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說之雙塔山

2020-09-12 旅遊遇見美

雙塔山風景區位於承德市雙灤區境內,在舉世聞名的承德避暑山莊西南十公裡處,總面積3000公頃,是承德市區最大的自然風景瀏覽區。雙塔山風景區內的雙塔山為承德名山之一,附近風光秀麗,灤河水從後山蜿蜒東流,山間花樹蔥蘢,山下原有石馬、石凳、石洞等勝景。


雙塔峰雖名為峰,卻只是兩根南北排開的巨大巖柱,北峰高35米、周長74,南峰高30米、周長34,兩柱都是上粗下窄,立於千年而不倒已成奇觀。但更令人更加稱奇的是在這兩峰之上各建有一座古塔,為這一景觀添加了神秘的色彩。目前所見的兩座古塔中,北塔早已坍塌,目前是重新修建的,南塔為原建。人們見到兩座古塔首先會有疑問,這兩座古塔是如何修建的呢?修建的材料是如何搬運上去的呢?但仔細觀察兩柱山峰,未曾發現任何古代建造遺蹟,無法解釋古塔如何修建。

而對於雙塔山為何會是兩座山峰也有專家給出答案。雙塔山距離現在已經有了1300多年的歷史,而這裡又是在風口,長年風沙腐蝕嚴重,中間一部分被吹斷,就有了現在的兩座山峰。當然這種說法還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畢竟在雙塔山這裡科學家們也曾發現了不少貝殼和海洋生物的遺蹟,這足以說明滄海桑田是真實存在的。


從古至今,無論是小老百姓還是君王帝王,探索雙塔的好奇心從來都沒有斷過。特別是清朝皇帝,對雙塔山上的塔更是有著出奇的好奇心,甚至民間傳說皇帝之所以在這裡建造避暑山莊就是為了探索這雙塔山秘密。據說後來清朝的乾隆皇帝還曾上去過,發生了一些有趣的歷史傳說,有興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誠招 「三農調研員」,主要從事有關農村發展方面問題的調研和法律援助、是針對涉農問題及項目重大選題的調研工作

相關焦點

  • 建設中的雙塔景區
    位於太原城東山,凌霄雙塔遠近聞名,登塔遠望,可瞰太原市全貌。是太原市的地標建築。,堆山挖湖,新增文運湖、竹林妙境、方壺勝景等十餘處景觀,大面積山水再現雙塔倒影。雙塔景區在太原市政府的重視下,已成為迎澤區近年來最為耀眼的民生工程之一。
  • 乾隆皇帝在承德雙塔山「偶遇」神仙
    河北承德雙灤區有個雙塔山景區因為山的形態極為奇特,難以攀爬,據說至今無人能攀登,但乾隆皇帝曾在這裡與神仙偶遇。文中寫道:「山莊之西有雙塔峰,亭亭對立,遠望如兩浮圖,拔地湧出,無路可上,或夜聞上有鐘磬經唄聲,晝時有雲片往來。
  • 太原雙塔大景區能否成為太原的「大雁塔景區」
    以大雁塔為核心的大唐不夜城景區規模宏大、夜景絢麗。給人的視覺衝擊力很大,雖然景區內除大雁塔外的建築並不那麼「大唐」,但畢竟了解大唐建築風格的人寥寥無幾,對多數遊客來說,能體驗到盛世氣象就足夠了。西安的大雁塔景區以唐文化為特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回到太原。太原雙塔的特色是什麼呢?
  • 太原雙塔景區、政府採購最新動態
    關鍵詞:雙塔景區3月10日,官方發布「雙塔景區一期建設項目」園林景觀、地下車庫設計招標公告——>本項目,東臨東中環路、西臨雙塔北路、北臨南沙河快速路、南臨南內環東街;園林景觀總投資額約18億元,地下車庫總投資額約1.5億元,招標人為太原市文瀛公園。
  • 補天闕·藏地宮·雙塔爭輝,佛頂骨舍利月底亮相牛首山
    原標題:補天闕·藏地宮·雙塔爭輝,佛頂骨舍利月底亮相牛首山 「佛頂聖境」上的九層寶塔。新華報業網訊 補天闕、藏地宮、雙塔爭輝,位於南京南郊的牛首山遺址公園,自2012年9月開工建設以來已經歷時3年,終於要揭開神秘的面紗了。記者今日從南京市有關部門獲悉,本月底牛首山遺址公園一期就將對外開放來到了,精美的玉佛像,莊嚴的舍利塔,美不勝收的壁畫,南京人郊遊又多了一個好的去處。
  • 雙塔山奇觀:始終無法破解的古塔之謎
    最早有關雙塔山記載的人是清代的汪灝,他是康熙皇帝的近臣。他在《隨鑾紀恩》一書裡寫了許多親身見聞。其中說雙塔山兩巨石並立高山之巔,豐上銳下,飄飄欲動云云。說乾隆五十五年,曾命守吏構木為梯,派人登頂視察。一峰頂周圍一百六步,上有小屋,屋中有案幾,案几上有香爐,中間供一個片石,上面鐫刻著王仙生三個字。一峰頂周圍六十二步,上面種著二畦韭菜,土埂方正如同田間的菜園子,這決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不得不說這是神仙的蹤跡。
  • 親子戲水自駕路線:鶴壁七裡溝雙塔寺之旅
    前言:鶴壁七裡溝景區位於鶴壁市盤石頭水庫的下遊,免費停車,免收門票。景區既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雙塔寺,又有淇河流水,山水相連,適合孩子玩水。路線:鶴壁市淇濱區107國道-s225省道-太極圖路口-桑園小鎮-柏尖山大橋-肖橫嶺村-牟山口-盤石頭水庫-雙塔寺-七裡溝景區-牛橫嶺村-s222省道-桑園小鎮-太極圖路口-s225省道-鶴壁市淇濱區
  • 雙塔景區正式封閉改造,未來將成太原新地標!
    早在2017年,太原市人大代表、迎澤區區委書記馮原平發言時表示,要啟動雙塔景區規劃,實現雙塔寺由景點到景區的蛻變。隨著雙塔寺周圍城中村改造拆遷,雙塔景區的建設也漸漸提上日常。雙塔景區的規劃面積,有4個迎澤公園大小。
  • 蘇州雙塔之謎
    蘇州雙塔之謎 2002年9月11日14:33  揚子晚報   2002年09月11日  到過蘇州的人,都忘不了蘇州的古典園林和水巷小橋
  • 雙塔公園:太原新地標,城市會客廳
    「明年,雙塔公園就能與大家『見面』了。」雙塔公園建設項目部負責人郭潤明說,歷經400多年歷史的晉陽奇觀「雙塔凌霄」,屆時將由單一小景點升級成為大景區,人們在此可以「賞美景、品歷史、閱先賢、長知識」。 保護傳承歷史 說起太原有名的旅遊景點,大多數人都會提到雙塔寺,也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祚寺。
  • 2018:回故鄉之崇興寺雙塔
       有資料說,目前國內的雙塔僅有8處,寺毀塔存的5處,塔寺雙存的僅有3處,崇興寺雙塔是其中之一。稱其為千裡挑一,也不算誇張了。    大凡名勝古蹟,都有與之相伴的民間傳說,崇興寺雙塔也是如此,有一個傳播不算廣泛的民間傳說。
  • 上大下小的雙塔山,至今無人敢爬上去,為何峰頂卻有兩座古塔?
    講的便是獨秀山的壯麗獨特之美。其實中國地大物博,各大名勝古蹟、奇峰險石,不計其數。在我國的河北省,便有一座奇山,名叫雙塔山。名字雖然平平無奇,但是這座位於承德市雙灤區的奇山卻並毫不普通,是承德十大風景名勝之一。雙塔山顧名思義,肯定是兩座山頭。這兩座山外形奇特,兩根巨大的巖柱拔地而起,由細而粗,仿佛倒立的寶塔。山峰陡峭,無處可攀緣,看起來似乎重心不穩,隨時可能倒下。
  • 桂林山水最出名,日月雙塔也不錯
    桂林01桂林桂林的山山水水,一直都非常吸引各地的遊客。而是,其他很多城市在發現一些景色比較好的景區時,會給這些景區起名為「小桂林」。這就是桂林最佳的榮譽。桂林的山水,是讓遊客沉醉的。來到這裡用流連忘返這個詞,都形容不出遊客們那種敬佩的心情。桂林的山水,仿佛是出自某位「神仙」的畫卷中。
  • 延平西東雙塔
    東塔與夾江相向建於九峰山的西塔遙遙相對,是為「雙塔」。閩地多塔,凡縣均有,多建於縣城溪河邊的山上,或為舟楫路人航標,或為鎮河妖壓湍流,多建於明清年代。稍早的松溪「奎光塔」,位於松谿縣城西虎頭,建於宋鹹淳年間(1265——1274年),為七層六角磚石塔。邵武「聚奎塔」位於和平鎮東南天符山,建於明末,為五層六角磚木石結構,塔名「聚奎塔」三字由時任縣令袁崇煥題寫。
  • 它是泰國最高的山,瀑布、雙塔,都非常壯觀,令人流連忘返!
    雖然在國內也有一些國家公園有類似的景色,但是依然覺得這裡很美,有很多熱帶植被,還有cloudy rainforest, 根據這裡的介紹全世界只有3%的雲霧林,雲霧林是熱帶雨林的一種,泛指海拔較高的山地生長的原始熱帶雨林因他農山是泰國最負盛名的國家公園,位於因他農山上,因他農山最高峰海拔2565米,是泰國最高的山。
  • 【桂林日月雙塔】盛世雙塔似日月,僧面傳佛守千年!
    作為桂林本地人,閒逛兩江四湖是每天休閒散步的必到之處,而其中欣賞「日月雙塔」,感受雙塔的絕美景色日月雙塔位於桂林市的榕杉湖景區,這裡正好是桂林市的中軸線,在2001年,桂『林市政府廣泛地徵求民意決定復原日月雙塔,恢復唐代時期的古蹟建築,為桂林市增添更多富有文化氣息的人文古蹟。經過近兩年的重建和修葺,宛如湖邊雙子的日月雙塔又重新展現在世人的眼前,唐朝時期的古建築的風貌也終於在世上重現。
  • 山西省資訊|太原市雙塔「變身」桂林雙塔,前面多了湖泊,旅客提出質疑
    山西省的朋友們,一起來看下最近身邊發生了什麼新鮮事兒~~1、太原市雙塔「變身」桂林雙塔,前面多了湖泊,旅客提出質疑太原將要舉辦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的事情對於所有的山西人來說可以說都是一件好事,相信很多在太原生活的朋友都能感受到太原的變化,不管是從城市形象還是從其他方面,
  • 中國雙塔之最,山西太原的地標建築雙塔寺,晉陽奇觀雙塔耀龍城
    一是坐南向北,與一般的寺廟正好相反;二是磚結構建築極富特色,殿宇不用一釘一木,是明代典型的無梁式建築;三是雙塔對峙景觀,其餘地方少有;四是始於明代的牡丹種植,是一處牡丹觀賞勝地。
  • 承德兩日遊之雙塔山景區:絕世山頂上,那兩座千年古塔的絕代風情
    雙塔山號稱「山奇、林奇、石奇、塔奇、洞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攢成的神奇的自然景觀。1300多年以前,契丹人在雙塔峰山頂建造的兩座古塔,更是給整個景區增添了神秘而迷人的色彩。今天,我們就慕名而來,領略這兩座聳立在山頂,歷千年而挺拔如初的古塔,那絕世的身姿與風情。
  • 神秘雙塔究竟為何人所造?千古未解之謎
    雙塔山位於舉世聞名的河北省承德避暑山莊西南十公裡處,總面積3000公頃,風景優美,是承德市最大的自然風景遊覽區,河北省3A級旅遊景區。兩顆巨大巖柱南北排開,比肩而立,狀似寶塔,峰頂各有一座磚塔,故名雙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