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十萬」義和團,兩個月無法攻佔?

2020-12-10 70後大叔講歷史

這是發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個真實故事,以至於現在成了一個笑話被人常常談起。十萬的數字有些浮誇,實際上直接參與攻打西方列強使館的義和團民眾只有數千人。而駐紮在列強使館的士兵也不僅僅是500人,還有近1300人的武裝人員,外國使館內可謂全員皆兵。

在力量如此懸殊之下,始終無法攻佔使館區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並不想打下使館區,不然也不會嚴格禁止清兵參與和往使館區按時送糧食和蔬菜了。

1900年6月,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做出向「萬國宣戰」的決定,原因很簡單,維新變法失敗,列強開始幹涉清朝內政,動搖了慈禧太后的統治。

正好趕上民間義和團運動興起,又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在全國,尤其是京津之地焚毀教堂,毆打、甚至殺死傳教士行動。

慈禧太后最開始的想法,也就是借這些「拳民」嚇嚇外國人的意思,目的是讓列強知道,看看吧,清朝現在的統治還是民心所向的。

於是在6月20日,甘軍董福祥率部執行了這一任務,他們負責開槍打炮,但最主要的進攻力量還是數千「英勇無畏」的義和團民眾。

戰鬥一共持續了50多天,期間最奇葩的一幕出現了,慈禧太后的親信、主和派軍機大臣榮祿密令甘軍「不可力攻」,董福祥接到指示後,只能命令士卒胡亂開炮放槍。

在義和團發起衝鋒的關鍵時刻,竟然命令對義和團民眾開火,致使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失利。就在戰鬥的後半階段,清廷下令對使館區「明攻暗保」,並把打出真火,開始自願發起助攻清軍將領實施調離。

眼看外國人彈盡糧絕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榮祿派人送去了瓜果、蔬菜、麵粉、雞蛋、肉類等生活物資,並捎信慰問使館內的外國人。

為何會出現這種滑天下之大稽的現象呢?從慈禧太后出逃期間的解釋得出答案:

「我本來就不想與洋人打破臉皮的,只是前段時間洋人欺負得我們太狠了,就咽不下這口氣……火氣一過,我也就處處留有餘地。若是真正由著他們(甘軍和義和團)鬧,區區一個使館區哪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一國戰爭,賭上國運,只為爭口氣,這就是掌握帝國命脈的最高統治者的決斷,是否太過兒戲了?在這裡不否認慈禧有玩弄權術的本事,但在治理國家和外交上的能力讓人不敢恭維,只能成為西方列強的笑話。

相關焦點

  • 只有500洋人士兵防守的東交民巷,為何數萬義和團65天打不下來?
    在北京的各國外交官起初認為這把火燒不到他們頭上,畢竟他們是外交人員,按照國際慣例,應該受到保護,可是清政府只是口頭保護,實際上放縱拳民,根本就沒有打算保護,心說就是衝著你們來的,不僅如此,外地借調來的清軍甚至也參與了義和團的行動。這樣一來,位於使館區的東交民巷也成為義和團活動最猖狂的地方。
  • 500洋人士兵防守東交民巷,數萬清軍拳民圍攻65天,死活攻不進去
    這樣一來,位於使館區的東交民巷也成為義和團活動最猖狂的地方。  清政府的總理衙門官員對西方外交官說,我們也不能保護你們的安全,要不你們自己想辦法吧。於是在1900年5月底,按照與清政府達成的約定,西方各國自己的警衛趕來北京,進駐東交民巷,保護使館區和西什庫教堂。
  • 「十萬天兵滅洋夷」:攻打東交民巷始末
    隨即,義和團打出「扶清滅洋」的旗號(在此之前,義和團並沒有打出這個旗號),在京城各處開壇做法,妖言惑眾,蠱惑人心。 太后旋即命令董福祥率武衛中軍攻打東交民巷,拳民數萬人隨即加入其中,聲稱以十萬天兵滅洋夷。
  • 《新世界》鐵林為何說發達了就帶關寶慧住東交民巷?歷史上的東交民...
    《新世界》鐵林為何說發達了就帶關寶慧住東交民巷?歷史上的東交民巷太高端 熱播劇《新世界》臨近大結局,金海死了、徐允諾死了。刀美蘭與大纓子相依為命,田丹與徐天都在找鐵林,而鐵林則在坐上少將位置後,帶著關寶慧逃離了。解放軍已經入城了,很多人都在找鐵林。
  • 《新世界》鐵林為何說發達了就帶關寶慧住東交民巷?很高端的地方
    《新世界》鐵林為何說發達了就帶關寶慧住東交民巷?歷史上的東交民巷太高端熱播劇《新世界》臨近大結局,金海死了、徐允諾死了。刀美蘭與大纓子相依為命,田丹與徐天都在找鐵林,而鐵林則在坐上少將位置後,帶著關寶慧逃離了。
  • 行走北京—東交民巷
    元朝時候,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字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的漕運米糧進京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咽喉要地,所以稱江米巷。明朝時修建棋盤界,將原來的江米巷截成為東江米巷和西江米巷。並在東江米巷設六部中的禮部以及鴻臚寺和會館接待來自安南、朝鮮、蒙古、朝鮮四個藩屬國的使節。
  • 北京東交民巷之旅:初次來到這裡的人們的無不被它吸引
    下面就讓我帶你走過這條在 中國 近代史上留下無數榮辱興衰的胡同——東交民巷。東交民巷元朝時,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
  • 北京東交民巷之旅:初次來到這裡的人們的無不被它吸引
    下面就讓我帶你走過這條在 中國 近代史上留下無數榮辱興衰的胡同——東交民巷。東交民巷元朝時,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連在一起的一條胡同,名叫「江米巷」。由於當時這條胡同有元代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因而得名江米巷。
  • 明清時期「五府六院」所在的東交民巷,後來為何成為外國兵營駐地
    位於北京東城區的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1552米,堪稱老北京最長的胡同。元朝時,這裡設有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並得名江米巷。至明代,江米巷被分為東西兩條,即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
  • 明清時期「五府六院」所在的東交民巷,後來為何成為外國兵營駐地
    位於北京東城區的東交民巷,西起天安門廣場東路,東至崇文門內大街,全長1552米,堪稱老北京最長的胡同。元朝時,這裡設有控制漕運米糧進京的稅務所和海關,因而成為南糧北運的咽喉要地,並得名江米巷。至明代,江米巷被分為東西兩條,即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
  • 東交民巷,北京城的一座「孤島」
    正文北京作為現代意義的對外交往中心,起點在東交民巷,時間是1860年。東交民巷在元代原名江米巷,是南糧北運的交通要地,因而得名。彼時,商賈雲集,交易頻仍,連海關也設置於此。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京,重新規劃北京城,都城規模向南擴展,劃入內城。
  • 1900年老照片:清軍和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56天打不下來
    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清軍和義和團曾對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進行了56天的圍攻。在此期間,美國牧師C.A. Killie躲藏在使館區內,他用照相機拍攝了一批照片,再現了使館區內人員與清軍和義和團作戰的經過。
  • 1900年老照片:清軍和義和團圍攻東交民巷,56天打不下來
    1900年「庚子事變」期間,清軍和義和團曾對北京東交民巷使館區進行了56天的圍攻。在此期間,美國牧師C.A. Killie躲藏在使館區內,他用照相機拍攝了一批照片,再現了使館區內人員與清軍和義和團作戰的經過。
  • 北京東交民巷裡的日本使館
    從這座大門向南,走到東交民巷與正義路的交叉路口後向東,來到位於東交民巷北側的法國郵局舊址,在法國郵局西側與之緊鄰,有一座不易被人察覺的殘存的大門門房,此處舊時曾經存在一座巍峨的大門,它擁有比日本使館新館大門更為久遠的歷史
  • 東城區胡同裡的那些老洋房——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的由來東交民巷緣起於元代,那時,江南的糯米通過京杭大運河運抵這裡卸放,因北方人習慣稱南方的糯米為江米,故這裡便取名江米巷。明永樂年間,朝廷拓展北京南城,將江米巷劃入內城。庚子事變後東交民巷舊照圖片來源:北京仿古直至籤訂《辛丑條約》,將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使館區內各國可派兵駐守,一切事物由各國自行處理,清政府一概不能過問,這裡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 「前浪」「後浪」鏡頭裡的東交民巷
    點擊上方「徐徐道來話北京」,我們天天和您悶得兒蜜!
  • 東交民巷舊事
    所以東交民巷原有外國人佔有的舊址,由不同的政府機構接管,這是新中國建立後東交民巷居民第一個變革時期,即外國人逐漸遷出,新政權機構遷入,穩定了近十年。「文革」開始後東交民巷居民開始第二次變化,這次變化反映出了典型的「文革」動蕩的時代特徵。這裡沒有中學和大學,只有一所小學,即東交民巷小學。
  • 北京東交民巷
    東交民巷在近代,東交民巷曾是著名使館區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英、法、美、俄、日、德、比、西、意、奧、荷等國先後在東交民巷設立使館,繼而形成了集使館、教堂、銀行、郵局、醫院、官邸、俱樂部於一體的歐式風格街區。
  • 東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最初並非東西貫通,西交民巷明初還有河水
    東交民巷對於北京人來說可謂家喻戶曉。人們習慣上將它和西交民巷聯繫在一起。它們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抵北新華街,東西縱貫3公裡有餘。這是一條充滿傳奇色彩的古老街巷,它的發展演變自然吸引著歷代學者的關注與研究。目前,有關它最初形成的時間、名稱來源眾說紛紜。
  • 北京東交民巷地址在哪裡?北京東交民巷歷史故事
    東交民巷作為北京城最長的一條胡同,是這座古城不可缺失的部分。  60年代後,隨著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總工會、公安部等國家機關單位進駐東交民巷,昔日的「使館區」退出了歷史舞臺,唯有街巷中的特色建築,作為歷史變遷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被保護下來並沿用至今。今日的東交民巷新老建築交錯而立,深居首都中心地帶,它依然幽靜而肅穆,作為北京城著名的符號和標誌,東交民巷向人們述說著百年過往,等待著人們來觸碰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