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岑參去西域(11):沙州(敦煌)

2020-10-19 人在旅途的Gao

        敦煌是西漢武帝時期在河西走廊建立的四郡之一,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敦煌的名稱跟其他三郡(武威、張掖、酒泉)的名稱不同,雖然後人解釋說「敦,大也。煌,盛也。」但其實敦煌的名稱在河西四郡建立之前就已經存在了,應該是來自之前當地某少數民族語言的翻譯。作為西漢王朝最西邊的門戶,敦煌自此成為了絲綢之路上的交通樞紐、各國貨物集散交易的中轉站和東西方文明的交匯點,這個作用一直持續到盛唐時期達到了最高潮,這一點從今天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的歷史興衰就可以看出來。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楊堅很重視河西地區,他又特別崇佛,便把大批南朝的舊貴族遷徙到敦煌來充邊,並開始大規模在莫高窟開鑿石窟。到了唐朝初年,朝廷在此設置沙州,治所在敦煌,下轄敦煌、壽昌兩縣。唐玄宗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岑參第一次西域行前往安西都護府,經過沙州城時寫下一首《敦煌太守後庭歌》:

        敦煌太守才且賢,郡中無事高枕眠。

       太守到來山出泉,黃砂磧裡人種田。

       敦煌耆舊鬢皓然,願留太守更五年。

        城頭月出星滿天,曲房置酒張錦筵。

        美人紅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

        醉坐藏鉤紅燭前,不知鉤在若個邊。

        為君手把珊瑚鞭,射得半段黃金錢,此中樂事亦已偏。

「後庭」是居所內室或後院。一般來說,敦煌太守宴請過路的岑參應該在沙州城中的酒樓,也許正值立春節日期間酒樓沒有開張,亦或這位太守希望對京城遠道而來的岑參表示特別親近,期待岑參回京後能對自己美言幾句,所以太守把岑參請到了家裡來招待,還叫出了小妾來陪酒。岑參自然是頗識趣,不管是不是發自內心,反正把太守好好誇了一番,說德才兼備的太守從從容容地就把敦煌治理得井井有條,使人民安居樂業,當地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都希望太守留下來再幹五年。詩的後半段,岑參描寫了酒宴上氣氛歡快的場面,順便誇了誇太守那「美人紅妝」的小妾。藏鉤」是古時酒宴中的遊戲,將帶鉤握於手中,讓對方猜其藏於左手還是右手中,猜錯即罰酒。詩中的「半段黃金錢」就是指金色帶鉤,「射」則是猜的意思

        岑參兩次西域行的路線圖。第一次西行到達安西都護府所在地龜茲(今新疆庫車),第二次西行到達北庭都護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庭鄉)。

        敦煌位於絲綢之路的交通樞紐,東去河西走廊,北去伊州(今新疆哈密),南去吐谷渾(今青海省),西南去于闐國(今新疆和田),西北去龜茲國(今新疆庫車)。絲路的交通帶來了文化的交流,所以國學大師季羨林有句名言,即敦煌是中國、印度、希臘、阿拉伯四大文明的交匯點。

        但是在古代交通條件下,敦煌還是距離長安太過遙遠了,因此唐代著名詩人中似乎只有岑參來到過這裡。1900年,敦煌莫高窟發現藏經洞,學者們在整理這批敦煌遺書中,找到了一組作於唐代的敦煌地方詩作,即《敦煌二十詠》,吟詠的是敦煌地區的山川風物和歷史人物,作者沒有留下姓名,推測大概是盛唐時一位來自中原地區的文人,因安史之亂爆發後河西走廊遭到吐蕃入侵,回中原的路中斷,他不得已留在了敦煌。

        《敦煌廿詠其三、莫高窟詠》

        雪嶺幹青漢,雲樓架碧空。

        重開千佛剎,旁出四天宮。

        瑞鳥含珠影,靈花吐蕙叢。

        洗心遊勝境,從此去塵蒙。

作者來遊覽莫高窟,遠望對面三危山上皚皚白雪,近觀莫高窟高聳大佛殿和山崖上排排洞窟,又見大泉河谷中鳥語花香一片祥瑞,頓感心靈淨化、超然物外。

        《敦煌廿詠其一、三危山詠》

        三危鎮群望,岫崿凌穹蒼。

        萬古不毛髮,四時含雪霜。

        巖連九隴險,地竄三苗鄉。

        風雨暗溪谷,令人心自傷。

「三苗」,傳說是上古時期一個生活在長江中遊的部落,堯帝時被遷徙到了河西一帶,《史記》五帝篇中有記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言於堯帝,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所以「三苗鄉」應該就指河西走廊地區。作者眺望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只見最高處聳立三座峰嶺,氣勢雄偉險峻,山上四季荒蕪、終年積雪,山谷中流出溪水。看到山脈蜿蜒向東不見盡頭,作者有點黯然神傷,是為自己向東難回中原而難過呢?還是擔憂東邊的吐蕃軍隊進攻到敦煌來呢?

        《敦煌廿詠其二、白龍堆詠》

        傳道神沙異,暄寒也自鳴。

        勢疑天鼓動,殷似地雷驚。

        風削稜還峻,人躋刃不平。

        更尋枯井處,時見白龍行。

這裡所吟詠的白龍堆,就是所謂的鳴沙山。作者說鳴沙山非常神異,無論寒暑,走在上面會發出嗡嗡響聲,好似天神所擊的如雷鼓聲。山脊在風力的作用下有如刀削,人踩上去也不會改變。站在山頂遠望,蜿蜒曲折、綿延不絕的沙丘下面,是不是潛行著白龍?

        《敦煌廿詠其十五、三攢草詠》

        池草三攢別,能芳二月春。

        綠苔生水嫩,翠色出泥新。

        弄舞餐花蝶,潛驚觸釣鱗。

        芳菲觀不厭,留興待詩人。

「三攢草」大概就是水邊的蘆葦草,因為蘆葦的三隻葉片一層一層自然規則地聚在一起。作者說,池水邊的蘆葦春天抽出新葉,給兩岸帶來了一片翠綠色,秋天時蘆花飄蕩引來蝴蝶,葦叢下則有魚蝦嬉戲,美好的自然景色使人流連忘返、詩意盎然。

        《敦煌廿詠其四、貳師泉詠》

        賢哉李廣利,為將討匈奴。

        路指三危迥,山連萬裡枯。

        抽刀刺石壁,發矢落金烏。

        志感飛泉湧,能令士馬蘇。

「貳師泉」也就是懸泉水,史書載:西漢貳師將軍李廣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眾渴乏,廣 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劍刺山,飛泉湧出,以濟三軍。人多皆足,不少不盈。側出懸崖,故曰懸泉。三危」即三危山,用來代指敦煌。「發矢落金烏」是指后羿射日的傳說。在距離懸泉水約2公裡的山口處,有懸泉置遺址,為1991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懸泉置」,據出土簡文記載,西漢武帝時設置,東漢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曾廢棄,唐以後復稱「懸泉驛」,宋以後又廢置,清代又稱「貳師廟」。

        《敦煌廿詠其十二、安城祅詠》

        版築安城日,神祠與此興。

        一州祈景祚,萬類仰休徵。

        蘋藻採無乏,精靈若有憑。

        更看雩祭處,朝夕酒如澠。

「安城」是唐代在敦煌城東一裡處專門建有安置粟特人等來自中亞民族人口的土城,城內建供祆教徒從事祭祀活動的祆廟。祆教又叫拜火教,是流行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亞等地的宗教。「景祚」是洪福的意思。「休徵」指結束徵旅或徵戰。「蘋藻」指兩種水草,古人常採作祭祀之用,這裡泛指祭品。「雩祭」是古代求雨的祭祀。「酒如澠」意思是祭祀活動中用酒很多。作者描繪了當時祆教祠廟熱鬧的宗教活動。

        《敦煌廿詠其十三、墨池詠》

        昔人精篆素,盡妙許張芝。

        草聖雄千古,芳名冠一時。

        舒箋行鳥跡,研墨染魚緇。

        長想臨池處,興來聊詠詩。

「篆素」指寫篆書於素帛,即為書法的泛稱。東漢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張芝,出生在瓜州,少年時隨父移家到敦煌,在敦煌城東北的「北府張家」臨池學書,墨染成池,終於成為名動華夏的一代草聖。到了唐代,因年代久遠,池已磨滅,張家故居亦不存。唐開元年間,敦煌縣令趙智本根據史料記載,在敦煌縣城東北、傳說為「張芝墨池」的地方,掘得「一硯,長二尺,寬一尺五寸。」乃勸張芝十八代孫上柱國張仁會等,修葺墨池,蓋廟宇立張芝像,這就成了唐代敦煌的勝景之一。

        《敦煌廿詠其二十、分流泉詠》

        地湧澄泉美,環城本自奇。

        一源分異派,兩道入湯池。

        波上青蘋合,洲前翠柳垂。

        況逢佳景處,從此遂忘疲。

所謂「分流泉」大概是指敦煌的護城河,從西南角分成兩道,環城而流。碧波上有青萍,堤岸上有垂柳,美景當前使人樂而忘返。

        《敦煌廿詠其十七、望京門詠》

        郭門望京處,樓上啟重闉。

        水北通西域,橋東路入秦。

        黃沙吐雙徑,白草生三春。

        不見中華使,翩翩起虜塵。

「闉」指甕城的城門。「水」指黨河,從南向北流過敦煌故城東門,匯入北邊的疏勒河。作者登上敦煌故城的東城門向東眺望,見東去的道路上黃沙掩蓋了車轍,白草生滿了路旁,這是因為吐蕃入侵河西走廊,使得絲綢之路中斷,敦煌城見不到來自中原地區的使者,作者自己也無法返回長安。這一首詩給我們透露了一點詩作時間的信息。據《元和郡縣誌》記載,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吐蕃攻佔涼州,大曆元年(公元766年)攻佔甘州和肅州,大曆十一年(公元776)攻佔瓜洲,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攻佔沙州(敦煌)。因此可知此詩作於公元781年前的敦煌尚未淪陷時。

        公元781年吐蕃佔領敦煌後,當地人遭受了近70年的奴役,直到公元848年,沙州土豪張議潮領導當地人奮起反抗,收復了沙州城,並一鼓作氣在短時間內迅速收復瓜州、甘州、肅州等,然後派遣使者赴唐,將河西十一州地圖付與當時的皇帝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唐宣宗冊封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駐節沙州。張議潮在鹹通二年(公元861年)收復涼州,使得河西走廊在淪陷近百年後又重回唐朝的懷抱,只是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不復盛唐時期的輝煌,已日落西山,快要走到盡頭了。當時的詩人薛逢,曾有一首詩記錄了這段歷史,即《涼州詞》:

       昨夜蕃兵報國讎,沙州都護破涼州。

       黃河九曲今歸漢,塞外縱橫戰血流。

最後一句透出了些許悲涼,即塞外的戰事不會因為這次勝利就終止的。的確如作者的預言,唐之後,敦煌這裡先後又有回鶻、西夏、蒙古等統治者,你方唱罷我登場。隨著絲綢之路的凋敝,敦煌也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相關焦點

  • 跟著岑參去西域(6):涼州(武威)
            岑參兩次西域行,來回都經過武威,特別是第一次西域行的回程時,即天寶十載(公元751年)春到秋,他在武威的河西節度使幕府待了約半年時間,留下了近十首詩歌。
  • 跟著岑參去西域(9):肅州(酒泉)
    唐玄宗天寶八載(公元749年),岑參第一次西域行,在前往安西都護府經過酒泉時,寫下一首《過酒泉憶杜陵別業》:        昨夜宿祁連,今朝過酒泉。天寶六載(公元747年),岑參被吏部授於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這樣的小官,他非常失望,曾寫下一首《初授官題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闌。        自憐無舊業,不敢恥微官。
  • 敦煌旅遊攻略(收藏版)
    敦,大也;煌,盛也以其廣開西域故以盛名謂之——敦煌相信很多人和晨小晨一樣對敦煌這座神秘的城市充滿了憧憬與嚮往並將敦煌作為必到打卡地之一今天晨小晨就奉上【敦煌旅遊攻略】讓你在敦煌玩得開心、吃得盡興>敦煌旅遊攻略(收藏版)景點打卡(不去後悔系列)風光是城市的名片它記錄了一方水土的歷史展現著其獨有的文化內涵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中國歷史上的千年古國  于闐國(公元前232-公元1006年),是塔裡木盆地南緣一個古老的塞人城邦,有關于闐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傳》,稱其在西域之東。《漢書》記載:「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裡。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
  • 天人之地 國之敦煌(樂童研學敦煌線)
    敦煌,絲路的中心站,無比傲嬌地在那裡。自蘭州(金城)出發,走烏鞘嶺、過武威、經張掖、到酒泉,再來到敦煌,玉門關、陽關在向我們招手。幾十萬人的鮮血灑在河西走廊兩側,換來了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兩關(陽關、玉門關)的建立。
  • 「風物誌」戴冕冠穿龍袍,敦煌壁畫中的西域國王肖像畫
    中國歷史上的千年古國于闐國(公元前232-公元1006年),是塔裡木盆地南緣一個古老的塞人城邦,有關于闐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大宛傳》,稱其在西域之東。《漢書》記載:「于闐國,王治西城,去長安九千六百七十裡。戶三千三百,口萬九千三百,勝兵二千四百人。」
  • 敦煌故事|為什麼一生一定要去一次西北大環線(二)
    )-茶卡鹽湖- 德令哈 (外星人遺址)-夜宿大柴旦天剛微微亮我們就起床去看日出啦,果然,對日出的憧憬還是讓鬧了一夜肚子的我掙扎著從床上爬起來。),杏皮水,芥末釀皮(強烈推薦!),清真牛肉麵,三鮮過橋米線(跟我們平常的吃的三鮮味絕對不一樣)…加上一眾小吃味道都很不錯,具體的就待大家自己去挖掘啦。總之,我會為了那碗芥末釀皮再去一次敦煌。
  • 吳致真遊記系列(四)絲路攬勝走敦煌
    366年)。公元848年,晚唐高僧洪辯幫助張議朝起事推翻了土蕃統治,收復了敦煌地區,唐宣宗封他為河西釋門都僧統(掌管西域佛教事務)。這個窟是洪辯的佛堂。在這個洞窟北側甬道壁上開有一個長寬各2.6米,高3米的小窟室(第17號洞窟),原為洪辯的禪房,從門外還可以看到牆邊洪辯的泥塑坐像。這裡就是馳名中外的「藏經洞」。
  • 國慶敦煌之旅(中)
    這樣正好解決了我二哥的後顧之憂,因我和小高去年到張掖市遊過丹霞地貌地質公園所以並未有計劃去哪裡,這樣二哥正好可以乘坐他們的車到那裡一遊。下午一點半左右我們分道揚鑣,我和小高驅車遊玩了張掖市的國家溼地地質公園、西夏大佛寺、木塔寺、張掖市沙漠地質公園。在這裡我們普及一下小知識:河西走廊,因位於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河西走廊。簡稱河西、雍涼。
  • 西行漫記:鳴沙山月牙泉,沙泉共存,飛沙不落月牙泉(九)
    西漢王朝在河西走廊設立涼州、甘州、肅州、沙州四郡,也就是現在的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敦煌是我這次青甘大環線之行的最西端,再往西行便是西域,茫茫戈壁荒灘或者沙漠,春風不度玉門關,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行甘肅的部分,在敦煌就此劃上句號。甘肅的風景在河西,河西的風景在敦煌。
  • 敦煌古城:建築具有非常濃鬱的西域風情,融千年西域的民俗於一體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歷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歐州的唯一通道,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古老文明的匯流地,也是西域民族集散的大舞臺,充滿了異域風情和古老的傳說。敦煌的旅遊資源豐富,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敦煌的敦煌古城。
  • 河西走廊撫今追昔——2020甘青大環線遊記(上)
    河西走廊撫今追昔——2020甘青大環線遊記(上)2020年夏末秋初,我們報團參加青甘大環線之旅。這條線路跨越青海甘肅兩個省份,走下來大約3000公裡。對我來說,雖然這些年走過不少地方,但從來沒有像這次出行這樣,透過沿途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深深地感受著腳下這片土地的歷史厚重:這片表面貧瘠卻蘊藏豐富資源的柴達木盆地、這條祁連山下的「河西走廊」,有太多的歷史值得追憶:看到車窗外的戈壁,見證了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艱辛,還有後來西路軍浴血祁連的悲壯!
  • 大西北-河西走廊(4)-嘉峪關&敦煌
    行程的第五天 (2012/8/27) :遊覽嘉峪關關城和長城第一墩,然後從嘉峪關開車經過瓜洲前往敦煌,到達敦煌後稍做休息,傍晚時分遊覽鳴沙山月牙泉,看日落,宿敦煌,今日行程約380-400公裡河西走廊前半段是從東往西走的,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熱」,用一個詞就是「追日之旅」,這一路往西,追著太陽跑,全程皆在炙烤中,這種西部景色跟後來見識過的新疆、青海完全不同,這一路只有單調的雅丹地貌
  • 生活二三事~新大唐西域記(準備篇)
    風景很美,即使中間有些地方去曾經去過,旅行時間雖然很長,沒有玩到或者沒有盡興的地方也還是有很多。同樣,因為此次旅行並不是最適合自己的獨行,而是和一大家子人一起出行,所以也因為各種原因,也產生了些不愉快和遺憾。既然是人生中,到目前為止最長的一次出遊,遊記還是要認真整理的。畢竟,人生本身就是旅程,篇章無論長短或好壞,總還是值得回顧和書寫。
  • 河西走廊——美麗中國(葉平)
    嘉峪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為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首批5A級(AAAAA)旅遊景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然而,為了保護莫高窟,有關部門在洞穴前統一加修了堅固而整齊的水泥護牆(照片中方方正正的建築物),安裝了厚重的防盜門
  • 絲路遊學丨尋跡西域,遇見大美新疆(10.31-11.8)
    高昌故城西域的超級都市高昌故城,在維吾爾語稱亦都護城,即「王城」之意,曾是高昌王國的都城。唐貞觀元年(627),高僧玄奘西行途徑高昌,彼時高昌王麴文泰篤信佛法,用盡各種辦法挽留玄奘。為明確表達自己不會改變西行求法的堅定態度,玄奘絕食三日,最後才得以通行。
  • 【沙州新風】 敦煌導遊楊亞麗熱情大方服務遊客獲表揚
    【沙州新風】 敦煌導遊楊亞麗熱情大方服務遊客獲表揚 2020-11-04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西北(青海+甘肅+敦煌)很值得去玩,所以計劃下個月去玩一趟
    每每提到大西北,我總會斬釘截鐵的告訴旁人,大西北值得去,那裡將會找到最真實的自己。 嘮叨了這麼多,下面來給大家分享下我們的遊玩經驗。【西寧】--塔爾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日月山,倒淌河,青海湖2.【茶卡鹽湖】 穿越柴達木盆地戈壁風情3.【大柴旦】青海雅丹, 最大的雅丹地貌—阿克塞4.
  • 西遊記(10)-----從敦煌到烏魯木齊。
    從敦煌去柳園大約有一百五十公裡,這條公路修建的質量還是不錯的,就是那天的風挺大而且是橫吹的風:地面上的沙子呼呼地從公路的左邊吹向右邊就像大海的波浪一般貼著地皮飛行,晶瑩的沙礫飛馳中發出耀眼的光芒,閃閃爍爍的煞是好看。司機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可以控制好汽車,司機邊開邊罵這該死的天氣:這個挨球的日朗天氣。我說:情況不好,心情該好。
  • 大西北之旅(之七)——西寧至敦煌
    一夜住在火車上,想到次日上午11:00會到達目的地——敦煌,心情還好,不急躁。火車進入沙漠地帶,路上的風景與以前截然不同了。原計劃第二天上午11:30抵達敦煌市,一場雨導致火車在瓜州站幾乎不動,等了二個小時,5:30才抵達敦煌市。這裡的天空格外藍、格外亮,跟南方東部就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