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唐代張固在《獨秀山》詩中云:「會得乾坤融結意,擎天一柱在南州。」講的便是獨秀山的壯麗獨特之美。其實中國地大物博,各大名勝古蹟、奇峰險石,不計其數。在我國的河北省,便有一座奇山,名叫雙塔山。名字雖然平平無奇,但是這座位於承德市雙灤區的奇山卻並毫不普通,是承德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雙塔山顧名思義,肯定是兩座山頭。這兩座山外形奇特,兩根巨大的巖柱拔地而起,由細而粗,仿佛倒立的寶塔。山峰陡峭,無處可攀緣,看起來似乎重心不穩,隨時可能倒下。事實上也確實也很多遊客在仰望此山之時,常常會心生惶恐,生怕這兩座山峰會突然間倒下,將山下的人群掩埋。
01
《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憂鬼神。」雙塔山如此險峻雄奇,當真是鬼斧神工的傑作。如此險峻的山崖,讓攀巖高手也無從攀登,只能「以手撫膺坐長嘆」。
經過測量,人們發現這兩座山中,北峰高約40餘米,南峰與其相差不大,但整體北峰比南峰略大。而矗立於這兩座山峰之上的兩座古塔更是令人咋舌不已。這兩座古塔年代久遠,由於年久失修都已殘破不堪。但從肉眼也能看出,這兩座塔都是用青磚砌成,還殘存有少部分木結構,有風鈴懸掛於塔簷。北邊山峰上的古塔呈圓錐形,現存建築高度約兩米;南邊山峰上的古塔保存相對完整,高約5.2米,下部還有一個大概約為1.5米的塔門。
其實,在清代的《欽定熱河志》、《承德府志》等書上有過關於雙塔山的記載,但是都只提及了雙塔山奇特的外形以及雙塔的存在,至於雙塔為何人所建卻並未提及。在其他的史料中,也未能找到關於雙塔的建造者的記錄。
直到1966年,一塊殘石佛像在雙塔山附近被找到。而學者們也在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中找到了這塊佛像的來歷:「距雙峰裡許,有關帝廟住持僧悟真云:『乾隆壬寅,一夜大雷雨,雙塔峰墜下一石佛,今尚供廟中,然僅粗石一片,其一面略似佛形而已。』」講的便是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的某一天夜晚,這塊佛像從雙塔峰墜下,當天晚上大雨傾盆,電閃雷鳴,這塊石佛從峰頂墜落之後,被附近的關帝廟住持悟真收藏,並供奉於廟中。
抗日戰爭期間,這座小小的關帝廟因為被毀,原本關帝廟的地址修建了雙塔山發電站。從雙塔山峰上掉下來的石佛,則被另外一座小廟的和尚收藏供奉。而這座小廟之後也被毀壞。直到幾年以後,也就是1966年,承德博物館的館長在小廟旁找到了這塊被砸碎的佛像。 從這塊佛像的建造特徵可以判斷出,它是遼代早期的文物。由此可以基本判定,這兩座古塔的修建年代是千年之前的遼代。
02
1976年唐山大地震,承德地區也被波及,從雙塔山的峰頂上又掉落下幾塊青磚。這幾塊青磚形狀不一,有長方形有正方形。通過對尺寸以及青磚背面的溝紋研究,學者可以確定這是典型的遼代磚。至此,雙峰山上的古塔始建於遼代已經可以被確認。
生活於遼代的契丹人,要在這種山峰上修建塔廟無疑是非常艱難的事,說是勞民傷財也不為過,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學者們認為這應該是遼人修建的墓塔。
在契丹人的文化中,他們崇拜高山,認為人死之後應該回歸於高山。契丹人的一些皇陵和祖廟就修建於高山之上,這種思想意識和南方的「懸棺」有著相似之處。契丹人建國之前的喪葬習俗迥異於漢人,他們有一種名為「樹葬」的風俗,是將死者「置於山樹上,經三年後,乃收其骨而焚之」。所以在這處陡峭的山峰上修建墓塔,對於其他人而言也不足為奇。
03
《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一個關於乾隆皇帝與雙塔山的傳聞。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的時候聽說雙塔山上有靈芝,便令人建造木梯親自攀登上了雙塔山。而在書中記載,乾隆於山頂上看見了有人生活的痕跡,卻不見人。《閱微草堂筆記》是一本志怪小說,所以記錄於其上的傳聞,是否確有其事也值得存疑。
民間傳說,雙塔山所在區域原來是一片汪洋大海,而這兩座山峰本是露出海面的孤島,人們是通過坐船到達島上而修建的雙塔。這種說法明顯也只能是傳說,承德地區是汪洋大海的時間恐怕要追溯到億萬年之前。
還有一種說法是雙塔山原本是一道石牆,在上面修築了墓塔以及其他建築,由於地震石牆的大部分都崩塌了,正巧只留下了這兩根巨大的石柱。不過這種說法也不足信。關於雙塔的修建方法,目前並無定論。契丹人修建雙塔,最有可能採用的方法是以兩座石峰互為支點,然後架設木梯盤旋而上,以此作為通道運輸修建材料,但這一說法也還未得到證實。
結語
對於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文物或者古建築,要想知道其來歷,通常要大費周折。其需要的不僅是研究,還需要好運氣。就像雙塔山峰上落下的佛像殘片和青石磚一樣,考古工作也是個需要禁得起等待和寂寞的工作呀。
參考資料:
《獨秀山》
《莊子·達生》
《閱微草堂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