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鎮位於湖南省西南部的邵陽市洞口縣,距縣城13公裡,為洞口縣南大門。歷來是湘西南人文盛地、交通樞紐和最重要農副產品集散地之一。高沙鎮因其地處雪峰山麓蓼水河衝積平原之上,四野開闊泥砂堆積,地勢增高山環水抱,物產豐富遂成膏腴之地,「高沙」因此得名。
曾八支祠,地處鎮東郊的紅鵝村,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同治七年(1868)至同治十二年(1873)復修。平面為長方形,座東朝西,前後五進,磚木結構,為湖南乃至全國迄今規模最大的宗祠古建築之一。現在已成為湖南省首家規模最大的民辦綜合性博物館——高沙文史博物館。曾八支祠是山東沂水曾氏遷移到湖南建立的宗祠祠堂,據說清末名臣曾國藩曾經到湖南洞口縣高沙鎮北郊紅鵝村來親筆題匾。
1938年秋,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二分校由武昌遷至武岡,簡稱「黃埔軍校武岡分校」,其駐高沙總隊隊部就設於此祠堂內,祠內牆壁上保留有當時書寫的軍校條例、宣傳標語等。
雲峰塔,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系樓閣式磚石結構。塔基青石砌築,塔身八方五層,通高17m。底徑7m,簷角起翹,簷下飾鬥拱,簷口以石灰抹面,飾有山水、花鳥等工筆彩繪。頂層角系銅鈴,風吹鈴響,清音遠聞。
祖師橋,清朝乾隆十四年(1657年)修造,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以它特有的風貌聞名湘西南。1944年,被日寇焚毀,1947年募資修復,時任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潛題名為「洄瀾橋」。惜在1975年修改公路時橋拆毀,成為了洞口人民永遠的回憶。直到2013年經過各界人士出錢出力在原處重新修建起這座風雨橋,也叫祖師橋梁,讓高沙古鎮煥發出新的活力。
上到橋中好番熱鬧,只見一張張桌子一字擺開,老年人在一起棋牌樂可謂是一項很好的悠閒娛樂活動,陣陣涼風從橋圍廊外吹來舒服至極,這祖師橋已然成當地人們文化娛樂的好場所。
高沙老街,老街區內至今仍保存著以十八茅灣為代表的歷史文化遺存,成片的較為完整的歷史街區,古鎮傳統風貌及格局富有特色和風韻,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小時候我對高沙的印象就是洞口火柴,因為當時高沙就是生產火柴的地方,記得火柴盒貼是紅色的剪紙系列,有火炬造型,風景圖畫等風格特色,喜歡集火柴盒畫貼的朋友們一定會記得。
在老街區邊走邊拍,忽然間下起了秋雨,這下正好給時下的古鎮帶來一番別樣的韻味,還好雨不大,天氣轉而變得涼爽起來,小風夾雜著溼潤的空氣撲面而來,有那種古老的氣味,自感精神也為之抖擻了。雨不僅有溫度還有感情的,陣陣雨聲更能讓人動情,聽著那點點滴滴落雨聲,能讓人的情感進入到一種更深的意境,讓自己的內心多出一分安然與寧靜。
目前高沙鎮的蓼水河上有三座,這座是新建的高沙大橋。
人說,回憶是一張泛黃的書箋,你可曾瞧見,那書箋上記錄著的斑駁文字,那被時光日復一日地碾著的故事,走走停停也是一種閒適,邊走邊拍也是一種雅興。
生命的禪意在一抹秋色中流動,在秋的詩意裡輕輕地吟唱,能做到這種意境的人可是不簡單。
這座是高沙公路老橋,看樣子像是六七十年代的產物,結實抗造。
悠悠光陰似水流,在每一段老去的時光中,都深藏著一個微笑的故事,老奶奶接下學回家的孫女,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待到小孩子們長大時,我想這段記憶,定當會是甜美難忘的童年意趣。
時間過得真快,一個轉身夏天就漸漸地遠去,秋雨綿綿而細柔地覆蓋在這如紗如霧的蓼水河上,一陣陣初秋的河風揮舞著絲絲細雨,發出沙沙的聲音,喚起人們對一些往事的回憶任思緒飛揚。高沙古鎮,我們此時相遇,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