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戰略與小聰明:成吉思汗與也先太師的北京戰記

2020-12-16 網易新聞

大戰略與小聰明,時刻布滿今人的耳朵或頭腦。而在古代世界,任何努力創建帝國的人都離不開這兩種行為模式。有時候顯得相輔相成,有時候則顯得異常衝突。一旦因外界和個人因素,控制不好尺度與平衡,就會在看似一樣的事情上獲得完全不同的反饋。

13世紀成吉思汗與15世紀的也先太師,都曾經在今天的北京城下施展武力。但他們收穫的結果卻大不一樣。前者看似有大戰略,讓後者顯得是在靠小聰明投機。但事情究竟為何會演變為我們熟悉的樣子,可能決定權並不在他們自己手裡。

農牧分界線上的矛盾城市

北京的地緣交匯特色 在元大都時代異常明顯

早在北京成為各個帝國的首都之前,就已經以邊防要塞的身份活躍於歷史上。但即便是在遼國統治下,作為當時五京之一的幽州也不是特別出挑的城市。直到金國人將昔日的「南京」變成自己的中都,大多數人熟悉的北京地緣政治才開始發揮作用。

一方面,金國的中都-元朝的大都-明清的京師,依然是遊牧與農耕文化的交匯點。所以經常被由北南下的統治者視為理想治所。南來北往的商賈與軍隊,不斷催生便捷的道路系統建設。哪怕是來自南方的明朝皇帝,也需要通過這裡來招募蒙古士兵。

唐朝時的幽州城地圖

但在另一方面,人口爆炸塑造了古代世界所少有的超級大城市。這在根本上是與這座城市的建城初衷背道而馳。因為過多的人口在守城戰中將更快消耗掉戰略儲備。而為了保護這些人口建造的漫長城牆,也需要更多軍隊防禦。這就讓北京的城市規模,從遼金開始就不斷擴大。任何從西北或東北方向南下的軍隊,都無法放過或者說是徹底繞開此地。

因此,無論是攻城者還是守城者,在面對這座城市時都需要動一番腦筋。對於有準備的人來說,成功將會使自己名垂千史。但若是缺乏必要準備,失敗也會將自己永遠釘在那供人嘲諷的恥辱柱上。

遼-金-元-明清時代的北京城對比

成吉思汗的大戰略升級

金國中都是蒙古帝國的重點進攻目標

13世紀,已經統一草原地區的蒙古帝國,開始南下攻打他們仇視已久的金帝國。意氣風發的草原騎兵,在野狐嶺擊破了金國人的北方防線,準備直接攻取他們的中都。但頭一次遇到如此大規模城市的他們,還需要經過多次用兵才能得償所望。

由於金國的大部分野戰軍已在野狐嶺之戰中被報銷,蒙古人的此次南下並沒有受到多大阻礙。他們順利的衝過居庸關,讓騎兵在金國中都城下馳騁。但因為需要分兵其他地區,蒙古軍隊此次的只有10000-20000兵力可用於攻城。他們在成吉思汗主政後,曾經多次拿下西夏人的城市,還在日常圍獵中嘗試模擬攻城訓練。但對於中都這樣的大城,還是缺乏有效經驗。包括成吉思汗自己都沒有料到,他的此次冒進將會遭遇挫敗。在分出很多人馬進行糧秣搜集與劫掠行動後,進一步被削弱的部隊開始強攻城市。

金國的中都城市復原

此時的中都城守軍約有20000多人,加上臨時徵集的城市人口,已經在總數上超過了成吉思汗的分隊。但他們還是需要防禦35裡長的城牆和12座城門。雖然城牆本身高達4丈,卻會迫使守軍分散兵力布置。好在城牆外本身還有3道壕溝拱衛,讓蒙古人也不能輕易的攀爬城牆。更重要的是,蒙古軍隊裡缺乏專業步兵和工程部隊。所以,強攻城門就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金國守軍的做法則非常具有借鑑意義。他們在夜裡多次進行小規模偷襲,擾亂敵軍的作息。甚至將部分企圖迂迴的騎兵吸引到了城市的南面,並在城門後的街道上埋伏了重兵。當蒙古騎兵衝入城後,被街上的拒馬擋住去路。接著,手持長槍的步兵開始出動迎擊。守軍更是縱火焚燒街道兩頭的房屋,並推倒牆壁來進一步阻塞前進路線。蒙古騎兵被迫從這個看似是機會的地方撤走。他們此後在城市周圍大肆劫掠,並趕在金國的南方部隊抵達前撤回了北方。金國人因此宣布自己獲得了對成吉思汗的大勝。但所有明白人都心裡清楚,中都這樣的大城市其實防禦困難。

守衛城池的金國軍隊

1213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隊的大部分主力南下。此時金國已經重建了居庸關防線,卻被蒙古人成功的迂迴到南方。就和之前的野狐嶺一樣,金國野戰軍在前後夾擊中全部崩潰。為了堅守中都,金國人幾乎撤出了其他邊境上的部隊,全部向今天北京的高粱河一帶集結。結果這些以動員步兵為主的力量,在高粱河與成吉思汗隔橋對峙。儘管努力保持沒有崩潰,卻屢屢被機動性強的蒙古騎兵擊敗。

更要命的是,由於整個邊境防禦空虛,蒙古人可以從那裡直接南下。他們的騎兵分三路進入了遼東、河南與山東,大肆破壞金國人的經濟與軍事基地。金國的大部分軍隊卻為了防禦中都而被困死在高粱河邊。因此,成吉思汗沒有直接發起對中都城牆的強攻,就在戰略上逼迫對手乖乖就範。當蒙古騎兵在各地搶的盆滿缽滿,雲集在中都的幾十萬軍民卻陷入了饑荒。

蒙古人使用騎兵優勢 不斷封鎖和消耗中都的資源

最終,金國方面被迫與蒙古媾和。在獻出了包括公主在內大量的人口和馬匹後,獲得了短暫的喘息之際。但金國高層也就此看出了防禦中都是一盤死局,選擇南下河南建立新都。這也等於將帝國在黃河以北的全部領地拱手讓給了蒙古人。

1214年,得知金國朝廷南遷的成吉思汗再次揮師南下。金國方面再次將大量部隊部署在中都據守,卻很快面臨後勤困難問題。當負責運輸糧食的援軍被蒙古人野戰擊敗後,大量在邊境上的契丹與漢兒軍戶選擇了投靠新主。他們為蒙古帝國帶來了自己的首批專業步兵和攻城部隊。

窮途末路之際 不少契丹與漢兒軍隊投誠了蒙古帝國

最終在1215年,具備強攻能力的蒙軍開始收割垂涎已久的金國中都。蒙古人一面繼續以騎兵封鎖城市,切斷了來自南方的漕運。另一頭用大量的投誠部隊,猛攻中都的城牆。雖然守軍繼續有過頑強的抵抗,終究因飢餓和士氣崩潰而徹底失敗。蒙古人將城內的剩餘物資都搜刮一空,並縱火焚燒城市,徹底將其摧毀。

經過多次攻略 成吉思汗終於得以進入中都

也先太師的小聰明失算

1449年 瓦剌蒙古的也先再次率軍兵臨北京

在成吉思汗的軍隊攻取中都後的234年,又一支蒙古大軍開始南下燕雲。他們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已經在之前的土木堡戰役中摧毀了明朝的北方野戰部隊,甚至俘虜了英宗皇帝。但這次久違的蒙古南下大規模南下作戰,最終卻成為了明朝官方歌功頌德的極佳案例。

參照成吉思汗當年的三次中都作戰,1449年的瓦剌人攻略北京,其實只相當於前人的首次試探性攻擊。此時的明朝遭遇了類似金國在野狐嶺的失敗,位於居庸關的第二道防線也被進攻者迂迴而過。但真正讓其傷經動骨的消耗還遠未開始。

也先的北京之戰與成吉思汗首次攻打中都類似

作為守城全權指揮的于謙,在策略布置方面與當年的金國也沒有任何區別。一方面集中儘可能多的糧食輸入城內,同時發動市民對很多城牆段進行加固,將許多原本還是夯土建成的牆面換成石磚。最後,重組北京城內的禁軍殘部,並通過大運河沿線進行大量的增兵。除了將駐防河南的軍隊被調,還讓山東等沿海地區的防備倭寇部隊趕來增援。最後是運送江南糧食物資的淮南、南京和浙江援軍。甚至因為軍械不足,派人去土木堡的舊戰場上尋覓可以回收利用的武器,並讓南京方面拿出了朱元璋時代留下的盔甲庫存。

但以上增援中的大部分人力和物力,其實都沒有趕上後來的城防戰。所以,明軍方面只能以北京城本身為依託布陣。

大部分明朝援軍其實也沒能趕上北京之戰

至於作為進攻者的也先,實際上也沒有十足的攻城把握。而且和成吉思汗早期的蒙古帝國一樣,他的瓦剌系軍隊也缺乏專業步兵和工程人才。儘管作為昔日元上都的哈爾和林得到重建,但這個時代的蒙古人已大都缺乏攻城戰的歷練。

甚至從根本上而言,也先的設想中也沒有對北京城的強攻計劃。因為他原本期望用手裡的明英宗作為政治正確武器,逼迫明朝與其籤訂有利的合約。這也使得其在後來被迫發起的進攻中顯得非常無助。因為明朝有著金國所沒有的文官集團,通過擁立景泰帝作為新首腦的方式繼續抵抗。當也先發現這點而開始採取其他辦法時,已經處於準備沿著不足的狀態。甚至連繼續在居庸關據守的明軍都沒空搭理。

北京保衛戰就是第一次中都之戰的翻版

也是由於雙方實際上都缺乏足夠的人手,所以北京保衛戰的全程就類似當年蒙金首次中都之戰的翻版。也先的騎兵在沒有步兵和攻城部隊的支援下,只能選擇強攻各處城門。明朝守軍也自然將大部分力量集中在城門附近據守。在極度不利於騎兵發揮的狹小空間內,使用密集的弓弩和火器射擊,逼退也先的部眾。當瓦剌人開始分散收集糧秣,城內的守軍也會發動一些夜襲來幹擾對手的作息與部署。最終,意志更不堅定的也先選擇撤退,讓明軍獲得了以一場政治意義遠勝軍事價值的勝利。

也先如果有足夠的決心與兵力,完全可以將戰爭繼續下去。因為在大量的明軍部隊抵達京師後,很快就會從補給者轉變為消耗者。而瓦剌騎兵則通過首次南下,基本摸清了北京周圍的情況。如果雙方的高強度對抗持續下去,明朝可能又不得不抽調其他邊區的部隊增援,使得邊境顧此失彼。到時候,就是也先不派人直接攻城,也可以像成吉思汗第二次圍困中都那樣獲勝。

然而,也先在南下時根本沒有成吉思汗當年統領草原後的控制力和資源。這也註定了他只能在北京城下賣弄自己的小聰明,而不能像前人那樣看上去充滿了大戰略。

也先很難組織起蒙古人發動的後兩次中都之戰

起點差距

瓦剌蒙古人起源於成吉思汗時代的克烈部

事實上,也先和他的瓦剌勢力,絕非不懂得大戰略的蠻夷之輩。作為其部族源頭的克烈人,在成吉思汗時代就是帝國內的重要「參股者」。在也先早年的勢力擴張行動中,也表現的非常有章法。瓦剌人不僅屢屢擊敗和壓縮東面的韃靼部落,還一度佔據半個西域,並通過聯姻等手段控制了河西走廊與河套部分蒙古小勢力。兵鋒最遠抵達遼東的女真人聚居區。

因此,在也先覺得自己可以同明朝翻臉前,實際上已經控制了明朝在西部和北部的全部貿易線路。為了儘可能的將河西走廊路線上的商團,遷移到北方的草原路線。瓦剌人甚至脅迫臣服自己的哈密幫忙,將來自中亞撒馬爾罕的商團帶到自己的直屬領地。這等於是在直接幹涉明朝苦心建立的朝貢體系秩序。

瓦剌人實際上已經控制了明朝西北貿易 

當然,因為源自克烈部後人,包括也先在內的瓦剌執掌者們都缺乏蒙古黃金家族血統。這就讓其在蒙古內部秩序的重建中處於不利位置。甚至還有部分東蒙古部族,直接將曾經屬於突厥系的克烈後人們視為「非蒙古的外族」。

因而,也先控制下的瓦剌可以盛極一時,卻始終無法真正統領整個草原。這也在外戰中嚴重限制了瓦剌軍隊的動員力與執行力。一旦瓦剌本部人馬遭遇過度損失,那麼就可能遭到其他部族的反攻倒算。這就進一步限制了也先打整體戰的能力。也是也先在南下徵伐中跟依賴「小聰明」而非「大戰略」的最根本原因。

瓦剌人盛極一時 卻始終無能統領草原

很快,也先在北京保衛戰後開始將重心重新放在草原問題上。他自稱「大元田盛大可汗」,準備重新整頓草原上的權力格局。他自己也因此被不滿者暗殺,造成了瓦剌部族內部的分裂。緩過神來的東蒙古韃靼,在之後的一個世紀裡得以復興,並接過了威脅明朝邊境的戰略位置。而他在戰後主動放回去的明英宗,也忙於重新搶班奪權,清算了景泰帝與于謙。明朝在就不再具有任何反擊瓦剌直系勢力的能力和欲望。

今人復盤古代戰爭的勝負得失,經常會從單純的結果出發,來對當事人水平進行三六九等的分類。但決策者的發揮好壞,往往由其所處起點高低與掌控資源多寡決定。脫離了基礎和背景,一切分析就會淪為扯談。成吉思汗與也先的差異,就是基礎決定天花板上限的直接表現。數次發生在北京的大戰,則是現象本身所釋放出來的絢麗歷史符號。


本文來源:冷炮歷史 作者:米南德 責任編輯:安梁_NN2061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守陵人達爾扈特
    他們的歷代的男子一生只作一件事情,守護成吉思汗陵。他們畢生吟誦祭文,世代守護和祭祀八白宮,父死子祭,矢志不渝。他們,就是成吉思汗陵的守護者—達爾扈特人。  達爾扈特,是鄂爾多斯的一部分,是世世代代一直守護,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宮的人們。達爾扈特人的祖先十三世紀居住在肯特山一帶的孛兒罕哈裡敦的兀良合部的一部分。成吉思汗去世後,兀良合人派出一千人,守護埋葬成吉思汗遺體的伊克霍日克,不讓任何人接近。同時,這些人在成吉思汗大鄂爾多,守護,祭祀成吉思汗靈帳白宮(室)。
  • 成吉思汗開國十大功臣
    成吉思汗,本名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乞顏部人,父親是部落首領也速該,在他九歲時父親被塔塔部首領鐵木真兀格之子毒死,乞顏部勢力中落,泰赤烏部趁機來襲擄走了鐵木真,後在他人的救助下才得以逃出羅網。鐵木真出逃後,投奔了父親的安答(義兄弟)王汗,並開始積聚力量、召集舊部。
  • 馳騁疆場,所向披靡,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宋開禧二年(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宋寶慶三年(1227年)在徵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後被密葬。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諡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諡號為聖武皇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
  • 蒙古帝國可汗——「成吉思汗」的一生
    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成吉思汗的故事。人物簡介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曆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遊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後多次發動對外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徵伐西夏的時候去世。1206年成吉思皇帝(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擁有皇帝和大汗的雙重身份。明初官修《元史》,書中只多次出現過「成吉思皇帝」一詞,從未出現過「成吉思汗」一詞。
  • 成吉思汗怎麼死的?成吉思汗逝世六盤山
    有的歷史學家說,因為有了成吉思汗,人類才第一次擁有了世界史。正是 因為成吉思汗的徵戰,打通了歐亞大陸的聯繫,建立了各個國家之間的往來關係。成吉思汗麾下的鐵騎勢如破竹,他們先後徵服了俄羅斯、阿富汗直到印度北部。在 廣袤的歐亞大陸上,成吉思汗就是戰神的象徵,使所有人聞風喪膽。
  • 成吉思汗陵墓在哪?成吉思汗墓詛咒顯現
    尤其是成吉思汗之墓,更是霧中之謎,幾百年來,後人到處探究至今一無所獲。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蒙古族,世界歷史上的傑出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206年,被推舉為蒙古帝國的大汗,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在位期間,多次發動徵服戰爭,徵服地域西達黑海海濱,東括幾乎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之一。投奔克烈部王汗,收集亡父舊部,逐漸恢復實力。約在金大定未建立宮帳,稱汗。
  • 此人神權震懾成吉思汗,明目張胆陷害哈撒爾,成吉思汗無可奈何
    對於成吉思汗我想大多數人都有所了解,他建立了蒙古帝國,在世界上擁有極高的地位,但是偏偏就有這麼一個人他能夠無視成吉思汗家族,公開欺辱成吉思汗的弟弟,而成吉思汗卻拿他沒有辦法,他到底在蒙古是屬於什麼樣的存在,能夠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呢?
  • 大漠雄鷹成吉思汗,一分鐘看懂蒙古帝國為什麼先滅西夏後滅金
    自從蒙古伐金以來,金朝屢戰屢敗後放棄了大都(北京)遷都到了汴梁。但是儘管如此,金朝實力仍然不可小覷!當時,金朝殘餘土地囊括潼關以西關中之地和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廣大土地。而且為了阻擋擅長馬上奔馳的蒙古人,金國人加派重兵防守黃河各處渡口和潼關要地。成吉思汗深知,建立金朝的女真人素來有「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之說,而金朝即使在國勢日下之際仍然屢次挫敗蒙古人的攻擊。
  • 震撼,成吉思汗陵
    蒙古族自古盛行「密葬」,我無從得知成吉思汗身葬何處,僅見其衣冠冢盛況,已十分震撼了。這個衣冠冢歷來遷徙頻繁。如今我之所見,為1954年由青海省西寧市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的陵園。陵園主幹道成吉思汗聖道,中間有塊保護的遺址,即是成吉思汗陵舊址「大伊金霍洛」,供奉成吉思汗宮帳長達307年。我有幸一遊現在已成為5A級景區的成吉思汗陵,至今難忘。陵園規模宏大。
  • 關於成吉思汗以及蒙古帝國一些認知錯誤
    同時代南宋出使蒙古聯絡夾擊金朝的使臣彭大雅編《黑韃事略》記載也記載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號者小名曰忒沒真僣號曰成吉思皇帝」),並且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出土的元朝文物也印證了鐵木真的尊號是"成吉思皇帝"。有人會問,那「成吉思汗」的叫法是哪裡傳出來的呢?並且連教材都是引用尊號」成吉思汗「,到底是哪裡出來問題了。
  • 霸州元帥移剌捏兒:歸附成吉思汗的契丹人,有什麼傳奇經歷?
    當成吉思汗在蒙古高原興起,進攻金王朝,由於蒙古部族與契丹部族都是東胡的後裔,移剌慷慨地對親屬說:「為國報仇的機會來了!」於是,整理甲馬,率手下親族百餘人,奔赴成吉思汗駐兵的大帳,叩見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的興起,可以說得到同宗的契丹人支持,這些契丹人不忍金朝的歧視與壓迫,蒙古兵馬所到之處,契丹人紛紛響應,鼎力相助,著名的耶律阿海、耶律禿花兄弟在成吉思汗還沒有強大時就投奔成吉思汗,患難與共,建功立業。
  • 拜謁成吉思汗陵
    以伊金霍洛風情小鎮和巴音昌呼格草原景區為兩翼的成吉思汗陵旅遊區,正在傾力打造世界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保護、成吉思汗歷史文化研究、成吉思汗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和鄂爾多斯民俗文化展示「四大中心」。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正式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陵旅遊區由鄂爾多斯東聯集團開發建設,成吉思汗陵旅遊區坐落於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鎮境內,距內蒙古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330公裡,距鄂爾多斯市府康巴什28公裡,距鄂爾多斯機場僅有20公裡,與北京、西安、寧夏均有高速公路相連,交通便捷。
  • 叱吒風雲,風骨永傳:民俗學視野下的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是一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 ,他創建了蒙古民族的第一個大一統國家———大蒙古國。而今天 ,成吉思汗在他的後人 ,在廣大的蒙古民眾心目中是神聖的先祖和共同的祖先。這個曾經的歷史人物 ,現如今固化在了民間精神世界 ,被民眾所祭奠。正如德國學者海西希所說 :「歷史上的成吉思汗被神化成了先祖的亡靈」。
  • 山河名勝、氣勢磅礴成吉思汗陵之旅
    成吉思汗陵佔地約5.5公頃,但它非常有特色,是內蒙古的主要一處旅遊勝地。成吉思汗陵位於內蒙古伊克召盟伊金霍洛旗甘德利大草原上,距東勝市70公裡。成吉思汗是蒙古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和政治家。在統一蒙古部落並建立蒙古汗國後,他於1206年被提升為偉大的可汗。
  • 蒙古人: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王罕的另一個弟弟札阿紺孛在金避難,成吉思汗派人護送而歸,以防正在等待襲擊他的蔑兒乞人。成吉思汗對王罕說:「此大有功於君二。」據有關成吉思汗的傳說,王罕對成吉思汗的這些效力幾乎未表示謝意,儘管這只是單方面的介紹,但記載細節如此清楚,其中必定有一些真實成分。
  • 成吉思汗魚
    成吉思汗魚為中、底層魚,屬於洄遊魚。由於成吉思汗魚遊速很快,並且體型強悍,所以在飼養的時候混養方面需要注意,並且需要大體的水族箱來飼養。如果混養體型差距很大的魚,會被成吉思汗魚吞食。基本信息成吉思汗的尾鰭一般是不會下垂的,是直挺挺的。成吉思汗在受驚的時候尾巴和體色會變淺色。習性:棲息於較大的淡水河流中,為河川洄遊性魚類。體形特徵:顯著地特徵為高高的背鰭(背鰭第一棘條特別長)。體型強悍,遊速很快,嘴很寬大,需要大水體來飼養。混養需注意,體型懸殊的會被之吞食。食性:肉食性。水溫:22-28℃。
  • 成吉思汗的女人,高瞻遠矚——也遂皇后
    公元1202年,成吉思汗鐵木真率大軍進攻塔塔兒部,塔塔兒部首領札鄰不合服毒自殺。塔塔兒部的另一位首領也客扯連聚集了一些塔塔兒部人與成吉思汗大戰。也客扯連不敵成吉思汗,被成吉思汗擊敗,族人基本死光了。也客扯連率殘部逃走了,成吉思汗派人搜尋也客扯連。結果沒找到,但找到了也客扯連的小女兒也速幹。
  • 內蒙古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阿騰席連鎮東南,八十年代前建築面積1500多平方米,平面為丄字形(上世紀八十年代前狀況,現已發生巨變,本文只介紹筆者1981年前往參觀時陵的主體建築情況。)據史料記載,明正統以後,由達延汗的孫子袞必裡克墨爾根濟農統領,駐牧於河套地區,並在這裡供奉八白室。河套地區從此才被稱為「鄂爾多斯」(意為有諸多宮殿的地方)。原在達拉特旗的王愛召,清朝初年移至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抗日戰爭中,靈櫃先轉移到甘肅省興隆山,後又遷往青海省塔爾寺。
  • 成吉思汗最忠心的部下木華黎,像星辰追隨太陽一樣追隨成吉思汗
    訶額侖夫人是一個有智慧的女人,她在鐵木真的父親去世後獨自將孩子撫養長大,而且還教給鐵木真許多人生道理,如果沒有她,就不會有後來的成吉思汗。鐵木真自從結識了博爾朮出以後,博爾朮作為他的伴當,兩人又拜了"安答"(義兄弟)。鐵木真覺得自己只多了一隻左手、一條左臂;眼下還需要一隻右手、一隻右臂為他輔佑,才能收回那些失散的部落。因此,他更覺得母親的箴言比金子還貴重。
  • 呼倫貝爾大環遊——烏蘭浩特成吉思汗廟
    ,由蒙古族耐勒爾設計,1940年5月修建,融蒙、漢 、藏三個民族的建築風格於一體, 採取古代漢族建築中慣用的中軸對稱布局手法,建築成吉思汗廟主體圓頂方身,綠帽白牆,具有典型的蒙、藏建築特色。二米高的成吉思汗石膏塑像立在大殿的正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