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樓別墅鱗次櫛比、阡陌縱橫樹木蔥蘢、沃土良田花香果實……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鹽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探索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著力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的新舉措,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鹽阜大地濃墨重彩地鋪展。
新農業,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產業化。
「2000年公司成立以來,應時而動進行三次轉型升級。政府先後給了3次財政補助、3次財政貼息,對公司向新零售新餐飲轉型幫助很大。」江蘇寧富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寧富食品是阜寧肉聯廠改制後成立的股份制企業,如今也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主要從事畜禽加工及肉製品深加工…… 2001年以來,鹽城市農業綜合開發持續發力,共扶持東臺民星繭絲綢、阜寧恆河油脂、建湖方圓禽業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立項444個,總投資13.4億元,其中財政資金6.24億元。一大批「農」字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成長為地方產業龍頭,有力地促進主導產業的形成。
近幾年來,中國鬱金香第一花海——大豐「荷蘭花海」吸引了「聞香而來」的四海遊客,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誰能想到,這片美麗的花海是在鹽鹼地上生長起來的。
2012年,鹽城市大豐區新豐鎮深度挖掘民國村鎮規劃第一鎮的歷史底蘊,同時結合新豐鎮氣候與土壤環境皆適宜鬱金香生長的有利條件,傾力打造荷蘭花海。如今,荷蘭花海已形成種植鬱金香300多個品種、3000多萬株的規模,成為國內種植鬱金香面積最大、種類最全、形態最美、業態最全的鬱金香第一花海。先後吸納當地100多名富餘勞動力成功就業,年接待遊客超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超2億元,每年花海僅培育花卉就增收800多萬元。同時,花海帶動周邊8個村農民致富,戶均增收6000元,花海所在的新豐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2萬元。
從單一產業到一二三產融合,農業有了更加豐富的形態,農民的錢袋子鼓得更厚實。近幾年,休閒農業、創意農業、網際網路+農業、生態農業等新業態新產業在鹽城興起,發展迅猛,特別是農村電子商務和休閒觀光農業,更是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發展,激活了鄉村發展新動能。
創意休閒農業發展速度全省領先。鹽城休閒觀光農業景點總數達553個,大豐、鹽都、東臺獲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區)稱號,數量全省第二,其中大豐、鹽都躋身綜合發展實力前50強;建有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園區)18家;荷蘭花海入選農業部18個精品案例。
農產品電子商務異軍突起。鹽城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店」模式,農產品網上銷售比例得到提升,苗木電商專業鎮、火雞電商專業村、大閘蟹電商專業村、菊花電商專業村等一批「淘寶鎮」和「淘寶村」應運而生。全市建成各類電商平臺和網店1.36萬家、省級農業電子商務示範縣1個、省級農村電子商務示範鎮14個、示範村31個。全市農業電商銷售額每年均以20%以上高速增長,2018年全市農產品網上銷售額突破140億元。
新農人,秀美田園再燃新希望
「過去,我們把濱海坎北的大白菜拉去上海賣時,一斤不到一毛錢。」30多年前,濱海縣農民孫永紅、孫永琪兄弟把老家濱海的農副產品銷售到大上海,品種少、利潤小。如今,兄弟倆在上海成立紅琪果蔬園藝有限公司,直供配送100多家五星級酒店,產銷網絡覆蓋上海、北京、大連等20多個一線城市,年銷售額超億元。而在濱海縣蔡橋鎮,永琪蔬菜產業專業合作社規模近千畝,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經營模式,成為濱海四青蔬菜外銷主窗口。
改革開放40年,農業生產發生巨大變化,農民從傳統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產方式中走出來,不再困守土地,他們解放思想,創新思維,用活資源,將熟悉的鄉村打造成充滿更多希望的秀美田園。
在阜寧國家農業公園,陶健創辦的七彩玫瑰園是江蘇最大的盆栽玫瑰基地,30多種歐洲進口玫瑰在先進的溫室大棚內濃情綻放,芬芳襲人。「大學畢業後,我在一家花卉跨國公司工作,去年決定返鄉創業。」35歲的陶健看好農業公園的基礎設施,按歐洲標準設計打造玫瑰園,水肥系統均從歐洲進口。如今,這裡的玫瑰供應全國各地,年產值超1500萬元。
新農人創業,不僅自己致富,還給農民做示範。在與阜寧國家公園相距不遠的春華秋實現代農業示範園,姜官俊正忙著育苗,100多名工人在大棚內揮汗如雨。在這座年產值600多萬元的大棚裡,每年有2000多萬株作物苗被運出去。阜寧的種植大戶以及外縣很多客戶都從這裡拿苗。土裡掘金,像姜官俊這樣的新農人正如一把種子,孕育著新農村的新希望。
振興鄉村需要不斷探索新辦法、新途徑,而隨著農村新業態的出現,土地給了年輕一代無限的發展空間,也讓更多年輕人留鄉創業,帶富鄉鄰。
走進建湖縣恆濟鎮建河村,總能看到停靠在村中心路上的申通、圓通等快遞運輸車排成長隊,它們正等著將村裡生產的玻璃製品運到全國各地,甚至出口國外。村黨總支書記俞進雷介紹,建河村擁有玻璃製品加工點66家,其中通過電商銷售43家。這些加工點吸引500多人就業,佔全村總人口三分之一。靠加工玻璃製品,許多年輕人選擇留下來創業,一對夫婦年純收入30多萬元不是難事。去年,建河村電商銷售超2億元。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新時代,新農村需要新農人。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骨幹農民為對象,鹽城培育出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農人,他們紮根本土,帶頭創業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著農民銷,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全方位支撐。
新農村,宜居宜業舊貌換新顏
曾經,陰暗潮溼的舊房屋、坑坑窪窪的泥路是鹽城農村「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如今新穎別致的小樓、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農村舊貌換新顏,正成為令人嚮往的美麗宜居新家園。改革開放40年,鹽城加快補短板、強弱項,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鄉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我們一家三口以前住的是三間舊瓦房,30多年風雨侵蝕,牆壁開裂、屋頂漏雨、四處灌風。」在阜寧縣溝墩鎮條崗村,走進村民王紅霞所住的臨城新村康居示範點的新家,暖意融融。「現在的房子結實敞亮,樓上樓下兩層共120平方米,6間房,用老房子的宅基地置換才花5萬元。」
農村集中居住點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標誌性工程。進入新時代,農民群眾對居住條件的需求正在從生存型向舒適型轉變。鹽城市委市政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尊重群眾意願,堅持不懈推進農民集中居住,不斷提升農民的住房條件、人居環境、公共服務和文明程度,讓農民群眾過上與時代同步的現代城鎮生活,實現「安居、康居、樂居」。
不僅農民住房條件改善,農村面貌也有了徹底改觀。沿204國道往濱海方向,阜寧縣阜城街道3萬畝「十裡風光帶」田園景區正呼之欲出。待建成後,這裡將完全展現傳統農業特色和原生態自然農村風貌。
「風光帶打造四季分明的田園風光,一宿三餐24小時遊玩周長,讓遊客體驗原汁原味的農村田園生活。」阜寧縣阜城街道負責人介紹,按照總體規劃和要求,十裡風光帶主攻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底色,依託「十景一線一溼地」和「六橋兩門兩棵樹」景點工程,繪就鄉村振興之美。
一個農業基地就是一個旅遊景點,一座鄉村民居就是一道懷舊風景,一道農家土菜就是一份童年回憶。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鹽城大力治理、提升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努力讓好生態變成「金山銀山」。
10月11日,鹽城市對獲得第三屆「鹽城最美鄉村」稱號的10個村進行集中授牌。至此,鹽城市已建成「鹽城最美鄉村」31個,江蘇省最美鄉村7個,鹽都區仰徐村和楊侍村、大豐區恆北村、東臺市臨塔村等4個村入選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大豐、鹽都、東臺均創成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大豐、鹽都雙雙躋身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前50強,鹽城省級以上休閒農業示範點創建數量全省第一。
鄉村振興,激蕩一池春水。振興鄉村,田野播撒希望。 記者 卞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