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8月18日,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參加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紀念演出的演員們在進行最後的排練。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雋輝/攝
8月18日,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參加「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活動的記者們參觀紅軍會寧會師舊址。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雋輝/攝
中國青年報甘肅會寧8月19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馬富春 任明超 李劍平) 行軍轉移、戰事頻繁,自長徵以來,紅軍將士一路過關斬將,戰勝各種艱難險阻,與此同時,向何處去?這是一直以來困擾中央和紅軍的問題。
一路翻山越嶺、一路戰火硝煙,從出發的那一刻起,紅軍都在尋找革命的航標,向著勝利英勇前進。
向北還是去哪裡?
1935年6月,中央紅軍翻越夾金山,在小金縣達維和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但會師前後,在四方面軍工作的張國燾對當時政治形勢的認識同中央存在分歧。中央認為「總的方針應是佔領川陝甘三省,建立三省蘇維埃政權」。張國燾主張南下,向川康發展。
193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懋功北部的兩河口召開會議。周恩來認為,紅軍向南、向東、向西都不利,應該選擇向北,向陝、甘方向發展。
毛澤東在發言中闡述了選擇北進的理由。他說,共產國際曾經有電報指示,中國紅軍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靠近外蒙古。張國燾問是什麼時候?張聞天說,大約在10個月之前,中央紅軍還沒有離開瑞金的時候。毛澤東繼續發言說,寧夏是富裕地區,敵人在那裡的防守比較薄弱。
根據張國燾的回憶,毛澤東的發言「富於風趣但又非常沉痛」。風趣的是,毛澤東說:「為什麼我們要到寧夏去?主要是蔣介石的飛機大炮厲害……他耀武揚威找我們打,我們不中他的詭計,偏不和他打。我們不動聲色地跑到寧夏去,背靠著外蒙古,看他還有什麼辦法?」
而沉痛指的是毛澤東打開天窗說亮話:「我們是有被消滅的危險。」如果在寧夏不能立足,那麼就得通過沙漠到外蒙古去,留下革命的火種以圖再起。
1935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發出的《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戰略方針的決定》,否定了張國燾的主張,指出:「在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我們的戰略方針是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戰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取得甘肅南部,以創造川陝甘蘇區根據地,使中國蘇維埃運動放在更鞏固更廣大的基礎上,以爭取中國西北各省以至全中國的勝利。」
1935年9月,中央紅軍從四川進入甘肅境內。在甘肅境內,紅軍召開多次會議,進一步解決了向何處去的重大戰略問題,為紅軍長徵和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距甘肅迭部縣城68公裡的達拉鄉,有一個依山傍水的藏族村莊——高吉村。這裡四周群山環繞,依山傍水,西南有8座山峰,藏語「高吉」意思是8個山頭之意。
高吉是紅軍出川進入甘肅的第一站。當時,紅軍將此翻譯為俄界。
1935年9月12日,黨中央在高吉村召開政治局緊急擴大會議。面對紅軍出現分裂的苗頭,和對戰略前進方向判斷的分歧,毛澤東在會上作出了《關於與四方面軍領導者的爭論及今後戰略方針》的報告,指出向南是沒有出路的,無論從地形、居住、給養等方面的條件看,南下都是絕路。
根據紅軍當時的處境,會議作出了重大戰略安排:通過了關於張國燾錯誤的決定;決定成立工農陝甘支隊;成立了由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王稼祥和林彪組成的五人團作為全軍的最高領導;再一次確定了紅軍繼續北上的方針,從思想上系統揭露和批判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錯誤。
俄界會議統一了思想,確定了繼續堅持北上抗日的政治路線,確定以遊擊戰爭來打通國際路線,創建新根據地的戰略方針,為紅軍長徵戰略轉移指明了前進方向。
俄界會議結束後,毛澤東總結說:「我們需要團結,比任何時候更加重要」。據《迭部縣誌》記載,會議後,紅軍很快開始了新的徵途,黨中央在高吉村村小河邊的一棵白楊樹下召開了營以上幹部會議議、向幹部說明了當時的戰略方針和迅速行動的必要性、並向全軍發出了為執行北上方針告同志書。
俄界會議第二天,毛澤東率領紅一方面軍離開高吉村,向北開拔,一路披荊斬棘,攻克天險臘子口。8天後,紅軍中央縱隊進駐甘肅宕昌縣哈達鋪鎮。
哈達鋪:紅軍最好的「加油站」
甘肅哈達鋪是紅軍的「福地」。
走進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一面牆上寫著的「大家要食得好」6個大字。紀念館館長路晨霞說,當年這句口號喊出之後,每個戰士的心都迅速激蕩起來。
哈達鋪有這樣的條件吸引紅軍將士們。哈達鋪歷史上就是甘川道上的一個商貿集鎮和軍事要地,也是西北地區有名的古鎮落。因為盛產藥材,哈達鋪當年的街道兩旁就有不少來自上海、北京等全國各地的藥材鋪子分號。
哈達鋪長徵紀念館的解說員張馨文說,當時的哈達鋪物價便宜,一頭百十斤重的肥豬只要5塊大洋,一塊大洋可買5隻雞,一毛錢能買10個雞蛋。所以,紅軍給每人發的一塊大洋已經能夠很好地改善夥食了。對於長徵途中的紅軍來說,「吃得飽」即是「吃得好」,許多還在長身體的紅軍小戰士、處在哺乳期的紅軍女戰士,終於在哈達鋪吃上了一頓飽飯。
著名紅軍將領楊得志曾在自己的回憶錄中描述哈達鋪的繁華以及對紅軍將士的重要意義。楊得志在回憶錄中寫道,整個鎮子只有一條街,人口比較密集,絕大部分是回族和漢族。這條一裡多長的小街, 兩側大都是青瓦房,街心有一座古老的戲樓,街上還有一座小關帝廟,這些都引起了戰士們極大的興趣,街兩旁小店鋪幾乎一家挨著一家 。因為有陝西、河南來的「客戶 」,貨物比較齊全。好久見不到的白紙、麻紙,僧帽牌蠟燭,毛藍布、青洋布,甚至綢緞、鑼鼓家什都有。
在楊得志的回憶錄中寫道,黎林同志從街上買回了白紙, 還從一個「跑郵政的」人那裡搞來了幾張不知哪年哪月的破報紙,高興得如獲至寶。謝象晃同志不僅買了蠟燭, 還買了好些各種顏色的布。問他買布做什麼用,他只是笑,卻答不上來。那神情好像是說,能買到東西就夠高興的了,還沒考慮幹什麼用呢!吸菸的同志買到了煙,更是高興,因為進入雪山、草地後他們就「斷糧」了。 這裡的香菸品種比較多,什麼「單刀」「雙刀」「白飛機」等等,最受歡迎的是「哈德門」。
「因為這種煙不僅好吸,而且每個盒子裡都裝有一張關公,或者張飛、劉備、周倉等歷史人物畫片。由於這個玩意兒,連一些不吸菸的戰士也都紛紛將它買回來。他們將煙送人,抽出畫片互相傳看。」紅軍在哈達鋪「狂歡」的細節成為很多將領回憶錄中的精彩片段。
楊成武將軍則把哈達鋪比作紅軍長徵途中的「加油站」。哈達鋪長徵紀念館資料記載,哈達鋪在1935年9月支援紅一方面軍物資統計為:食鹽20000斤,糧食200000斤,食用油5000斤,騾馬1000匹,柴草150000斤,擔架350條(副),中草藥1500劑,豬羊雞750頭(只),蔬菜3000斤,豆類50000斤,布鞋7000雙。此後的1936年,哈達鋪又為後續紅軍提供大筆的物資補給。
在哈達鋪,除了物質補充、改善生活,最重要的是精神糧食——中央紅軍從報紙上獲得了陝北紅軍的消息。
解說員張馨文介紹,哈達鋪的郵政代辦所有不少報紙,其中登載著徐海東率領紅軍和陝北紅軍會合的消息,還有陝北革命根據地「匪區」略圖。紅軍長徵走了二萬多裡,消息閉塞,大家一看到陝甘寧有那麼大的根據地,都十分高興,就在這條消息上畫上了紅槓槓。
這一消息讓紅軍看到了曙光,北上的戰略路線逐漸清晰。9月22日,中央紅軍在哈達鋪召開團以上幹部會議,會議做出了到陝北去的重大戰略決策,並整編紅一方面軍為陝甘支隊,紅軍目標明確地向陝北進發。
哈達鋪會議給出了長徵北上向何處去的答案——到陝甘革命根據地去!從此,名不見經傳的哈達鋪鎮見證了紅軍長徵命運的重要決策,成為長徵中一個重要的坐標點。
到陝北去落腳
5天後的9月27日,中共中央率領陝甘支隊到達甘肅省通渭縣榜羅鎮,並召開了「榜羅鎮會議」。
榜羅鎮自古以來就是商賈雲集之地。當時的榜羅鎮中心小學存放的報刊雜誌裡,黨中央進一步了解到有關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發展和陝甘革命根據地的新情況,也再一次印證了在哈達鋪獲得的消息。
「到達榜羅的當晚,就是在榜羅鎮中心小學校長辦公室裡,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召開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緊急會議。」榜羅鎮會議紀念館講解員範科蕙介紹,這次會議改變了俄界會議關於在接近蘇聯的地方創建革命根據地的決定,正式確定將中共中央和長徵的落腳點放在陝北,以陝甘蘇區來領導全國革命。
「到陝北去!到陝北去!」
9月28日一早,這個重要決定便傳達到了陝甘支隊連以上軍政幹部。當天凌晨5時許,榜羅小學附近的打麥場上,毛澤東登上主席臺,向1000多名軍政幹部作了《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會。
「同志們,我們要到陝北去。我們要會合紅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軍的弟兄們去。陝甘革命根據地是抗日的前線,我們要到抗日的前線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紅軍去抗日。」會上,毛澤東帶著濃重口音又充滿激情的講話,贏得了現場官兵雷鳴般的掌聲。
據楊定華《從甘肅到陝西》一文,毛澤東在會議上主要闡述了以下問題:日本侵略北方的嚴重性;北方可成抗日新陣地的經濟、政治條件;充分注意群眾工作,解釋我軍北上抗日的意義等。
「莊嚴的空氣,團結一致的精神,籠罩著整個的會場。這個露天的,毫無裝飾的,風和雨在飛舞著的會場。人人在諦聽著領袖們的講話,熱血沸騰著,寒冷悄悄地逃走了。」回憶起這次會議,當時負責新聞宣傳工作的陸定一這樣寫道。
「榜羅鎮會議為紅軍長徵找到了家。」榜羅鎮會議紀念館資深黨史專家高亞忠說,這次會議從根本上解決了一直以來困擾黨和紅軍的長徵戰略目的問題。
9月29日,佔領通渭縣城的捷報傳來,這也是陝甘支隊進入甘肅後佔領的第一座縣城。當晚,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在城東的文廟街小學接見攻城先鋒連全體官兵,毛澤東滿懷激情地朗誦起早已醞釀在心中的詩篇《七律·長徵》。
「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毛澤東以朗誦在紅軍攻克臘子口,翻越岷山期間創作這首詩的特殊方式,傾情歌頌即將完成長徵、北上抗日的先鋒戰士,也留在了通渭這片見證紅軍長徵重要轉折點的紅色熱土上。
從9月12日俄界會議統一思想、繼續北上,到哈達鋪幾份報紙帶來曙光,再到27日榜羅鎮會議正式決定落腳陝甘,短短半個月間,紅軍確定了長徵的落腳點,戰略路線日漸清晰,中國革命撥雲見日,開啟了民族解放事業的新篇章。
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翻越六盤山,到達陝北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會師,向著勝利前進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紅軍重大戰略的部署,1936年8月,紅二、四方面軍相繼北上進入甘南,與已在陝北紮根一年的紅一方面軍遙遙相望,會師指日可待。在陝西保安,黨中央領導共同商定,將會師地點選在會寧。
1936年9月,幾經坎坷的紅四方面軍也到達甘肅南部。朱德和陳昌浩都認為大軍不能在此久留,必須迅速通過西蘭公路去和紅一方面軍匯合。但遭到了張國燾的反對,他認為,紅軍最好的出路不是向北而是向西。
張國燾給中央打電報,提出主張的兩個方案,一是往西進入青海、新疆,接通蘇聯獲得武器再回來;一是往東南,向川陝豫發展,回到紅四方面軍的老根據地去。
這份電報所提方案,被中央拒絕。張國燾還是不願北上,開始盤算在甘南落腳。此時,中央的又一封電報到了,要求紅四方面軍迅速「以主力佔領界石鋪為中心」之隆德、靜寧、會寧、定西之間的西蘭公路,絕不能讓胡宗南「佔領該線」。
第二天,張國燾收到了聶榮臻率領三團人馬佔領了界石鋪的消息。他的心情更加暗淡,知道紅四方面軍必須北上。可在他的心裡,對自己政治前途的擔憂也達到極限。
在這樣的背景下,1936年9月16日,中共西北局在岷縣三十里舖召開了會議,史稱「岷州會議」。會上,朱德等大多數人認為,集中一、四方面軍主力,在靜會地區擊敗胡宗南是完全有可能的。可張國燾等少數人認為在靜會地區與胡宗南部作戰是不利的,主張紅四方面軍由臨潭西進青海,經循化、樂都翻越祁連山,向河西走廊和新疆前進。
時機緊迫,應立即北上。會上,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面對面與張國燾爭論到深夜,反對張國燾的西進主張,朱德竭力維護中央決定,並對張國燾進行了耐心的說服工作。
面對一片反對之聲,張國燾突然宣布辭職,帶著警衛員住到了岷江對岸。朱德堅定地說:「他不幹,我們幹!」張國燾膽怯了,派人通知繼續開會。
張國燾看到自己孤掌難鳴,最後不得不說:「黨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是少數服從多數,既然你們大家都贊成北上,那我就放棄我的意見嘛!」
岷州會議制定了《靜會戰役綱領》,決定紅四方面軍在胡宗南部隊未集結靜寧、會寧前,先機佔領靜、會及定西通道,爭取與紅一方面軍匯合。之後進行的「通莊靜會戰役計劃」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加速了紅軍三大主力會師西北,推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岷州會議否定了張國燾錯誤的西進計劃,維護了黨中央的統一領導,維護了黨和紅軍的團結,在長徵史冊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岷州會議紀念館宣講負責人劉彩玉說。
1936年10月2日清晨,紅軍勝利攻佔了會寧縣城。10月10日黃昏,晚霞染紅會寧的萬裡晴空時,慶祝紅一、四方面軍會師的聯歡大會在會寧文廟開始了。兩軍戰友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經歷了會合、分離、再次會合,他們放下背包槍枝,互相擁抱,聯歡會進入高潮,整個會寧城沉浸在歡聲笑語中。
會寧會師後,1936年10月21日,賀龍在寧夏西吉縣平峰鎮見到了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左權、政委聶榮臻。第二天,紅二方面軍到達將臺堡,與紅一軍團一師會合。紅一、二、四方面軍歷經兩年多艱難困苦,浴血奮戰,勝利會師。
1996年中央文件明確,1936年10月22日為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結束日。
「紅軍在會寧一帶相繼會師,實現了紅軍的大團結,壯大了紅軍的力量,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經過長徵的洗禮,中國共產黨以嶄新的面貌引領民族解放事業開啟新未來。」甘肅省黨史研究室巡視員孫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