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祖輩輩的北方人都鍾愛吃餃子,幾近偏執。無論大事小情抑或走親訪友,更別提逢年過節,揉一塊面,調一盆餡,熱熱鬧鬧的包餃子吃,喜慶勁油然而生。翻閱古籍我們發現,餃子這種食品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由東漢名醫張仲景發明的。
起初,餃子名為「餃餌」,是張仲景專門給病人發明的一道「藥膳」,專門讓人在冬日裡包上羊肉以及多種驅寒的藥材來食用,從而「驅寒護體」。餃子已經推出,立即受到了東漢百姓的喜愛,以至於千百年來,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普遍喜食餃子,正如民間老話「好吃不過餃子」。
「好吃不過餃子」一點也不誇張,歷代民俗史料都記載了這種食物,一直到明清時期,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初五,都要連著吃餃子,朱元璋及子孫更是喜歡在餃子裡包括碎金銀,誰吃到就有大福氣。那麼「好吃不過餃子」的下一句是什麼?恐怕很多人張口就來,但這句話是後人杜撰,並不是最正宗的原句。
「好吃不過餃子」下句即是「舒服不過倒著」,沒錯就是這句。古人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晚飯過後,疲勞一天的人們依偎著熱炕頭,談天說地家長裡短,實在是非常愜意。這句話實際上表達了古人簡單樸實的生活,知足常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