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消費高峰。雖然離春節還有幾天,但和春節相關的廣告營銷戰早已打響。這些年廣告可謂多方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但是能讓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幾個呢?廣告主營銷的方式雖多,能觸動人心的廣告卻鳳毛麟角。在春節即將到來之際,編輯精心挑選了一些暖心廣告,與大家分享,敬請關注。
「媽媽的味道」勾起思鄉情
新春佳節臨近,各大商家使出渾身解數促銷。就拿廣告語來說,精彩紛呈,各放異彩。一些商家用溫暖的話語打動人,這不,我在小城看到一家酒樓推出年夜飯廣告——「這裡,有媽媽的味道相伴,在哪兒過年都一樣」,讓人感動萬分。對在外打拼的遊子們來說,媽媽做的年夜飯勝過大餐。這句廣告詞引起大眾共鳴,令人想感受這家酒店的年夜飯,享受「媽媽」的味道。
好的廣告語能觸動人們靈魂,引起共鳴。新《廣告法》明確禁止廣告使用絕對化詞語,比如「首發」銷冠」等已經成為廣告的禁止詞語。在現在的信息化時代,人們消費觀念發生了改變,自說自誇的廣告語只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於是,商家另闢蹊徑,製作、發布有創意的廣告,在廣告語中融入大眾可以感悟的人生情感。消費者會因暖心廣告增加對商家的好感,主動消費,商家的目標從而實現。
春節是團聚的節日,吃媽媽做的飯菜是遠在他鄉拼搏的遊子過年時的願望。但是由於工作繁忙、家庭需求、經濟問題等原因,不能回家過年的人不在少數。過年吃不到媽媽做的飯菜,是遊子們心中的痛。而這家酒店大打親情牌,在廣告語中提到,酒店推出的飯菜來自全國各地,並且有「媽媽的味道」,從而吸引了在外不能回家過年的人。商家奇思妙想,贏得較好的廣告效應,也是必然的事情。
創意廣告語需要結合商家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尊重客觀事實,反覆推敲,打磨出接地氣的廣告語,樸實並寓意深刻,能引起情感共鳴,切忌粗製濫造,更不要牽強附會。否則,只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張培勝
臨近春節,「回家、團聚」是不變的主題,各大品牌也紛紛推出暖心廣告。德芙巧克力用微電影的方式打出溫情牌,如一枚催淚彈,直擊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廣告中父女兩代人的內心獨白,讓人感動。
在不到3分鐘的短視頻裡,從兩代人的角度講述了一個父親覺得孩子長大漸漸疏遠了,女兒長大之後忙於生活對親情的表達逐漸減少的故事。作為父母,每到過年不是怕自己老了一歲,而是怕孩子又遠了一點。曾經依偎在我們身旁的孩子,漸漸成了為夢想拼搏的背影。其實父母的願望很簡單,就是要孩子幸福。作為孩子,和父母也許交流不多,但時時刻刻都告訴自己,我已經長大了,我想為自己的夢想而努力,讓父母為我驕傲。
當時間從指縫中溜走,當蹣跚學步的嬰兒變成拼搏的背影,當青絲化為白髮,即使心中彼此掛念,卻也從不表達。感動之後,你的心底是否有些許焦慮?
時間的焦慮,子欲養而親不待怎麼辦?
親情的焦慮,買什麼禮物才能報答父母的關愛?
在這則廣告的結尾,給家人送禮物會療愈你心中的不安。廣告的目的在於營銷,視頻的最後也回到了廣告的初衷。不過,在微博德芙廣告「過一年親情遠一點的」話題下,網友的熱門評論大多和產品關聯不多——「一則廣告我竟然看哭了」「太戳淚點瞬間淚奔」「這是催淚彈吧」……
這則廣告引發了筆者的思考,或許我們欠家人的不是廣告中的禮物,而是一句暖心的問候,一種更自然流暢的交流方式。
東方文化以含蓄為美。我們總欣賞說不出口的愛,總習慣在背後默默支持,想要用努力感動自己,卻忘了家人只要你幸福。親情,不是飛得高不高的期待,而是飛得累不累的關心;親情,不是你事業成功的犧牲品,而是人生幸福的必需品。一個幸福的人,可以沒有家財萬貫,但必須有良好的親情關係。而這源於平時用心經營,源於親人間坦誠、平等、積極的交流方式。小時候,父母總對我們說:「大人的事,你不懂。」長大了,我們也對父母說:「年輕人的事,你們不懂。」我們習慣於在親人的寬容中放飛自我,期望有朝一日家人能理解自己,卻忘了親情也需要用心經營,被人理解要從傾聽他人開始。愛,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本能,但愛的方法需要我們不斷修行。
過年了,對每個人來說即使夢想還很遠,也要把這個幸福的時刻留給家人。當我們跨越人山人海,風塵僕僕地回家過年,不只是要聚在一起,更是要心與心在一起——用心去看看原本熟悉的家,和媽媽聊聊追的熱劇,和爸爸談談讀的新書,與家人一起張羅一頓年夜飯。在備齊年貨的同時,附上一封家書,將最暖心的話送給最愛的人,把愛說出來。
家是港灣,需用心呵護;愛是歸途,亦要鴻雁傳書。讓親情對話如同一條長長的紅線,連著家人,串起幸福。
用心溝通,家才能暖心。這才是親情的正確溝通方式。不要讓愛成為你不知道的事。
□郭莘靈
感同身受才能打動人心
「離家·想家·回家」,同程旅遊用這3個關鍵詞打造了一則春節暖心廣告。
這則廣告描述了3段故事,每個故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第一段「內心有期待就會有失落」:盼著孩子回家過年的老兩口,母親在包著餛飩,父親在擺著象棋,卻因為兒子工作忙不能回家過年的一通電話,老兩口瞬間失落。
第二段「每一年,淹沒在茫茫人潮中」:卡車司機看著手機裡女兒的照片,這時老闆詢問是否買到火車票,卡車司機感嘆票買不到。打開手機,火車票均顯示無,卡車司機一臉挫敗。
第三段「回家的路看似迫在眉睫,卻又那麼遙遠」:女白領在筆記本上塗塗畫畫,火車票買不到,飛機票又太貴,糾結煩躁。
……
看到這裡,相信不少人已經感同身受,這不就是春節前夕,漂泊在外你我他的一個縮影嗎?為了更好的未來,在外打工,日夜忙碌,飽受人間冷暖……到了春節這個中國極具特殊含義的日子裡,思鄉心切,極度渴望回家鄉和父母兒女團聚。廣告裡老兩口的失落、卡車司機的無奈、女白領的焦灼,那種想團圓卻由於這樣那樣原因受阻礙的心情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即便是最後一絲希望」:老兩口故事裡的父親一拍棋案,決定去看兒子。母親聽到老伴的話,臉上露出會心的微笑。父親連夜在電腦上訂票,拿筆在筆記本上仔細記好去兒子地方的乘車路線。雖然父親抱怨地說了句,「現在時代不同了,老子去給兒子拜年」,但是老兩口為了和兒子團圓,果斷地買票確定路線的行動非常暖心。
「好在,總有一些力量支撐著我們」:卡車司機的老闆讓卡車司機跑一趟長途送玩具,目的地就是卡車司機的家。卡車司機的臉上綻放了笑顏;老闆則是瀟灑地轉身,向他擺了擺手。筆者感嘆老闆的擺手真是暖心又帥氣!
「又或是旁人的一份溫暖」:女白領收拾好自己的提包準備下班,手機突然收到一條飛機票訂單的簡訊。一抬眼,女上司向她揮了揮手中的手機,原來是女上司幫她訂好了回家的機票。女白領幸福地笑了。女上司向女白領抬手的那個瞬間真是「瀟灑」。
3段故事的主人公奔走在各自團圓的路上,這時候字幕打出:「離家·想家·回家」(只因為相見就在眼前)。
看完廣告,人們的心裡暖暖的。特別是最後,老兩口拖著行李箱走在去看兒子的路上,父親嘮嘮叨叨,母親在一旁微笑,感覺就像自己父母的縮影,十分有愛。
回家過年是一個循環往復、經久不衰的話題,而「買票難,難回家」也是讓很多有過類似經歷的人無限感慨。感同身受才能打動人心。這則廣告從3個不同的視角闡述回家團圓這個主題,沒有大張旗鼓地渲染某些回家情愫,也沒有刻意地去打造催淚情節……就是這樣簡單的3個故事,卻似一陣拂面的春風,吹暖了觀眾的心田。暖心的廣告,不在於刻意地堆積素材,而在於無聲地浸潤人心。願多一些這樣溫情走心的暖心廣告,讓大家在寒冷的季節能感受到更多的溫暖!
□晏 微
營銷背後的正能量
1月26日,《人民日報》點讚OLAY的春節廣告系列故事之一《無懼年齡·再次啟航》,一些媒體和微博大V相繼轉發,引起網友的熱議。
OLAY今年的春節廣告主題是《無懼年齡》,總共分為三部曲:《無懼年齡·找回自己》《無懼年齡·再次啟航》《無懼年齡·勇敢追愛》,講述了3個30歲女性的故事。據說,這是改編自3個女性的真實故事。3個故事分別講述的是:10年前的系花,即將去參加同學會,在那之前,想找回原來青春靚麗的自己;一位30歲剛剛離婚的單身母親,將獨自帶孩子過第一個春節,這時她的父母提出要來一起過年,她想讓父母看到更好的自己;一位談姐弟戀的30歲女性,當小她5歲的男朋友和她提出,這個春節一起回家的提議時,她鼓起勇氣,準備在春節讓男友的父母看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微博數據顯示,截至2月7日《人民日報》轉發的視頻已播放239萬次,OLAY春節「無懼年齡」話題,閱讀量已達8.8億次。筆者仔細瀏覽了一下評論,很多留言非常走心:「31歲,未婚,打算結婚的男友說分手」「25歲研二,頂著各種壓力過年,看完廣告後暖暖的」「20歲、40歲、60歲,只要開始,再晚的開始都不算晚」「熱愛生活,無懼挫折,年齡不是限制,人生是自己在書寫」……看得筆者心裡也暖暖的。
OLAY官方微博提出了一個觀點:你覺得什麼樣的女人最有魅力?照顧好家庭孩子也要寵愛自己,拒絕將就重新啟程,跨過年齡差追求真愛,年齡讓你多了時光賦予的智慧,揮別強加於身的年齡束縛,讓魅力隨之而來。女性除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之外,更應該有第四觀——新年齡觀,即無懼年齡。衰老是不可逆的。社會對女性年齡的傳統偏見一直存在。「年關易過,年齡關不易過」,OLAY的廣告文案抓住這個營銷點,替女性發聲。
廣告的本質是營銷,最終的目的是讓消費者認同品牌價值,並去購買產品。營銷最後的立足點是什麼呢?筆者認為是共鳴,讓消費者看完之後,內心有感慨有感動,不管是哭了還是笑了,都仿佛看到自己。很多消費者被OLAY的廣告感動,包括筆者自己,是因為在廣告主角身上恍惚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追求美、自由和愛的執著,也看到這些背後的心酸、堅持——誰不曾奔跑流汗,誰不曾深夜流淚。
好廣告不只在傳達訊息,還能給人以信心和希望,穿透大眾心靈。筆者很高興看到廣告的主角們勇敢地選擇自己想走的路。OLAY營銷廣告背後傳遞出來的正向力量,不僅使消費者增加對品牌的好感,也更好地承擔了品牌的社會責任。事實上,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充滿正向力量的營銷。
□高 倩
不像廣告的廣告
春節將近,廣告成了各大商家的必爭手段,商家既想賺足眼球又能宣傳自己的產品。這幾天看了好多廣告商的新春賀年廣告,印象最深的就是良品鋪子的《他們想靠近,卻小心翼翼》。大部分的賀年廣告離不開新年、回家等主題,既彰顯了過年回家團聚的喜慶,又有濃濃的年味兒,還可以宣傳自己的產品,可謂一舉多得。《他們想靠近,卻小心翼翼》這則廣告以溫情為主題,在廣告中對產品的宣傳甚少,一個個細膩溫情的小故事,卻在不經意間戳中了我的淚點。
廣告中有4位主人公,分別是年輕的媽媽、青春期的少女、將要踏進社會的應屆畢業生、從外地休假回家的女子。4位主人公演繹了4個催淚小故事,故事很貼近生活,也是在重現我們的故事。4個小故事分別展現了是不是越熟悉你就越對孩子不理不睬,是不是越熟悉你就越對室友冷言孤立,是不是越熟悉你就越不想和父親多說一句話,是不是越熟悉你就越不想聽母親的嘮嘮叨叨,是不是越熟悉就越不想多說一句。
孩子想幫忙打水,室友提醒海報忘拿,父親想使用指紋支付,母親不想錯過接站,其實他們小心翼翼地與你交流,就是想不斷地靠近。媽媽了解到孩子想竭盡全力幫忙的欣慰;女孩看到父親繭子已覆蓋指紋的雙手紅了雙眼;室友看到微信後改籤了車票,一起歡歌笑語;女子看到母親為了不錯過接站在大雪中硬是站出了一塊沒有雪的位置。其實近在咫尺的親人都在默默付出,只想單純和你說說話,並無他求。而我們習慣了被愛,又習慣了無聲無息地接受。
「衝這個廣告我決定關注一下你」,這是網友的評論。雖然沒有大篇幅的產品宣傳,看過廣告的人卻印象頗深。筆者看過廣告後也感觸頗多,我們不應該只會接受,更應該習慣付出。在春節這個團聚的日子裡,一定要記得陪親人說說話,別把愛留給背影,別讓愛得不到回應,因為他們已經等我們一年甚至更久了!
□郝聖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