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碼記憶:燈猴

2021-02-22 鷺客社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閩南漳州、石碼,至今過年還有流傳著一句話:「拉蚶炒豆,放炮燒燈猴。

       燒燈猴,按舊俗例「燈猴」要年年換新,年夜裡舊「燈猴」要燒掉改用「燈鬥」撐(呈)燈,然後再換新燈猴繼續點燈使用。也有人會在燒燈猴過程中,把爐炭分成十二堆,辨別各堆火勢;分析、預測,來年十二個月運勢的興旺發達。

      燈猴做為晚間照明之用,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燈火,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被煤油燈、電燈所取代。

       從古時代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眾多家庭照明工具都是點著燈猴,至今上了七、八十歲的老人都還有印象,只是隨著時間流逝漸漸被淡忘了。

       閩南風俗對於一些小孩童怕黑、怕暗,晚間一定要有火光才能入睡,看著火光才肯睡覺,老一輩的人往往會說這種小孩子叫:燈猴神。

       1949年之前,石碼是一個產銷燈猴的地區,竹棚街一帶多產銷大戶。今年已有九十歲以上高齡,嚴溪頭下社陳路、郭招弟夫妻兩人回憶說:當年每到過了中秋節八月半以後,燈猴開始大量加工產銷各地區,一直忙到年底。同安、集美、廈門、浦南、過北勢(玉江、角美一帶),都要來石碼採購、訂貨、燈猴極為熱鬧。

       難怪石碼一帶,閩南童謠「囝仔歌」有唱到:「十一月趕埠頭,十二月掃手甲燈猴。」當年的社會風俗,家家戶戶最需要採購「掃手、燈猴」過年使用。一個家庭最起碼要備辦兩隻,一隻放大廳堂、另一隻放廚房灶君公奉祀。

       燈猴點燃過程它會滴油,架子中間特別要安裝一個小竹筒承受。可別小看這些漏油,「燈猴漏油」的作用,屬民間偏方對於治好「臭喙(嘴)邊」還是非常有效果。

      架子中間那個小竹筒,還有公、母區分。有削掉一塊的稱母,沒有削掉的稱為公。

      閩南兒童迷猜:「四骹(腳)徛(站)停停,卵葩破壹屏。」 迷底猜射:燈猴。

       拉蚶炒豆,放炮燒燈猴。雖然說只是短短一句話,卻有著悠久的閩南文化底蘊在其中。

                                                      

        2020年1日11日



          往期導讀:     

          土樓的興起:明代閩西南亂象

          漳州紀行:《石碼行》(終稿)

            閩南人的智慧:風雨都在茶杯裡(終稿)  

            漳州紀行:月是塔下明(終稿)

          平和記憶:俠盜海倫子(終稿)

            鼓浪嶼記憶:瑪送伯

            鼓浪嶼記憶:誰還記得"媽送伯"(馬上伯)!

            鼓浪嶼記憶:筆架山上

            鼓浪嶼記憶:安海路59號

作者簡介:陳預果,1966年生,龍海人,木工,龍海市作協會員。

 LOOKERS 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繫微信號:DONGE110

相關焦點

  • 暢遊龍海石碼老街 感念兒時的記憶
    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總覺得石碼是個很繁華的城市,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石碼街的女人很白很水,所以很嚮往石碼人的生活。一到大年初一,會揣著兩毛錢的紅包,約幾個同村的小夥伴坐船過來石碼玩,閩南語叫「削街」。今天石碼遺存的很多建築,既有南洋風格的牌樓,又有巴洛克式西方建築,沿江的天主教堂和大港墘的基督教堂歷經風雨至今猶存。石碼街的騎樓保存完好,規模也大,如需拍攝清末民初的街景,來這裡幾乎無需搭景。
  • 地城邂逅記憶憧憬禮包碼獲取 公測禮包碼匯總
    地城邂逅記憶憧憬禮包碼獲取 公測禮包碼匯總。遊戲公測肯定會有很多的禮包碼獲取,那麼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就是地城邂逅記憶憧憬中的 7個禮包碼的獲取,以及獲取的資源都是什麼,接下來就一起來看看詳細的介紹吧。
  • 石碼之晨 - 人民網
    圖為石碼風光。陳海山攝我的家鄉位於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九龍江與廈門港交匯處的月港古城——石碼鎮。據史料記載,石碼歷史悠久,在唐朝以前是個內海海濱,明宣德年間改稱錦江,明弘治以後,「都人以當地海潮上下湍激,屢有崩潰,乃沿江壘石築十二壩以障之」,故名「石碼」,沿襲至今。前人這樣描述石碼鎮:「南漳名勝地,石碼更稱雄。金廈如襟帶,澎臺接艦艟,街衢誇洞達,闤闠慶盈豐。一自海氛息,安歌樂土中。」紅磚、灰牆、古街、騎樓,走進石碼古城就像走進了一段久遠的故事。
  • 石碼五香,迎來最美代言人
    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康榆漩,推介龍海美食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康榆漩康榆漩推介龍海石碼五香「大家好,我是漳州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學生。當她得知閩南日報社與團市委、市商務局、市文旅局聯合開展的漳州返鄉大學生「為漳州代言 為家鄉帶貨」活動後,她第一反應就是為家鄉帶貨,推廣「石碼五香」。對於土生土長的她來說,與其說喜歡石碼五香的口感,不如說難忘根植於味蕾中的記憶。家鄉的味道,總是讓人一重逢就熱淚盈眶。
  • 石碼的糖藝人
    石碼的糖藝人農曆新年,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 下一站,石碼!
    營業時間:6:30-18:00聽說是石碼滷麵的排隊王,開業時間不長,每次來都要排隊,為了吃一碗滷麵和五香!營業時間:8:00-21:00在石碼,老二小吃店佔有的地位一樣是舉足輕重,家喻戶曉。去石碼一定要去的小吃店,一定要算上這家!
  • 龍海石碼:「海客絲路」騎樓情
    至此,石碼海上運輸和商貿繁盛,紙箔、杉木、香菸等物品經由石碼銷往海外,麵粉、生油、樟腦等物品同樣隨著返航流入石碼集市。而發達後的海客們開始陸續回鄉添置家業,建起了閩南特色的大厝。到民國時期,富足的海客們配合當政者加快擴大了石碼騎樓的規模。  現今,步行石碼古街,臨街騎樓隨處可見,移步入巷,可見多處保留有明清古大厝。
  • 石碼四大阿嬤之豆花阿嬤,石磨磨出的鄉愁
    那桶豆花又白又嫩,像白雪,似玉石,潔白無瑕。豆花將水嫩發揮到了極致,看上去潤滑柔美,冰清玉潔。由於豆花嬌嫩柔滑,盛豆花也要講究技巧。一般用圓盤似的鐵勺,銀光閃閃的勺子在豆花桶裡,像蜻蜓點水,輕輕的一層一層地舀。
  • 石碼古鎮,贏了!
    4月17日,石碼古鎮被正式列入福建省歷史文化街區。一份名為《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四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的通知》的文件稱,歷史文化街區承載著不可再生的歷史信息和寶貴的文化資源,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本底。
  • 石碼四大阿嬤之雙辮子香蕉阿嬤
    收錄於話題 #石碼四大阿嬤系列 早晨起來,清水洗塵,騎著自行車,穿行在石碼的大街小巷,路上吃些早點,也許就是兩根油條或者一個燒餅,雖然很普通,卻很幸福。
  • 紫雲山下是我家一一一小石碼的天空有一千種顏色
    掌紋裂開了閃電 望江亭下小石碼 步步高升 粉紅記憶
  • 【特刊】石碼老街,我喜歡讀你!
    小時候在農村的時候,總覺得石碼是個很繁華的城市,有很多好吃的東西,石碼街的女人很白很「水」,所以很嚮往石碼人的生活。一到大年初一,會揣著兩毛錢的紅包,約幾個同村的小夥伴坐船過來石碼玩,閩南語叫「削街」。  石碼街有兩個標誌性的建築物最好認,一個是中山亭,一個是宛南亭。
  • 石碼敘事 拜天公
    而石碼"供天公"習俗,是在正月初五、初六、初七就開始"炊粿、做龜、折壽金"。正月初八這一天,面對天公祖,男女老少官員百姓平平安安。折壽金,折元寶,石碼女人都會的手工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石碼瀰漫混沌不清的氣,佛教、道教、鄉土神明,各種名堂的拜拜,心有所向就有所拜。
  • 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 將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
    本報漳州訊(文/特派記者 黃樹金 通訊員 龍聞 圖/張奇輝)昨日,記者現場採訪了解到,龍海啟動石碼老城改造,首期投資達1.26億元,將修繕改造有傳奇色彩的老建築,再現老鎮歷史文化風貌,建成集觀光、文化、商務、休閒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區。
  • 八月半、石碼「查埔味」
    小石碼︱龍溪月港︱下南洋
  • 石碼的石碼區被選為2020年第一個石碼區
    石碼,著名的古鎮,因為他的香味。位於龍海市九龍江西溪和北溪交叉口的錦江南岸,明朝宣德時期改名為錦江,弘治後改為「石碼」。由石頭建造的沿河小鎮被稱為福建「三大名鎮」,與石獅,涵江。人間煙火奇,最受歡迎。我只去過石碼一次,給我的印象是非常生氣。
  • 龍海石碼古早味小吃推薦 新行街頭五香做得地道
    小城石碼有很多小吃很便宜味道也好。
  • 走進廈門彼岸:有座小城叫石碼
    抗日戰爭時期, 作為海客聚居、僑人麋集的九龍江口商貿中樞,石碼曾被單獨列為」特區「。       石碼的近現代化進程幾乎是與廈門同步的。       石碼人說,石碼附近的海門島才是九龍江口真正的大海之門,而廈門只是海門下遊的門。他們認為沒有錢的石碼人才會去廈門討生活。       在福建省,敢這樣輕視廈門的,也只有石碼了。
  • 八月半、石碼「查埔味」
    小石碼︱龍溪月港︱下南洋
  • 她眼中的石碼:淳樸、文藝、浪漫、人情味
    一片一片的騎樓群廈門的中山路潮州的牌坊街都是紅磚騎樓大家想看的真正的騎樓模樣大抵只能在石碼尋到了看完我們就去吃了夜宵石碼的夜宵嗬——可真是豐富多彩作者介紹:「虞也」廈大漳州校區建築在讀學生一個古靈精怪的精靈系少女《石碼》,美麗龍海作品接下來是lit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