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閩南漳州、石碼,至今過年還有流傳著一句話:「拉蚶炒豆,放炮燒燈猴。」
燒燈猴,按舊俗例「燈猴」要年年換新,年夜裡舊「燈猴」要燒掉改用「燈鬥」撐(呈)燈,然後再換新燈猴繼續點燈使用。也有人會在燒燈猴過程中,把爐炭分成十二堆,辨別各堆火勢;分析、預測,來年十二個月運勢的興旺發達。
燈猴做為晚間照明之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燈火,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被煤油燈、電燈所取代。
從古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眾多家庭照明工具都是點著燈猴,至今上了七、八十歲的老人都還有印象,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被淡忘了。
閩南風俗對於一些小孩童怕黑、怕暗,晚間一定要有火光才能入睡,看著火光才肯睡覺,老一輩的人往往會說這種小孩子叫:燈猴神。
1949年之前,石碼是一個產銷燈猴的地區,竹棚街一帶多產銷大戶。今年已有九十歲以上高齡,嚴溪頭下社陳路、郭招弟夫妻兩人回憶說:當年每到過了中秋節八月半以後,燈猴開始大量加工產銷各地區,一直忙到年底。同安、集美、廈門、浦南、過北勢(玉江、角美一帶),都要來石碼採購、訂貨、燈猴極為熱鬧。
難怪石碼一帶,閩南童謠「囝仔歌」有唱到:「十一月趕埠頭,十二月掃手甲燈猴。」當年的社會風俗,家家戶戶最需要採購「掃手、燈猴」過年使用。一個家庭最起碼要備辦兩隻,一隻放大廳堂、另一隻放廚房灶君公奉祀。
燈猴點燃過程它會滴油,架子中間特別要安裝一個小竹筒承受。可別小看這些漏油,「燈猴漏油」的作用,屬民間偏方對於治好「臭喙(嘴)邊」還是非常有效果。
架子中間那個小竹筒,還有公、母區分。有削掉一塊的稱母,沒有削掉的稱為公。
閩南兒童迷猜:「四骹(腳)徛(站)停停,卵葩破壹屏。」 迷底猜射:燈猴。
拉蚶炒豆,放炮燒燈猴。雖然說只是短短一句話,卻有著悠久的閩南文化底蘊在其中。
2020年1日11日
往期導讀:
土樓的興起:明代閩西南亂象
漳州紀行:《石碼行》(終稿)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終稿)
漳州紀行:月是塔下明(終稿)
平和記憶:俠盜海倫子(終稿)
鼓浪嶼記憶:瑪送伯
鼓浪嶼記憶:誰還記得"媽送伯"(馬上伯)!
鼓浪嶼記憶:筆架山上
鼓浪嶼記憶:安海路59號
作者簡介:陳預果,1966年生,龍海人,木工,龍海市作協會員。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