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華人從中國探親回到居住國時,都會帶上中國特產食品。
近日一名華裔女性的火鍋調料過美國海關時被沒收,海關給出的原因則是內有「雞粉」(味精,中國稱雞精),為動物製品,不能帶入境,必須全部沒收。
海關執法人員在詢問入境人員。(美國《世界日報》/黃惠玲攝)
儘管張女士解釋「雞粉」不是雞做的,並沒有雞的成分,就如同鹽一樣,是一種調料,工作人員仍表示暫時只能按照表格上的文字理解沒收所有調料。
事實上,雖實際和動物無關,但因名字或包裝上有動物圖像或文字出現而被沒收的案例也相當多。
不少華裔網友都表示有過類似經歷,例如:帶的素雞因為有「雞」字被沒收!
包裝上畫有老虎的膏藥被認為有動物成分!
英文譯名為turtle jelly的龜苓膏,被懷疑含有烏龜成分!
甚至有同時帶了不同口味方便麵入境的網友表示,其中包裝上畫了雞腿的香菇燉雞面被沒收,而沒畫牛的紅燒牛肉麵反而成功過關。
儘管海關沒收中國特產食品時給出的理由讓人哭笑不得,但是在這哭笑不得背後折射出的是中外文化隔閡。
如果是廣東的特產食品,估計可以把外國人嚇得夠嗆~
更有網友幽默地表示,那如果攜帶老婆餅入境,會不會被誤當做人販子給扣留了呢?
老婆餅
要找老婆的,讓你們失望了!
以老婆餅為人熟知,但是老婆餅裡真的沒有「老婆」!不過好多人就會拿老婆餅當喜餅或者作為手信,因為它甜而不膩,名稱又有好意頭,所以買來送人是最好的。
雞公欖
並不是用公雞肉做成的欖
實際上就是廣東特產白欖,是用上好的白欖經過複雜的工藝醃製加工而成的,有甜的。有鹹的。還有辣的。雞公欖入口清甜爽脆,為廣州人普遍喜愛的傳統糖果,是目前多數廣州本土老人小時候的回憶。
雞公欖的名字源於賣欖人為了吸引顧客注意,把一隻色彩繽紛的紙紮大公雞模型套在自己身上,吹著嗩吶叫賣,穿街過巷賣橄欖,而且賣欖人能用嗩吶摹擬公雞的叫聲,『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嘀嘀嗒』,用廣州話來說就是「雞公欖、雞公欖、雞公欖,雞公欖」,因此,廣州市民稱之為「雞公欖」。
雞仔餅
並不是用小雞做成的餅
雞仔餅是廣東廣州地區漢族傳統餅類名小吃,原名「小鳳餅」,清代鹹豐年間廣州西關姓伍的富家有一名叫小鳳的女工所創製。雞仔餅是廣東四大名餅之一。配料有中筋粉、肥肉粒、
所以雞仔餅和可愛的小雞沒有半點關係。
馬拉糕
並不是馬拉松賽前指定必備糕點,
也跟馬沒有半點關係
正宗馬拉糕由麵粉、雞蛋、豬油、牛油混合發酵三日,最後放在蒸籠蒸製而成。馬拉糕原是新加坡的馬來族人愛吃的一種食品,原名叫「馬來糕」,後來傳入香港、廣東一帶,才被廣東方言稱為「馬拉糕」。
馬拉糕裡面有很多洞洞,證明馬拉糕經過了充分的發酵,口感鬆軟而富有彈性,每嚼一口,你都會覺得糕點正在和你牙齒作鬥爭,咬合,彈開,咬合,彈開,在這過程中,馬拉糕的雞蛋、牛油香充滿你的口腔,而後再從你鼻子裡鑽出來,待你驚醒,恍如隔世。(但其實這個馬拉糕真的挺像海綿寶寶的)
牛耳仔
沒有牛耳屎噠!
牛耳朵是用小麥粉、白砂糖、食用植物油、南乳、雞蛋、芝麻、奶油等做的,牛耳朵歷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那時候的牛耳仔是真用碎牛耳做成餅,到後來,由澳門禮記餅家,才將牛耳仔進一步的擴大和發展,現在,牛耳仔演變成粵港澳地區過年的年貨之一,香酥可口,頗受小朋友喜愛。
牛脷酥
這個牛脷也沒有半點關係!
脷的意思就是舌頭。牛脷酥以麵粉及砂糖混合後油炸而成,牛脷酥是中國廣東油器的一種,甜味,廣州人通常用來伴粥吃,緩解油膩。
下面再來說說,有哪些天朝美食是不被外國友人所理解和認可的呢?
早在2011年,皮蛋就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漫遊節目評為全球噁心食物榜首。雖然在國人的抗議聲中,美國CNN正式回函道歉,但外國人對皮蛋的不理解依然可見一斑。一名美國網友試吃了在德州超市買的皮蛋後更是評論「像魔鬼的蛋一樣噁心」。
豬大腸和動物血不受歡迎就更不在話下了。大部分外國人害怕吃這類東西,認為將其做食材不可思議,又腥又噁心。所以毛血旺是一道他們非常不能接受的川菜。
而在臺灣很普遍的小吃豬血糕甚至擊敗了韓國的活章魚,被英國著名旅遊網站「VirtualTourist.com」評選為全球十大怪食物冠軍。
豬血丸子(廣州日報記者王納 攝)
此外,還不得不提到中國人愛吃的雞爪。雞爪在中國會被用各種方式做成脆嫩可口的菜品、零食。但很多外國人無法理解有人會吃像人手一樣令他們害怕的雞爪。
就連在中國被列為頂級營養品的燕窩,外國友人也紛紛表示無法理解。
英國《鏡報》曾在一篇介紹中國補品銷售產業的文章中表達了大多數老外們對燕窩的困惑:燕窩不就是雨燕的口水嗎?為什麼被中國人捧上了天?
泰國曼谷唐人街的華人燕窩店(中新社資料圖)
其實,不止外國人理解不了某些中國食品,中國人對外國人所推崇的「中國美食」也是持保留意見的。
首當其衝地,就是以左宗棠雞為代表的美式中餐。
另外還有炒麵三明治、甜酸雞、西蘭花牛肉以及口味頗重的龍蝦醬汁等聽上去奇奇怪怪的不正宗中餐菜品,也讓旅居海外的華人們不明所以。
不止中餐,一些在海外興起的中國網紅美食,更是聽得國人一臉懵。
這裡就不得不提到枸杞了。在海外,枸杞已經不再是我們熟悉的中藥食材,而是搖身一變,成為了乾果,並被取名為「枸杞梅」。
它們是外國網友們曬健康生活的必備利器,不放點枸杞都不好意思發朋友圈。
早餐放枸杞、色拉裡加枸杞、甜品零食加枸杞、就連夏日飲品裡也放枸杞。外國網友們腦洞大開,更有甚者用枸杞炒飯、做面膜。甚至還有雜誌專門為枸杞寫了一篇食譜,裡面介紹了19種枸杞的吃法。
外國網友自製枸杞面膜。(新華社微信公眾號資料圖)
當然,也有些中國美食成為了宇宙級網紅,人見人愛。比如「國民女神」老乾媽和四川辣醬,靠著零差評完全徵服了全世界。
其實,不管是令中國人咂舌的「美式中餐」,還是令外國人費解的中國美食,他們都代表了在全球化大趨勢下中國餐飲文化的選擇歷程與趨向,無須太較真。
網友熱評:
@有顆肉丸:老乾媽裡沒幹媽
@瑞天空skyray:看見虎皮尖椒他們不瘋了嗎
@田先生:熱狗裡面又沒有狗
@關度:風油精裡有妖精!
@嘟小恆:夫妻肺片涉嫌「殺人分屍」?
@Bourne-identity:紅燒獅子頭表示有被直接擊斃的風險……
@沒有如果:夫妻肺片表示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