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商報訊 昨日,故宮學院重慶分院在抗戰時期故宮文物重要南遷點——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揭牌成立。據悉,這是繼蘇州、景德鎮、西安、深圳和上海等分院後,故宮學院開設的又一家分院。未來,重慶市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感受到故宮國寶的魅力。
故宮南遷文物將「回家」展覽
據了解,故宮學院重慶分院落戶於南濱路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抗戰時期,這裡是故宮文物南遷的重要存放點,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在戰火中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故宮學院院長宋紀蓉告訴記者,故宮博物院聯合國際博物館協會在2013年就建立了國際博物館培訓中心,面向全球培訓博物館專業人才。同時,故宮也是國內博物館界重要的培訓基地,「未來部分這些學術活動,就將在重慶分院舉行。」
「故宮文物與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有著太親密的關係,所以在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的修復中,也規劃了一個故宮南遷文物紀念館。在不久的將來,曾經存放在這裡的故宮文物,將以『回家』的方式再次出現在這裡。重慶市民即使沒有到北京故宮,也能欣賞到故宮的精美文物。」宋紀蓉說。
據悉,目前我市正對安達森洋行舊址進行修繕保護,舊址修繕工程計劃明年春節完成並對社會開放。
用VR技術在重慶「逛」故宮
在本次揭牌活動中,故宮博物院、重慶市文化委員會、重慶市南岸區人民政府通過籤約,達成了六項合作意向。其中一項就是將利用數字多媒體等方式,打造數字故宮。
宋紀蓉說,如今,故宮人通過VR(虛擬實境)技術製作完成了《紫禁城·天子的宮殿》、《三大殿》、《養心殿》、《倦勤齋》、《靈沼軒》、《角樓》等6部VR版故宮影片。「故宮中有的宮殿沒有開放,遊客只能在殿外參觀,有了VR技術後,遊客就能身臨其境地『走進』宮殿參觀。以後重慶市民也能在這裡『參觀』養心殿、太和殿,看看古代皇帝是如何上朝、生活的。」
「網紅」文創紀念品也將來渝
除了看,在重慶安達森洋行舊址裡還有得玩。此次籤約中,故宮博物館還將在故宮學院旁設立一間紫禁書院。
「朕就是這樣漢子」摺扇、朝珠耳機、頂戴花翎官帽傘……近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萌系文創旅遊紀念品成為「網紅」。故宮出版社總編輯、紫禁書院負責人劉輝表示,這些文創產品將來到重慶的紫禁書院,不僅如此,紫禁書院還將結合重慶獨特的歷史文化,合作開發具有重慶內涵的故宮文創產品。
新聞背景
9000餘箱故宮文物曾南遷重慶
「在各路遷徙中,當時的陪都重慶一站最具傳奇性。」重慶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開始了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故宮文物南遷。
1938年5月22日,歷時5個多月的遷徙,文物由漢口秘密進入重慶,運抵文物9000餘箱,多為字畫。經幾番尋找,最終選定了三處隱蔽性好、結實的文物存放點:第一處是川康洋行二樓倉庫,即今天的渝中區打銅街郵局大樓;第二處是吉時洋行倉庫,位於南岸王家沱;第三處即安達森洋行倉庫。其中,安達森洋行的4個倉庫共存放3694箱文物寶藏,數量最多。
安達森洋行的主人名叫安達森,是一個瑞典商人,主要經營鬃毛、臘肉及百貨等進出口貿易。洋行與重慶著名的慈雲寺一牆之隔,面朝長江,依山而建。因為國寶南遷是高度機密,即使在當年,附近的居民也不知道故宮文物曾在這裡存放。
1939年4月,日軍飛機反覆轟炸重慶。曾是安達森洋行公私合營第一批員工的80歲老人張建民稱,他聽安達森洋行當年的工人回憶說,每當日機來轟炸時,安達森會安排工人把瑞典國旗在洋行門口升起來,以求安全。最終,安達森洋行倖免被炸,藏於此的故宮文物因此毫髮無損。
此後,國寶再次撤離轉移。抗戰勝利後,漂泊多年、運命坎坷的故宮國寶最終又輾轉運往重慶枇杷山。1946年1月,所有西遷文物在重慶集中裝車裝船後,踏上東歸南京的旅程。直到1947年11月,終於集結於南京。
在揭牌儀式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深情地說,「這是故宮博物院成立後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重慶民眾幫助了故宮博物院,重慶對故宮博物院有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