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作為人類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持續而漫長的演進史。設計在中華民族的文明傳統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這些歷史上的典故反映出中國歷代社會都非常強調造物文明對於提升文化自覺、治理人文環境的重要作用,視設計為拓展人類創造智慧的重要資源。遠古文明中人們以「生活圈」設計的方式解決生存與生活的基本需要,地穴、火塘、爐灶、窯場、墓地······這些早期的建築及工藝形式支撐著先民們簡單但並不單調的生活,彩陶工藝中還創造了生動的情感表達方式;三代時達到高峰的青銅文明記載了那個充滿神秘圖像的時代,戰國漆器、秦磚漢瓦中保存了大量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在城市營造及造器工藝領域都有精湛多彩的應用;兩漢之際宮廷設置專司考工職責的機構,掌管百工諸事;從隋唐到兩宋,中國織繡、陶瓷等眾多工藝爐火純青,創造了中國工藝審美的至高境界;明清以降,器物文明進一步與意識形態相融合,形成絢麗多彩的輝煌傳統;陶瓷、金屬、玉石、髹漆、木工、皮革、染織、刺繡等領域,都先後形成堪稱彪炳史冊的座座高峰,造就了集實用與審美一體的、多民族的工藝傳統與設計傳統。西方文明中同樣擁有悠久的設計歷史,傳世的設計作品構成人類文明的重要見證。
從非洲大陸到地中海沿岸,燦爛的古代工藝是全人類的驕傲與歷史的基石。15世紀以來的歐洲文藝復興推動以人為主要價值的設計漸成主流,在以視覺方式的思維與表達豐富著人類感覺與體驗方式的同時,開啟現代科技文明之先河,也為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的現代進程鳴響號角。19世紀以來,在設計領域湧現了如威廉·莫裡斯(William Morris, 1834-1896)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拉茲洛·莫霍裡-納吉(Laszlo Moholy-Nagy,1895-1946) 以及約翰·拉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 等一批貢獻卓著的設計大師和設計理論家。
20 世紀以來,推至建造、工程、圖像與信息領域的西方現代設計以廣泛的社會服務全面發展,形成了設計自身的學科——設計學。設計學以設計為對象,研究設計的發生、發展、應用與傳播,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集中多種學問智慧,集創新、研究與教育為一體的交叉學科。
經過近一個世紀的發展,在實踐中生長起來的設計學科不僅構成了與現代高等教育相銜接的學科體系,而且獲得眾多人文社會學科的高度關注,現代設計價值及方法論研究成為20世紀中後期人文學術思想及方法論研究中的一門顯學。在設計學領域,出現了尼古拉斯 佩夫斯納(Nikolaus Pevsner, 1902-1983) 、維克多 帕帕奈克(Victo Papanek,1927-1998) 這樣一批深具影響的設計學者。
現代設計教育開始於1919年建立的德國包浩斯學校(Bauhaus,1919/4/1-1933/7) , 通常也被視為現代教育中的設計學科開始規建的標誌。包浩斯雖然只是一所中專學校,但創始人將其視為一門重要的專門學科而進行系統的、全專業的規劃、組織並實施教學。其系統性表現在教學的過程上,確立了迄今為止世界多數設計學校都繼續沿用的設計教學「基礎課十專業課」模式。包浩斯規劃的專業教學時間為三年半,學生進校後要進行半年的基礎課訓練,然後進入各個專業工作室進行學習。在「全專業」方面,包浩斯按照當時的社會需求進行了專業分類,將專業課程分為紡織、陶瓷、金工、玻璃、雕塑、印刷等六大科目,並根據各科目的創作特點分別組織教學。
在設計理論方面,包浩斯提出了三個基本觀點: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的法則來進行。在教學方法上,包浩斯採用了獨特的「雙軌制」教學體系,每個學生都要接受由一名藝術教師與一名工藝教師聯合指導的專業教學,以此彌補辦學初期藝術家缺乏工藝知識、工藝家缺乏藝術修養的不足;但在1925年首批包浩斯畢業生畢業,留下一批優秀畢業生任教,該難題基本解決之後,「雙軌制」教學逐漸取消。包浩斯的理念和實踐強調集體工作方式,強調標準,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工作方法和藝術表現的結合,將設計教育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為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32年,包浩斯學校被德國納粹強行取締之後,隨著包浩斯優秀師資及學生流散世界各地,包浩斯的工作方式及教學理念也逐漸擴散至世界各國:包浩斯優秀教師莫霍裡-納吉1937年在美國創建了「新包浩斯」,後與伊利諾伊理工學院合併,現在為世界著名的伊利諾伊大字設計學院,1953年,在德國烏爾姆市,由包浩斯優秀的平面設計師馬克斯·比爾等人秉承包浩斯理念,創建了烏爾姆學院,雖然學校只辦了15年,但烏爾姆的設計教學進一步發揚光大了包浩斯以科學精神與理性方法促進設計發展的辦學理念,為現代設計的深入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從洋務運動到五四運動時期,現代設計觀念開始在中國傳播。我國最早的設計教育約始於1864年創立的上海土山灣。19 世紀中期,隨著清政府向西方國家打開大門,首先從教會活動開始,西方工業技術及文化逐漸進入中國;1868年土山灣孤兒院首開手工繪製課,開始了現代意義上的「美術與手工」教學;20 世紀初,中國派赴海外留學的留學生逐漸將西方圖案和工藝美術教學的理念、方法帶回國內,開始了國內最早的圖案教學,也就是後來的設計教育前身。最早開創這項事業的人包括:李瑞清(1867-1920) 、鄭錦(1883-1959) 、陳之佛(1896- 1962) 、龐薰琴(1906-1985) 、雷圭元、鄭可、李有行、祝大年、沈福文等,他們將從西方和日本帶回的現代設計教育思想傳播到中國,是我國設計教育的先驅。在他們的影響下,20世紀二三十年代,我國建立起一批推行圖案和工藝美術教學的美術專門學校,如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1922年)、上海美專、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藝專、杭州藝專等,這些學校所提出的「藝術與技術結合」的思想間接地來自於包浩斯設計教育的影響。
20世紀50年代,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之後,各地美術院校逐步開設工藝美術(設計)專業,在這些院校和教師的推動下,作為美術學的一個分支的「應用美術」或「實用美術」概念得以在中國大陸傳播。包含「裝幀藝術設計」和「染織美術設計」等專業方向的「裝潢」專業和包括室內裝飾設計方向、室內環境設計方向的「裝飾」藝術專業被確立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本科專業,並在很長時間內成為中國工藝美術教育的主要專業內涵。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共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學科專業調整,修訂專業目錄和進行專業整頓,這一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設計學科的專業面。1998年,教育部在制定高校專業新目錄時正式提出「藝術設計」這個專業,把以前的環境藝術設計、染織藝術設計、陶瓷藝術設計、裝潢藝術設計、裝飾藝術設計、室內與家具設計等專業合併,統稱為「藝術設計」專業。自此,「設計」概念被正式引入學科之中,實現了「工藝美術」到「設計」的轉換。然而在教學實踐上,真正能夠將「設計」作為一門交叉性學科進行教學的院校在中國仍是風毛麟角,業內對於「設計」的內涵仍然尚未清晰。這一時期,我國經歷了設計教育第一次從無到有的發展高潮,設計教育有了長足的進步,設計專業招生量逐年提高。
進入21世紀的設計學呈現出一種新的活躍姿態。整個20世紀及其之前的設計學以西方設計學學科為中心和唯一標準的格局日益被多元化和在地化發展的新趨勢所取代,發展中國家與新興經濟體國家蓬勃興起的新設計觀念與設計教育呈現出積極創新的態勢,使得全球設計學科發展更趨多樣;同時設計活動與設計教育對地域社會的介人,追求設計民主和均衡化發展的潮流也日益明顯,這些都為我國設計學學科及設計教育在國民經濟與文化實力整體增強態勢中的提升與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機遇。在「自主創新」國家戰略的帶動下,設計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產業力量,視覺傳達設計、媒體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室內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建築設計等領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
201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發布了《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2011年)》, 設計學成為獨立的一級學科,而且此前與「設計」相聯繫的「藝術」二字被取消。設計體現出從文科領域剝離出來的趨向。除藝術學學位以外,學習設計的學生還可以被授予工學學位。
實施設計教育的院校類型也發生重大變化,到2012年為止,近2000所開設設計學科的高等院校中,僅1. 5% (29所)為單科藝術院校,50% (900餘所)為高職院校,20%左右為理工科院校,其餘為綜合院校或獨立學院;以往以藝術院校為主的設計教育格局產生了根本變化。大量工科及其他學科資源成為學校實施學科交叉、資源整合的有利條件,但是,在現實的設計教育中,主動實現多學科交叉的設計院校仍為少數;而在藝術院校中,工科、社會學科、人文學科與藝術學科交叉的有效資源更為有限,真正實現多學科交叉發展、結合多種學科成果的設計教育,仍然任重而道遠。儘管發展過程中還存在種種困難,但總體而言近十年中我國設計教育獲得了長足的進步,我國設計高校在努力吸收國際先進經驗的同時,大力促進原有工藝設計傳統的現代轉化;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高職教育、成人教育等多種教育類型形成多層次的完整的設計教育體系,專業範圍涵蓋設計歷史與理論、環境設計、工業設計、染織與服裝設計、視覺傳達與媒體設計、信息與互動設計、手工藝設計以及設計教育等廣闊的領域,並與哲學、科學學、藝術學、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倫理學以及工程學等學科密切關聯互動。
引自:中國高等學校設計學學科教程研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