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的遊姓人,在經曆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的戰亂後,從宋朝時的巔峰發展階段進入了平緩時期,顯要家族不多,相對比較沉寂。
明朝時的全國遊姓總人口有8.7萬人,排在全國各大姓氏人口的第150位以後。相比宋朝時的13萬人來說,遊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下降得很厲害。福建是遊姓人口第一大省,有3萬多人,其次人口較多的省份是安徽、廣東、湖北、四川和山東等。
明朝初期,山西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移民之一,被分遷到河南、山東、河北、湖北、陝西等地。同時,也有不少外省遊姓人遷徙入川。明朝中葉後,福建、廣東的遊姓人開始進入臺灣,兩廣、四川的遊姓人播遷到了雲南、貴州。
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湖廣遊姓人大量遷入四川(含重慶),造就了四川如今一躍成為遊姓人口第三大省的地位。
洪武2年(1369),住在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高階堰的遊慶一、遊慶二、遊慶三,遷到今鄰水縣護鄰鄉觀音巖。
後來一人去了現在的重慶市墊江縣,自成一派。
1924年遊文薰主修的《簡陽遊氏譜》中說,遠祖遊顯栢,字還樸,原籍江南寧國府寧國縣黃池鎮(一說為江西吉安府泰和縣),屬於廣平遊氏。
明朝正德年間,遊顯栢帶著兒子遊踐夔從湖南新化縣「宦遊入蜀」,定居在川北順慶府鄰水縣朱家壩桐子園。
遊踐夔的兒子遊察官至「湖南巡撫」,為官清慎勤明,任滿還京後退休歸田。
遊察和同縣的師姓、庹姓搬遷到簡州龍泉驛東路師家口定居。
萬曆39年(1611),遊察去世,葬在今成都市龍泉驛區百工堰口。
遊察子孫繁衍茂盛,當時號稱「遊半街」。
遊察有6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遊紀友,為躲避明末戰亂,先是逃到父親遊察的老家鄰水縣,後來又逃到貴州。
戰亂稍事平定後,遊紀友返回鄰水,再與師、庹二姓回到龍泉驛百工堰。
師、庹二姓後來遷走,但留下了庹家灣的地名。
遊紀友的兒子遊仕美,後來遷居到瀘州;孫子遊國用,遷到崇慶州小羅寺。
高縣《遊氏族譜》中說,明朝時,其入川始遷祖遊大遠從湖廣麻城縣孝感鄉遷徙到南溪縣。
乾隆年間,遊大遠的後裔遊珠遷徙到高縣歸化鄉魚州壩丁家村甜竹林。遊珠成為高縣魚州壩遊姓開基祖,其後裔有的遷到珙縣。
洪武4年(1372),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的一支遊姓,遷到湖廣麻城縣孝感鄉次黎坎。居住數輩後,明朝中葉,這支遊姓人中的遊海,帶著遊庚一、遊庚二、遊庚三3個兒子入川。
遊友富到內江白馬廟落業。遊友貴到今重慶市永川區松溉鎮落業。遊友德在瀘陽白土壩落業。
在清初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中,福建、湖廣等地的遊姓人大量遷徙入川。
明洪武年間,遊富治由今福建永定縣培豐鎮洪源村,遷到今福建南靖縣和溪鎮迎富村。
遊富治有遊文魁、遊國聳、遊岑埠、遊國瑞4個兒子,分別衍為仁、義、禮、智四房。
遊國聳的後裔在迎富村祖地繁衍,如今的四川廣漢、中江、成都南門石羊場的遊姓人先祖,就是從這裡遷徙出來的。
和溪鎮上下坂村,是遊岑埠後裔的聚居地。如今彭州、新都新繁方向的遊姓人入川始祖,出自於此。
雍正年間,遊國聳的後裔遊沃佐帶著遊文藩、遊文軒、遊文正3個兒子遷居到今中江縣餘家河社區。
過了數年,遊文軒帶著遊德祥、遊德輝、遊德愷3個兒子遷到成都南門石羊場,後來有的後裔遷到新都新店子附近。
住在上下坂村的遊富治第12世孫遊程活,有遊門柳、遊門關、遊門備3個兒子。
乾隆17年(1752),遊門柳、遊門關、遊門備3兄弟帶著父親遊程活及母親徐氏的骸骨,一大家族踏上了遷徙入川的徵途。
他們來到成都府彭縣(今彭州市)後,分別落業。
遊門備生平度量寬宏,能尊賢容眾,有遊文奉、遊文秧、遊文合、遊文明、遊文友5個兒子。
其後裔在彭州、新都一帶繁衍,留下了如今彭州市天彭鎮旌旗村的遊家大院子、天彭鎮團結村的遊家碾、致和鎮雙利村的遊家坎子、昇平鎮的遊家碾和新都區清流鎮大柏村的遊家祠等地名。
嘉應州長樂縣(今廣東五華縣)的遊姓人,遷入四川的比較多。
生於康熙8年(1669)的遊福,先是遷到江西上猶縣大雷隘橫岡甲七星木井塘,乾隆9年(1744),他的後裔遊文炤遷往成都府新都縣新店子大墳包。
遊諫,廣東省長樂縣人,雍正年間,遷徙入川到威遠縣,不久遷移到資州(今資中縣)東二裡化城寺陰陽衝。
遊諫有遊永彰、遊遠彰、遊發彰3個兒子,遊發彰有7個兒子,分別繁衍為七大房人,是為資中遊氏七大房。
明朝的遊姓人,官居顯位的不多,比較有名的是遊震得、遊居敬和遊日章。
遊震得,今江西婺源縣江灣鎮濟溪村人。
濟溪遊氏開基祖叫遊愆,南唐年間從青州(今山東青州市)遷居至此。明朝弘治年間時,濟溪遊氏就呈現出一片繁榮局面:「時族富盛,聚廬櫛比。」在科舉上,該家族也達到了鼎盛局面。
嘉靖17年(1538),遊震得考中進士,後升任監察御史。遊震得為人正直,不畏權勢。
嘉靖帝喜歡方術,遊震得多次上疏勸諫,觸怒嘉靖帝,受到廷杖責罰。此後,遊震得「不思悔改」,又與權相嚴嵩發生爭執,被調出京城。
遊震得在任福建右參議時,左參議成天閒坐家中,什麼事情都不幹。遊震得當面責問道:「如今盜賊四起,你怎麼能無所事事?」
一次,巡撫出剿無功而返,遊震得發問:「為什麼不能取勝?」巡撫說:「兵多賊少,賊隱藏起來了。」
後來,巡撫又出剿,仍無功而返。遊震得又問:「這次為何不能取勝?」巡撫說:「賊多兵少,打不過他們得嘛。」
遊震得不滿地說:「照你那麼說,難道要兵賊相當才可以取勝?」
後來,遊震得因政績卓著,升任左副都御史,出任福建巡撫。
當時,倭寇經常侵擾東南沿海,遊震得與後來成為抗倭名將的譚綸、戚繼光等人曾會戰浙江,打擊倭寇。
後來,倭寇突然南竄福建,攻入興化等地。嚴嵩趁機彈劾遊震得,遊震得被免職。
不久,遊震得又被重新起用,在南京督轄糧儲。但興化失守一事仍經常受到有些人的責難,他乾脆辭官還鄉。
回到家鄉後,遊震得把家產全部分給弟妹,把俸金捐獻出來設置常平糧倉,賑濟貧困鄉親。
他家的書屋北面緊靠溪水,為使河道暢通,他讓出一半位置。
當地官員敬佩他的情操,特為他贈送「讓溪書屋」匾額,學者因此尊稱他為讓溪先生。
他推崇人倫,鄙薄利祿,主張「以修身為本」「家齊國治而天下平」,強調「踐履」,認為只是追求「妙語」,不「躬行」「鮮實用」,就不足為訓。
晚年時,遊震得在家鄉創建了虹東書院。
遊震得著有4卷《讓溪甲集》、10卷《讓溪乙集》。
遊居敬,字行簡,號可齋,今福建南平市人。
嘉靖11年(1532),遊居敬考中進士,選為庶吉士,後改任監察御史。
遊居敬為官廉潔,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在監察御史任上,遊居敬視盧溝橋時,發現有商人偷稅逃稅,遂嚴詞指責戶部尚書有失職行為,使得戶部尚書對他又恨又怕。
在巡視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時,他彈劾偽學,抓捕奸黨,平反冤獄,釋放長期被關押在監獄的民眾。
巡視今安徽池州市時,發現當地主要官員倚仗其父親是當朝內閣大臣而「恣肆狂妄,擾亂鄉民」。遊居敬察明情況後,按律法處之。
嘉靖17年(1538),遊居敬轉任浙江按察司僉事。嘉靖20年(1541),遊居敬轉任廣東按察副使。6年後,遊居敬轉任湖廣參政,仍按察浙江一帶,後接任山東左右布政使。嘉靖37年(1558),遊居敬升任右副都御史,被派往雲南巡察。
鎮守雲南的沐朝弼是個宦官,侵犯民田,獨霸恣橫。遊居敬依法裁奪他的權力,追回被他無理侵佔的錢財。沐朝弼到同是宦官的巡方御史王大任那裡,誣陷遊居敬擅自用兵。
在王大任的誣告下,遊居敬被捕入京,杖刑後發配碣石衛(今廣東陸豐市碣石鎮境內)充軍。隆慶帝即位後,遊居敬被赦免。
隆慶3年(1569),遊居敬出任南江刑部右侍郎,後改任左侍郎。隆慶5年(1571),因受到首輔高拱的刁難,遊居敬辭官回家。
遊居敬平生學務實踐,生活儉樸,粗衣淡飯,一張草蓆用了10年。他不受賄,不徇私情,做官40年,沒有留下任何家產。
辭官回家當年,遊居敬去世,享年63歲。
遊居敬著有《五經旁註》《可齋文集》《奏議》《丹園集》《延郡志》等。
遊日章,字學褧,號南荊,福建莆田人。嘉靖28年(1549),遊居敬考中解元,嘉靖38年(1559)考中進士。
遊日章最初出任江西臨川縣(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知縣。他為政寬厚,但對豪強惡霸不手軟。
縣內有一個姓帥的橫行鄉裡,遊日章把他抓起來,當地百姓拍手稱快。
嘉靖40年(1561),流寇進入臨川縣。遊日章得報後,疾馳到流寇要經過的地方,「晝守御策」,流寇最終離去。
在臨川縣任職5年後,遊日章進入刑部出任主事,不久升任廉州府(府治在今廣西合浦縣廉州鎮)知府。
遊日章博覽群書,主要著作有8卷《駢語雕龍》,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之一。
清朝的遊姓人,聲名顯要者更少,較為有名的是畫家遊士鳳、遊旭和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遊壽。
遊士鳳,字雲子,清初湖北沔陽(今湖北仙桃市)人。
遊士鳳工詩善畫,他的人物畫更為有名,有關羽、呂洞賓像石刻行世。
遊壽,別號壽昌,廣東南海(今廣東佛山市南海區)人,安南(今越南)華僑。
遊壽一向憤恨清廷腐敗,立志革命,受到孫中山的賞識。1907年,遊壽參加鎮南關(今雲南友誼關)起義,第二年又參加欽廉上思之役。宣統3年(1911)廣州起義時,遊壽跟隨黃興攻打兩廣總督府時壯烈犧牲,年僅17歲。
《遊氏宗親網》
旨在傳遞遊氏正能量,傳播遊氏文化,
為天下遊氏宗親搭建尋根問祖平臺,
為傳遞遊氏好聲音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