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廈門彼岸:有座小城叫石碼

2021-12-29 鷺客社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早在明代,作為國際航運與貿易中心的月港古埠之一,石碼就曾創下了世界一流的遠洋貿易傳奇,比廈門港的興起領先了三百年。


       抗日戰爭時期, 作為海客聚居、僑人麋集的九龍江口商貿中樞,石碼曾被單獨列為」特區「。


       石碼的近現代化進程幾乎是與廈門同步的。


       六百年來,這裡地傑人靈,英才輩出。眾所周知,廈門人是出奇的自戀,但石碼人的自戀,一點也不亞於廈門人,甚至更甚之。


       石碼人說,石碼附近的海門島才是九龍江口真正的大海之門,而廈門只是海門下遊的門。他們認為沒有錢的石碼人才會去廈門討生活。


       在福建省,敢這樣輕視廈門的,也只有石碼了。


       然而,今天,廈門成了國際性花園城市,石碼卻湮滅於歷史的風塵之中。

       去過海澄,必到石碼。「畫」旗招展中,我來了。

       五香店,很香的「五香」。「五香」的成份主要有豬瘦肉、澱粉、洋蔥、精鹽、味精、砂糖、五香粉、豆皮等。以「五香」為名,就是裡面放了五香粉的緣故。據說石碼的五香店有幾十家。這一家應該算比較有名的。

         吃「五香」與滷麵的石碼人,老奶奶很有氣質。

       這頓美食,是被我消滅的,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好想再去吃一頓。滷麵一碗三塊錢,」五香「一條三塊錢,總價九塊錢。

       一定要這樣妖嬈嗎? 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曲線美。如果不是歲月的滄桑拆去了昔日的陽臺,我想那陽臺的模樣定然也是無比的優美。

        拱形紅磚門給人印象深刻。

        煙炙磚裝飾的小樓的,只要稍加恢復原貌,就會美侖美奐。

       多麼精美的走廊,欄杆的造型比較鮮見。

         震撼,超精美的歐式泥塑裝飾。

        細節可以說是不厭其煩,別忘了,原來還是上色的。

       這種是比較本土的門面風格,我看到了和海澄人家類似的大門,直欞門。直欞風格是種簡潔古樸的風格,早在唐代之前就開始流行。

       隘門兒。這是本地的說法,一種又是門又是隘的設置。只要將石碼古街所有的隘門兒關閉了,古街便成了一座固若金湯的衛城。這種防匪防盜的設置出現在濱海且富庶的石碼,在意料之中。

       隘門兒的頂部。

        傳統的中式店鋪,也不簡單,用磚與用木都比較講究。

        城裡有座廟,廟裡有個和尚。

        街景。

         隨意走進騎樓內部,別有洞天。

         前店後厝,宜商宜居。

         好漂亮的紅漆木窗。

        奢華無處不在。

        民國時代的石碼顯然是極為富有。

         騎樓底下的圓形泥塑,中間應該是燈座。

         店裡做生意的兩位小夥子,右邊這位笑得好燦爛,可以做石碼形象代言人。

         衰敗中隱約可見當年風華。

        碗街

       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古城的小巷,非常的乾淨,據說有的居民,甚至會用洗衣粉洗刷地面。

       巷道上方閣樓裡的小神廟,這樣的小神廟古城裡到處都是。

       漳州香港路的伽藍小廟有人說是全世界最小的神廟。這座比它小多了。石碼古城的民間信仰顯然是非常發達的。這就是所謂的「舉頭三尺有神明」。

        小巷人家門口的小小香爐。

       古城小巷中的石階,這裡得提到,幾乎家家戶戶的門口都有此類花崗巖長石階。每條約兩三米長,磨得光滑,這就是小巷中的「夏日會客廳」。

        別致的小樓,簷深窗長。

        顯然石碼人特別喜歡用紅磚打造拱形造型,這個拱形夠大。

       小巷幽寂

        傳統匠人

        貼張「麒麟到此」,指的是這戶人家有男女嫁娶。

        路過一戶人家時,獲得同意,到屋內看看,又是拱門,居然門上還有花飾。

         阿彌陀佛,你看供桌簡單不。

        從二樓裡屋朝窗外看,居然還有種蘭花草。

       衣櫃這造型,放今天,也有不俗的氣場。

      梯

      屋主兒子少年時代的畫作,這位不幸的小夥子,如果不是腦部受了傷,他會是石碼傑出的畫師。

       漆木門坎,居然有這樣的!石碼人,講究不?

       直欞窗,光陰的故事,家具全是,古 -  典 - 型。

       小小的陽臺。我無意間走進了一位石碼文人的家,他已經不在人世了。陽臺裡面的閣樓,曾是這位文人揮墨作畫的地方。向他致以遲到的敬意!

         石碼給我留下潔淨雅致的感覺。

         長長的窗戶使屋內光線充足。

        牆壁斑駁的老街

        紅衣女子

         石碼古城的窗戶值得慢慢鑑賞。

        又見僧人

        後面這位僧人,好有緣。

        又獲邀請進入民宅參觀。拱!形!門!大大的拱形門。

        天井往上看

     二樓的窄小過道,架空的。

      在屋裡自得其樂的小朋友,我也有類似的童年。

       用於採光的地窗。

      原來這是一座三進(三個天井)的竹篙厝,最神奇的是,竹篙厝的兩頭都可以當店面。

        據說屋主曾是非常富有的人家,在動蕩的年代,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

        竹篙厝內部,家具也是古典風格。

       木牆上的畫有些意思,似乎有本地民居,可惜當時沒有細看。

      驚人的裝飾。作為海客聚居、華僑麋集的九龍江口繁華商埠,石碼曾經在抗日戰爭時期,被單獨列為」石碼特區「。這裡我就不提在明代,它曾經是傳奇般的月港古埠之一。石碼人的自戀,一點也不亞於廈門人。他們說,石碼附近的海門島才是九龍江口的大海之門,而廈門只是海門下面的門,認為是沒有錢的人才去廈門討生活。在福建省,敢這樣輕視廈門的,也只有石碼了。

        走上臺階可以到達竹篙厝的陽臺上

        竹篙厝的陽臺。

       陽臺外的世界

       首發於2016年12月

往期導讀:

到石碼去,桃紅又是一年春!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


作者簡介:林鴻東,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畢業,在廈門工作,鷺客社創辦人。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

相關焦點

  • 這座小城,簡直就是百年前的廈門!巷裡藏著袖珍騎樓,廊道竟只有
    數年後,泉州、廈門等地效仿漳州,也開始大建騎樓街。百年之後,石碼騎樓街基本格局仍在,依然是當地最有生活氣息的地方。陳老師年紀雖大,卻是個網紅,常用網名「夏荷的外婆」發圖文介紹石碼老城。 「外婆」領著我們走進騎樓後面更古老的小巷。巷道很窄,僅容行人錯身而過;光亮的青石板路面;桶巷和魯班廟。石碼也有許多行業街,如糖街、漆街、茶料街、米巷、打銀巷、鑄鼎巷、打索街、竹棚街,讓人想起手工作坊的年代。 有些小巷裡也建了騎樓,但規格不大統一。
  • 石碼古鎮,贏了!
    這讓我非常開心,無比喜悅,因為石碼古鎮是《鷺客社》第一個強烈呼籲進行保護的鄉土目標。自2016年11月至今,《鷺客社》共發表了六十期文章,對石碼古鎮進行密集宣傳與推介,圖文閱讀總數達到四五十萬之巨。《鷺客社》圖文的傳播,喚醒了大量石碼人(包括離鄉、旅外人士)的鄉愁,促成了人們對石碼之美的重新認識。有很多廈門人甚至因為這些圖文渡海前往這在水一方的江口小鎮一行。
  • 廈門旁邊這座小城,閩南風情比泉州濃厚,古城建築比江南更有韻味
    這裡離廈門很近,高鐵最快只需19分鐘;這裡的海景比鼓浪嶼更文藝清新;這裡有比江南更有韻味的古城建築。這座低調的海濱小城就是福建漳州。漳州市是歷史文化名城,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每處景點都讓人不願錯過。
  • 石碼的糖藝人
    石碼的糖藝人農曆新年,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 廈門記憶:《小城春秋》幕後的劫獄故事
    這是2010年3月,廈門高崎機場候機大廳。我和高大姐一起被邀請到上海參加「左聯」成立80周年的活動。她是小說《小城春秋》作者高雲覽的長女。      劫獄的事發生在上世紀,準確的說是1930年5月25日。都過去大半個世紀了。當時獄中囚禁著40多個中共黨員和進步人士,其中有中共廈門市委書記劉端生和共青團福建省委書記陳柏生,他們隨時可能被殺害。
  • 暢遊龍海石碼老街 感念兒時的記憶
    兒時對於石碼這座小城,是既熟悉又陌生。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總覺得石碼是個很繁華的城市,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石碼街的女人很白很水,所以很嚮往石碼人的生活。這座廟宇屋頂是個白浮蓮造型,給人很清淨聖潔的感覺。今天石碼遺存的很多建築,既有南洋風格的牌樓,又有巴洛克式西方建築,沿江的天主教堂和大港墘的基督教堂歷經風雨至今猶存。石碼街的騎樓保存完好,規模也大,如需拍攝清末民初的街景,來這裡幾乎無需搭景。
  • 石碼之晨 - 人民網
    圖為石碼風光。陳海山攝我的家鄉位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九龍江與廈門港交匯處的月港古城——石碼鎮。據史料記載,石碼歷史悠久,在唐朝以前是個內海海濱,明宣德年間改稱錦江,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名「石碼」,沿襲至今。前人這樣描述石碼鎮:「南漳名勝地,石碼更稱雄。金廈如襟帶,澎臺接艦艟,街衢誇洞達,闤闠慶盈豐。一自海氛息,安歌樂土中。」紅磚、灰牆、古街、騎樓,走進石碼古城就像走進了一段久遠的故事。
  • 石碼、濱海兩組團涵蓋龍海大部 是對接廈門的璀璨明珠
    海都閩南網訊 「龍海與廈門地處同一個港灣,在廈漳同城發展中具備很好的條件,未來將是一顆璀璨的明珠」。談到龍海的今後發展,新上任的龍海市長曾建成充滿信心。  而石碼組團和濱海組團涵蓋了龍海的大部分區域。毫無疑問,他們在組團發展的過程中,還承擔著對接廈門、做廈漳同城化橋頭堡的重要責任。
  • 【特刊】石碼老街,我喜歡讀你!
    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總覺得石碼是個很繁華的城市,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石碼街的女人很白很「水」,所以很嚮往石碼人的生活。一到大年初一,會揣著兩毛錢的紅包,約幾個同村的小夥伴坐船過來石碼玩,閩南語叫「削街」。  石碼街有兩個標誌性的建築物最好認,一個是中山亭,一個是宛南亭。
  • 龍海石碼:「海客絲路」騎樓情
    金秋時節,我們走進龍海市區石碼古街,感受那歷經百年風雨磨礪的騎樓建築群。下午,打石街開始熱鬧起來,騎樓廊下有些可通行、有些被店主佔據,人來人往。經過一家顧客盈門的滷麵店,門前滷湯料熱氣騰騰,剛出油鍋的五香卷香氣撲鼻,生動有趣的市井生活畫面躍然眼前。
  • 在廈門如何一個人去旅行,如何走進廈門這座海濱城市
    人生本就是一次旅行,在路上會遇到許許多多美麗的風景,而這段旅程不會一直有人一直陪伴著你,有很多時候你都要一個人完成。所以我喜歡一個人的旅行,一張機票,一臺單反,一雙帆布鞋,一個背包,一本書,幾首適合旅行聽的歌曲,開始一個人的尋夢之旅。那麼在現實生活中你有沒有想過獨自去旅行呢?
  • 廈門中山路邊上藏了一片老街區:四仙石、名人故居,走進遺忘歲月
    據研究表面,此石佛像當是古塔中的一段,佛像端坐於蓮花寶座中,雙手合掌於胸前,面部、衣紋均較模糊。四仙石佛從何而來?據說在清代,有個清園公。一次,廈門患大水,漂來一座女子神像。為了供奉神像,清園公建了一個四面是佛的塔,名為四仙佛塔,四仙石佛便是這座塔的殘件。閩南話裡仙有「尊」、「個」的意思,四仙石佛即四個石佛的意思。
  • 小城有座捧檄橋
    安徽小城廬江有條河,位於城東。河不寬,水流平緩。這河有些年頭了,據說和小城的歷史差不多久遠。縣誌上說,廬江城建於西漢。  河上有座石拱橋,我上班來回都從上面走。很長時間都不曉得這座橋叫什麼名字,因為大家都習慣稱它為東門大橋。  直到有一天,縣裡負責文史工作的幹部召集一批文人在橋上指指點點,我碰上了,才曉得這座橋原來是有名字的,叫捧檄橋。而且,還有故事。  不過,最先也不叫捧檄橋,而是叫臨仙橋。至於臨仙橋名字是怎麼來的,已經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了,後人只是從書本上曉得的。臨仙橋不出名情有可原,時間太久,也沒留下什麼史話。
  • 比臺灣浪漫比廈門更清新!美了上千年的小城,2019不如去泉州
    比臺灣浪漫比廈門更清新!美了上千年的小城,2019不如去泉州廈門人太多,臺灣又太遠。那麼人少景又美的地方還有哪裡呢?比臺灣浪漫比廈門更清新!美了上千年的小城,2019不如去泉州。去福建旅遊的人,往往只知熱鬧的廈門,而錯過了旁邊的泉州。
  • 相比臺灣更加清新,距廈門僅1小時車程,這座閩南小城一直被埋沒
    相比臺灣更加清新,距廈門僅1小時車程,這座閩南小城一直被埋沒。現在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民人均GDP在不斷提高,我們大家的生活質量也越來越好。許多人都願意去到國外的海島度假、休閒。在祖國內地,廈門是我們唯一能想到與小資沾邊的城市,尤其是鼓浪嶼,已經被國人所熟知。這些年廈門成為國內遊的熱門的城市,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遊客蜂擁而至,給這座城市帶來了無盡的壓力。反倒是距離廈門僅有1小時車程的一座閩南小城,和廈門同樣的風貌,相比臺灣更加的小清新,卻極少有遊人光顧。
  • 紫雲山下是我家一一一小石碼的天空有一千種顏色
    時光歲月太匆忙, 小城故事永流傳。 掌紋裂開了閃電 望江亭下小石碼
  • 石碼記憶:燈猴
    閩南漳州、石碼,至今過年還有流傳著一句話:「拉蚶炒豆,放炮燒燈猴。」       燒燈猴,按舊俗例「燈猴」要年年換新,年夜裡舊「燈猴」要燒掉改用「燈鬥」撐(呈)燈,然後再換新燈猴繼續點燈使用。也有人會在燒燈猴過程中,把爐炭分成十二堆,辨別各堆火勢;分析、預測,來年十二個月運勢的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