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戚請吃生魚片,杜甫寫了首詩說太殘忍,字字引人深思

2021-02-08 賢賢話詩文

關於春節的飯菜,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三十無魚不為宴,初一無雞不成席」。除夕夜的團圓飯,餐桌上有魚才會年年有餘;而大年初一的開門第一餐,要吃雞才會吉祥如意。這固然是因各地風俗的講究不一而論,但也說明了魚作為一種食物,在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所代表的地位。

魚是吉祥的象徵。相傳在漢朝時就出現了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所以鯉魚也就成為了龍的前身,不但成為了人們崇拜的圖騰,祭祀的佳品,還是表達希望能飛黃騰達,日子越過越好的美好願望。

而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把魚用作素材來寫了的詩句也不少。無論是唐朝詩人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還是蘇軾的「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又或者是範仲淹的「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無論是寫景,還是寫味,無不給人以淋漓盡致,意猶未盡的美好享受。

今天我們要說到的是詩聖杜甫的一首跟魚有關的詩。這首詩是杜甫在牽居成都後,送好朋友坐船離開時,在綿陽而作。

一度貧困潦倒的杜甫,因為一嚴姓好朋友的資助,才得以在成都順利過活不至於餓死。杜甫並非不知感恩的人,所以當這位朋友要離開成都的時候,自然是要去送行。剛好送到綿陽時,有個杜姓孫子輩的官員請二人吃魚,這就有了杜甫的這首詩。讓我們來讀一讀。

《觀打魚歌》杜甫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漁人漾舟沈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潛龍無聲老蛟怒,迴風颯颯吹沙塵。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

古詩寫美食的作品頗多,不過一般都是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等。杜甫也不例外,雖然我們現在讀到的杜甫的經典詩作,大多是在他人到中年,久不得志之後寫的,然而也正因為這樣,食物反而成了他歷經磨難的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念想之一。

這首詩可分四段來讀。

第一段描寫綿陽的涪江上漁人捕魚時的情景。涪江邊有一處從城中一穿而過的東岸渡口,就是現在的東津路。詩人坐在這裡的飯店中,一眼望去就是煙波浩渺的江景。而此刻江面上的打漁船有人正在撒網,也有人一個大網拉上來幾百條魚。魴魚在網裡跳得最厲害,陽光下閃著銀白色的耀眼的光。此段對環境描寫非常細緻入微,形象生動,讓人有深臨其境之感。

第二段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大多數的魚都跳不動了,只有紅色的鯉魚仍然跳得正歡。這裡的赤鯉、潛龍、老蛟,都屬於舊時神話故事中的角色。紅色的鯉魚是神仙的坐騎,潛龍意味著蓄勢待發,而老蛟是指蛟龍,兇猛異常,能帶著水裡的魚群飛起來。此處形容漁網中的魚被捉住後撲騰跳躍的場面,讓觀看的人無不驚心動魄。

第三段寫烹魚的過程。只見廚子揮舞著手中的刀,頃刻間盤子裡就擺滿了雪白的魚肉。就連記憶中著名的徐州鰱魚和漢陰鯿魚都比不上此刻見到的情景。此處的「膾」是指生魚片,大約在我國周朝的時候就有了吃生魚片的記錄,所以唐朝時的生魚片已經是民間比較普遍的食物了。「禿尾」和「槎頭」都是味道非常鮮美的魚類,此處用作對比,用來襯託魴魚的美味。

第四段轉折。雖然知道魴魚的滋味天下第一,能滿足口腹之慾,可是吃過以後,依舊會從美妙的享受中回到悲涼的現實中來。幸福總是太短暫,世事也總是太無情,表達了詩人對於自己好友遠離的不舍,以及世道殘酷的心酸之情。最後兩句感慨魚被宰殺切割後,便永遠回不去近在身旁的江水裡了,連打魚的人看見了也會難過吧。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擁護者,他的一生心繫國家的興亡和黎民百姓的安危,如今就連對一條魚也能發出如此感慨,足見其「仁義」的胸懷。

結語

在杜甫活著的時候,他的詩作並未給他帶來些許的名和利,以至於曾經貧窮到「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的地步。這首《觀打魚歌》在中國的詩歌界,也顯得並不那麼出類拔萃,遠比不上他的另一首吃魚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可是這首詩同樣體現了杜甫體察世事,憂國憂民,直面人性精神層面的思想境界。而我們作為普通人,面對年夜飯中的那條魚,斷然不會深思這些,誰說不是呢?

相關焦點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導語: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是另一位偉大詩人李白的小迷弟,但要論詩才卻一點都不遜色與他的偶像。而杜甫與偶像李白之間的情誼,也被傳為佳話。
  • 說生魚片就想起日本?其實中國才是起源地,杜甫就是生魚片愛好者
    在古代,吃生魚片曾是一件很文雅的事情,十分受文人墨客的喜愛,研究他們的作品,你能看見他們總是動不動就把「鱸魚膾」三個字寫進詩詞裡。在唐代,生魚片也有過十分輝煌的歷史,詩人當中,王維、王昌齡、李白、杜甫、岑參、錢起、元稹、白居易、羅隱等等,都是好這一口的,從他們的詩詞裡都可以見到關於生魚片的描述。
  • 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
    導語:鄰居常來偷棗,杜甫寫一首詩,因為這首詩太失水準反而流傳千年杜甫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是另一位偉大詩人杜甫到底是寫了一首什麼樣的詩,導致世人如此評價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首詩寫的是什麼。而他的鄰居是一個寡婦,那位婦人無兒無女,老公也沒了,所以比較可憐,經常連飯都吃不上。剛好杜甫的院子裡有一棵棗樹,鄰居寡婦在沒飯吃,肚子餓的受不了的時候,就偷偷的來杜甫院子打棗吃。杜甫雖然發現了,但是他見寡婦可憐,所以沒有說出來,就當做沒看到,任由她偷著大棗吃。
  • 杜甫寫句詩沒寫紅,幾百年後卻被三流詩人仿成網紅詩句,一詩成名
    雖然詩人們論整體水平,無人能達到杜甫的水準,但卻偶有作品是能超過杜甫,比如本期要和大家說的這位元代三流詩人的作品。 杜甫寫的七律,水平自然不用多說,這首詩論工整度和意境,都是不錯的作品。不過,或許是因為杜甫的經典之作太多了,這首詩在他平生之作裡,算不上是十分出名的。
  • 杜甫兩首詩寫雪,為何風格截然不同
    除開早年家境比較殷實以外,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是在艱難困苦、顛沛流離中度過的。只有在成都時有那麼短暫的幾年,生活還算安定,心情也比較放鬆。所以在這個時期寫了一些輕鬆愉快的詩歌,如《江畔獨步尋花》,他雖然此時心頭也有棄官的壓抑,但總算還在嚴武的幕府上謀了一個職業。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只給杜甫回了兩首
    」(聞一多《唐詩雜論》)兩個偉大的詩人有了交集,按照咱詩詞圈的慣例,得互相贈詩,於是,人們發現,杜甫給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確定只有兩首,這個,就有點尷尬了。而李白寫給杜甫的,找來找去只有兩首,《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沙丘城下寄杜甫》,還有一首《戲贈杜甫》,但這首詩有爭議,恐是偽作,隱娘就沒算在裡面了。杜甫:自你走後,為你寫詩有人說,他倆是塑料友情。
  • 杜甫的這首詩,語言真摯感人,每一句都寫滿了傷感
    品讀詩書,以文化人,歡迎您關注詩文傳家,書香濟世唐代的偉大詩人杜甫,所經歷的一生,可以說寫滿了悲涼,他總共經歷了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這三個朝代,而恰恰這一段時期,盛唐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猶如日落西山的太陽,漸漸失去光芒。
  • 杜甫晚年窮困潦倒,為了借錢寫下一首詩,讀來句句是淚字字心酸
    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相信很多人對此話深有體會,人生大起大落,難免經歷各種困境,落魄到吃不飽飯也不是沒有可能,古往今來皆如此。比如詩聖杜甫,名氣與李白不分伯仲,但他沒有李白那般幸運,至少李白一生基本衣食無憂,而杜甫相對寒酸。
  • 杜甫散步寫下一首詩,記錄悽慘晚年生活,被後人稱「七律之冠」
    「一篇之內,句句皆奇,一句之內,字字皆奇。」一篇詩當中,每一句都讓人感到讚嘆;而這其中組成每一句的每一個字,都令人嘖嘖稱奇。這是明代文學家胡應麟對一首詩的評價。不僅如此,這首詩還被後人稱為「七律之冠」,意思就是古往今來這麼多寫七律詩歌的,就這首詩最厲害,是所有七律詩當中的頂尖之作——那麼,這首詩到底是誰的詩,又是如何擁有這樣高度的評價的呢?說到這裡,我們就必須得請出今天的主人公——杜甫了。前半生科舉不利,後半生潦倒困苦和許多詩人不一樣,縱觀詩人杜甫的一生,總覺得他的境遇實在是太過悽慘,世人聽了都無不對他感到憐惜。
  • 杜甫聽到寡婦哭心疼地寫首七律,通篇犯寫詩大忌,卻被譽一代冠冕
    晚年落魄時,杜甫曾寫了這樣兩句詩:「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詩寫得很妙,但他終究是謙虛了。因為他的詩既是佳句,又常常語出驚人。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詩聖的一首悲天憫人之作,詩名《白帝》。沒錯!這個白帝就是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那座夔州小城,當年詩仙寫白帝城時說的是「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何等快意。
  • 都認為杜甫這首詩寫得爛,為什麼語文課本會收錄它?
    杜甫一拍腦袋, 說疏忽了疏忽了,於是修書一封給親戚:簡單翻譯是這樣的:我的這位西鄰啊!以前她在我家門前打棗我從不阻攔的,因為她無依無靠、衣食困難。人若不是因為太窮,怎麼會放下尊嚴去做這種事!想起這些,真是眼淚溼透了手巾……這首詩被收錄到七年級語文課本中,不僅如此,粵教版高中語文的選修一也收錄了它。說明了它的重要性。那麼,這首詩到底寫得如何?應該說,很感人,讀完很多人都抹眼淚了。
  • 憑什麼,杜甫給他寫了20多首詩,比給李白的還多
    這兩個人差不多生活同時期的人,而且交往密切,並稱李杜,不管在文學史還是日常認知當中都是被拉到一起,而且杜甫還給李白寫了十多首詩,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他們兩個組了CP,但是我們讀杜甫詩的話,就能發現,也許李白和杜甫並不是cp,因為我們發現還有另外一個人,杜甫竟然給他寫二十多首,這個人到底是誰?
  • 杜甫還是官二代時寫的這首詩,一下子把泰山的雄奇推到了極致
    今天我們來解讀詩聖杜甫的《望嶽》,一首杜甫還是官二代時寫的詩,一下子將泰山的雄偉俊奇推向極致,也成了千古絕唱。原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這首詩是作者浩瀚詩詞中很特殊的一首,杜甫的大多數詩讀起來給人一種壓抑之感,但這首不一樣,壯懷激烈、豪情萬丈。一、創作背景。關於杜甫的詩歌風格和一生的經歷有太多值得說的,但由於篇幅有限,在這裡不做詳細解讀,咱們只說說杜甫自出生到寫這首詩時的四個身份。
  • 從杜甫的情詩《月夜》看 什麼是詩從對面寫來
    1、五言古詩杜甫的《月夜》是一首五言律詩,不過並不是所有五言八句的詩都是五律,例如杜甫的這首《望嶽》就不是近體詩(格律詩)而是古體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 杜甫最美5首絕句,讀完拍案叫絕,字字有真情,有境界,讓人佩服
    請讀完這五首絕句,發表您的看法。這首絕句杜甫寫於草堂時期。這首詩寫得沉鬱悲涼,其特點在於情緒鋪排和轉折,還有杜甫心懷家國的情操。「江邊踏青」,本是春日優遊之樂,而「罷」急速完結春日喜樂之情。「旌旗」屬於見,「鼓角」屬聞,「暮」和「悲」是寫情,這是這首詩的章法之妙。古人稱杜甫「忠君愛國之意,常常拳於聲嗟氣嘆之中」,這首詩正是如此。
  • 杜甫:我喝大了,連自己怎麼耍酒瘋都要寫首詩
    杜甫是愛酒之人,在詩歌中為我們描述了不同品種和名稱的酒。在不同的節日所飲的酒不同:「坐開桑落酒,來把菊花枝」(《九日楊奉先會白水崔明府》)寫一種成於桑落之時的酒,此為九日所飲。「飄零還柏酒」(《元日示宗武》)寫元日飲柏酒。「舞階銜壽酒」(《千秋節有感二首》)寫千秋節飲壽酒。
  • 為什麼說杜甫的詩「沉鬱頓挫」?——以《春望》為例
    杜甫的這首《春望》,寫於至德二年(757)三月。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史之亂的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倉皇逃至蜀地,長安淪陷。杜甫帶著妻小逃離他居住了十年之久的長安,到鄜(fū)州羌村親戚家避難。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今屬寧夏)繼位,杜甫心繫家國,便欲趕往靈武,為平判賊亂效力。
  • 杜甫晚年寫的這首罵人詩,被誤認為是讚美詩,其中兩句千古流傳
    在開元盛世期間,也先後出現了我國詩歌史上兩顆璀璨的明星,那便是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其實,很多人估計不知道,杜甫在世的時候,名聲並不顯赫,反而是李白的一個小迷弟,這些都不能妨礙他成為一個胸懷天下的,有著遠大抱負的人。
  • 為什麼這首詩能超過杜甫的《登高》,被後人譽為「七律之首」?
    唐朝就有過一首平仄虛實嚴格意義上並不工整的七律詩,蓋過李白、杜甫等詩作大家的作品,被後人們推崇為「七律之首」。這首詩便是唐朝詩人崔顥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古往今來,寫關於黃鶴樓的詩很多,為何偏偏,用詞以及格式並不十分規整的崔顥的《黃鶴樓》能夠拔得頭籌?你大概已經猜到,這首詩貴在自然和奇幻。正如林黛玉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所以,崔顥的《黃鶴樓》在沒有杜甫的《登高》嚴格規整的情況下,依舊能得票眾多,進而被後人譽為「七律最佳」。
  • 杜甫晚年很是貧窮,為了找朋友借錢,寫了一首詩,字字讓人流淚
    就別說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已經算比較高的了,社會上還仍然會存在有人吃不飽飯的情況。古代更是如此。杜甫是我國的詩聖,李白是我國的詩仙。他們兩人的名氣都非常高,不分上下。然而兩人的生活境遇卻相差的很大了,李白一生的生活說不上錦衣玉食,但也能算的上是衣食無憂了,然而杜甫卻過得很是寒酸。早年的杜甫其實也還不錯,家境還是相對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