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春節的飯菜,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俗話,「三十無魚不為宴,初一無雞不成席」。除夕夜的團圓飯,餐桌上有魚才會年年有餘;而大年初一的開門第一餐,要吃雞才會吉祥如意。這固然是因各地風俗的講究不一而論,但也說明了魚作為一種食物,在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所代表的地位。
魚是吉祥的象徵。相傳在漢朝時就出現了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所以鯉魚也就成為了龍的前身,不但成為了人們崇拜的圖騰,祭祀的佳品,還是表達希望能飛黃騰達,日子越過越好的美好願望。
而自古以來的文人墨客,把魚用作素材來寫了的詩句也不少。無論是唐朝詩人張志和的「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還是蘇軾的「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又或者是範仲淹的「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無論是寫景,還是寫味,無不給人以淋漓盡致,意猶未盡的美好享受。
今天我們要說到的是詩聖杜甫的一首跟魚有關的詩。這首詩是杜甫在牽居成都後,送好朋友坐船離開時,在綿陽而作。
一度貧困潦倒的杜甫,因為一嚴姓好朋友的資助,才得以在成都順利過活不至於餓死。杜甫並非不知感恩的人,所以當這位朋友要離開成都的時候,自然是要去送行。剛好送到綿陽時,有個杜姓孫子輩的官員請二人吃魚,這就有了杜甫的這首詩。讓我們來讀一讀。
《觀打魚歌》杜甫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漁人漾舟沈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眾魚常才盡卻棄,赤鯉騰出如有神。潛龍無聲老蛟怒,迴風颯颯吹沙塵。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徐州禿尾不足憶,漢陰槎頭遠遁逃。魴魚肥美知第一,既飽歡娛亦蕭瑟。君不見朝來割素鬐,咫尺波濤永相失。
古詩寫美食的作品頗多,不過一般都是借物抒情,託物言志等。杜甫也不例外,雖然我們現在讀到的杜甫的經典詩作,大多是在他人到中年,久不得志之後寫的,然而也正因為這樣,食物反而成了他歷經磨難的生活中為數不多的念想之一。
這首詩可分四段來讀。
第一段描寫綿陽的涪江上漁人捕魚時的情景。涪江邊有一處從城中一穿而過的東岸渡口,就是現在的東津路。詩人坐在這裡的飯店中,一眼望去就是煙波浩渺的江景。而此刻江面上的打漁船有人正在撒網,也有人一個大網拉上來幾百條魚。魴魚在網裡跳得最厲害,陽光下閃著銀白色的耀眼的光。此段對環境描寫非常細緻入微,形象生動,讓人有深臨其境之感。
第二段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大多數的魚都跳不動了,只有紅色的鯉魚仍然跳得正歡。這裡的赤鯉、潛龍、老蛟,都屬於舊時神話故事中的角色。紅色的鯉魚是神仙的坐騎,潛龍意味著蓄勢待發,而老蛟是指蛟龍,兇猛異常,能帶著水裡的魚群飛起來。此處形容漁網中的魚被捉住後撲騰跳躍的場面,讓觀看的人無不驚心動魄。
第三段寫烹魚的過程。只見廚子揮舞著手中的刀,頃刻間盤子裡就擺滿了雪白的魚肉。就連記憶中著名的徐州鰱魚和漢陰鯿魚都比不上此刻見到的情景。此處的「膾」是指生魚片,大約在我國周朝的時候就有了吃生魚片的記錄,所以唐朝時的生魚片已經是民間比較普遍的食物了。「禿尾」和「槎頭」都是味道非常鮮美的魚類,此處用作對比,用來襯託魴魚的美味。
第四段轉折。雖然知道魴魚的滋味天下第一,能滿足口腹之慾,可是吃過以後,依舊會從美妙的享受中回到悲涼的現實中來。幸福總是太短暫,世事也總是太無情,表達了詩人對於自己好友遠離的不舍,以及世道殘酷的心酸之情。最後兩句感慨魚被宰殺切割後,便永遠回不去近在身旁的江水裡了,連打魚的人看見了也會難過吧。杜甫是儒家思想的堅定擁護者,他的一生心繫國家的興亡和黎民百姓的安危,如今就連對一條魚也能發出如此感慨,足見其「仁義」的胸懷。
結語
在杜甫活著的時候,他的詩作並未給他帶來些許的名和利,以至於曾經貧窮到「翠柏苦猶食,晨霞高可餐」的地步。這首《觀打魚歌》在中國的詩歌界,也顯得並不那麼出類拔萃,遠比不上他的另一首吃魚的詩,「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可是這首詩同樣體現了杜甫體察世事,憂國憂民,直面人性精神層面的思想境界。而我們作為普通人,面對年夜飯中的那條魚,斷然不會深思這些,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