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原移民與江西族譜編纂的興起

2021-02-07 九溪鄒氏
點擊上方 九溪鄒氏——關注我們

關注」後免費閱讀更多族譜與好文,了解相關姓氏文化和知曉社會時事新聞資訊。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氏族文化,傳播社會正能量。 免費訂閱  放心關注

九溪匯聚大海

鄒氏源遠流長



摘 要: 宋代及其以後的時代是中國平民化修族譜的時代。從現存的族譜序可知,南宋後期以來,江西地域的宗族撰寫了大量的族譜。這種平民化族譜修篡的興起,與唐代中期以來大量中原移民進入江西生存繁衍有著極大的關係,移民的後裔們特別渴望記述祖輩的源流、事跡與優良品德,對於平民化族譜修撰的興起起了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 施由明( 1963 - ) ,男,江西南康人,研究員,《農業考古》雜誌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史與江西地方史。



族譜,又稱家譜、家乘等,是記載一群有血緣關係的人的傳續與生平事跡等的資料。這種資料起源很早,有學者認為早在史前的結繩記事年代人們已通過結繩記事或通過口述相傳敘述世代間的傳承[1]。從中國有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 開始,中國的皇室就在龜甲獸骨上刻載世系,後來又在青銅器上刻載皇室世系,即遠在夏商周時代的中國人( 主要是皇室) 就非常重視記載血緣傳續。同樣,漢代統治者也非常重視血緣統系的記載,置有宗正專門匯總各地分封諸王的傳衍情況,並編纂皇室譜牒,因而《漢書·藝文志》中留下了《帝王諸侯世譜》20 卷、《古來帝王年譜》5 卷。到魏晉隋唐時期,中國的族譜修纂進入到了一個興盛期,不但國家設立譜局和譜官編修皇室和大臣的族譜,一些官員也自己編修族譜( 被稱為私譜) ,但私譜需送譜局由譜官審定,然後收藏在譜局,作為選官、通婚等的依據,即魏晉隋唐時代的族譜帶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性。唐末五代之後,魏晉隋唐的門閥士族制衰落,於是出現了宋代著名史家鄭樵所說: 「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 譜系之書) 散佚而其學( 譜學) 不傳。」[2]卷二十五《氏族略第一·氏族序》從宋代開始,族譜的修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一直延續到現在的庶民修譜階段。所謂「庶民修譜」,是指無論是官員宗族還是平民宗族,其修譜的目的沒有了政治的追求,不為選官,不為婚配等,只為尊祖敬宗、敬宗收族、凝聚族人、傳承忠孝等,是一種純粹的平民化追求。 江西是一個開發得晚( 原為當地土著百越族人遍布,直到漢末三國時期才基本漢化) ,又遠離中原政治中心的地域,晉唐時代的門閥士族分布少,也就沒有多少修譜的文化傳統。直到宋代前期,由唐代中後期中原移民遷居江西後傳續、繁衍,在人口規模上形成家族或宗族之後,才開啟了庶民宗族修譜的歷程,並很快進入到了宋元明清時代江西在中國各地域中宗族勢力強盛、族譜大量編修的時期。可見,江西族譜編纂的興起,與中原移民在江西的定居、傳衍有著直接的關係。本文就這一問題作些探討。 


一、移民宗族的壯大與平民化修譜意識的形成 


唐代中後期及唐末五代進入江西的中原移民到宋代前期已經過了一百多年,有的甚至近兩百年,在人口數量上已達到家族或宗族的規模①。以歐陽修家族為例,在唐末黃巢之亂時( 即公元 878 至 884 年之間) ,當時定居於江西廬陵縣( 今吉安市) 的歐陽琮為吉州刺史。歐陽琮八代孫為歐陽萬,曾做過安福縣令,又分支安福縣。到北宋至和二年( 1055) 歐陽修寫《歐陽氏譜圖序》時,歐陽家族已歷經了大約175 年的傳續,是當時吉州( 今吉安市) 的大族,且出了不少科舉人才,如歐陽修《文忠集》中就有「及宋興,天下一統,八祖之子孫稍復出而仕宦然。自宋三十年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進士登於科者四人,後又三十年某與麗兄之子乾曜又登於科,今又殆將三十年矣,以進士仕者又才二人」之語。但是,在歐陽修的敘述中,並沒有明確說明當時為什麼要撰寫《歐陽氏譜圖序》。歐陽修是一個非常重視族譜資料的史家,從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和《新唐書》可知,在這兩部史書中,歐陽修引譜入史,如在《新五代史》中專設了《十國世家年譜》,在《新唐書》中記述宰相 389人,世系 98 族,大量使用了族譜資料。當歐陽修撰寫完這兩部史書之後,回頭整理自家的譜圖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了作為史家對族譜資料的重視之外,從歐陽修的《歐陽氏譜圖序》中我們可以看出,歐陽修已考慮到了歐陽氏宗族定居吉州以來,作為移民發展而來的宗族,因為宗族不斷擴大,因為族人間關係的疏遠,因為祖宗事跡需要後輩不忘記,所以撰寫了《歐陽氏譜圖序》,如他在「序」中說: 蓋自八祖以來,傳今百年或絕或微,分散扶疎。……自通而上其行事見於史,自安福府君而下遭世故無所施焉。某不幸幼孤,不得備聞祖考之遺德,然傳於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吏,以學立身,吾先君諸父之所以行於其躬、教於其子弟者,獲承其一二矣。某又嘗聞長老言,當黃巢攻破江西州縣時,吉州尤被其毒,歐陽氏率鄉人捍賊賴保全者千餘家,子孫宜有被其陰德者。顧某不肖何足以當之。《傳》曰: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今八祖歐陽氏之子孫甚眾,苟吾先君諸父之行於其躬,教於其子孫者,守而不失,其必有當之者矣。 為了使後輩們能牢記先輩的遺德,為了使家族的優秀傳統能「守而不失」,歐陽修寫了「譜圖」。這正是中原移民發展而來的宗族,在宗族壯大之後所萌生的凝聚宗族的願望。作為學識淵博的史家,歐陽修想到了族譜,創立了「斷自可見之世」的修譜原則和用列表式及五世以下「別自為世」的修譜方法,開啟了平民化修譜的歷程。這正是唐代中後期以來中原移民的結果。 由上可見,歐陽修撰寫《歐陽氏譜圖序》的目的,已不同於晉唐時代的官私修譜,已沒有了政治的目的,即不為選官,不為婚配,不為彰顯門第。因為宋代已不可能用族譜來達到政治目的,所謂「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公平、公開的科舉制已是這一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 民宗族的普遍修譜在歐陽修撰寫了《歐陽氏譜圖序》之後,緊隨歐陽修之後認識到族譜重要性的是他同時代的蘇洵。蘇洵撰寫《蘇氏族譜》[4]卷十四 的原因,同樣是他認識到了族譜的重要性: 「自唐衰,譜牒廢絕,士大夫不講,而世人不載,於是乎由賤而貴者恥言其先,由貧而富者不錄其祖,而譜遂大廢。」蘇洵呼應歐陽修撰「譜圖」之目的,還在於喚起文人士大夫們撰寫族譜的興趣。蘇洵在修譜過程中,吸收了歐陽修小宗法修譜方法,並創立了大宗法修譜之法: 「洵嘗自先子之言而諮考焉,由今而上得五世,由五世而上得一世,一世之上失其世次而其本出於趙郡,蘇氏以為《蘇氏族譜》它日歐陽修公見而嘆曰: 『吾嘗為之矣! 』出而觀之有異法焉。曰: 『是不可使獨吾二人為之,將天下舉不可無也。』洵於是又為大宗譜法以盡譜之,變而並載歐陽氏之譜以為譜例,附以歐陽公題劉 氏 碑 後 之 文,以告當世之君子,蓋 將 有 從 焉者。」 史料證明,蘇洵家族同樣是由中原移民發展而來,其先祖源自盛唐時代的著名詩人蘇味道。蘇洵撰寫《蘇氏族譜》也正是因為宗族已壯大,為了凝聚宗族,不致使族人相見如途人,使族人都能保持孝悌之心,「觀吾之譜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 但是,歐陽修、蘇洵的著述並沒有很快引起文人們群起撰寫族譜,除王安石撰寫了《許氏世譜》、曾肇撰寫了《曾氏譜圖》一卷外,整個北宋時代,現存的「譜序」、「世譜序」、「家乘序」等總共也就只有 19篇左右。一個重要原因是北宋的統治者雖然非常重視宗族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但並沒有採納張載、程頤等思想家們提出的利用祭祖、利用修譜等凝聚宗族的主張。雖然宋仁宗慶曆元年( 1041) 允許文武官員依舊式建家廟( 當時未規定定製) ,但到了皇祐二年( 1050) 仁宗又明確規定正一官平章事以上立四廟,東宮少保以上立三廟,其他官員祭祖於寢,即只允許高級官員廟祭祖先,平民百姓還未被允許廟祭。到宋徽宗大觀二年( 1108) ,徽宗才同意從三官以上官員祭五世,正八品以上官員祭三世,從八品以下的官員及庶民祭二世(卷一百九《禮志十二》)。南宋時代,理學家張載、程頤提出的以族譜、廟堂祭祖等進行敬宗收族的平民宗法化思想逐漸得到了文人士大夫們的認同,加之朱熹撰寫的《家禮》對祭祖和祠堂等宗族制度進行了深化與具體化設計,從而在南宋後期中國進入了一個平民化修譜的時代,文人們群起撰寫族譜。據有關學者統計,現存南宋時期的族譜序跋有 67 篇,涉及 60 個家族,其中江西的文人士大夫們所寫族譜序跋共有 16 篇,涉及13 個家族。從現存江西宋元時代文人所寫的族譜序看,南宋後期江西群起修譜者首先是那些中原移民發展而來的宗族。這些移民宗族由於先祖自北而來,經過一兩百年乃至數百年的傳續與繁衍,對宗族的凝聚、對於祖宗的記憶等有著特別的渴求,於是在張載等人提出用族譜、祠廟祭祖等來「敬宗收族」的主張成為普遍的共識之後,南宋後期移民的後裔們進入到了普遍修譜的時代。以一些典型個案為例: 南宋後期,江西宜豐人姚勉在《雪坡集》卷三十六《記·豐城王氏家廟記》記載,豐城王氏原自北而來: 「公( 王威) 不安於契丹,竟自北而南徙,家於豫章豐城之城頭裡,有至徳觀鍾銘及碑可考。蓋自契丹歸時,中原雲擾,故避地於江之南也。自五閏積至今凡二百餘年,子孫繁衍盛大,別派分枝星列棋處,綿亙十四五裡皆一姓,舉進士者代不乏人,團族彬彬皆儒。」始遷祖王威的十四世孫某恐宗族的壯大,族人們及其後輩們忘了自身源流來歷與祖宗事跡,於是「乃於其裏白馬山之陰立一廟,而取其族譜圖刻於中,俾公之子孫至斯廟者皆得因流而尋其源焉; 族之人雖數十百千而其來實出於一,則協比友睦之心油然以生,不至於親盡則疎,相視如路人,美哉斯意乎」。這是一種移民後裔修譜的典型心態。歐陽修族人的後裔、南宋後期的吉州著名文人歐陽守道在《黃師董族譜序》卷十二中談到其對修譜的看法,認為「族非譜無以知枝葉本根之分合,然生今之世家有此者亦罕矣! 蓋雖大家往往失其傳也」,「世遇亂離人不自保,遂使子孫不得盡知先世之所從來,可痛也」,所以他感嘆黃師董所示世譜「自臨桂以上得八世,降而下又二世,支分派別凡二百若干人昭然在目,其偶失名字者蓋無幾」,同時感嘆自家的族譜「姑以吾家論之,十世之間幸而有可考者,由吾宋承平之時以至於今也! 等而上之雖欲知不可得矣! 熙寧間六一公作世次碑,推其所自遠,自司馬以下昔嘗以為傳信,今考唐武德至於廣明之亂,距江南李氏有國,歲月蓋無幾耳,而歐陽氏乃十三四世,其信然耶」。可見,歐陽守道也是典型的移民後裔的修譜心態。 到了宋末元初,族譜在尊祖敬宗與敬宗收族中的重要性得到了文人們普遍而深入的認同: 文人們在撰寫族譜序時,都往往要強調族譜在尊祖敬宗與敬宗收族中的重要性了。例如,江西的著名大儒吳澄在《題吳德昭世家譜》中說: 「世家譜何為而作也?使為人子孫者知所本始也。……番易宗人以番君譜示予,觀之油然有尊祖敬宗之心。」(巻五十六《序》)德興縣文人徐明善在《芳谷集》卷上中的《太原族譜序》中論述道: 「太原族譜者王君聚翁所作也……今譜斷自歙來徳興者為始祖而系之太原者,著始祖之所自出也。禮曰: 『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古有大宗以收族,今宗法弛猶賴譜可以收族也。」[10]吉水縣文人劉詵撰在《桂隠文集》卷二《序·龍溪曾氏族譜》中論述道: 「族不可以無譜族,有譜然後不以疎為戚,戚為疎,不以尊為卑,卑為尊,戚疎尊卑秩然不可紊而後孝弟之心生焉。若戚也而為疎,疎也而為戚,尊也而為卑,卑也而為尊,尊卑疎戚其序已紊,孝弟之心何由而生? 然尊卑疎戚之序素紊者,始於義不親、情不密,義親情密無是病矣! 故明吾譜者所以使吾義親情密也。今夫父子兄弟之間寧有不義親情密也哉? 自再世而降至三世、四世、五世而後浸有不知彼為吾兄、為吾叔父、為吾伯父者矣! 又自是而愈遠而後鬻吾之族於他人,市他人之族以為己族者矣!嗟夫! 使吾族譜明又安得有是病哉。」 到了明代,文人們在撰寫族譜序時,對族譜的重要性的論述就更加多且深刻,如明代江西著名文人楊士奇、金幼孜、解縉、王直、羅欽順、羅倫、劉球、梁寅、李時勉等人,都寫了大量族譜序,都反覆而深刻地論述了族譜在尊祖敬宗與敬宗收族中的重要性。僅以明代著名文人士大夫金幼孜在《金谿王氏族譜序》所論: 「古有宗法、有祭法,皆所以統族屬、敘昭穆、敦本始而篤孝弟之道也。大抵宗法行其族雖繁而不亂,祭法行其統雖分而可合。去古既遠,宗法廢墜而祭法不舉,於是族無所統,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昧疎戚之誼,失昭穆之序,至有老死不識其宗族,而甚至相視如途人者有之,此世之君子所以深致意於斯,而譜之不可以不作也! 」[12]卷七《序》由此足見,在明代文化人眼中,尤其中原移民後裔們十分重視修譜。 宋元明清時期,江西是中國各地域中有名的宗族勢力強盛之區,大多數的宗族都修有族譜。雖然宋元明時代的族譜今天不存在了( 上海圖書館保留有極少明代江西族譜) ,但江西文人文集中保留有大量宋元明清時代的族譜序,僅明代江西文人所寫譜牒序跋就幾乎佔全國總數的一半,可知江西在宋元明清時代修有眾多族譜。然而,這種族譜修撰的興起,確與中原移民有著極大的關係,移民的後裔們特別渴求記載祖輩源流、祖輩遺德、家族優良傳統,從歐陽修撰《歐陽氏譜圖序》,到宋元明時代江西文人們所寫的大量族譜序,其源流追溯,大多追溯到中原移民,因而,中原移民是中國進入到宋及其以後平民化修譜階段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元) 脫脫,等. 宋史[M]. 北京: 中華書局,1977. 

[2]( 宋) 彭乘. 墨客揮犀[M]. 北京: 中華書局,2002. 

[3]( 宋) 範仲淹. 範仲淹全集[M]. 李勇先,王蓉貴. 校點. 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4]( 清) 黃宗羲,著,全祖望,補. 宋元學案[M]. 北京: 中華書局,1986. 

[5]( 宋) 範純仁. 範忠宣集[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6]( 宋) 範公偁. 過庭錄[M]. 北京: 中華書局,2002. 

[7]( 宋) 鄧椿. 畫繼[M]. 北京: 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8]( 宋) 牟巘. 陵陽先生集[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9]( 宋) 胡寅. 斐然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93. 

[10]( 宋) 朱熹.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嘉靖】建陽縣誌[M]. 明嘉靖三十二年( 1553 年) 刻本. 

[12]( 宋) 樓鑰. 攻媿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13]( 宋) 朱弁. 曲洧舊聞[M]. 北京: 中華書局,2002. 

[14]( 宋) 汪藻. 浮溪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15]( 宋) 範仲淹. 范文正公文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16]( 宋) 歐陽修. 歐陽修全集[M]. 上海: 世界書局,1936. 

[17]( 宋) 畢仲遊. 西臺集[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8]( 宋) 呂陶. 淨德集[M]. 北京: 中華書局,1985. 

[19]( 宋) 範成大. 吳郡志[M]. 南京: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 

[20]( 明) 凌迪知. 萬姓統譜[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1](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集解[M]. 王利器,集解. 北京: 中華書局,1996. 

[22]( 宋) 趙善璙. 自警編[M].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23]( 宋) 龔明之. 中吳紀聞[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 宋) 魏泰. 東軒筆錄[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5]( 宋) 劉斧. 青瑣高議[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6]( 宋) 惠洪. 冷齋夜話[M]. 北京: 中華書局,1988.[責任編輯 陶 謙]


(郵箱1839009880@qq.com或微信z1378683)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            

別忘了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施由明:論中原移民與宋代江西文化名人的產生 | 202004-09(總第1264期)
    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自唐中後期以來大量中原移民進入江西生存發展是其核心原因,具體表現在:一是中原移民遷入江西後耕讀傳家,傳承著正統的儒家文化,繼承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著力培養子弟通過科舉入仕,兩宋時期江西才湧現出眾多的科舉人才;二是質量以數量為基礎,唐中後期以後中原移民大量湧入江西,當地人口數量激增,從而帶來了人才數量的增加,呈現出江西文化名人眾多的局面;三是中原移民在江西耕讀傳家,
  • 山東臨朐縣朱音許氏族譜編纂 將全面開啟 統計200個許氏村落
    > 【追根溯源】山東臨朐縣朱音許氏族譜編纂
  • 武夷文化勝覽:宋代閩北移民對建陽刻書文化的興起有什麼影響?
    武夷文化勝覽:宋代閩北移民對建陽刻書文化的興起有什麼影響?宋代的閩北移民唐末五代閩北的北方移民以避亂為主,到了宋代,隨著中國的經濟重心南移,和平時期也有大量移民人閩。如崇安曹氏,「宋時,曹友諒任崇安令,愛武夷山水之勝,遂居曹墩,其後分支入下曹五夫」。
  •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揭秘史上震撼人心的江西湖廣大移民
    江西移民佔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的移民總數的60%,在兩湖各個地區,江西移民佔有的比例又有差異,自東向西遞減,適與地距江西之遠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湖平原和贛江流域,以吉安、南昌兩府最多。
  • 中原移民南遷入閩與福建人口姓氏的變化
    當今許多福建族譜都以隨陳政、陳元光和王潮、王審知人閩者作為始祖。   據考證,唐朝以後還有許多姓氏遷人。特別是到宋代,全國政治、經濟重心南移,許多中原人士紛紛人閩。  古代從中原(光州固始)移民南遷人閩的姓氏總數並無確切數字,但如果根據上述所列的所有人閩姓氏(截至宋代)相加,扣除重複者,就有140個。   自秦漢以來,及至宋代,從光州固始出發進人閩地的中原移民,從未間斷。到宋代以後,不少福建人談及自己的祖先時,都說是從「光州固始」遷來,其實來自中原的移民未必都是來自光州固始。
  • 湯漳平 | 中原移民與閩臺多元文化之形成
    主要是中原民眾陸續遷移入閩,在閩地開發的過程中,也同時帶來中原地區的許多民間信仰。尤其是這幾批中原移民,主要來自河南東南部的原東楚地區,歷史上曾深受「巫風」影響,因此也將此習俗帶入閩南。至於海洋意識問題,則其形成原因和過程就更加複雜了,我在《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綜論》第四章第五節《走向海洋文明》中作出了回答,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看。
  • 湖湘地理|血鴨的「軌跡」,就是江西人移民湖南的「軌跡」
    族譜中並未記錄曾孟魯如何選擇此處開基,但我們發現,他們的族譜跟別處同祖宗的族譜有些出入。這兒族譜中記錄孟魯是北宋鹹平四年(公元1001年)攜兄弟遷入纂溪,而後來查看唐福村和衡陽金蘭鎮曾氏的記載似乎比這個時間更早。孟魯定居纂溪,子孫一直繁衍到第四代,生活才出現了一些波瀾。南宋時期,他的曾孫曾壩離開祖居地,再度移民。
  • 五臺譜牒文化修著族譜
    修族譜具有慎終追遠、敦宗睦族、凝聚血親、規範倫理的教化功能。老三區文化底蘊深厚,向來有修譜、續譜和藏譜的優良傳統,明清時期就有胡氏、白氏、劉氏、韓氏、王氏、楊氏、邊氏、羅氏等舊家譜。這些家譜儘管編纂形式有所不同,編纂體例有詳有略,記載內容有多有少,編寫重點各有側重,但其格式基本類似,有章可循。格式中主要部分有譜序、凡例、世系圖、傳記、家規、藝文和字輩譜等。
  • 中原出版傳媒集團關於《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編纂出版...
    因此,編纂出版《中華文脈——從中原到中國》(叢書)這一套全面系統、廣泛傳播,以中原文化為出發點、以黃河文化和中華文化為精神所在的大型叢書,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中原文化所創造的諸多文明成就,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核心主體, 由中原而擴散至黃河流域以至整個華夏地區。
  • 尋根問祖的八大移民聖地,你了解過嗎?也許你要的答案就在這裡
    這一膾炙人口的民間俗語,極其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樹,在我國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黃子孫對洪洞大槐樹的眷戀之情。據史、志、族譜等文獻記載和眾多的專家學者調查考證,洪洞大槐樹移民多為有組織的官方移民。始於金初天輔年間(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時期(公元1736~1795),歷經金、元、明、清四個朝代,時間跨度達六百餘年。移民次數在20次以上,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即有18次。
  • 南雄珠璣移民的歷史與文化
    從客觀效果上說,秦漢時期的軍事移民及其它形式的強制性移民,大大促進了嶺南地區的開發程度。而南雄,在幾次重大的移民過程中,以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不僅為嶺南接納北方移民發揮了橋梁性作用,而且,直接受惠於北方移民。移民的遷入,使南雄乃至粵北成為嶺南境內先期承受中原文明潤澤而得以開啟的地區之一。
  • 世界客屬懇親大會 萬人齊聚臺北 - 中國臺灣網-關注兩岸族譜對接
    客家起源   客家作為漢族的一個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種說法,主要以客家土著說和中原說最受重視。客家土著說認為,客家是閩粵贛三角地區的古越族漢化以後產生,其主體是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數流落於這一地區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說則認為客家主體構成為來自中原的移民。
  •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族譜見證兩岸血脈相連
    中新網信陽10月27日電 (張因祥)「族譜印證了閩臺兩地與固始的歷史淵源,回答了『我們從哪裡來?祖先在哪裡?』的問題,也為臺灣同胞尋根謁祖提供了實物證據。」27日,在河南固始縣參加第九屆中原(固始)根親文化節的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副館長沈文鋒如是說。
  • 葉姓族譜
    晉永嘉之亂期間,皇室內訌,由爭權演變為八王之亂,戰火遍及中原。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劉淵乘機起兵反晉,其族弟劉曜攻入洛陽,西晉滅亡。晉室遺族倉皇南逃,最後在建康(今江蘇南京)重建政權,史稱東晉。在永嘉之亂中,中原士族紛紛南奔,並有大量百姓逃難過江,先後有近百萬人之多,在這次南遷浪潮中,中原葉氏族人當有不少移居到了福建、江西等地。
  • 《金門許氏族譜》演繹兩門千年親情
    近日,首屆兩岸民間譜牒文化交流大會在泉州舉行,一部由金門兩代人歷五十餘年編纂的《金門許氏族譜》在大會上亮相。這部四百多萬字的譜牒追溯了廈金許氏家族與廈門的淵源,以及該家族與閩南及祖地許昌的源流,涉及了閩臺重要的人文事跡,揭示了一段金門、廈門特殊的地理人文關係。本報記者專訪《許氏族譜》主纂人之一的許金龍先生,了解了一段由這部譜牒演繹的廈金血脈親緣故事。
  • 在古代,中原人是如何進入閩南的
    其後福建地區的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和中原政權的關係也是若即若離。後來,中原地區戰亂頻發,出現了三次人口的集中遷徙。分別是西晉末年的「永嘉之亂」、唐中晚期的「安史之亂」以及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這三次嚴重的社會動蕩讓老百姓民不聊生。以西晉的「永嘉之亂」為例。北方少數民族掃蕩中原,十室九空。
  • 南雄珠璣巷南遷劉氏族譜資料——劉氏文化
    而古道由北至南貫穿珠璣巷,這裡一直是中原和江南通往嶺南驛道上的商業重鎮。唐、宋時期,中原戰亂頻仍,大批諸姓氏族越嶺南來,人見珠璣巷一帶有上萬畝良田,加上巷內民宅祠堂、店鋪商號,鱗次櫛比,繁華熱鬧,南來的士民都在珠璣巷聚居,在此發展生產,繁衍生息,興家立業,給人們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
  • 客家話真的是中原古音嗎?
    由於客家人傳說是古中原人的後代,客家話也就被稱作「中原古音」了。釐清客家話是不是中原古音,首先得釐清客家人是不是北方移民後代。東晉、南朝為安頓中原流民而設的僑州郡縣也主要在江蘇、安徽沿江地。 東晉揚、徐二州內的大量僑州郡相比之下,那時流入江西的流民極少,在江西設置的僑郡也只有6個,而且都在長江沿岸。我國歷史地理學奠基人譚其驤先生就說:「江西、湖南二省處皖鄂之南,距中原已遠。故流民之來者較少,且其地域僅限於北邊一小部分。」
  • 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氏
    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氏 2019-06-責任編輯:何路曼   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祖輩來自中國臺山,並在赴美後將本姓「溫」改為King的第四代華裔移民溫佑華
  • 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
    原標題:祖輩赴美後改姓 華裔移民後代尋找族譜還原中文姓氏中新網6月10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祖輩來自中國臺山,並在赴美後將本姓「溫」改為King的第四代華裔移民溫佑華(Tony King),從8年前對家族歷史產生興趣,自學掌握了諸多搜尋家族歷史和材料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