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揭秘史上震撼人心的江西湖廣大移民

2021-03-05 天下蒲氏一家親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揭秘史上震撼人心的江西湖廣大移民

(姓氏文化研究專家    羅本金)

 

      孝感鄉輸入人口來自何處?有學者研究認為,「明代湖北鄂東接受了大量移民,其中80%為江西移民。」此外,湖北有民謠唱道: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也就是說麻城縣孝感鄉是移民中轉地,而非輸出地,因為有大規模的人口遷入,才保證了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輸出能力。

江西填湖廣,是民間熟語。始見於魏源的《湖廣水利論》。係指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下遊人口向中遊地區遷徙的移民運動。據說最早出現於五代,明朝達到高潮。

      元末明初,江淮之間陷入長達十餘年的戰亂,人口的急劇減少,使這一區域成為戰後移民充實的主要地區。麻城縣位於大別山與長江之間,境內多高山丘陵,只孝感鄉全部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成為移民們定居的理想選擇。

 

      宣統《黃安鄉土志》記載的35個氏族中,有23個是從江西遷來,佔65.7%。民國麻城《陳氏宗譜》稱:「我始祖陳太大人,系江右饒州府人氏也。饒州生齒繁庶,穿木為田,難容耕鑿。開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門戶,聞紅頭巾作亂,殺戮甚眾,土曠人稀。太祖乃拋棄故裡,自饒歷鄱陽風濤,經歷險阻,至湖省黃州府,訪黃麻二縣界地,名黃泥畈落釵河古剎天齊廟一帶,此處人心醇而風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譜.序》則稱:「始祖勝三公生元順帝年間,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羅塘乃其居址。爾時初被徐兵兇毒,繼而友諒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無寧昕,草木皆驚。一時望風遠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遷麻,其偕來咆兄榮一榮二,各居一處,我祖勝三公始析居茲土。」

江西移民佔江、浙、閩、皖、贛五省遷至湖南,湖北的移民總數的60%,在兩湖各個地區,江西移民佔有的比例又有差異,自東向西遞減,適與地距江西之遠近成正比。江西移民主要來自鄱陽湖平原和贛江流域,以吉安、南昌兩府最多。

      民國麻城《陳氏宗譜》稱:「我始祖陳太大人,系江右饒州府人氏也。饒州生齒繁庶,穿木為田,難容耕鑿。開科擢起,有文、武二公,乃太祖同胞昆弟也。始祖意欲各立門戶,聞紅頭巾作亂,殺戮甚眾,土曠人稀。太祖乃拋棄故裡,自饒歷鄱陽風濤,經歷險阻,至湖省黃州府,訪黃麻二縣界地,名黃泥畈落釵河古剎天齊廟一帶,此處人心醇而風俗厚,遂以旅人寓焉。」

 

      乾隆麻城《胡氏族譜序》則稱:「始祖勝三公生元順帝年間,原籍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羅塘乃其居址。爾時初被徐兵兇毒,繼而友諒肆虐,而江州豫章之地,日無寧所,草木皆驚。一時望風遠走者,正不止我祖矣。及洪武定鼎遷麻,其偕來胞兄榮一榮二,各居一處,我祖勝三公始析居茲土。」

 

      民國《馮氏族譜序》曰:「我族始祖念三公,由江右遷麻,至德榮公,乃念三公之次孫,即我分三世分支祖也。」又載舊譜(順治元年)敘曰:「馮氏自宋元以來,歷世二十,經年四百餘矣。記始祖念三公,五世而有月潭公,元季隨父避兵,迨至有明平定而後復業。」 

湖廣布政使司的湖北部分:在洪武大移民中的地位是相當獨特的。一方面湖北人大量遷入四川(主要是元代末期明玉珍部屬為主的湖北東部黃州府麻城縣人大量遷移到四川,為楚人填蜀,四川地區在元末明初接受的移民大部分來自湖北東部,是世人所稱的"湖廣填四川"之源起。

      光緒《凌氏宗譜》:「吾祖自始祖受輔公肇基於麻邑也久矣。緬維故都,則江西南昌府南昌縣劉伶衛大慄樹白石嘴。於明洪武六年偕妣而來。」民國《彭氏族譜》:「外籍不一,而江右獨多。以餘所見,逮餘所聞者,皆各言江西雲。夫邑之來江西者不止萬族。」

 

      乾隆《鄒氏族譜》:「自始祖遷八公以元進士由江西來守於黃,因卜宅麻城之西北點兵。」光緒《鄧氏宗譜》「至元明遞嬗之際,流離轉徙,喪亂初平,我祖南坡公始由南昌寄籍於麻城。」 

 

      江西師大方志遠教授認為,「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首先「填」的都是平原及丘陵區,而「湖廣填四川」幾乎是與「江西填湖廣」同時發生的。此外,清乾隆《皺氏族譜》、光緒《鄧氏宗譜》、宣統《黃安鄉土志》及民國《彭氏族譜》等均有始祖自江西等地遷來麻城的記載。

 

      同治10年版中江《戴氏宗譜·序》:「吾始祖自江西遷楚壤麻城縣孝感鄉。明初來蜀。」江津幸氏族譜記載:「宋末年間,仲式祖由江西遷楚麻城孝感鄉。因徐壽輝兵起,復自楚避亂入蜀,攜祖妣王氏及三子寓江津筍裡梅村幸家灣數年。見風俗淳美,山川壯麗,遂採三山而居。」瀘縣民國3年版的《王氏族譜·鼎泰公序》:「原籍汴梁,後攜家遊至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喜其風土,不二載,奉旨填籍四川,孝感鄉人盡搬入四川。」

 

明朝滅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即明初大移民,其中,"江西鄱陽瓦屑壩"、"山西洪洞大槐樹"、"南京楊柳巷"和客家人之源"福建寧化"並稱為中國明代四大移民的集散地,也是尋根之地。

      從郭氏族譜可以知道,郭子儀第四代孫郭端夫在唐莊宗時,任鴻蘆卿,謫守江西右廬陵。舉家從山西汾陽遷往江西吉安府廬陵縣延福鄉,一直到郭子儀第二十六代孫郭彌都世居此地。因當時族繁人廣,郭彌都於宋端平元年舉家遷往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元末明初,弘治皇帝下詔移民。郭子儀第三十六代孫郭謨格由保甲推舉,奉詔於明弘治二年棄湖入川。

 

      瀘州《王氏族譜》序言所說:「予思我父諱九,母雷氏,亦歷風塵跋涉之苦,先由河南地隨祖諱久祿於洪武元年戊申十月內,至湖廣麻城縣孝感鄉復陽村居住,新舊未滿三年,奉旨入蜀,填籍四川,有憑可據。由陝西至川北,洪武四年辛亥歲八月十四日至瀘州安賢鄉安十四圖大佛坎下居住。共計老幼男婦二十二名。」在麻城居留的時間才兩年多。

 

      或曰:麻城、孝感鄉幾乎是成建制遷移,何以鄉人遷之不絕?這主要是有人口源源不斷遷至麻城、孝感鄉之故,而遷入麻城孝感鄉之民,又被不斷遷徙至四川。簡陽《汪氏族譜》稱:汪氏世居江南徽州府黔(黟)縣,地名豬市街竹林嘴。後遷湖廣黃州府黃岡縣高河坎汪家集,後又分遷麻城縣孝感鄉蒿枝壩大松樹。至明朝洪武四年,我遠祖兄弟四人奉旨入川。」內江《張氏族譜》載:「大明宣德元年丙午歲,奉旨以江西填實湖廣,遂爾奔楚,既居黃州府孝感鄉……弘治即位,群臣雲西蜀土廣人稀,皇上詔以楚民填實西蜀……」

元朝末年,湖廣地區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以及朱元璋-陳友諒廝殺拉鋸的主要戰場,由於社會動蕩,生靈塗炭,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寥寥無幾,人口隨農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並允許"插標佔地",因此而奏響了歷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廣"的宏偉史詩。

      說明孝感鄉不斷有人口補充,且又不斷移向四川,人口保持著一種動態平衡。康熙《麻城縣誌》提供的戶口數也可以證明,從1391年至1412年時隔21年,僅增1戶而人口減少1629人,說明這一階段正是移民高峰,人口輸出大於輸入。至1492年後,人口有緩慢增長,此階段人口輸入(還包括人口自然增長數)大於輸出,這足以說明人口的平衡狀態。

 

      不僅在明代,清代也接受了不少江西移民。江西民眾大量湧入江北地區的原因,我們贊同主要是逃避重賦的觀點。江西在元末屬於陳友諒的勢力範圍,即使在朱元璋統一全國以後,其殘餘勢力仍然對明政權構成威脅。因此,江西地區長期遭受著明朝統治者的「重賦」待遇。朱元璋在洪武4年(1371)的詔書裡也可以證實:朕起布衣,深知民間疾苦。及親率六師,南徵北伐,……朕以中國精銳駐守遐荒,豈但風俗之殊,亦有寒暑之異,艱難萬狀,朕不忍言。然欲鎮安吾民,必資守邊之力,其於科徵轉運,未免勞民,理勢相須,蓋不得已。念爾江西之民,未歸附時豪強割據,狼驅蠶食,資財空匱。及歸附之後,供億更繁,今已九年,其為困苦,朕甚愍焉。今年秋糧盡行蠲免,以濟民難。……事有緩急,故恩有先後。諮爾人民,其體朕懷。」

 

      曹樹基先生的《中國移民史》在詳細分析江西遷入黃州府的人口情況後說:「洪武年間的黃州府有64.2萬民籍人口,加上黃州衛和蘄春衛的二衛軍人及其家屬,折算之共有軍籍移民3.4萬人口,合計全府人口總數為67.6萬……民籍人口中至少有5萬人口遷往毗鄰的德安府,因為路近,他們不大可能馬上在新地取得戶籍,而實際上他們已不在戶籍所在地生活。所以減去5萬入口,全府人口為62.6萬。其中移民人口佔其62%,共有38.8萬,移民人口中江西移民共有33.8萬……而民籍移民為30.4萬。」這30.4萬人口,至少有10萬人遷入麻城(不包括佔移民人數13%的從江西以外遷入麻城的人口),而入居孝感鄉的人口當在6萬以上。大規模遷入的人口,保證了孝感鄉人口的動態平衡和巨大的人口輸出能力。

最大的一次是明初洪武年間。朱元璋統一長江流域之後,於洪武年間下令組織人多地少的江西人遷往湖南、湖北,一時間長江上西行的移民船隻一艘接著一艘,陸路上拖家帶口的單身移民也絡繹不絕。今天湖北一些地方還流傳著"洪武開坎"的傳說,兩湖的家族中有50%就是洪武年間遷來的。這可能就是"解手"傳說的歷史基礎吧。

      「湖廣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數十年間,四川由於戰亂、瘟疫及天災接踵而至,境內人口銳減,耕地荒蕪。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清王朝為了解決四川勞動力和生產糧食的問題,採取「移民墾荒」的舉措,  全國包括湖北、湖南在內的湖廣省等十餘個省的移民相繼到四川定居,其中來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  據統計這次移民的持續時間長達一百多年,入川人數約一百多萬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數達一半之  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佔居重要地位。本文對麻城移民在「湖廣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  談點看法。

 

      一、實施「湖廣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國移民歷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廣填四川」是歷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明末清初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1644年,張獻忠率領農民起義等入川,12月稱帝建立政權,國號「大西」,定成都為「西京」。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也有濫殺之嫌。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

湘粵人祖籍多是贛人,除了四川之外,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早年對湖南人由來的研究,得出結論:湖南人來自天下,其中以江西居多,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後,大都以稼穡耕墾為主。因避免長途跋涉,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

      據官方統計,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萬人。一些州縣的戶口存損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繫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徵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關注該公眾號,隨時了解中華蒲氏文化...

欲知更多蒲氏歷史文化,請您關注天下蒲氏一家親


期待蒲氏親人請右下點亮在看

關注我們每天都有精彩分享

猛點下面閱讀原文,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這個事件發生在那個朝代?之間又相距多久?
    與洪武移民相比,這次高潮的規模要小一些。因為經過幾百年的開發,兩湖的人口壓力已經出現,當江西等省移民在向西遷徙時兩湖也有不少人向西去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形成了有名的「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所以,有些江西移民繼續西行到了四川、陝南等地。從明朝永樂年間到明朝後期,江西等省移民仍在源源不斷地遷進兩湖,雖然不似洪武年間猛烈,但因時間長,總量也十分可觀。
  • 四川人都想知道,「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到底在哪裡?
    要說到尋根,川渝兩地人民,一定會提到「湖廣填四川」。比如筆者,老家重慶彭水,聽老一輩人說我祖上是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從江西過來的,但江西什麼地方,真說不清楚,根本談不上去江西尋根問祖了。這兩年我的家族在族中長者的主持下修族譜,那可真是一個大工程,三代以上幾乎就找不著了。
  • 湖廣填四川:四川人完成兩次大換血而脫胎換骨,成都皆為外省移民
    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 ——魏源 元末明初的四川也不例外。南宋紹興十三年(1162年),四川有二百六十多萬戶。到元朝時,四川的戶數居然只剩下十萬多。宋元之間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讓四川戶數減少了二十多倍。後人曾流傳元軍好屠城,殘忍至極。元人在《三卯錄》中記載:「蜀民就死,率五十人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積其屍,至暮,疑不死,復刺之。」慘烈的戰爭,讓天府之國四川人口驟減,從而引發了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
  • 「湖廣填四川」給入川移民的優惠,到底有多大?你想都不敢想
    世人皆知「湖廣填四川」,對它背後的故事卻了解不多。 在幾百年前,交通不便,人們為什麼願意離開故土,跋涉上千公裡,移民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生活呢? 原來呀,移民到四川,當時的政策優惠得讓人嫉妒,可以說,去了就等於發財。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孫曉芬 ‖ 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0年第3期我與湖廣填四川和四川客家研究孫曉芬從省籍來說,我不是四川籍人, 祖先也不是湖廣填四川的移民;從漢民族的民系來說,也不是客家人這就是說,現今蜀中士農工商各界人士的祖先多數是清前期「湖廣填四 川」移民,我以前僅看成是一種民間說法,並未當成 一回事,現在面對蜀籍7位名老作家族籍來源調研排比數據,使我認真起來:明末清初朝代更替、戰亂頻仍,四川廣袤的土地上發生過一次大規模持續數十年的人口大遷入,並影響著之後二三百年來四川 社會、經濟、政治和人文的方方面面。於是我立即改變研究方向,投入到跨界而又陌生的「湖廣填四 川」大移民研究中。
  • 五百多部家譜揭明清「湖廣填四川」移民路線圖
    中新社武漢3月22日電  (記者 曹旭峰)記者22日從華中師範大學《荊楚全書》編纂中心獲悉,截至目前,收集整理明清至民國「湖廣填四川」移民宗譜達500多部,100多種姓氏2000多個(分支),揭示出了「湖廣填四川」移民的主要路線圖。
  • 縱談明清"湖廣填四川"
    大量湖廣籍移民的到來也為清政府在四川的治理增加了難度,為此,康熙認為應採取特別的措施來約束在川的湖廣移民,「嗣後湖廣民人,有往四川種地者,該撫將往種地民人年貌、姓名、籍貫,查明造冊,移送四川四川巡撫,令其查明」。「湖廣填四川」「麻城孝感鄉」的故事繼續在家譜中得到書寫。華陽、新繁《陶氏族譜》載:     一世,明曉公,原籍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人氏。
  • 江西人為什麼被外省人稱為「江西老表」?老表是貶義,還是親暱?
    以上兩點,就是中國古代出現眾多典型移民事件的主因,當然王朝易代之際的戰亂則是直接的誘因,其中,在明清時期,最為典型的移民事件,就是「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早在12世紀初的時候,中國的人口數量已經達到了1.38億,其中北宋的人口有1.26億,遼和西夏加在一起共計1200萬。
  • 湖廣填四川,移民從湖廣出發前,要做3項準備
    四川人和重慶人都知道「湖廣填四川」,有很大一部分人也都是「湖廣填四川」時從湖廣一帶移民過來的。但由於年代久遠,當年移動的過程卻知之甚少。那麼,清朝的「湖廣填四川」,他們的具體經過是怎麼樣的呢?出發前需要做什麼準備嗎?
  •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
    洪洞縣大槐樹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根據考證表明,江西、福建、廣西等十幾個省份的居民也在移民行列之中。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
  • 湖廣填四川:最大的5個姓氏,看看有沒有你的?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在湖廣填四川的主要姓氏中第一位,李姓。第二位就是張姓。「湖廣填四川」 時中國歷史上一次大規模、有組織的人口遷徙,影響深遠。
  • 湖廣填四川,清初時期的遷民運動,讓四川人口從九萬漲到了四千萬
    這是一首清人所制的《竹枝詞》,當年曾流行傳唱於嘉慶年間的四川地區。這首曲詞當中,講述了四川當地一戶人家與多個省籍人家聯姻的故事,也從側面印證了清初時期,四川地區當年所經歷的一個大事件——湖廣填四川。         在我們現代人的印象當中,四川絕對是一個很安逸的地方。
  • 你知道現在的四川人都是來自哪裡的嗎?「湖廣填四川」是真的嗎?
    《四川方言》四川自古就是物華天寶之地,都江堰更是把它變成了天府之國。古老中華民族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哪怕是遠在西南腹地的四川也沒有倖免,湖廣填四川也是一部血淚移民史。華夏文明一直都是由漢族人繼承,每到異族入侵必是屍堆如山,血流成河,歷史上最著名的三次異族入侵就是:五胡亂華,蒙古南徵,清軍入關,這裡面尤其以滿清入時期漢族人民減少最多。
  • 清代歷時百年、百萬移民入川,「湖廣填四川」如何造就成都?
    如今立在人民公園東門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見證了七七事變之後川軍出走帶來的城市的凋零;而洛帶古鎮的會館則印刻著清代「湖廣填四川」納入移民帶來的城市繁盛歷史上「湖廣填四川」分為三個階段從籍貫來看,成都平原地區移民以湖廣、江西籍為多,陝西次之,然後是兩廣和福建,再是浙江。
  • 歷史上「湖廣填四川」是怎麼回事?對四川有什麼影響?
    「湖廣填四川」,是發生在明清時期的從湖廣到四川的大規模移民潮。其中,從清康熙十年(1671年) 大規模開始到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 為止的移民運動堪稱規模最大,歷時105年之久。那麼這場轟轟烈烈的移民浪潮究竟是這麼回事?由於其時間之長,為四川又帶來哪些影響?哪些人移民到四川?
  • 湖廣填四川是什麼時期的事情?
    四川明明在那裡好好的,怎麼就被湖廣給「填」了呢?。原來,所謂的「湖廣填四川」,其實是一場大規模人口遷移活動,是用湖廣(現在湖南、湖北)的人口去「填」四川的荒地。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湖廣填四川」,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時期,第二次發生在清朝初期。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第二次「湖廣填四川」都遠超第一次。
  • 湖廣填四川是什麼意思?康熙為何要頒布移民政策?對四川有何影響
    直播看不成了,因為四川成為了清軍圍剿的主戰場。等到張獻忠被滅以後,四川已經是滿目瘡痍了。這個時候張獻忠的四個義子又跟南明永曆政權合作,再次將四川當成了對抗清軍的主戰場之一。所以四川再次遭到了嚴重打擊。時間一晃就到了康熙年間,三藩之亂迅速爆發,這個時候廣大的四川人民再次遭受了戰亂之苦,因為四川也是吳三桂的勢力輻射範圍。這麼三個階段的戰爭,使得四川人口急劇下滑,從明朝末年的500多萬人口,減少到了不足60萬人口的地步。
  • 向氏家譜與「湖廣填四川」
    小時候,聽祖輩、父輩講過,我們是湖廣填四川來的。說得再具體點,是從湖北的麻城孝感過來的。對於此種說法,我曾經深信不疑過。有專家學者說,現今的四川人多為移民後代。我們的家族,究竟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移民到四川的呢?這一直是縈繞在我心頭的一個問題。
  • 歷史上的湖廣填四川,是怎麼一回事?產生了什麼影響?
    明清川陝移民與戲曲藝術的傳播,明清兩代,由於戰亂、災荒、瘟疫等社會原因以及「遷海」、「圈地」、「平臺」等政治原因,導致晉冀、兩湖、兩廣、贛粵、蘇皖等地區的居民大量向西部川陝地區遷徙,史稱「湖廣填四川」。明朝後期,農民起義蔓延到大半個中國,其中四川是明朝末年起義軍主力張獻忠、李自成的主要活動區域。
  • 「湖廣填四川」中的湖廣,指的是湖南與廣東嗎?原來我們都錯了
    但是在清朝前期說發生的「湖廣填四川」卻並非如此,那並非出於百姓們主動的行為,而是在皇帝經過考慮後為了帝國發展而下達的政治命令。湖廣填四川,主要說的是清朝康熙年間外省移民進入四川填充人口的行為,從1670年開始,歷時幾十年,一共有上百萬的人口來到了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