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被藝妓各種調戲撩撥,他即興回敬一首詩,卻狂成了千古名作

2020-12-19 解憂文史

古代僧徒的概念與今時大有不同,他們無不認真履行著修行的意義,如果說佛祖是信仰鑄就的寰宇高樓,那麼戒條就是恪守信仰的風臺圍牆,嚴守戒律是作為一位僧人的入門級標準。然而繁華世界形形色色,僧人所面臨的誘惑極為嚴峻,貪嗔痴疑、妻妾女色、口腹之慾,多少佛門弟子因此而難以自持,破了清規。

但是古代也有很多念透了紅塵的得道高僧,他們在面對誘惑時不僅不會淪陷,而且憑藉過人的機智,還會為後世留下一段不朽的佳話。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宋代和尚道潛,別看他名字叫「道淺」,可面對藝妓的挑逗撩撥,他的道行深著呢!

道潛與蘇軾是好友,因而也學上了蘇軾的「壞毛病」,喜歡在詩中暗藏譏諷,道潛還曾因此被勒令還俗過一段時間。其實我們認為還俗應是件好事,但道潛卻一心向佛,硬是又把頭髮削了去,繼續當和尚了,由此可見其禪心。

但最能證明道潛之心的事件應該是下面這一樁。話說蘇軾在徐州任職太守時,道潛曾前去拜訪,蘇軾為其設下盛宴招待。蘇軾生平喜好風月,席間自然少不了藝妓的助興,其中就有一位奔放的就直接向道潛求起了詩,且不斷地進行調戲撩撥。蘇軾在一旁嘻嘻看戲,而道潛則相當淡定,即興吟出了這一首千古名作。

《口佔絕句》

寄語東山窈窕娘,好將幽夢惱襄王。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

「口佔」是指隨口吟誦,即是即興而作。但別看道潛即興創作了這首詩,它的藝術水準還是很高的。第一句,道潛首先肯定了這位藝妓的美貌,稱其為「窈窕娘」,這個評價不一般。道潛如此高捧藝妓,不是為了奉承拍馬屁,而是為了鋪墊後幾句。

第二句,道潛引用了一個典故。話說楚襄王遊歷高唐時,因太過疲倦而白天就睡起了大覺,夢中他看到一位美貌婦女自稱「巫山神女」,前來陪伴他。顯然此典故是諷刺楚襄王好色的。道潛意思是說:你可以用幽夢去煩惱楚襄王這樣的人,但不能使我煩惱。

這一句「好將幽夢惱襄王」很值得讚嘆!其一,道潛的臨場發揮能力很強。試想那個場面:文壇大亨蘇軾在一旁看著熱鬧,眼前是一個花容月貌的女子撩撥,在這樣複雜的情形下,道潛竟然還能平定地在腦海裡拾憶起楚襄王的典故,夠淡定。

其二,道潛雖為僧徒,然其狂氣卻不亞於任何俗人。我們嘗試著還原一下道潛的心理活動:我先誇你美,你的美堪稱「窈窕」,我再把你捧上天,你的夢都是「幽夢」,但是我就是「坐懷不亂」,我就是禪心篤定,順帶還把楚襄王給窩囊了!這樣想來,這樣的道潛,可謂是狂僧徒也。

詩的後兩句是千古名句,道潛也使用了一點寫作小技巧。我們平時在詩歌中所見的楊絮都是隨風飄搖的,而道潛卻說自己的禪心是化進泥土中的楊絮,不僅不會飄落,而且還非常堅定,任憑什麼風都無法再使其動搖。

佛家有「放心」之說,即指心猿意馬,道潛以泥中楊絮自比,就是言其「放心」已收,是潛意識裡就已經將美女拒之門外,而不是有意識地去遵守佛門法規,這說明道潛的本質早已禪化。其實蘇軾也不是刻意刁難道潛,他安排藝妓的理由無非是為了宴會效果,還有試驗友人的真心,而這首詩的流傳證明了,蘇軾沒有交錯道潛這個朋友。

相關焦點

  • 高僧僅有一首詩流傳於世,只有短短的4句,卻成千古名作!
    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絕句》,便是一首關於春遊的佳作。它出自於南宋著名高僧志南之手,是一首抒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七言絕句。志南的生平早已不可考,他在當時詩壇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那麼有名,但是他的這首小詩,卻以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在當時聞名遐邇。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回敬一首詩,短短28字卻驚豔了千年
    黃庭堅我們都知道,是蘇軾的大弟子,也是他一生的摯友。而佛印是北宋高僧,與蘇軾私交甚密。至今坊間還流傳著很多關於兩人的趣事。有一次蘇軾進廟找佛印,剛進門就見到一個小沙彌,起了逗弄之心,道「禿驢何在」。這個小沙彌也是機智,道「東坡吃草」。堂堂大文豪,卻被小沙彌噎得說不出話,也是有趣。
  • 高僧被歌女不斷撩撥,笑著寫下一首詩,短短28字彰顯大師風範
    對於普通人而言,很難到坐懷不亂,畢竟七情六慾乃人之常情,像柳下惠那種牛人太少,畢竟孔子都稱他是「被遺落的賢人」。但是,通過艱苦修行的高僧,有著極為堅定的信仰,自控力非常人能比,他們早已看透一切,經得起任何誘惑,功名利祿也好,傾國傾城的女子也罷,都不能讓高僧內心蕩起漣漪。
  • 孟浩然遊覽寺廟後,寫下一首詩贈給僧人,成為千古名作!
    縱觀我國古代詩歌史,能夠成為千古名作的詩詞,無一不是具有深刻的道理,即便是描寫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而它正是源於詩人對人生境遇、對客觀事物規律所產生的思想總結。小編今天便通過孟浩然的一首千古名作《題大禹寺義公禪房》,來和大家一起看看古詩中的微言大義。《題大禹寺義公禪房》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詩。
  • 杜牧很無聊一個人去登山,即興寫下一首詩,卻是成為了千古名篇!
    唐朝有很多偉大的詩人,而且無論是他們的作品,還是他們的生平,都可以說是充滿了傳奇色彩,例如晚唐時期的杜牧,他就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不僅詩寫得好,同時他的人生經歷同樣的充滿了傳奇色彩。杜牧原本是出身於名門世家,而且小小年紀便是非常有才華,可是他卻始終也沒有受到過重用,據說他除了在文學上有著很高的造詣之外,另外他在軍事上也是有著非常了不起,並且還為《孫子兵法》作過注。從這一點便可以看出,當時的杜牧,他是想要建功立業,想要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可是由於命運不濟,一輩子也是沒有這樣的機會,也正是這樣的原因,最終使得他過起了放浪形骸的生活。
  • 孟浩然人生低谷時寫下一首詩,斷送了前程,卻成千古名作
    唐朝有很多詩人雖滿腹才華,卻屢屢在科舉考試中受挫,也因此誕生了很多千古名作。 例如羅隱的《自遣》,「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原是他在多次落第後寫的一首牢騷詩,卻安慰了世人一千多年。
  • 皇帝和高僧合寫了一首詩,每人各寫兩句,成就一首經典的千古名篇
    然而唐朝也有一位比較特殊的皇帝,那就是唐宣宗,他也是出家做過和尚,主要還是由於他被人嫉妒,為此只好遠離塵世,去到深山裡的寺廟裡修行,也正是這一段修行的經歷,也使得他遇到了當時另一位了不起的高僧黃檗禪師,兩人更是一起合作寫了一首詩,那便是著名的《瀑布聯句》,這首詩可謂是大氣磅礴,每人各寫兩句,前面的兩句出自於黃檗禪師,後面的兩句則是出自於唐宣宗。
  •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
    蘇軾最「普通」的一首千古名作,景色唯美,哲理深刻,一讀想再讀蘇軾不僅是一個文學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的詩詞,不僅文學性高,而且寓意深遠,往往給人啟迪。 比如,寫廬山,蘇軾寫出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寫景,蘇軾寫出了廬山的層巒疊嶂,各有不同。而進一步,蘇軾又告訴我們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這就是意境深遠。
  • 範仲淹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千古名作
    說到範仲淹,你或許會想到他在散文《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或者是詞作《漁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事實上,除了散文和詞之外,範仲淹的詩也有很高的成就。範仲淹的詩,不僅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也繼承了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 李白漫遊重慶時被人瞧不起,怒而寫下一首詩成千古名作
    早在李白青年時期,他便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表露過自己的遠大志向。即「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內清一」。如李白漫遊渝州(今重慶市),謁見當地名士李邕時,就因放言高論被說是「大言」,從而瞧不起他。李白對此很不滿,便在臨別時怒而寫下一詩《上李邕》以作回應。《上李邕》是一首七言古詩,寫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在這首詩中,李白不僅對李邕瞧不起青年人的態度表示了強烈不滿,還通過對大鵬形象的刻畫與歌頌,表達了自信、自負、不畏流俗的狂者姿態。僅開頭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便令人不得不佩服。
  •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
    王之渙寫了千古名作《登鸛雀樓》,為何王立群教授說作者不是他鸛雀樓千古名樓,《登鸛雀樓》千古名詩,自古名樓配名詩,說來也是標配,樓以詩顯,詩因樓成,輝映千古。具體關於這首詩,你又知道多少呢?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 王維渾然天成的一首名作,以禪入詩,驚豔了整個春天
    王維的很多詩篇都清新自然,無雕琢痕跡,有時妙語連珠,令人心醉;有時並無佳句可摘,依然可以利用他純熟的藝術表現技巧,為讀者展現出詩情畫意的境界。品讀王維的詩,總有一種聲臨其境的感覺,詩人利用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手法,可以將霎時的寂寞,轉化為一種富於生活情趣的美感,使人賞心悅目。
  • 蘇軾寫下一首千古名作,既有美景,又有哲理,值得一讀再讀
    所以在蘇軾的二千七百多首詩中,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簡單來說,就是在蘇軾的詩中,一些極為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往往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其實,蘇軾的詞也一樣。這種對人生命運的理性思考,反而可以增強詞境的哲理意蘊。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詞《行香子·過七裡瀨》,便是蘇軾的一首既有優美景色,又有深刻哲理的千古名作。
  • 師弟的老父親寫了首妙詩,黃庭堅忍不住模仿兩句,成一首千古名作
    他還慧眼識英才,發掘並捧紅了 「蘇門四學士」。在這4人當中,黃庭堅的性格是最像蘇軾的,他的性格和他的草書一樣,飄逸灑脫。本期要和大家介紹的就是他的一首名作,名叫《六月十七日晝寢》。說起這首詩的來歷,還頗有幾分戲劇性。黃庭堅有個好友名叫晁補之,和他一樣都是蘇門四學士之一,因為入師們稍晚,算得上是他的師弟。晁補之的父親名叫晁端友,也是是一位詩人。
  • 李清照最懶的一首詩,一個「花」字重複了17次,不料卻成千古名作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女詞人,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與辛棄疾合稱「濟南二安」,有著「千古第一才女」的稱號,從李清照待字閨中時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到嫁為人婦後的「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我們可以在一首首詞中,了解到李清照的悠閒生活,體會她對身世的悲嘆。
  • 只寫下兩句詩的他,留下了一篇千古名作,揭示了宋朝求官的趣事
    一首千古佳作,敲開仕途之門初讀這句詩,很多人都會以為它是大家之作,只是很多人總是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比如你去問問大多數人,這句古詩的下一句是什麼呢?可能會有人能夠回答出「向陽花木易為春」;如果繼續深究,這首詩的名字叫什麼?它是由何人所作?出自哪個朝代?哪個故事背景呢?或許知道答案的人就寥寥無幾了。
  •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
    蘇軾大徹大悟後,寫下一首千古名作,開篇驚豔,最後一句模仿不來蘇軾作為我國宋代的大文豪,憑藉其出眾的才華,年少時就已經出名。蘇軾被貶黃州,大徹大悟後,寫出一首千古名作,最後一句飽含哲理由於「烏臺詩案」,蘇軾鋃鐺入獄,最後死裡逃生,貶官來到黃州。來到黃州後,他並沒有選擇自甘墮落,相反的,他將更多的時間,放到了參悟自己的內心上。
  • 杜甫詩一直被模仿很難被超越,李商隱酒席隨手仿一首,成千古名作
    李商隱生於晚唐,此時詩歌的大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但他仍然抓住了唐詩風神的尾巴,與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溫李」。李商隱的詩想像奇特瑰麗,風格穠麗,刻意追求詩美。一些寫愛情的詩歌雖略感晦澀難懂,但意境纏綿悱惻,極為動人。由於李商隱的詩格調新穎,又趨於隱晦迷離,所以他的詩是難於索解,更難於模仿的。
  • 蘇軾慫恿歌女向高僧表白,高僧口佔一首詩:卿心向我,我心向佛
    講完了蘇軾還哈哈哈大笑,嚇得獄卒趕緊捂住他的嘴。還有十二在前面文章寫到的,蘇軾的好朋友湖州太守李常喜得貴子,蘇軾本來寫詞祝賀,結果卻用晉元帝的故事調侃朋友說:這怎麼好意思呢,我又沒幫上什麼忙!真是讓人絕倒。
  • 詩壇上一首少見的送別詩,雖是送別,卻顯得十分愉快,成千古名作
    在送別之時,詩人們不僅要把酒話別,有些時候往往還要寫詩吟別,因此詩壇上從來就不曾缺乏送別詩。送別,是王勃筆下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是白居易寫出的「南浦悽悽別,西風嫋嫋秋」;更是王維口中的「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這些傳唱千年的送別詩句中,字裡行間總讓人讀出一份或濃或淡的悽然,更不禁讓人為之潸然落淚,抒發「傷感」之情似乎也成為送別詩的一個不變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