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明明在那裡好好的,怎麼就被湖廣給「填」了呢?。原來,所謂的「湖廣填四川」,其實是一場大規模人口遷移活動,是用湖廣(現在湖南、湖北)的人口去「填」四川的荒地。
歷史上共發生過兩次「湖廣填四川」,第一次發生在元末明初時期,第二次發生在清朝初期。無論是規模還是影響,第二次「湖廣填四川」都遠超第一次。
元末明初時期的「湖廣填四川」
發生的背景。
元朝末年,到處都是義軍,到處都是戰亂,導致各地人口都銳減,當時的四川也是這樣。
當時,徐壽輝麾下將領明玉珍,率率領大軍入四川,到處攻城略地,很快便掌握住了四川。後來徐壽輝被陳友諒所殺,明玉珍不服陳友諒,於是佔四川為王,後來建國稱帝,國號「大夏」。
移民的過程。
當時的移民主要分為三波。
第一波:躲避戰亂的流民。
前面說了,當時到處都是戰亂,因此產生了大量流民。當時的四川雖然也有戰亂,但是相對其他地區還算穩定,畢竟「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一些勢力嫌打四川麻煩,暫時放過了這裡。
於是與其鄰近的湖廣東北部隨、麻、蘄、黃一帶的百姓相繼逃入四川,這就是所謂的「避亂入蜀」。
第二波:隨明玉珍進入四川。
明玉珍不辭辛苦打下四川,當然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誰想一輩子當小弟,自己做大佬不香嗎?
所以為了便於後面佔據四川,自立為王,明玉珍也在想方設法往四川移民。這一波移民的主力就是他手下的20萬士兵及其家眷。而當時四川人口僅有20萬左右,可見移民規模還是很大的。
就算一家兩口,一夫一妻,那也有40萬勞動力了,這群人可以很好地充實四川的人口。
第三波:明玉珍稱帝後鼓勵移民。
後來明玉珍稱帝,建立了「大夏」政權,他努力發展四川,使得四川穩定了一段時期。為了增強實力,好去爭奪天下,他大力鼓勵周邊地區的百姓到四川去搞生產。
他開出了一些在當時來說非常優厚的條件,成功忽悠到一大群想躲避戰亂的百姓,進一步增加了四川的人口。
事件的影響。
這些移民充實了四川人口,加速了四川的發展,且明玉珍此舉給朱元璋做了榜樣。
朱元璋打敗明玉珍,入主四川後,立刻學會了明玉珍這招,大肆遷徒百姓,進一步增加四川的人口,同時將收編的明玉珍部士兵分散到各地安排,既降低了四川的不穩定因素,又保證了四川的進一步發展。
清朝初期的「湖廣填四川」
發生的背景。
明末清初,四川人民真的很苦,接連遭遇戰火。先是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洗劫,沒少殺人。後來又是清軍入關,又對四川劫掠了一番。清朝初期,局勢好不容易安定下來,吳三桂又搞事。
輪番戰事下來,四川的人口可以用凋零來形容了,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四川足足有600萬人口,到了「三藩之亂」結束後,四川僅有9萬人。
四川堂堂天府之國,坐擁48.6萬平方公裡土地,結果其人口可能還沒現在一個鎮子多,到處都是人跡罕至之處,很多地方已經變成原始森林了。
當時,清朝派往四川的地方官,只知道那裡是傳說中的天府之國,指望能好好享受下榮華富貴,結果一看,嚇死人了,到處都是空城。
那時候的清朝官員還是挺用心做事的,他們紛紛上奏給康熙帝,清酒往四川移民,不然四川的經濟和農業根本沒法搞,由此,轟轟烈烈的「湖廣填四川」便拉開了帷幕。
當時的四川,荒蕪到已經成為老虎的「食堂」
當時的四川,荒蕪到什麼程度呢?我來舉幾個例子,你就知道了。
1、新官上任差點餵老虎。
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新上任的四川榮昌知縣張懋帶著7個隨從來到了榮昌縣城。結果,你猜他看到了什麼?
縣城已經荒廢多時,漲了很多野草也就算了,竟然還有一群老虎在裡面散步。對,就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老虎。
眾人一看,趕緊跑吧,不過兩條腿的哪裡跑得過四條腿的,7個隨從被吃了5個,張懋運氣好,算是跑了出來。敢情,他這次赴任是給老虎送外賣來了。
2、地方官拼命移民,半數入虎口。
四川南充知縣黃夢卜,為了搞政績,增加人口和糧食產量,想方設法從周邊地區忽悠百姓來四川定居,結果發生了一系列悲劇。
他第一次忽悠來506人,結果其中228人被老虎吃了,又有55人病死,剩下的人不足半數。
這人挺有毅力的,又去忽悠74人來定居,結果42人被老虎吃掉。自此這位老哥算是徹底放棄了。
3、老虎才是四川的主人,百姓整天擔驚受怕。
據《蜀難敘略》記載,當時四川的百姓,如果要去河邊打水,往往要一大群人敲鑼打鼓一起去。就為了靠聲勢嚇退老虎。因為當時老虎可以說是隨處可見,整個四川都是老虎的地盤。
但是就算這樣,還是不斷有人被老虎所吃。到了後來,甚至出現很多地方的人被老虎吃光了。
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早中期的移民到底有多爽?
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清朝繼續想辦法增加四川人口。於是開出了非常優厚的待遇,鼓勵其他地方的人往四川遷移。
清朝保證:只要願意遷移到四川的百姓,一律給地,不管這地是有主還是無主的,只要沒人耕種,你就可以要。
當時,戰亂的動蕩剛結束,百姓都很窮苦。白送的地,誰不願意要?
那時候消息傳播慢,加上一些人故土難捨,早起只有很少的人前往四川撞大運。結果,這些人爽翻了。
四川的地多到什麼程度呢?你站在那裡,舉目四望,你看到的地都是你的,當時清朝為了抓典型,對此不僅不制止,還鼓勵。
這就像現在的一些風口一樣,這些百姓沒有什麼過人之處,頂多就是膽子大,結果就這麼飛起來了。
土地太多分不清怎麼辦?拿竹籤插在地上做標記,先把地佔下來再說,
在榜樣的帶動下,湖廣及其他鄰近四川地區的百姓,紛紛前往四川撞大運。這些人也得到了大片土地。
直到10年後,來到四川的夫妻二人,還能得到水田30畝或者旱地50畝。看看現在農村的幾畝薄田,這得多大一片田地呀!
沒趕上風口的晚期移民下場有多慘?
到了雍正時期,情況開始發生變化了,如果說最開始的佔地現象非常混亂,那麼到了這個時候,清朝已經開始著手整頓四川的土地問題額。
隨著「攤丁入畝」的實行,稅賦直接與土地掛鈎,那些早期佔了太多地的百姓,根本種不了那麼多地,為了不白繳稅賦,只能將土地賤賣,有的地實在太多,甚至白白送人。
這樣,四川又空出一些土地來,絕大部分土地都能保證有人耕種。
這時候,四川的土地已經趨於飽和了,隨著最早到達四川的那批人,孩子已經成年,可以種地了,剩下的空地也被自然增長的人口消化掉了。
然而呀,無論什麼時候都有些人反應慢了不知道多少拍。就在四川的人口已經飽和的情況下,還有不少人這才聽到消息,說四川到處都是肥沃的土地,去了人人都有地。
可想而知,這些人的結局必然十分悽慘。當他們跋山涉水走了幾個月(你沒看錯,是步行)好不容易到了四川,結果發現已經沒有空地了,就算是以前無人問津的深山老林也已經有主了。
這些人為了謀生,只能給人做工,或者當佃戶給人種地,情況其實和在老家差不多。
比如盧仁彥,花了三個月才到達四川,原以為以後可以發達了,結果放眼望去,所有的地都有人耕種。
為了謀生,他不得已之下,只得給人多佃戶,他的兩個兒子也要給人幹活,掙錢養家。
他的事情只是一個縮影,當時還有千千萬萬的家庭和他家一樣,滿懷希望地來到四川,然後希望破滅,為了生存只得給人打工,混口飯吃。
事件的影響。
別的不說,四川人口的增長速度絕對算快的。從清朝初期的9萬人,到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的231.6萬,再到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的1000萬人,最後到清朝滅亡時,四川已有人口4800萬人。
總結
最近幾百年的四川歷史,就是一部民族、文化不斷融合的歷史。現在的四川人,其祖先來自五湖四海,因此一些大姓每年都要回到故鄉祭祖。
從「湖廣填四川」我看到了祖國地大物博的好處,可以內部調節包括人口在內的各種資源。這樣可以平衡各地資源,實現同步發展。
南水北調就是現代最好的例子,北方缺水,南方多水,於是就讓南方的水去支援北方。
如果光靠四川人自然增長,或者靠北方自己解決吃水難問題,估計一輩子都解決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