們今天研究我國人口遷移史、古代宗族制度、板塊文化交融以及民俗學等方面的課題,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特別是該譜記載的族系分支涉及閩粵贛三省客家地區,這對於研究客家民系的形成,論證移居陝南、川北、鄂西等地客家群體與閩粵贛地區客家祖地的共同文化特徵,特別是揭示至今鮮為世人所知的陝南客家族群,更是彌足珍貴。

「窺一斑而見全豹」,本文謹以高平堂《範氏大成宗譜》所展示的史料為主線,同時參照遼寧、廣東、福建、江西、四川等地發現的不同版本的範氏族譜及有關史料,揭示範氏家族向全國各地遷徙的過程和脈絡,證明範氏家族的若干分支是客家民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以此證明三明市所轄地區在客家人幾次遷徙過程中的樞紐地位和作用。




範氏源於晉國,自周漢諸朝,延至於今,相繼二千餘年。先世乃堯帝裔孫杜氏之後,周封為杜伯公,亦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大夫杜伯無辜被殺,其長男顯叔奔晉,晉君委以士師(法官),其後子孫以官名為姓,是為士氏。至顯叔第五代孫士會,名大祿,字柏元,號武子,為晉國大夫。春秋時,武子歷輔晉國五君而主盟諸侯,因功受賜國爵,加封大博,執掌國政,周定王十五年(前592年)封高平候,以食採於範田為氏,乃有範氏。其望出高平,因以「高平堂」號之。②

高平堂《範氏大成宗譜》修纂和刊印於清嘉慶十一年(1806)年,嗣孫範翼有撰序,原本九卷,由於歷經風雨滄桑,輾轉藏匿,今僅存殘本八卷,卷內尚存宋紹興元年(1139)、紹定二年(1229)、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明景泰元年(1450)、正德八年(1506)、清雍正五年(1727)、乾隆二十三年(1758)等年代修纂譜序。由於鼠咬蟲蛀,譜序及世系文字多漫漶殘損,部分殘破難辯。經對譜目殘片及殘存書卷進行拼接考證,初步了解本譜所記載的範氏族系有:歷代世系;茗山莊世系(包括如仁公世系、如義公世系、如信公世系)、楊橋莊世系;長嶺世系;泉塘橋世系;橫山世系;王家販世系;白楊林世系;金範世系;譚祈世系;陳家莊世系等。可見範氏家族的門系之龐雜。

羅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指出,中原先民經五次南遷而形成客家人:中原人民第一次大遷移,是由五胡亂華侵擾割據所引起。為了逃避戰難,自晉代永嘉以後,中原漢族開始南遷,當時被稱為「流人」。逐漸形成了三大支流,最後,遠的到達了江西中部南部、福建等地,近的,則仍徘徊於穎水、淮水、汝水、漢水一帶。

第二次南遷,由安史之亂和唐末黃巢起義引起。連年不斷的戰亂,迫使中原各地人民不得不分頭向南方遷徙。這次遷徙,遠者,少數已達韶州、惠州、嘉應州等地,而多數則留居福建汀州,還有贛州東部各地。

宋時,由於金人元人的入侵,客家人之一部分,再度遷徙。這次由於文天祥等人組織力量在閩粵贛山區力抗入侵外族,三省交界處成為雙方攻守的重地。於是,先至閩贛的中原氏族再分遷至粵東粵北。而與此同時,流入汀州者也為數日多。

明末清初,一方面客家內部人口已不斷膨脹,另一方面,滿族入主中原,在抵抗清無力之後,民眾再次分頭遷徙,被迫散居各地。相當一部分人,遷入四川、陝南、鄂西北等遭兵火毀滅之地,重新開闢墾殖,即是第四次遷徙,史稱「湖廣填四川」。

第五次遷徙,當在清後期。這可以說是一次世界範圍的遷徙。以太平天國為主線的國內革命戰爭,導致平川人口的大量走死逃亡;山區人口猛增,然而生產生活條件差,不足養口。於是,客家人紛紛遷往南至雷州、欽州、廣州、潮汕等地,有的則飄洋渡海外遷至香港、澳門、臺灣、南洋群島各地,甚至遠至歐美等地。

經過多次的輾轉遷徙,客家人始得在各地安身立命,世代繁殖,終至今日成為中華民族一支重要的特殊的民系。

從《範氏大成宗譜》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除東晉永嘉年間的第一次中原人民大遷徙之外,其餘四次大遷徙幾乎都有範氏家族的足跡。由於範仲淹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影響,範氏家族在客家民系中構建了令人矚目的業績。這裡,讓我們從中原民眾第二次、第三次南遷的人流中去尋覓範氏家族的艱難歷程吧。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範氏五十一世範履冰公登進士第,位及丞相,生三子:冬芬,冬倩,冬昌,俱進上第。天寶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史思明率領的叛亂軍隊橫掃華北的大部分地區,直至寶應二年(763)始被撲滅。八年激戰,給全國人口最為密集的關中和中原地區帶來極為慘重的戰爭破壞。因此,關中和中原地區人民絡繹不絕遷往南方。在這次遷徙大潮中,範冬芬一支遷居徽州,範冬芬成為徽州始祖;唐懿宗鹹通十一年(870),範冬倩之孫範隋,字以亨,由河南開封率家渡江遷居蘇州吳縣,範隋公是為蘇州範氏始祖;範冬昌之孫範平,唐憲宗元和間賓貢,先遷蘇州吳縣,後又遷居豫章(今南昌)豐城大順山前及槎村等地,為江西範氏始祖。

範平公與妣甘氏,生子一,曰範俊;俊生子三:暹、逢、進。暹無傳譜;而逢生子三:克昌、克寬、克仁;進生子一,克聖,居豐城大順山前。宋寶祐(1253-1258)中,大理寺少卿範應鈴③續修《範氏大成宗譜》時,以範逢公為豐城一世祖。④

克昌又生處仁,處仁生六子:雋、延、進、暹、聰、邁,分別居住於豐城南街、社林、石井、龍堂、古陂、銅門、赤塘等處;克寬生子二:宣、宰,宣居豐城固莊,宰居豐城東澤;克仁生子一,曰進,遷居長安範坊等處。

由宋至明,範氏科甲顯赫者不勝計數,人口相應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此後,範氏子孫日益昌盛,因多種原因不斷向外遷徙,或因為官外任而定居,或因人滿分析而他遷,或因年饉災荒而奔走,或因戰亂兵燹而逃亡,大江南北,盡有範氏子孫之家園。諸如福建寧化、清流、上杭,陝西長安、河南開封、江蘇南京,浙江錢塘,江西九江、瑞金、興國、井岡山,湖北武昌、監利、大冶、英山,湖南醴陵等地,星羅棋布,散處四方,皆範平公之後人也,概莫不以南昌豐城大順山前為其發祥地。其中,三十一世孫乞俚、經孫由小嶺遷居福建,小嶺麗川兄弟六人遷居清江浦。

儘管《範氏大成宗譜》殘破不堪,而且其中不少卷頁己是無法辨認,加之文內許多遷徙的小地名未註明所屬省、府、州、縣,這給考證工作帶來重重困難,然而,研究卷首《豐城範氏析居總目》,我們可以看到其子孫向全國各地遷徙的分布情況。此譜目以範逢公為一世祖,直至修譜時的三十四世,雖然重點收錄的是克寬公的裔系,但從中也不難發現,範仲淹家族遷徙頻率是何等之高,分布範圍又是何等之廣。



在整個範氏家族的遷徙史上,遷居福建(主要是今三明市轄地)的一支範氏族系在客家民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唐末黃巢起義所引起的中原人民第二次大遷徙的一個縮影。

據範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874),範氏61世孫範堃(據考當屬範履冰公第十代孫,範逢公第六代孫,範克仁公由豐城返遷長安之第五代孫)率家離開長安範坊,遷居福建汀州黃連縣攀龍裡(今三明市寧化縣屬),為寧化範氏始祖。至64世範如節之長子範衡、三子範衍,一度遠遷至湖南醴陵,後又返遷福建清流,旋又由清流遷徙寧化縣石壁村。

範衡之子十郎,宮長汀縣丞,先居寧化縣黃連崗石壁村。妣徐九娘、梁氏、張三娘均封宜人,共生11子,以百字為排行,自百一郎至百十一郎。因族人聚集石壁村,人滿為患,難以發展,十郎公乃攜家人又遷至汀江之濱的上杭縣城福壽坊中街開基創業,自號「寧壁」。寧壁即為江南範氏入閩遷居上杭之始祖。寧壁後裔共分11房支系⑤:

百一郎:字松岡,妣溫氏,定居上杭巖頭埔(今湖洋鄉巖頭村),其後裔有遷居上杭縣城關,亦有外遷武平縣大禾、民主、東留,更有遠遷廣東興寧、翁源,江西會昌、信豐等地。

百二郎:字柏岡,妣劉氏、嬰氏,其後裔遷居龍巖上車(今新羅江山鄉)、萬安等地,分支又遷居湖南長沙,廣東大埔青溪及英德、信宜等地。

百三郎:字梅岡,妣蔡氏,遷居永定古木督(今永定縣金砂鄉上金村)、峰市,其後裔有遷居江西瑞金以及廣東增城等地。

百四郎:字峰岡,妣潘氏,遷居上杭太古村,長汀縣城關水東坊及夏地、劉坊、蘆竹壩、水口等地,其後裔有遷居永安、寧化以及廣東嘉應州鬆口等地。

百五郎:字慶岡,妣嬰氏,析居上杭太拔、藍溪、溪口,其後裔分遷長汀圭田、田撩內外坑、安仁、天山,漳平縣新橋,永定縣書華、分水凹以及江西瑞金、於都、興國、贛縣、萬安、遂川等地。

百六郎:字號岡,妣饒氏,定居上杭土埔,其後裔遷居連城以及廣東大埔等地。

百七郎:字彩岡,後裔有分支近居江西鴨婆坑等地。

百八郎:字歧岡,妣李氏,定居上杭安鄉、武平象洞等地。

百九郎:字九岡,妣趙氏,定居上抗中都鎮黃坊,其後裔有分支遷居廣東梅縣、程鄉等地。

百十郎:字遠岡,妣陳氏,遷居廣東大埔青溪桃源,其後裔析居蕉坑、車礁灘、三河壩、饒平、三饒、豐順、潮陽、揭陽以及福建永定大溪、溪南裡,廣東韶關、英德、陽江以及臺灣等地。

百十一郎:字鐵岡,妣官氏,定居上杭藍溪定仿、載豐、元裡等地,其後裔有分支遷居長汀、小誇、黃坊、園當等地。

據各地《範氏族譜》記載,範氏後裔於明代遷徙華南各地甚眾,尤以廣東為最多。清初,閩粵範氏有不少分支遷居臺灣,卜居在今屏東港、新竹、苗慄苑裡、桃園中壢、高雄美濃等地,範氏目前總人口57000多人,為臺灣第51大姓。寧壁範氏從「百」字以後排序,即66世「宜」字起派,共40字,至106世。上杭範氏宗祠內刊立的範氏派語為:

宜家敦大道 積善髮長祥

心正天為佑 才會國有光

治垂皆久遠 和氣自興富

永代聲名著 前人世德揚




行文至此,我們不能不對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範仲淹的脈系做些深入研究,因為,範仲俺在中國歷史上的重大影響不僅給範氏家族史寫下了耀眼的一筆,而且也使範氏子孫深感殊榮,因而,不少範氏支系無論是不是範仲淹的後裔,他們在編修宗譜時都要千方百計地把範仲淹舉證為嫡祖;有些學者為了使自己的研究成果獲得更大影響,也不惜借用名人效應而牽強附會,這就給研究工作帶來很大難度。

範仲俺(999—1052),蘇州範氏五世孫,行六,字希文。關於範仲淹與唐宰相範履冰的血緣,遼寧燈塔市發現的《由宋入清範氏家乘》記載說:「範履冰生二子,長冬芬,次冬倩。冬芬生昆光,昆光生正始,正始生遠,遠生隋,隋生夢齡,夢齡生贊時,贊時生墉,墉乃文正公之父,仲淹為範墉第三子。⑥」高平堂《範氏大成宗譜》亦記載說:範仲淹「出生於蘇州吳縣,兩歲而孤,隨母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既長,感泣辭母而去。大中祥符年間舉進土,始還姓更名。晏殊薦為秘閣校理。仁宗朝遷吏部員外郎,權開封府,性情豪爽。」寶元初,因抨擊宰相呂夷簡多用私人,謫知饒州,後任西溪鹽官。與尹洙、歐陽修等人被指為「朋黨」。康定元年(1040),範仲淹以龍圖閣直學土經略陝西,聯合羌族積極防禦西夏,頗受羌人尊重,因稱之為「龍圖老子」;旋拜樞密副使,進參知政事,又聯合富粥等實行「慶萬新政」,提出改革十策,即:明黜陟,仰僥倖,精貢舉,擇長官,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推思信,重命令,減徭役等。「新政」僅推行半年而被罷職,出京任河東陝西四路宣撫使,遷戶部侍郎,徙青州,卒贈兵部尚書。以《嶽陽樓記》抒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胸襟而名顯天下。宋皇祐三年(1051)作家譜序,諡文正公。「葬河南路洛陽縣萬安山下,乾巽向,有神道碑,官賜墓田百項,娶邯鄲李氏,封夫人,四子。」⑦

據《由宋入清範氏家乘》記載,範仲淹生四子:長子範純佑,字天成,生於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少有奇才,官至監簿,奉父至孝,終身未離父母,不幸四十歲(實為49歲)病逝;次子範純仁,字堯夫,生於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47歲進士及第,大學士,官至禮部尚書;三子範純禮,字彝叟,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少舉進士,中大夫,官至尚書右丞提舉等職;四子範純粹,字德儒,生於宏仁宗慶曆六年(1046),官至戶部侍郎、安撫使等職。

在範仲淹的後輩中,範純仁在兄弟四人中影響最大。兩部家譜的共同點就是二者均系範純仁的後裔。對此,《範氏大成宗譜》記載頗詳:純仁生三子:正民、正思、正路。而按照正史記載,範純仁僅有二子,長正平,次正思。正平是否正民的別名?正路一支是正史的遺漏亦或是其他原因?目前尚無法定論。然而,《範氏大成宗譜》的主線就是按照正路一脈延伸的。面對卷帙浩繁的《範氏大成宗譜》,我們沒有根據懷疑它的造作,那麼,就作為對正史的一種彌補來採納了。

《範氏大成宗譜》記載說:正路官至知府,生三子:直英、直聲、直顯;顯生一子,曰進伯,進伯生一子,祥寬;祥寬生五子:廿一郎由龍塘分遷籲江,廿二郎居東澤,廿三郎居殷墟,廿四郎居山前,廿五郎居龍塘。

二十五郎名璿,字舜交,生於龍塘後泉裡,政和八年(1118)進土,任撫州議槽、處州議槽、節度推官、籤戶部左司郎,怒斥秦儈「以私意害公」,紹興十年出知劍州,後避亂遷居湖北大冶,生二於:德邵、德勳,轉徙吳西。德邵升通判通直郎,德勳淳熙元年(1174)舉任知府。邵生一子,名行修,修生子名如壎,守業橫山,復遷宮臺。「當是時也,譜篋於家,適遭元末紅巾變亂,兵火流移,譜牒殘缺,簪纓勿替」,惟有派語20字傳世:

仲純正直公 良士宗文伯

淑子希昌彥 友善可彌安


明朝洪武七年(1374),居住在宮臺裡的範仲淹十世孫範俊,字鐘山,由儒學生歲貢入監,官至左籤都御史中順大夫,後疾終於官俸。俊生五子:長福三,居茗山;次曰用,居楊湖堡;三曰宣,居白楊林,於嘉靖年間,任浙江桐鄉縣知縣:四曰有明,居吳王堡;五曰華,居河涇城山堡出戶十甲。華生一子,曰子崇。嘉靖間,因捐谷兩萬餘石,賑濟閩中旱災飢謹,敕賜知府義官,聖旨建牌坊、義坊,後毀於李自成戰火。範氏家祠有堂聯贊曰:「春秋五代大夫第,唐宋兩朝宰相家」;並有七言律詩一首續為派語:

士文正啟攀鳳翼

英賢廣登恢先聲

國安清實家道裕

恆德良貽瑞光明

才秀崇經本立大

濟美效勳耀華廷

中和榮興澤定久

永世億萬慶長春


另據《綠之旅》中《範氏之族譜》載:範仲淹之孫範祖禹,為宋諫議大夫,自蘇州吳縣遷居福建清流開基,傳七世孫範元岡,原居寧化石壁村,於嘉靖元年(1522)遷居廣東大埔⑧。這裡的範元岡,是否就是前文所引述的「寧壁」後裔百十郎範遠岡呢?有待進一步考證。



明末清初,湖廣及閩粵贛兵燹連年,戰火頻仍,災荒不斷,大批災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紛紛向川陝鄂三省接壤的秦巴山區遷徙。範氏家族許多分支也不可避免地融身於這一流移大潮之中。我們先來看看範氏宗族廣東長樂支系的遷徙情況。

居住在廣東嘉應州長樂縣的範氏,「宋元時居於閩汀石壁」⑨,因族人聚集石壁村,人滿為患,難以發展,「清流、清溪屢經遷徙」⑩範十郎公乃攜家人遷至汀江之濱的上杭縣城福壽坊中街開基創業,自號「寧壁」。寧壁後裔共分11房支系,前文已有敘述。遷粵始祖範敬茂,生於南宋寶祐六年(1258),據考當屬「寧壁」百一郎松岡公後裔,宋末元初戰亂中由「寧壁」遷往嘉應州之興寧縣,後又遷往長樂縣定居。「長樂縣昔為惠州之屬邑,至清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改為嘉應州之轄地。嘉應所屬一州四縣,長樂其一;東邑分為四樓、二十八約,橫陂其一;橫陂約分為八甲,泥坑其一。泥坑一鄉,姓氏雜居,惟範、徐兩姓最勝。」⑾「自始祖敬茂公,在粵者計十一世」,「延及十一傳而後,天災告警,飢謹荐臻,至是室家之蕭條也益甚。」⑿

至乾隆六年(1741),範氏由閩入粵第十一代孫範端雅遠近四川華陽,端雅公為範氏遷居四川華陽之始祖。關於端雅公人蜀原由,華陽《範氏族譜》⒀有兩段頗為詳細的記載:

太高祖端雅公者,粵始祖敬茂公十一世孫也。考茂公生南宋之季,由興寧過長樂,遂世厥居,令嘉應州屬是也。十傳至公……雍正間,粵東大荒,迄乾隆初雕敝未復。公奮然曰:大丈夫志在四方,奚必株守桑梓?吾聞西蜀天府之國也,沃野千裡,人民殷富,天將啟吾以行乎?乾隆六年辛酉(1741)遂率子五人(金、錫、璋、璧、玉)相隨入蜀,喬居永寧。越三年癸亥(1743),偕妣廖孺人,挈家屬俱徙敘永……在永居五年,始遷華邑之巫家橋,即分公塋附近,為乾隆丁卯十二年(1747)也。⒁

先君對揚公者,先大父第四子也。少長於粵,昆季五人。自雍正丙午、丁未年間(1726—1727年)粵東荒歉,先世所遺產業盡行典賣,而家益空乏,薪火之不舉者七日。大伯金以舌耕餬口,二伯錫以年長,亦各自營生。而三伯璋,五叔玉俱以疾廢……乾隆辛酉歲(1741),先大義始為鶯遷計。大伯金、五叔玉,俱隨祖前往;公以三伯璋足疾,故後至,僑寓於蜀之敘永廳永寧縣。是歲佃得劉姓田房居焉。公出而披星,入而戴月,數年之間,室盈婦寧,兄婚弟冠,凡以供為子職而已。越乾隆丁卯(1747)春,佃得立姓田宅,遂遷於華陽巫家橋地分,其時耕鋤貿易,無不如志。冬,先大父卒,卒後,二伯、三伯、五叔亦相繼析薪,惟大伯與公聚首又十餘年。至乾隆丁丑歲(1757),始買張姓之宅由是家計漸饒,而生齒亦日繁矣。⒂

從上述記載可知,長樂範氏從乾隆六年(1741)入川,輾轉遷徙,歷盡艱辛,到光緒年間,範氏在華陽己「世閱十八,人計千丁」⒃。在長樂範氏西遷四川定居華陽的過程中,範端雅及其第四子範璧是兩個十分重要的人物:

範端雅,一名欽若,康熙二十二年(1683)生於廣東長樂縣,卒於乾隆十二年(1747),享年65歲,是範氏遷居廣東長樂的第十一世孫,亦是長樂範氏的入川始祖。乾隆六年(1741),範端雅攜五子金、錫、樟、璧、玉及其家眷遠遷四川,先居川南敘永之永寧縣,乾隆十二年定居川西華陽縣石板灘巫家橋(今屬新都縣,距成都市區20公裡),範端雅雖然只在世65年就離開了新創建的家園,但是,其妻廖氏卻在世90餘年。老孺人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病重時對其子孫說:「食貧居賤,遭逢多難,棄其故土,其間遷徙無常,爾父又厭世早歿,託神天庇佑,爾兄弟備置田產。今年逾九旬,五代一堂願畢矣。⒄」可見,客家人西遷的歷程是何等坎坷,其創業精神又是何等艱苦卓絕。

範璧,字對揚,範端雅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二月出生於廣東長樂縣橫陂約泥坑甲增古塘寨內。乾隆六年(1741)隨父親範端雅入川,先僑居川南之永寧縣,娶「永邑名族」曾公仁之女為妻。曾氏亦系廣東客家人,「生於雍正已酉歲(1729),懷抱中自粵攜來,幼而知大體,恭儉孝慈。⒅」乾隆十二年(1747)遷居石板灘巫家橋,其父範端雅公當年病逝,後兄弟分家各自立業,範壁與長兄範金一起生活。乾隆二十二年(1757)購得張姓田產,後家境逐漸富裕,乾隆二十九年(1764)範壁與範金分家,於乾隆二十三年又買得清水溝馮姓田宅。次年,範壁將石板灘產業贈與長兄範金,偕母親廖氏、妻子曾氏及六子云泰、雲舒、雲程、雲中、雲高、雲從,全家遷居清水溝,不久又重建宅院。乾隆三十四年(1769)尊父端雅公遺命建成範氏宗祠,又置辦田產作為祭祀先祖義田。乾隆五十二年(1787)正月,範壁召集子孫,敘述家族遷徙歷程,垂訓蒸嘗義田之遺義,戒勉子孫「箕裘永振,無改父道」,並訂立《蒸嘗戒約十四則》、《蒸嘗條例二十則》等,使範氏家族的宗祠管理、蒸嘗戒約、族規家法逐步完善和規範。上個世紀初期,範氏家祠已擁有義田4000餘畝,1950年減租退押時,押金折合大米90餘萬斤,由範氏30餘戶地主、富農向佃農退賠。

如果說,範端雅率領家人長途跋涉,輾轉遷徙,幾易其地,為家族在四川的安居、穩定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的話,那麼,範壁則為範氏家族在四川的蕃衍、繁盛,家族文化的振興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據1950年的統計,當時龍潭鄉一鄉就有範氏後裔300餘戶、1700餘人。到1989年續修《範氏族譜》時,華陽範氏子孫已有1000餘戶、4000餘人。⒆


廣東範氏宗親群公眾平臺

文正家風丨關注範氏丨團結友愛

專注於做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長按關注分享!

家以忠厚行善而長

人以孝敬仁愛而旺

Copyright (C) 2014-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END—

文正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祝範氏宗親:家族興旺、人丁興旺、廣納百福、財源廣進、學業有成

整理編輯:範火文丨範木勇丨範志旭丨範昌河丨範倫濱 丨範泗鴻丨

相關焦點

  • 「客家歷史地理」:結合歷史地理與千年客家移民史的可能性
    而在地理學門的歷史地理學方面對客家之研究,臺灣客家籍的潘朝陽,與非客家籍的施添福、施雅軒等皆有豐厚論著。近廿餘年問,海峽兩岸各地在客家歷史研究中,無論在客家源流史或歷史地理學或區域史、地域史的深化,乃至結合歷史人類學等他學科之法以治史,都有卓越的研究成績,尤其在大陸方面。故是否可以「客家歷史地理學」之法,觀察千年客家移民史的大方向,首先先對近廿餘年關於客家歷史的重要著作做一研究回顧。
  • 客家民系形成的古代歷史背景
    石城客家「過漾」民俗。石城閩粵通衢客家古驛道。石城客家燈彩表演。江西贛南、福建閩西、廣東粵東被稱為客家人形成的大本營。現在海內外有客家人口一個億左右,僅江西贛南現在就有九百多萬的客家人,被譽為「客家搖籃」。客家,是漢族中的一個重要民系。
  • 【尋根】福建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將對觀眾全面開放
    圖為客家姓氏源流展廳。 張金川 攝圖為客家姓氏源流展廳。 張金川 攝中新網上杭2015年12月3日電 (張金川 池威)於11月6日開館的福建省上杭客家族譜博物館新館,即將對觀眾全面開放。客家族譜博物館是上杭縣客家緣文化中心的核心建築,總建築面積35079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5億元,於2011年動工新建。客家族譜博物館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和服務等為一體,是客家人主要的家族史料收藏單位,是全國唯一的收藏客家族譜的專題博物館。
  • 湖洋巖頭的範姓與範仲淹也有關係?長文...
    在整個範氏家族的遷徙史上,遷居福建(主要是今三明市轄地)的一支範氏族系在客家民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唐末黃巢起義所引起的中原人民第二次大遷徙的一個縮影。據範氏族譜記載,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範氏61世孫範堃(據考當屬範履冰第十代孫,範逢第六代孫,範克仁由豐城返遷長安之第五代孫)率家離開長安範坊,遷居福建汀州黃連縣攀龍裡(今三明市寧化縣屬),為寧化範氏始祖。至64世範如節之長子範衡,三子範衍,一度遠遷至湖南醴陵,後又返遷福建清流,旋又由清流遷徙寧化縣石壁村。範衡之子十郎,官長汀縣丞,先居寧化縣黃連崗石壁村。
  • 客家民系崇尚教育觀念的形成
    「崇文重教、耕讀傳家」、「好學上進,開拓創新」,是客家精神的主要內容之一。客家人歷來就把文化教育擺在最為重要的位置,「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思想一直影響著歷代客家人。也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客家民系中人才輩出,有力地推動了客家民系的壯大和發展。美國出版的《國際百科全書》綜合評語中寫到:「客家是中華民族優秀民族之一,教育普及在全國為最。」
  • 北海客家的源流及分布研究
    一、北海客家源流探析    合浦「俗有四民」,這「四民」即是明代王士性《廣志繹》中所記的:「廉州中國窮處,其俗有四民:一曰客戶,居城郭,解漢音,業商賈;二曰東人,雜處鄉村,解閩語,業耕種;三曰俚人,深居遠村,不解漢語,惟耕墾為活
  • 客家學的奠基人——羅香林
    我們認為,客家人的界定應根據科學的尺度,既不能完全從源流來確定,也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來臆斷或推理。儘管源流說在一定意義上能解釋中原民族南遷形成客家人這一史實,但還說明不了漢民族多民系的複雜演變成客家人這一史實,但還說明不了漢民族多民系的複雜演變問題,尤其南遷後的演變結果。
  • 範氏家譜館藏數據查詢庫 (文字版)第五冊
    (江西瑞金)[正  題  名] :瑞金範氏源流志[責  任  者] :範家模[撰修時間] :2014年[摘        要] :瑞金範氏自福建上杭、龍巖、永定及廣東一帶遷居而來,分為冬菁、東菖兩派。譜分四章:章一中華範氏源流,章二瑞金範氏源流,章三高平範氏宗親會,章四範氏史料採集。
  • 客家學的奠基人羅香林,為梅州八賢之一
    我們認為,客家人的界定應根據科學的尺度,既不能完全從源流來確定,也不能拋棄歷史事實來臆斷或推理。儘管源流說在一定意義上能解釋中原民族南遷形成客家人這一史實,但還說明不了漢民族多民系的複雜演變成客家人這一史實,但還說明不了漢民族多民系的複雜演變問題,尤其南遷後的演變結果。
  • 客家研究的百年曆程與重要價值
    《客家研究導論》是第一部體系較完備的客家研究著作,從學術史回顧到對客家主要問題包括客家源流、歷史、環境、民性、民俗等方面的論述,多有開創之功。作者在書中所提出的客家「五次遷徙說」等觀點,影響了此後近一個世紀的客家研究。羅香林不僅在書中具體研究了客家的主要問題,還提出了對於客家研究的設想與展望,運用歷史學「論從史出」的原則及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法,標誌著客家研究真正開始成為一門學問。
  • 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我們列出了修譜的具體流程和編修的結構和內容,也算是族譜編修的框架,接下來,我們會一步一步具體詳細的給大家列出修譜的具體操作。 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來源與變遷,中國人的姓氏源流大多很古老,假如沒有古書和舊譜的記載,後人就很難考究的很清楚。
  • 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在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這樣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的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一聲「客家」也道出了這個背井離鄉的族群1700多年來顛沛流離的辛酸史。
  • 中國客家博物館落戶梅州 揭客家文化神秘面紗
    在客家的多次大遷徙中,這一古老的民系將自身的文化一路撒播,與所經地的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傳承,在國內外也形成了包括江西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江西贛縣客家博物館、四川客家博物館、深圳龍崗鎮客家民俗博物館等在內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多家博物館,然而中國客家博物館的殊榮最終卻為梅州市得到,除了博物館本身的建設規模等因素外,世界客都的品牌也是這段博弈中梅州的核心競爭力
  • 著名歷史學家羅香林:客家為漢族裡頭的一個支系
    由於受其先父羅師揚的影響,於1928年秋輯錄客家歌謠《粵東之風》後,即有意於研究客家歷史與文化。名師陳寅恪引導他從客家族譜人手進行研究,李濟傳授給他體質人類學的測量方法,並現場取出人種測量器,對羅香林的頭部進行測量,測出他就是不折不扣的客籍人。  羅香林從1930年開始著手徵集客家譜乘,並在廣東各地報章上刊登《徵集客家史料啟示》。
  • 「客家」非客,廣東三大民系之一
    例如廣東的三大民系:客家、潮汕和廣府,大凡要理解廣東,欲融入嶺南之人,必須了解嶺南三大民系,否則很難明白眾多廣東獨特的人文特點。要不然很多人以為珠三角都說粵語,在廣州碰到講客家話的人,誤認人家不是本地人,鬧出笑話。
  • 從客家民系看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到底有多能扛!
    作者:金凌冰 智綱智庫廣州戰略中心總經理編者按:客家(英文:Hakka),是南方漢族的一支,是中國漢族一個龐大的民系共同體,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客家民系歷史悠久,人口數量龐大,分布面廣,除了中國外,還分布在亞洲、美洲、歐洲、澳洲。客家人具備強烈的民系意識和勤奮好學的優良傳統。
  • 鶴山客家李氏源流——李氏文化
    各地李氏多雲出自隴西,而又各屬不同的支系,遷徙過程複雜。但客家李氏則較為一致——均追溯到福建寧化縣石壁鄉,且大多都認李火德為始祖。    據民國宋森《鶴山縣誌(稿)》載:「唐之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黃巢之亂,由長安遷汴梁,繼遷福建寧化石壁鄉,其裔轉徙嶺東循梅之間,所至皆蕃滋碩大,代有聞人①。
  • 範氏家族萬裡行——福建建陽圭歷範家村(範氏宗祠)
    範氏家族萬裡行——福建建陽圭歷範家村(範氏宗祠)
  • 客家歷史上的六次大遷徙(原創)
    客家是中華漢族民系唯一不以地域而是以文化命名的民系,是世界上分布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具有獨特的語言、文化、習俗和客家精神。歷史學家羅香林教授在《客家研究導論》中說:南部中國,有一種富有新興氣息的、特殊精神、極其活躍的民系,一般人稱他們為『客家』,他們自己也稱為『客家』。」可以說,客家人的歷史,就是一部遷徙史。
  • 論中原移民與江西族譜編纂的興起
    這種平民化族譜修篡的興起,與唐代中期以來大量中原移民進入江西生存繁衍有著極大的關係,移民的後裔們特別渴望記述祖輩的源流、事跡與優良品德,對於平民化族譜修撰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施由明( 1963 - ) ,男,江西南康人,研究員,《農業考古》雜誌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史與江西地方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