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東昌雕刻葫蘆是一種古老的地方傳統手工藝品,歷經千年的傳承與演變,依然保持著獨特的民族、地區特色和藝術風格。
The gourd sculpture is a traditional local handicraft in Dongchangfu District in Liaocheng Cit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it still retains its unique national and local features and artistic style.
構思巧妙
「葫蘆」與「福祿」諧音,寓意吉祥富貴,深受中國人的喜愛。小時候,爺爺常常會把小葫蘆用紅繩纏好,給我戴在脖子上,說它是吉祥物,可以保佑我長命百歲。有時候,爺爺會在我的葫蘆上刻一個 「福」字,歪歪扭扭卻十分别致。我也學著他的樣子,用削鉛筆的小刀,在葫蘆上刻各種各樣的字。
那掛在胸前的小葫蘆,是我接觸的最早的雕刻葫蘆。也許就是那時候,對葫蘆的喜愛就滲進了我的腦海裡。所以,當走進聊城東昌府區的李玉成家中時,我立即被他一屋子的葫蘆深深吸引,一個個端詳撫摸著,愛不釋手。
四季平安、八仙過海、武松打虎、唐僧師徒四人、牡丹花……大大小小五顏六色的葫蘆上,雕刻著各種精美的圖案。圖案上有窗的地方還是鏤空的,好像真的成了一扇小窗戶,構思很是巧妙。
精雕細琢
聊城市東昌府區,位於黃河下遊,古老的馬頰河在這裡蜿蜒流淌,充足的水源以及適宜的氣候生長出來的葫蘆,表面光潔潤滑、色澤優美、肉質肥厚,尤其適宜雕刻加工。
葫蘆雕刻在聊城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相傳,古代有一個擅長繪畫和雕刻的宮廷藝人王和尚,告老還鄉後,回到現在的聊城市東昌府區閆寺辦事處,因當時閆寺一帶盛產葫蘆,於是王和尚便在葫蘆上刻上精美的圖案,來裝自己喜愛的蟈蟈,因此蟈蟈葫蘆名聲大噪。
後來,蟈蟈葫蘆又發展為亞腰葫蘆、勒扎葫蘆、範制葫蘆等多種形制。2008年6月,葫蘆雕刻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明末清初的時候,閆寺李什村家家戶戶都種葫蘆、刻葫蘆。在60多歲的李玉成的記憶裡,他小時候村裡仍是家家戶戶都刻葫蘆,村民會把刻好的葫蘆用扁擔挑著,去江南、東北販賣,一人一次能擔3000個葫蘆。由於回家路途遙遠,他們擔心錢被偷,便用賣葫蘆的錢買一頭牛牽回來。
小小的葫蘆竟然能換一頭牛!受村裡人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高中畢業後的李玉成,在村裡老人的指導下開始雕刻葫蘆,幾十年的精雕細琢,刀耕不輟,最終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
獨具匠心
定格圓規、斜口刀、直口刀、圓口刀、刻筆、透孔器等二十多種東昌葫蘆雕刻常用的工具擺滿了李玉成的桌子,其中不少工具是他在雕刻過程中,結合實際需要自己發明的。
李玉成是位技藝高超的藝人, 在創作時從來不打稿,只需將葫蘆細細把玩後,便能心中有數。葫蘆面為紙,特質刀具為筆,在葫蘆上作畫,或片、或刻、或鏤,手法多變,運用自如。
面對現在雕刻設備的衝擊,李玉成依然堅持這傳統的手工技藝雕刻,一刀一筆刻了40多年的時光。因為他相信,機器刻出的葫蘆只是產品,融入了手藝人心血和思想的雕刻葫蘆,才有靈氣,才能稱為藝術品。
來源:山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