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悲欣往復,汪曾祺在前面等你

2020-12-11 北青網
紀念館院內汪曾祺銅像神態安然
汪朗細談父親汪曾祺
文遊臺憶念高郵兩大文學家秦觀和汪曾祺
姚維儒手繪汪曾祺故鄉文學足跡圖譜
城北小學復原汪家北京書房場景
本次同行尋訪的嘉賓、學者蘇北、李建新、楊早、王道(從右至左)
慧園寺外一片金黃麥田
汪味館中設置汪曾祺主題牆
家宴後,汪氏家族與青睞團員晤面
汪曾祺研究者姚維儒帶隊走訪汪曾祺故居和《異秉》原型店鋪
大淖邊接力朗讀汪曾祺名作《大淖記事》
蘆葦蕩中讀《受戒》
慧園寺住持智隆師父

    本報記者/王勉

    時間:5月26日至31日

    目的地:江蘇高郵汪曾祺故鄉

    人數:30人

    高郵行大事記

    5月26日

    21點33分乘坐Z29次赴高郵。

    5月27日

    9點抵達揚州站,後遊神居山、悟空寺,走訪菱塘清真寺,探尋盂城驛。下午3點半到達大運河邊的鎮國寺,四方塔巍峨壯觀,令人驚喜。在運河夕陽下結束當天行程。晚餐盡享汪味館總店美味。

    5月28日

    上午9點,參加汪味館分店開業儀式。後驅車赴汪曾祺初中母校,現名汪曾祺學校,學校書記、校長熱情接待。品嘗汪曾祺家宴,與汪曾祺親屬交流。下午到文遊臺汪曾祺紀念館,金牌講解員老項講述文遊臺過往。邀請姚維儒先生詳解東門大街汪曾祺小說背景地。

    5月29日

    乘小火車,坐擺渡船,遊清水潭溼地公園和界首蘆葦蕩景區。享河鮮大餐後,到《受戒》原型庵趙莊,那是英子和明海的世界。

    5月30日

    上午,參加汪曾祺母校城北小學少兒文學院成立儀式,後在汪味館汪朗老師與「青睞」團員座談。下午參觀高郵博物館。餐後坐車返回揚州,搭乘Z30次列車返京。

    5月31日

    早晨7點31分抵達北京站。

    5月26日晚8點,「青睞」人文尋訪團團員在北京站聚齊登上火車,次日上午9點到達揚州站,與汪曾祺的長子汪朗、在京的高郵籍作家王樹興以及超級汪迷蘇北匯合,乘坐大巴直接奔赴汪老的故鄉,開啟期待已久的高郵行。

    此次尋訪活動自報名開始就很搶手,成功報名的汪迷不斷在群裡曬出自己收藏的不同版本的汪曾祺著作,表達自己的期待之情。王樹興提前幾日到達高郵,精心安排了「汪老家鄉文學地圖遊」和「舌尖上的高郵」,更令大家興奮雀躍。

    汪家子女稱呼父親汪曾祺為「老頭」。汪朗和其父長得很像,人隨和,說話特別有趣。高郵一行他和「青睞」會員同吃同行,常常使大家恍惚,好像就是與心目中的「老頭」圍坐在一起,侃侃而談了。幾天來,這位可愛的「老頭」不斷浮現在大家眼前,他的拿手菜,他的親人,他的舊鄰;他筆下的大淖、五小、庵趙莊……觸得見吃得著,越來越清晰,親切得讓人想掉眼淚。

    神居山悟空寺,高郵最高峰

    27日,出來揚州站,坐上大巴,一邊吃著作家蘇北特意帶來的汪味館的可口包子,一邊前往此行的第一站:神居山,汪曾祺曾在作品《歲月鐘聲》裡提及這座他幼時就知曉的「神山」。到達目的地下車後,大家跟隨汪朗和夫人劉陽走在山路上,樹木蔥鬱,空氣特別好。高郵開發新區的柏乃寶一路當起了「導遊」,他講的「高普」乍一聽有點吃力,汪朗笑說,「講高普還能聽懂」,真正的高郵話「聽都聽不懂」。

    路邊依地勢開出的稻田很精巧,一小片接一小片的,吸引大家紛紛拍照。不遠處一個農婦正收拾韭菜,「好吃嗎?」「好吃的!」一問一答說笑間走過石橋,變窄的小路一直通向山裡,密林盡頭,柵欄圍住了幾大片水域,波光蕩漾。柏乃寶告訴大家,1979年在此開山取石,發掘出漢廣陵王墓,墓穴出土後整體搬到了揚州博物館,目力所及的這幾片水塘就是最初的廣陵王漢墓遺址。當時的墓址面積比馬王堆漢墓還大18倍,轟動了考古界。「我記得上次來可以下到水邊,還能坐船。」汪朗笑說,「這裡就是高郵的最高峰了。」

    一棵古樹形態瀟灑,佇立路中吸引了大家。「這棵樹已有318年。本地有個傳說,這棵古樹之上曾有蛇仙,很靈氣。筆桿子常來此處拜謁,沾了仙氣回去下筆如有神。」柏乃寶笑著說,「汪老先生也來看過。」聽聞此,同行的楊早、蘇北、李建新、王道等汪迷學者紛紛上前向古樹致意。

    再走二三裡,來到悟空寺,山間寺廟古樸清靜,人不多卻可見香火,汪朗笑言,「有廟就有人燒香。」說話間一陣猛烈的山風吹過,汪朗招呼,「別站門口看,吹著。高郵這麼大風真沒遇上過。」

    悟空寺可以說是一個人的寺廟,常年由一位名叫了義的和尚住守。了義和尚表情恬淡,說話沉穩,觀之可親,大家圍住他提了很多問題。了義今年38歲,20多歲來到悟空寺,誦經種菜,一年又一年,過得十分平靜。他告訴大家,每年三月三,揚州、高郵有幾萬人過來祭拜。

    母校內汪曾祺身影隨處可見

    28日上午來到汪曾祺曾經就讀的中學:高郵中學,大廳裡的雕像、圖片題字,汪曾祺的身影隨處可「尋見」。出乎意料的是,學校的汪曾祺陳列室裡舊物比想像中要豐富得多。汪朗兄妹把汪老舊居中的書櫃、書桌、床鋪捐給了學校,復原了八九十年代汪家北京家中的場景,這一角最為動人。「那臺收錄一體機是1984年我第一次出國,去德國時給他買的,花了900馬克。」汪朗說,「這張書桌是老頭用的時間最長的桌子,1983年搬到蒲黃榆買的,一直用到1995年。他平時就在這張書桌上寫字、畫畫、抽菸,你看,上面還有很多燙痕。上面的檯燈、筆筒都是他原來用的。那個書櫥用的年頭也長,裡面的書也是跟著一起過來的。」一張小小的單人床,上面擺放著汪曾祺當年的鋪蓋,床單、被套、枕巾有些發白,樣式看起來也有年頭了,「這張床70年代我們在甘家口住的時候就有了,家裡地方小,後來在蒲黃榆一直用,這張床他睡了幾十年。」

    一面玻璃櫃裡展示的手稿難得一見,汪朗打趣道,「老頭寫東西不留底稿,這些都是夾在書裡的手稿,運書櫃時連書一起運來的……我們要是知道還想留著呢!」校長趕緊接茬兒,「擺在這兒您就拿不走啦。」「還是擺在這兒好。」言罷,汪朗低頭看了很長時間。

    從高郵中學驅車來到一家餐館——汪味館分館,今天是開館吉日。汪朗是被邀請來剪彩的。他風趣地說:「我記著去年汪味館總館開業時我就祝興旺發達,沒想到分館開得這麼快,今天就繼續祝汪味館進一步興旺發達。」

    餐館一層大廳主牆貼滿了與汪曾祺有關的老照片,大家紛紛要求汪朗講講照片背後的故事。「我們家沒把他當回事兒,都是家裡人用傻瓜相機瞎照的。這張是我倆妹妹。那張是老頭70多歲時候,當時我40多歲了。」汪朗指著照片笑著說。

    照片裡老頭做的菜也一一被破解,「那是油條塞肉,這個湯裡的魚丸應該是外邊買的,老頭不會做魚丸。」現場還出現一個難解之謎:一隻藍色塑膠袋裡裝的是什麼?汪朗想半天也回憶不出,倒是想起來「那個破盤子被王樹興拿回去做紀念,瓷兒都磕了,卻當了寶貝」。汪朗機鋒一轉,「我們家裝修時王樹興特別有心,全都劃拉走了。」引得眾人哈哈大笑。汪朗感慨道:「照片放大了還能看出點東西,那是汾酒的蓋兒,老頭愛喝酒,他的好酒都留給客人,蘇北喝了不少。」楊早在一旁打趣補充:「蘇北不僅喝了老頭很多好酒,而且最羨慕的是汪家記憶力好的基因。」有會員問老頭生日在家怎麼過?「他自己都是按陰曆算,就是正月十五,他願意按陰曆過,好記。我們就每年全家團聚一塊過了。他家幾個人生日都特巧,他姐是七夕,他爹是九月九重陽。」汪朗邊回憶邊笑,「我們家就我做飯還學了點。開始我給他打下手,一般他也不願我幫忙。後來我就取代他了。這個下的功夫多,可能我比較饞。」

    離開汪味館,來到文遊臺裡的汪曾祺紀念館。汪朗指著陳列告訴大家,「老頭整個書房原樣搬到這裡,都是他生前用的東西。這個寫字檯用了兩年,書也是家裡原有的書。《史記》《漢書》是老頭『貪汙』的,他要寫漢武帝,好像是人文社提供的一套,最後也沒寫成。那個沙發歲數比我還大,是我姥姥去世時分割給我媽媽的家產,60年代從上海運到北京,後來一直在老頭書房裡放著。蘇北去我們家坐過好幾次。」蘇北隨之回憶了他到汪家的感受:「對這個沙發印象深,還對一個銅的芭蕉葉形狀的菸灰缸印象很深。」在紀念館汪朗不時與老頭舊物「見面」,讓人不忍打擾。汪朗說老頭:「煩的時候從不拿孩子出氣,有時他衝自己發脾氣我們還批評他,你不能這樣!」楊早頗為感慨:「為什麼汪曾祺的文字有這樣的魔力?每次你心情特別鬱悶、沮喪的時候,他的書翻兩頁,立馬就會療愈,這個很難得。我始終覺得是一個精神的源泉,你在進步,汪曾祺在前面等你。」

    汪味館裡品嘗地道「汪家菜」

    汪曾祺是真正的美食家,會吃更會做,高郵的菜品在他筆下出了名。在汪味館聽過汪朗生動的「看圖解說」,更對汪家菜充滿了期待,品嘗正宗的「汪家菜」成為此行重頭戲。

    高郵最出名的是鹹鴨蛋,汪曾祺曾撰對高郵的醃蛋讚不絕口,「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雙黃鹹蛋一上桌,顏值就先吸引一圈手機拍照。高郵鹹蛋入口細膩,又沙又軟,令人回味無窮。

    汪味八碟裡的油浸蠶豆油綠喜人,嚼起來清香滿口,不禁使人想起汪曾祺對蠶豆的描述:「我的家鄉,嫩蠶豆連內皮炒。或加一點切碎的鹹菜,尤妙。」更令人難忘的是一道涼拌馬蘭頭,與豆乾一起剁碎摞成圓柱,用筷子撮一小箸,一股奇異的菜香和著又嫩又韌的豆乾,越嚼越上癮。「馬蘭頭用開水焯過,加醬油、醋、香油涼拌……」汪曾祺幾句簡單的描述,真的像是「吃到了春天」。

    最讓人驚喜的莫過於《異秉》中的蒲包肉,「用一個三寸來長直徑寸半的蒲包,裡面襯上豆腐皮,塞滿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攔腰用一道麻繩繫緊,成一個葫蘆形。煮熟以後,倒出來,也是一個帶有蒲包印跡的葫蘆。切成片,很香。」蒲包肉剛上桌,並未引起眾人的關注,及至服務員報出菜名,眾人才恍然,如果不看裝它的蒲包,光憑想像很難理解蒲包肉妙處。

    汪味館的菜不光味道好,擺盤也精美用心。石鍋炒米燉雞蛋用木匣子端上來,裡面是一個飄著米香的砂鍋,迫不及待地盛一勺,「蛋羹裡合著米香!」「太好吃了!」這款嫩滑的炒米蛋羹被團員評為最愛。

    汪老自己發明的一道拿手絕活「塞肉回鍋油條」別具一格,特別吊人胃口,吃到嘴裡才體會到那種外脆內糯的口感。店裡把油條揣肉配著汪豆腐一起上,汪豆腐黑白分明,起了個很美的菜名叫「日月同輝」。

    一道乾貝蘿蔔頭,盡顯汪老做菜的不二法門,「粗菜細作」。小紅蘿蔔入口即化又吸收了乾貝的鮮美,不由得想起汪老請人吃飯做菜時花的小心思,「做菜看對象,要做客人沒有吃過的,才覺新鮮。」

    汪味館分館開業也是汪氏家人從各地趕來相聚的好日子,汪朗特意請汪家人和「青睞」的汪迷見見面聊聊天。汪曾祺82歲的弟弟汪曾慶最年長,他和汪曾祺的小妹妹一家一直住在舊居,義務接待了很多上門來訪的汪迷。妹夫金家渝很健談,他告訴大家,這些年他接待的汪迷來自世界各地,這讓他很感動。汪曾慶精神很好,和汪曾祺長得很像,說話也風趣,「我不會寫文章,天生會畫畫。我跟汪曾祺最像的,是會畫畫會喝酒,他回來最喜歡喝酒的。」

    汪朗的表哥趙京育特意從外地趕來,他是泰州中學的數學老師,他補充說:「表弟(汪朗)剛才開玩笑『吃老頭的稿費』,但我們更看作是汪家人一次難得的聚會。」他告訴大家,汪家的故居正被圍起來進行改造,「現在拆的那一片地是祖屋的外圍,其實兩家老人住的老房子只是汪宅角落的一點點。明年再來就能看到接近於故居全貌的紀念館,可以感受大舅作品中的環境。」他深情回憶,「我上小學一年級時,大舅送我一個兒童手風琴,那時玩具很少,印象很深。」幾次到北京時去看舅舅,都是舅舅親自下廚做飯,他感到很不好意思,當年舅舅得知他上大學還高興地說:「你怎麼學的數學!」年紀比汪朗小卻長一輩的汪家小叔叔說,「我喜愛所有喜愛汪曾祺的人,覺得你們都很親。」

    舊鄉鄰姚維儒帶隊尋訪《異秉》原型地

    午飯後大家來到了汪老的故居,舊鄉鄰姚維儒先生從小在這裡長大,對汪老文章裡的場景描述很熟悉。他帶著大家從故居竺家巷出發,沿汪老上學的路,走走停停,找尋舊時的店鋪。得意樓、如意樓已不復存在,保全堂藥店面貌大變,但姚維儒能準確指出它們當年的位置。東大街是汪曾祺作品中描繪最多的文學場景,從留存下來的一些老屋,豆腐店、草巷口、煙店、米店、剃頭店、東升油麵店、老中醫「李花臉」……汪老筆下的那些店鋪依稀可見,人物也像復活了一般。姚先生特別給大家手畫一張路線圖,將汪老作品的文學圖譜以及童年生活場景細緻入微地呈現出來,他不時用自己獨特的視角補充,「前面一個澡堂有100多年了,汪曾祺曾經去過的,是目前保存到現在還在使用的,老人都還去那裡洗澡。」「我的幼兒園就在這裡上的,我還記得前面米廠炒米。」「陰城那時是墳塋,都是烏鴉、野兔。」

    三四公裡的路走下來,聽說是汪迷尋訪團,不時遇到熱心的人搭腔,一位自稱熊先生的老人很激動,他說家裡四代開寶康醫院,老一輩對汪家很熟。他喜歡汪曾祺的文章,「寫的都是確有其事,他方言的味道好,還能創造語言」。走過汪老當年的上下學必經之路,感受到很濃的煙火氣,汪曾祺曾經說「這些店鋪使我聞嗅到一種辛勞、篤實、輕甜、微苦的生活氣息」,大家感同身受的同時不禁感嘆,真的是這樣每天走每天看的感動,後來才能寫出故鄉那些很美的小城故事吧。

    在大淖邊,雖然早已不是那個下鄉的小碼頭,但坐在水邊,大家接力朗誦《大淖記事》,那一瞬間,仿佛看見巧雲撐著小帆板出現在水中央。

    穿過兩條巷子,就來到《異秉》裡寫的王二家的蒲包肉店鋪。王二的孫媳婦現在經營著店鋪,門臉的顯著地方貼著孫媳婦和汪朗的合影。店鋪在故居新址對面,很多當地人來買蒲包肉,大家看見蒲包更能理解到書裡寫的妙處,不禁紛紛買上兩三隻解饞。二子孫媳婦長相甜美,收錢、切肉,手腳麻利,生意很是興隆。

    依《受戒》索驥,一路尋到原型村莊庵趙莊

    5月29日來到界首鎮,乘小船穿行在迷宮一樣蘆葦蕩間,京劇《沙家浜》有關蘆葦蕩的唱詞就是汪曾祺根據在此地的生活經驗醞釀出來的。大家在船上唱起《沙家浜》裡的名段,可能是旋律優美,一條大魚躍進船艙來欣賞,引得一片驚呼。離開蘆葦蕩,驅車半個多小時,依汪曾祺名篇《受戒》按圖索驥,一路尋到原型村莊庵趙莊。大巴車開不進村裡,土路又細又長,徒步走了很遠,路邊都是麥田,村人在路邊收集曬乾的菜籽,菜稈堆成了小山。

    接近村子盡頭,路邊出現一個小寺廟,紅色的鐵門上寫著「慧園寺」,門腳立著一方小小的石碑。「第一汪迷」蘇北曾幾次來此訪問,據考證就是《受戒》裡荸薺庵的原型。寺廟不大,院裡曬著青蠶豆,牆邊放著手推車、鋤頭、鐵鍬一應農具。寺裡智隆和尚今年86歲,耳聰目明,坐在廚房裡和大家聊天,面前的暖水壺、豆瓣醬和用塑料小筐扣著的飯菜,不看僧衣,就是一個生活很日常化的老人家。

    30日一早,細雨迷濛中來到城北實驗小學,這間創辦於光緒年間的老校,是汪曾祺深愛的母校「五小」,那一句「這是我的小學,我親愛的,親愛的小學!」曾使多少人淚目。這座「願少年乘風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的城北小校園裡,黃牆黑瓦,飛簷鬥拱。汪老筆下的五小校歌「一個字都沒動」,至今依然被孩子們傳唱著。

    今天也是北小喜慶的日子,校友王樹興與汪朗多次聯繫、籌備的汪曾祺少兒文學院今天成立。詩歌、朗誦,汪曾祺的作品在舞臺上被師生演繹得淋漓盡致,汪朗兄妹挑選了一些書目贈送給學校,並捐了3萬元發展基金。汪朗動情地說:「剛才唱歌的時候我流了很多眼淚,因為老頭寫得很形象:孩子們使勁唱的時候,像玻璃一樣的聲音,震得樹葉和屋瓦好像都在唱歌。剛才我又找到了相同的感覺。」他說:「90多年前我的父親汪曾祺在這裡接受了六年紮實的現代教育,培養了他文學的初步興趣,沒有五小的經歷也不會有汪曾祺日後的文學成就。父親生前對城北小學有很深的感情,作為後人我們有責任把這份感情繼承下去。這次是我妹妹選的書目,基金出自老頭的稿費。」

    汪曾祺曾說:「我是在水邊長大的。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作品的風格。」連續幾日沉浸在水鄉小城,一路走走停停,腦海裡不斷浮現出汪曾祺筆下的場景。只要你讀過汪曾祺,看到這些店鋪,你的記憶之門就會打開,眼前出現的各色人物,音容笑貌真切動人。一菜一掌故,一花一世界,如同穿越到舊時光的人間煙火之中,最終到達的已經不是地理上的高郵,而是童真和感動。 文/本報記者 李喆

    汪朗

    談老頭

    「他的文字表達

    早早就過關了」

    ◎文字整理本報記者 王勉

    28日午飯後,諸位嘉賓和「青睞」團員圍坐在汪味館二樓,聽汪朗談他家親愛的老頭汪曾祺。

    我們也納悶他的時間都從哪兒來的,原來不以為然,後來一想,他每天各種事情一堆,還能寫出那麼多東西,而且顯得非常心平氣和,關鍵是他時間安排得比較好。另外就是他寫作的效率非常高。他寫東西有一習慣,先想,想通了再落筆。他每天真正的寫作時間大概也就兩三個小時。有時候他端一個茶杯,喝一口愣一會兒。我說就跟老僧入定似的。我妹妹說老頭又直眉瞪眼了。這時候他誰都不理。想完了就開始寫。他寫東西非常流暢,中間沒有什麼打磕巴的時候,一般一遍就成稿了,不像我寫東西開一個頭就兩三鐘頭是吧?原來用稿紙,得撕半沓子,他不會幹這個的。

    他沒太教過我們,因為他覺得我們不是幹這行的。他認為文學不是教出來的。這麼多年,他給我改過一篇作文,還有一個標題。

    他認為我們不是幹這行的料,用他的話說就是不是嗑這棵樹的蟲兒。這話開始不是指我們,是說總來我們家的一個所謂文學青年,最後給老頭說煩了就給他約法三章:第一我不是你的老師,你也不是我學生;第二,你不許在外邊說你是我學生;第三以後我不給你看稿子。因為他看了半天,實在覺得他出不來,聊天時就說他不是嗑這棵樹的蟲兒。他沒和我們說我們也知道,我們也不是嗑這棵樹的蟲兒。

    他平常會講一講他讀書寫作的體會,你能從中悟出一些東西來。他讀韓愈的文章,說其中有文與氣的感悟,他文章裡也說過,但是他會專門拎出來跟你談一談。他不是教育你,就是談他自己的體會。看了南朝沈約有關音韻的文章說,一般做文章或寫詩詞,要前有浮聲後有切響,平仄要協調。他的文字表達早早就過關了,之後就是如何使用的問題。

    我們家的一個特點就是沒大沒小,但只限於跟老頭,跟我媽就不敢,我媽管得比較嚴,老頭比較好欺負。我印象裡跟我從來沒有急過。他還有一個明顯的優點,絕對不會把外邊受的氣帶回家,一次都沒有。有一段他特別不痛快,回家喝完酒就撒酒瘋,說今後再不寫東西了,拿菜刀說我要剁指明志,然後就在那兒畫畫,畫的很多是八大山人的風格,自己把氣兒出了就好一點。

    那時候我在工廠,我寫信給他做思想工作,我說我相信你沒有什麼問題。他還挺接受我。在家裡也慢慢地給他排解,排解不了就高壓:「老頭不許這樣!」

    我們家挺講親情的。他那時候被弄去扛煤,弄得一身全是煤。我記得特清楚,他的棉毛褲回來洗,先在盆裡泡,一會兒盆底就是一層黑末子。後來我媽怕我們受牽連,因為我比較大,她就和我講,講老頭的歷史問題、右派問題什麼的,目的就是讓我明白必要時候要劃清界限。我當時也是一根筋,就說你在這兒說我,幹嗎他回來你還天天給他買酒喝買肉吃的?我媽說你是你我是我。我說咱們相信群眾相信黨,什麼時候給他做了結論,說他是反動分子要劃清界限再說,反正現在是沒法劃。他那時候在家確實沒受什麼歧視。實際上「文化革命」好多人是因為家裡頭造反了,最後的一根稻草不存在了,自殺的多數因為此。

    他原來唱崑曲,京戲也還行,後來他的牙掉得差不多了,跑風漏氣,就不怎麼唱了。他老吹牛,說自己嗓子特好,但從來沒聽他唱過。他可能覺得我們不懂,他也犯不上。

    我覺得現在年輕人喜歡他的作品,一個是他的東西有意美化生活,讓人看著不難受。因為大家的壓力都比較大,更多的想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增加一些知識,讓自己的心靈平和,他的作品比較契合這樣一種心理。再有他的作品能看出中國文字的魅力,簡簡單單的表述方式寫得清清楚楚。他的作品不深,但是很精緻。他自己對此有追求,每一個詞的使用都有格。

    但他平時說話只是說一般的話,寫作就習慣性地變成那樣的表述方式。在家裡他也不是老有話,聊天聊到他感興趣的才說。老家的事他不怎麼說,說到西南聯大他就來勁了。他細節記得特別清楚,把當時的場景,包括當時人說話的語調全都能複述出來,逗得你捧腹大笑。他什麼都能學出來,包括方言。

    水,漫過高郵史,也漫過汪曾祺

    ◎楊早(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

    這是二十年間,第四次去高郵。每次回去,心情都大不同,收穫也大不同。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去高郵肯定不是出於旅遊景點的吸引,畢竟揚州、蘇州、南京這些重點旅遊城市都離得不遠,到高郵也還沒有火車。不管是對於「青睞」的團隊,還是我帶去的三位研究生,他們的尋訪都與「汪曾祺」有關。「古有秦少遊,今有汪曾祺」本是高郵的兩張名片,而汪曾祺在當下的閱讀熱度,正在方興未艾。恰好他又是我定義的「城市傳記作者」。不知有多少「汪迷」、汪曾祺研究者心心念念,想親身來看一看《受戒》中明海出家的菩提庵,《大淖記事》中的大淖,《異秉》裡王二賣燻燒的保全堂,《戴車匠》《八千歲》裡的老街,《徙》裡高北溟執教的五小……或許看了之後,多少會有些失望,但正如「頂級汪迷」蘇北所言,小說裡的地名與人物立時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憑空想像。

    而我的身份,比較多重。我既是一個汪曾祺的研究者,也算是高郵流散在外的子孫。雖然從小沒在高郵呆過,但戶口簿、學生證上明晃晃的「籍貫:江蘇高郵」總是一種印記與提醒。

    1987年,生長在四川的父親頭次回高郵。當時汪曾祺自然已是文學名家,但還沒有今日的地位。因此父親去高郵,還是為了追尋從小在曾祖母、祖父、三祖父口中聽得太多的故鄉。他在遊記裡寫道:

    站在汽車站前面的公路上,往南,可望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淨土寺塔;往東,可望見文遊臺。西面有三條馬路通向城內:居中一條通至北門口,兩旁是機關、住宅和商店,可算作新城的中心。北邊的一條環城而行,接通繼續北上的公路。南邊那條馬路通向舊城東門。三條馬路都是新修築的,我挑了南邊那條路進城。

    城門口是縣立中學,似頗大,未入。過縣立小學(今名實驗小學),記得父親說過他曾在此就讀,便入內看了看。房屋大抵還是解放前或五十年代所建,沒有什麼新的氣象。

    父親看到的高郵,三十二年來,變化當然巨大,但舊城格局仍在。他那年去高郵,最想看的是造成這座「盂城」(高郵縣城低於運河與高郵湖水面,形似覆盆而得此名)的大運河,只因「祖母在世時常常說起,運河高郵段河床高於街面,發大水時河面竟與城牆一般兒高,一旦堤潰,水頭勢不可擋,淹至屋簷。人們只好蹲踞在迭起的八仙桌上,或坐進洗澡的大木盆,隨水漂去。結局可想」。

    這次看運河故道,夕陽西下,漁舟二三,波光映日,柳影婆娑,於清風碧草中徜徉,大略很難想像1931年大水決口時城為澤國,人為魚鱉的悽惶圖景。只是我每逢走到運河堤上,總會想起父親當年在此的「招魂」:「魂兮歸來,祖父!魂兮歸來,祖母!魂兮歸來,絅叔!你們遠離故鄉,顛沛流離,飽經苦難。願你們魂歸故土,永得安寧!」

    關於那段家史,也是大時代中平凡家庭的常見「運命」,不必細說。此次去高郵,我想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何以清末至民國,總是發生「保堤」「保壩」之爭。

    據新編《高郵縣誌》,自明萬曆十九年(1591)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的357年間,高郵共發生127次較大水災,平均不到三年就發生一次。蘇北淮河流域一帶經濟、文化的發展,一直無法追趕蘇南,最大的原因就是水災頻繁,裡下河農民連種稻也只敢選「三十子」「嚇一跳」這樣的品種,這類稻種收穫期早(五月底我們在菱塘一帶已經見到早稻收割),稻稈高,但產量很低。裡下河長年選種這類早稻,只為了避開夏天很可能爆發的水災。

    而且,高郵等地的水災,不僅僅是天災與地形所致,還跟河官、鹽官之爭有關。河官要保田安民,主張儘早儘快洩洪,而鹽官與鹽商為了保證北上的漕運,始終要保證大運河的水量。一到多雨季節,這種衝突就會異常劇烈。一旦高郵湖水與運河上遊暴漲,就有可能引致「淮水歸海」的決策——說穿了就是讓大水漫過高郵、興化等地,流入黃海。至於這一帶的田地房舍,人口牲畜,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一般人讀汪曾祺,很容易留意到他的文字裡有大量水的意象,汪曾祺自己也說:「我的家鄉是一個水鄉,我是在水邊長大的,耳目之所接,無非是水。水影響了我的性格,也影響了我的作品的風格。」但汪曾祺也在《自報家門》說明「我們那裡的水平常總是柔軟的,平和的,靜靜地流著」,然而「水有時是洶湧澎湃的」。高郵的水,暴烈起來讓人難以想像。因此「水」對高郵地域文化性格的影響,必然是雙重的,既有柔軟、平和、沉靜的一面,也有變動、激越、無常的一面。

    比如我們這次去清水潭度假村,看到的都是水平如鏡,千鳥翔集,林壑幽深,曲徑勾畫,誰能想到,自北宋到民國,這裡是運河堤防最險之處,歷代記敘不絕如縷,明萬曆年間,高郵州判官羅文翰為保大堤,被洪水吞沒,州民集資建有羅公祠以為紀念。同治五年(1806),清水潭大決,決口寬達三百八十餘丈(1200多米),二十裡範圍內人船無一倖免。汪曾祺的曾外祖父談人格有《清水潭決紀事》記敘此事:「可憐千萬村,濁浪迷高低。富家得船去,餘劫歸犬雞。貧者不及遷,汩沒如鳧鷖。」

    像這樣的例子,在高郵歷史上不知道有多少。實地訪察之後,我終於更能明白與體會「水」之於高郵的意義。作為一名研究者,要理解高郵,理解汪曾祺,如果沒有這種「跳出來」的眼界,我想還不能全面地理解汪曾祺筆下的「水鄉」意蘊。愛好者當然可能集中心神於追尋美,體味美,但看見一些歷史的慘烈之處,正如「樂景寫哀,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或許更能珍惜汪曾祺筆下的詩意與溫情。

    汪老,荸薺庵永遠留在《受戒》裡了

    ◎楊曉光

    喜歡汪曾祺的《受戒》。用汪朗的話說,「《受戒》寫的其實是破戒,老爺子藏了點小壞。」寫的是小和尚明海受戒,其實是描摹當時鄉下寺廟的日常——討老婆,喝酒,吃肉,殺豬,打牌,攢錢,買房子買地。嗯,就是戒條上有的,全都可以不當回事,把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當和尚,是職業,跟做泥瓦匠、劁豬匠一樣。明海頂著腦袋上的新戒疤坐船回荸薺庵,撐船的英子問他:「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海的眼睛鼓得大大的,小聲說「要——」如此「毀僧謗佛」,《受戒》卻寫得鮮活生動,非常可愛。蘆葦蕩裡,明海和英子,一對情竇初開、私訂終身的小兒女,永遠定格了我們對於大運河水鄉的浪漫想像。

    1937年,17歲的汪曾祺逃難躲進庵趙莊,借住在菩提庵(村民們叫作荸薺庵),一邊準備複習考大學,一邊讀小說。43年後,他發表了小說《受戒》。他說,這是他做的一個夢。

    70多年之後,那水鄉、那庵趙莊、那荸薺庵、那明海和英子的世界,都還在麼?

    我們很俗,愛汪老愛到姥姥家。母雞多年前下了一個好蛋,多年後,吃蛋的人還非要去看看母雞下蛋的地方。

    跟著汪朗,跟著超級汪迷蘇北、王樹興、楊早、王道,我們走進了庵趙莊。

    那個荸薺庵還在,哦,應該說是改革開放後恢復起來的,現在叫菩提寺了,就是一個農家院,只不過多了佛像和香爐,很簡陋。只有一個老和尚智隆,86歲了。我們見到他時,混濁的大背心,趿拉著鞋,和村裡的老頭沒啥區別。還是他的閨女過來幫他套上黃色的僧衣,看上去才比較「職業」了。菩提寺的小院裡,曬著剛收穫的菜籽和豆子,他的妻子和女兒在忙活著。

    《受戒》裡寫的荸薺庵,門前一條河,依稀還有模樣,旁邊一個打穀場,看不出來了,荸薺庵裡的天井、假山石、白果樹、高大的柳樹、大殿、廂房什麼的,統統不見了。菩提庵原來有六個和尚,能放「半臺焰口」(放焰口就是為亡靈超度)現在只有一個智隆,半臺焰口?半臺的半臺也放不成了。

    智隆就是庵趙莊的人,一家四代吃齋念佛。他還算是村裡的文化人。小時候,在爸爸的督導下念過7年書,「《詩經》《論語》《孟子》都讀過,還每天寫帖」。但是,他一直沒有出家。直到他62歲,去甘肅永明寺受戒,正式出家,有了主持寺廟的執照。回來和村裡商量,恢復菩提庵。按照他取得的「資格證書」,菩提庵升格為菩提寺了。這之前,菩提庵已經成為小學校很多年。「要感謝鄧小平的百花齊放」,智隆由衷地說。

    如今,在這鄉下的小廟裡,佛事多是做超度的,拜的都是地藏王菩薩,和當年汪曾祺寫《受戒》時一樣。不一樣的是,以前,荸薺庵有土地,僱人耕種,還可以放債,和一個地主差不多。庵裡的帳目往來很多,專門有個明白的和尚管帳。現在打理這個簡陋的小廟,「一年要大幾千」,光靠地裡的莊稼不行,廟太小,平日也沒啥香火,就指著做法事的收入。智隆的女兒說:「別看他86歲了,身體好著呢,一聽說有人請他去做法事,跑得快著呢。」這個小廟,全靠智隆一家人的勞作,要不,智隆的妻子說,她是這家的傭人呢。智隆想把小廟傳給同樣吃素的兒子,兒子並不想接班,這是智隆比較鬧心的一件事,菩薩也幫不上忙。

    算了算,86歲的智隆,在汪曾祺來庵趙莊避難那一年才4歲。他當然不是明海,也沒有明海聰明伶俐。但他知道汪曾祺,雖然並沒讀過他的小說。我們的拜訪,是這個小廟來過的最遠最多的客人。他準備在菩薩面前拜拜,念念經,為那個寫了庵趙莊、菩提庵叫汪曾祺的作家好好超度。

    出了慧園寺,我們有些失望,它太簡陋了,如果當初荸薺庵就這個樣兒,汪老還能寫出《受戒》麼?但是,我們也踏實了。運河千載,悠悠流過,這裡的人們還是那樣生活。人死了,需要超度,就會有和尚做法事。和尚和老師一樣,是一種職業。吃素、把齋、念經、超度,和農民撒種、除草、打藥、收穫一樣,是基本的敬業。

    西斜的太陽照在明晃晃的稻田裡,菩提寺外的樹蔭下,我們坐成一排,朗讀起《受戒》……

    本版攝影/李建新 「青睞」團員

相關焦點

  • 汪曾祺:人不管走到哪一步,總得找點樂子
    1997年5月16日,77歲的汪曾祺溘然長逝。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給我來一杯碧綠!透亮!的龍井!」可惜的是,他最終都沒有喝到一杯上好的龍井,也許這是他一生中少有的憾事了。汪曾祺一輩子,愛酒,愛茶,更愛美食。
  • 這位高郵人三寫「汪曾祺傳」:還原更真實的汪老
    《草木人生——汪曾祺傳》是一本著名作家汪曾祺大傳,也是一部集學理性與趣味性於一身的研究著作。作者陸建華傾注了半生心血研究汪曾祺,不僅因為汪曾祺與他是同鄉,更是因為他對汪曾祺心懷崇敬,渴望了解汪曾祺文學與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本書的誕生正是陸建華多年來潛心研究的成果,旨在向讀者展現一個真實的、立體的汪曾祺,讓更多人能認識他、了解他、熱愛他。
  • 懷念汪曾祺|如果覺得活著沒意思,就讀一讀汪曾祺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開播時,有網友說:如果汪曾祺先生還在世,他是這部片子最好的製作人。汪曾祺是誰?如果你是一個吃貨,同時還對語文課本有印象的話。想必,一定記得高郵的鹹鴨蛋吧!今天是5月16日,23年前,汪曾祺先生走了。他喜歡吃,他筆下的文字,讓你發現,人間草木皆可愛。如果你覺得生活沒意思,那你就讀一讀汪曾祺吧!
  • 往復式剃鬚刀怎麼用?一文告訴你往復式剃鬚刀用法!
    剃鬚刀的兩大陣營:往復式剃鬚刀和旋轉式剃鬚刀,而旋轉式的代表是飛利浦,往復式的代表則是博朗。兩種剃鬚刀各有優點,特別是往復式剃鬚刀,在刮鬍子效果上比旋轉式要優秀不少,因為往復式剃鬚刀的面積比較大,而且直線刮過去就能很乾淨,這點深受廣大男士的喜愛。那麼往復式剃鬚刀的正確使用姿勢是什麼呢?讓博朗來告訴你吧!
  • 汪曾祺誕生100年:停課也停學,汪曾祺學到什麼了?
    或許,正是因為故鄉是水鄉的緣故,汪曾祺的很多小說裡都有水,《大淖記事》是這樣,《受戒》也充滿了水的感覺。汪曾祺的祖父是清末文官,父親是多才有趣的人,善繪畫、喜彈奏、愛打拳、會燒菜、能治病……書香門第,汪曾祺的多才多藝其來有自。耳濡目染中,汪曾祺從小學習古文,能詩能畫,小學作文幾乎每次都是「甲上」。
  • 汪朗談汪曾祺:他是汪豆腐,我是臭豆腐
    如果在家論資排位,我媽媽肯定排第一,我可能排第二,也有可能是我倆妹妹排第二、第三,我排第四,不管前面順序怎麼變,老頭兒肯定是排第五位。後來家裡有了孫女、外孫女,他就排到第七了。我還說呢,還好家裡沒養貓、沒養狗,要不然他的排位還得往後靠。
  • 汪曾祺《自得其樂》:當你煩躁的時候,讀讀它,你就平靜下來了
    本文將為你深度解讀汪曾祺寫的這篇《自得其樂》,我將從汪曾祺的主業及三大樂趣出發來探討汪曾祺如何在樂趣中創造出生命的價值。同時閱讀本文,你將學習兩種閱讀方法—拆解式閱讀法和對讀法。希望通過這個深度探索的過程,讓你的心能夠平靜下來。
  • 汪曾祺 | 當時驚豔了聞一多,現在驚豔了我們
    時人問:汪曾祺是誰?人答:就是那個寫詩別人看不懂、他自己也不懂的人。——50年代他偶作新詩,已是小清新風格:「(新綠是朦朧的,漂浮的樹杪,完全不像是葉子……)遠樹的綠色的呼吸。」反右時有人批判他:連呼吸都是綠的了,你把我們的社會主義污衊到了什麼程度了?!——還是「不懂」。其實這時的汪曾祺在編《民間文學》《說說唱唱》,向老舍、趙樹理學習,已經很通俗、大眾化了。
  • 10000個段子手,也抵不過一個汪曾祺
    第三罪——怕老婆或許是因為婚禮辦得太草率,又或許是汪曾祺三次被打成右派,施松卿都不離不棄,撐起一個家,汪曾祺頗有內疚,變得「怕老婆」。前面「果麥麥」說,汪曾祺愛用括號,其實有一處括號,就是汪曾祺被老婆逼著加的。
  • 汪曾祺趕上了昆明的戲劇高潮
    201 話劇是汪曾祺大學期間熱衷參加的文藝活動之一,他至少參加過兩個劇團。此時汪曾祺正在等待聯大錄取。 205 1942年6月,汪曾祺所屬的青年劇社也排演了《野玫瑰》,演出三天——這算是汪曾祺青年時期與富順(陳銓是富順人)的唯一交集?
  • 「生活家」汪曾祺的精神世界
    《慢煮生活》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9月 定價:42.00元
  • 往復式刮鬍刀比旋轉式刮鬍刀好在哪裡?用過博朗你就知道了
    不過有人可能還不知道,電動刮鬍刀又分為旋轉式和往復式兩種。旋轉式和往復式的區分很簡單,一眼就能看出來,旋轉式的刀網是圓的,往復式的刀網是直的。那旋轉式和往復式哪種更好呢?旋轉式刮鬍刀因為刀頭是圓形結構,工作時呈中央旋轉圓周運動,功率較小,動力自然也較弱。它的刀頭中間是實心的,無法剃鬚,因此在處理一些面部死角時,要來回多剃幾次才能幹淨,皮膚相對受到的摩擦也比較多。
  • 恰如其分的老舍故居與格格不入的汪曾祺紀念館
    也不知道小編有沒有來過揚州,知不知道汪曾祺,去沒有去過剛剛落成的汪曾祺紀念館,但是,這段文字是我剛走出老舍故居時寫的親身感受。畢竟,我可能是第一個去過汪曾祺紀念館後,再到老舍故居參觀的揚州人。
  • 汪曾祺名言選舉錄
    ——汪曾祺《徙》10、活在世上,你好像隨時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有什麼可以看一看的事。——汪曾祺《邂逅》11、我覺得全世界都是涼的,只我這裡一點是熱的。——汪曾祺《文與畫》16、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汪曾祺《四方食事》17、四處走走,你會熱愛這個世界。
  • 汪曾祺之「芝麻」與「西瓜」
    你名貴你的,於我何幹。隨即,開始求助了,「你附近有沒有治昆蟲學或『植物保護』的專家?能不能為我打聽一下?」還要「得寸進尺」,痴痴地想望,「如果能找到一本或一篇附圖的瓢蟲著作來看看,那才好」。《老頭兒汪曾祺》,他家三個孩子合寫的。說及他在西南聯大學習英文的經歷,發現當年「老頭兒」懂的英文全是一些「犄角旮旯」的東西,與正課全無關係,「他覺得好玩,於是就記住了」。
  • 許巍的歌《空谷幽蘭》一念淨心,花開遍世界,一曲終了,悲欣交集
    夕陽之間,天外之天梅花清幽,獨立春寒紅塵中你的無上清涼寂靜光明,默默照耀世界弘一法師「紅塵中,你是無上清涼,寂靜光明,默默照耀世界」 則引用了杜牧的 「一起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述了美人楊貴妃的典故。
  • 汪曾祺紀念館「拷貝」木心美術館?
    對此,汪曾祺紀念館的設計團隊同濟大學建築設計院四院則在其公眾號上發布題為「汪曾祺紀念館設計解讀」的文章,作為對此次「抄襲風波」的回應。另外,汪曾祺紀念館室內多處玻璃天頂、過道和走廊的設計也與木心美術館十分相仿。據了解,為紀念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汪曾祺紀念館今年5月18日正式開館。木心美術館為紀念畫家、文學家木心所建,2015年開館。
  • 去高郵,尋找汪曾祺
    汪曾祺的家離文遊臺不遠,文遊臺在過去的泰山廟後,小時候,汪曾祺經常到泰山廟看戲,在盍簪堂拓印兩邊牆上刻的《秦郵帖》,登上文遊臺看運河上的船帆緩緩移動。汪曾祺在文遊臺題寫的「稼禾盡觀」汪曾祺紀念館文遊臺西側為古四賢祠,祠後是秦觀讀書臺,從文遊臺下來,景區東側還有汪曾祺紀念館。把汪曾祺紀念館放在文遊臺內,其實並不奇怪,高郵人常驕傲地說上一句「古有秦少遊、今有汪曾祺」。
  • 《慢煮生活》:慢下來,讀懂汪曾祺的生活哲學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麼坐下來歇一會,喝一杯不涼不燙的清茶,讀一點我的作品。」----汪曾祺在繁忙的生活中,每個人都不免焦慮,或多或少會感到迷失。《慢煮生活》《慢煮生活》是一本淡到極致的書,它告訴了我們不管時代如何的變化,將生活和世界放在心上。
  • 大家茶事|汪曾祺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虎跑泉水泡獅峰龍井雨前新芽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孫雯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汪曾祺「我在杭州喝過一杯好茶。」1947年春天,27歲的汪曾祺和幾位同事一起到杭州遊玩。當時,他正在上海民辦致遠中學當教師。那一杯「好茶」是在虎跑喝的龍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