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清朝晚期的一個真實故事,以至於現在成了一個笑話被人常常談起。十萬的數字有些浮誇,實際上直接參與攻打西方列強使館的義和團民眾只有數千人。而駐紮在列強使館的士兵也不僅僅是500人,還有近1300人的武裝人員,外國使館內可謂全員皆兵。
在力量如此懸殊之下,始終無法攻佔使館區的最主要原因是清政府並不想打下使館區,不然也不會嚴格禁止清兵參與和往使館區按時送糧食和蔬菜了。
1900年6月,大清王朝真正的掌權者慈禧太后做出向「萬國宣戰」的決定,原因很簡單,維新變法失敗,列強開始幹涉清朝內政,動搖了慈禧太后的統治。
正好趕上民間義和團運動興起,又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在全國,尤其是京津之地焚毀教堂,毆打、甚至殺死傳教士行動。
慈禧太后最開始的想法,也就是借這些「拳民」嚇嚇外國人的意思,目的是讓列強知道,看看吧,清朝現在的統治還是民心所向的。
於是在6月20日,甘軍董福祥率部執行了這一任務,他們負責開槍打炮,但最主要的進攻力量還是數千「英勇無畏」的義和團民眾。
戰鬥一共持續了50多天,期間最奇葩的一幕出現了,慈禧太后的親信、主和派軍機大臣榮祿密令甘軍「不可力攻」,董福祥接到指示後,只能命令士卒胡亂開炮放槍。
在義和團發起衝鋒的關鍵時刻,竟然命令對義和團民眾開火,致使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失利。就在戰鬥的後半階段,清廷下令對使館區「明攻暗保」,並把打出真火,開始自願發起助攻清軍將領實施調離。
眼看外國人彈盡糧絕快支撐不下去的時候,榮祿派人送去了瓜果、蔬菜、麵粉、雞蛋、肉類等生活物資,並捎信慰問使館內的外國人。
為何會出現這種滑天下之大稽的現象呢?從慈禧太后出逃期間的解釋得出答案:
「我本來就不想與洋人打破臉皮的,只是前段時間洋人欺負得我們太狠了,就咽不下這口氣……火氣一過,我也就處處留有餘地。若是真正由著他們(甘軍和義和團)鬧,區區一個使館區哪有打不下來的道理?」
一國戰爭,賭上國運,只為爭口氣,這就是掌握帝國命脈的最高統治者的決斷,是否太過兒戲了?在這裡不否認慈禧有玩弄權術的本事,但在治理國家和外交上的能力讓人不敢恭維,只能成為西方列強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