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上海市教委發布了《關於實施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的意見》,著力通過制度創新、政策支持和項目化實施,聚焦質量提升,把百所公辦初中辦成「家門口的好初中」,從而帶動面上公辦初中全面提升辦學水平。這是上海教育部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本市基礎教育綜合改革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提升本市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的重要舉措。
經學校申報、各區遴選,寶山區共有10所學校被評為上海市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實驗校。名單如下:
話不多說,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10所學校吧~
上海市吳淞初級中學
上海市吳淞初級中學是一所公辦初級中學,秉承「快樂成長,多元辦學」的辦學理念,以「讓每一個學生感悟自信,讓每一個教師感受成功」的辦學目標,不懈努力。學校以市級課題「梯度式學案促發中等生學力發展的研究」開展課堂教學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時,吳淞初級中學基礎課程開展穩定,現已開始探索構建拓展型、研究型、特色化的校本課程,並形成了特色發展方向。
在體育方面,學校籃球課程、擊劍課程初顯特色,積極實踐初中體育多樣化;在藝術方面,音樂話劇活動曾多次獲得市級獎項,初具成效。此外,學校還開展了機器人社團活動,並在2018年上海市中小學機器人比賽中獲得一等獎的好成績。
上海市呼瑪中學
在滿是梧桐的愛輝路旁,在舟舸川行的薀藻河畔,有一所創辦於1992年的初級中學——上海市呼瑪中學。
學校結合校情、師情、學情,將「以人為本,用心激勵」作為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注重關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教師的專業成長。倡導「用心激勵」,用「真心、愛心、平常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個性發展,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
26年來,每一個呼瑪教師秉承著不放棄一個學生的信念,教書育人。正是這樣一種信念,讓偏守一隅的呼瑪中學能堅定自強,努力尋求突破。
上海市吳淞第二中學
上海市吳淞第二中學在近六十年的創辦歷史中,已逐步形成了「文化引領、以情優教、主動發展」的辦學理念。現有黨員教師22名、高級教師8名、區級骨幹5名。學校秉持「厚德、博學、篤行、尚美」的校訓和「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溫暖公平有質量的教育」的信念,實現每一個學生向善向上、終身發展的目標。
吳淞二中通過幹部和骨幹隊伍培養、青年教師梯隊建設以及各類制度的細化及過程管理,不斷提升學校發展內驅力。學校體驗式教育為主的課程體系,確保了基礎型課程質量,國防民防、傳統文化等成為亮點,課程質量穩步提升。
上大附中實驗學校
上大附中實驗學校地處寶山大華地區,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曾被評為「寶山區素質教育示範校」「寶山區教師專業發展示範校」「寶山區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基地」。
學校創建於2006年5月,現有學生近2000名,在編教職工140多名,其中上海市「雙名工程」名校長培養對象1人、市名師3人,歷屆區骨幹教師17名。學校秉承「把成功賦予學生,把滿意帶給家長」的辦學理念,堅持「科研引領、文化育人、質量立校」的辦學方針和「求知明理,日新月異」的校訓,積極發展以科技教育為龍頭的特色教育體系,教育教學質量穩定,擁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和美譽度。
上海市大場中學
上海市大場中學創辦於1962年,學校以全面育人為目標,堅持「人人有進步,個個能成才」的辦學理念,秉持著「三育一體」的辦學思路,上下齊心協力,將學校、社會、家庭三種教育力量有機結合,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羸得了師生、家長的讚譽和社會力量的有力支持。
「情系百姓,面向社會,服務學生」,是學校工作精神的體現。近幾年來,學校扎紮實實搞德育,勤勤懇懇抓教研,創造性地開展以多元互動教學交往模式建構為主題的課堂教學改革研究,為學校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注入了不竭動力。
上海市盛橋中學
上海市盛橋中學,創辦於1964年,位於美麗的長江之濱,它沐浴著上海教育改革的春風,歷經五十餘載,愈顯風採。半個世紀以來,歷代盛中人秉承不輟進取、奮發努力、堅忍不拔的精神,以「獻身教育事業」為己任,以「培養祖國人才」為目標,用激情和汗水譜寫光輝篇章。從這裡畢業的學子們猶如繽紛桃李,在各條戰線上發揮聰明才智,建設祖國。
「盛引百家學子,橋通錦繡前程。」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上海市盛橋中學以發展學生能力為本,以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為指導,以德促教學,以智促發展,在教育教學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上海市高境鎮第四中學
上海市寶山區高境鎮第四中學建於2005年,學校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核心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了「合格+特長」的學生培養目標。「合格」即學生具有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德和習慣,「特長」即在「合格」的基礎上,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尋求特長,根據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去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
學校曾獲得「上海市紅旗大隊」「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寶山區五星級行為規範示範校」等榮譽,被授予「寶山區綠色科技學校」「寶山區科技特色學校」「寶山區中小學生課外文體活動工程」先進集體等稱號。
上海市泗塘第二中學
上海市泗塘第二中學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的進步而鼓掌,為每一位教師的發展而喝彩」的辦學理念。近年來,學校以「學陶師陶」為重點,以「一體兩翼三名四品」為路徑,致力於四支隊伍建設,即:一支精幹高效的行政管理隊伍;一支理論素養高、鑽研性強的科研幹骨教師隊伍;一支責任心強、善於管理的班主任隊伍;一支業務過硬的教學隊伍。
學校以夯實常規工作為基本點,以精細化管理為切入口,以有效教育教學為增長點,以特色項目建設為提升點,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新亮點,堅持「夯基礎、強特色、精管理、講實效」的發展思路,注重內涵建設,努力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綜合管理水平,力爭把學校辦成順應時代發展的、新優質的「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
上海市月浦實驗學校
上海市月浦實驗學校是2004年創辦的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曾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上海市平安示範單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範校、上海市語言文字示範校、上海市頭腦奧林匹克活動特色學校、寶山區素質教育示範校等稱號,是寶山區初中英語、初中語文、初中勞技萬名教師提質工程學科基地。
學校以「一流硬體,一流管理,一流質量」為辦學定位,以「重視學生個體差異,充分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為辦學理念,在「教學為中心,藝體為輔翼」的教學特色下,進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學的改革與探索,旨在提升學生生命質量,推進學校可持續發展。
上海市寶山區陳伯吹中學
上海市寶山區陳伯吹中學以出生於羅店的兒童文學家陳伯吹先生命名,倡導「平和育人、協調發展」的育人觀念與陳伯吹先生「勤慎謙和」的為人、為學、為事教育觀一脈相承。目前學校在編教職工59人,其中高級教師7人,有8位教師被評為區級骨幹教師,現有學生四個年級十六個班級,共553人。
近幾年,學校曾獲得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園、寶山區十佳綠化單位、寶山區教育科研先進集體、寶山區優秀行為規範示範校、上海市紅旗大隊等榮譽稱號。
關於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你最關心的7個問答01為什麼要實施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
「辦好每一所學校、成就每一名教師、教好每一位學生」是上海基礎教育始終堅持的發展理念。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和市民對優質初中教育的新期待,上海將實施百所公辦初中強校工程(以下簡稱「強校工程」)。
一是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的需要。近年來,上海通過實施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建設、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新優質學校集群發展、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等一系列措施,促進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湧現了大批「家門口的好學校」。從學段看,上海的小學教育處於高質量高均衡水平,初中階段的優質均衡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表現在:初中的名師名校長相對缺乏,學校之間教育質量均衡狀況還不夠高,部分初中適應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不強。為此,實施「強校工程」,進一步抬升底部,加強名校長名師的培養和配備,採取優質品牌帶動,促進面上公辦初中共同進步,從而進一步提升上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
二是持續優化教育生態的需要。近兩年,上海出臺多項措施規範義務教育秩序,從「入口」上實施公民辦小學同步招生政策;從「出口」上出臺中考改革方案,引導家長作出理性選擇。「外部」治理方面,出臺規範民辦培訓機構管理的「一標準兩辦法」,嚴格規範培訓機構的辦班、辦賽行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從「內部」建設上,今後一段時間,圍繞初中提質增效,加強「強校工程」實驗校(以下簡稱「實驗校」)名校長和名師的配備,強力進行專業資源支持,深化課程教學變革,暢通學生成長通道,打造學校辦學特色,把「實驗校」都建成新優質項目學校,成為市民「家門口的好初中」,提升市民的獲得感,緩解小升初入學焦慮,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
三是適應深化中考改革的需要。上海新一輪中考改革特別是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名額分配綜合評價錄取招生計劃向不選擇生源的每所初中學校傾斜,既為公辦初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又對學校教育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公辦初中深化課程教學改革、全面提升辦學質量。實施「強校工程」就是要培育和樹立一批主動適應中考改革、提升教育質量的實驗校,從而為面上公辦初中適應中考改革提供借鑑。
為此,各區教育局在開展區域初中辦學質量調研的基礎上,著眼於進一步抬升底部、促進優質均衡協調發展的要求,在學校自主申報的基礎上,區域內遴選不同辦學特點的公辦初中,申報「實驗校」。
「強校工程」的總體思路和目標是什麼?
初中「強校工程」強調三結合:
與「名校長名師培養工程」相結合、與緊密型學區化集團化辦學相結合、與落實推進本市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要求相結合,通過制度創新、政策支持和項目化實施,激發百所公辦初中辦學的內生動力,提高辦學質量,從而帶動面上公辦初中全面提升辦學水平,營造更加健康的義務教育生態。
通過增值評估,力爭3-5年實現四個明顯:
「實驗校」教育教學狀態明顯改善,學校辦學特色明顯增強,整體辦學質量明顯提高,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明顯提升,建成「家門口的好初中」。
「強校工程」有哪些重點任務?
為提升百所公辦初中的整體辦學水平,「強校工程」安排了七項主要任務,主要指向初中學校內涵發展。具體如下:
一是「雙名工程」有機融入。確保每所「實驗校」都有一名市級名校長(含培養對象、特級校長)、兩名名師(含培養對象、特級教師),每所「實驗校」有不少於5%的教師納入教師「種子計劃」,從而優化「實驗校」校長和教師隊伍。
二是優質品牌輻射帶動。根據「實驗校」發展需求,因地制宜,由市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優質品牌初中學校領銜組建緊密型集團或學區,鼓勵優質民辦學校託管,採取「一帶一」「一帶二」等方式集中優質資源全方位支持「實驗校」。
三是專家全程專業指導。市教委牽頭成立市級專家指導團隊,對各區「強校工程」實施方案和「實驗校」三年實施規划進行論證,對各區實施「強校工程」進行專業指導。各區為每所「實驗校」配備不少於3名指導專家,指導「實驗校」制定學校三年實施規劃,形成「一校一規劃」,並給予全程專業指導。
四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各區保證「強校工程」建設經費投入,並向「實驗校」傾斜,確保經費投入高於區域內同類型、同規模的學校,重點保障「實驗校」所需的校舍改造、專用教室建設和設施設備更新。市教委建立「強校工程」專項經費,重點支持「實驗校」內涵建設。
五是深化課程教學改革。核心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實施「課程領導力項目初中百校工程」,聚焦課堂教學、課程計劃編制、教研活動組織、特色課程建設等學校內涵發展核心主題,提升「實驗校」課程品質和教學水平。同時,建立健全備課、上課、作業、輔導、評價等基本教學環節的規範,廣泛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優化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六是激發自主辦學活力。堅持簡政放權,減少對學校不必要的檢查、評估,依法保障「實驗校」充分的辦學自主權。「實驗校」需要制定本校「強校工程」三年實施規劃,明確目標、時間表、路線圖和具體實施項目,主動開展創新性教學和研究。同時,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增強底線意識,在規範中求創新、在創新中求突破。
七是凝練辦學特色品牌。加大市、區教研科研機構對「實驗校」課程建設的指導,幫助學校建設符合校情的特色課程,並在此基礎上,聚焦科技、藝術、體育、人文等領域,打造辦學特色,努力形成品牌。
新一輪「雙名工程」如何服務於「強校工程」的實施?
在實施「強校工程」過程中,本市將通過「雙名工程」有機融入的方式服務於「強校工程」的實施。
一是加強市級名校長和名師(含培養對象)在「實驗校」的配備,確保每一所「實驗校」都有一名市級名校長(含培養對象、特級校長)、兩名名師(含培養對象、特級教師)。
二是第四期「雙名工程」教師「種子計劃」優先選取「實驗校」中有發展潛力的青年教師,確保每所「實驗校」有不少於5%的教師納入「種子計劃」。
三是新一輪「雙名工程」培養對象(中學學段為主)在培養期間應有「實驗校」專職從教3-5年的經歷。
市教委還將探索「雙名工程」(包括特級校長、特級教師)服務於「實驗校」的多種途徑和方式。
如何有效推進「強校工程」?
為保障「強校工程」的有效實施,市教委建立了「三個相結合」的推進機制:
一是市級統籌與以區為主相結合。市教委建立「強校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強校工程」的實施和管理。各區承擔主體責任,健全組織領導機構和工作制度,研製區域實施「強校工程」方案,統籌資源,加大投入,保障「強校工程」有效落實。「實驗校」要充分抓住機遇,提升自身辦學活力,切實提高辦學質量。
二是專業培訓與交流宣傳相結合。組織開展「實驗校」校長三年集群式培訓,切實提高校長的教育理論水平和專業領導水平。市、區開展交流展示活動,分享區、校典型經驗和做法。開展「家門口的好初中」專題宣傳,形成全社會理解、支持實施「強校工程」的良好氛圍。編發《初中「強校工程」工作專報》,發揮指導、交流、督促的功能。
三是督政督學與專業評估相結合。市教委將「強校工程」列入對各區教育工作考核指標,納入各區教育督政範圍。各區教育督導部門要開展「強校工程」建設專項督導。開展對「實驗校」增值評估和牽頭校(支援校)輻射引領評估,對表現突出的學校和個人給予適當的獎勵。
「強校工程」有哪些政策支持?
第一,第四期「雙名工程」培養對象遴選與「強校工程」相融合,名校長和名師培養對象(中學學段為主)在培養期間應有在「實驗校」專職從教3-5年的經歷。
第二,為調動學校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績效工資區域統籌部分可根據實施情況,有一定比例向「實驗校」傾斜。
第三,為提升初中學校的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在中學高級職稱評審上,探索初高中分開評審,並適當向初中傾斜。
第四,建立「強校工程」專項經費,重點用於「實驗校」校舍改造、專用教室建設、設施設備更新、特色課程建設等項目。
第五,對參與「實驗校」建設並取得實效的學區或集團牽頭校、委託管理支援校,給予市級獎勵。
第六,探索學區、集團招生改革,適度擴大中本貫通、中高職貫通招生計劃,為畢業生提供更好的升學機會。
第七,加大宣傳力度,在有關媒體上開闢專欄,對「實驗校」工作進展和亮點進行集中報導。
如何看待「強校工程」實施效果?
市教委委託市教科院普教所建立增值評估制度,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將「綠色指標」表現、學校綜合考核等進步情況作為主要指標,綜合反映「實驗校」建設成效。
同時,建立「實驗校」發展性檔案,實施「一校一檔案」制度,動態反映學校幹部培養、教師發展、學生成長、資源配置、課程教學、特色建設等方面的發展情況,過程性反映「實驗校」的發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