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形文字和泥板
1849年8月,英國考古學家萊亞得在伊拉克挖掘古代亞述文明的尼尼微城遺址時,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房間,房間中有許多黏土泥板,泥板上寫滿了很多符號,這些符號由一頭粗,另一頭細的直線構成,很像木楔的形狀,考古學家因此將其命名為楔形文字。進一步的考古發現,這個神秘的房間是古亞述國的國王亞述巴尼帕建造的世界上第一個圖書館,裡面保存的泥板上,用楔形文字詳細記載了亞述王國的歷史。楔形文字最早是由兩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的蘇美爾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發明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蘇美爾人的神話中,楔形文字是古城烏魯克的守護神伊南娜送給人類的禮物之一,其實並沒有那麼神秘,大量的考古證據表明,楔形文字就是由陶籌逐漸演化發展形成的。
楔形文字的泥板是人類最早大規模使用的文字記錄工具,其製作工藝十分簡單,只需將潮溼的黏土壓製成長約40釐米,寬約30釐米的長方形,和iPad的大小差不多,它們的相同點是都能記錄信息,泥板就是當時蘇美爾的平板電腦。人們用木棍和蘆葦管在泥板上寫上楔形文字後,將其自然風乾,待其變硬後,就很方便保存和攜帶了,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書籍」。對於記錄了極其重要信息的泥板,比如歷史,神話和財產等,先民們會將泥板進行燒製成磚塊,磚塊具有很高的硬度,不怕火燒,適合永久保存。在尼尼微遺址圖書館中的泥板,經過燒制後保存了數千年,穿越了漫長的時光,最終重見天日,讓如今的我們能夠一窺古代亞述文明的輝煌。圖書館中大約有數萬片泥板,內容囊括了合同,神話傳說,歷史,文學,天文和技術著作,一應俱全。
圖1 楔形文字與泥板
到了公元前2800年,阿卡德人擊敗了蘇美爾人,建立新的文明和國家,他們沿用了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為了適配自己的語言,阿卡德人增加了表示讀音的文字,將1800多個蘇美爾文字進行了簡化。阿卡德人建立的王國維持了600多年,在公元前2200年被古巴比倫人滅亡,巴比倫人將楔形文字進一步簡化,這個時期只剩下640個楔形文字符號。巴比倫人真正開始將楔形文字發揚光大,當時用楔形文字書寫就的,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歷經數千年流傳至今。漢謨拉比法典是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在公元前1776年左右頒布的法律條文,由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組成,雕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巖上,正文中羅列了282條法律,囊括了刑事,民事,貿易和婚姻等各個領域。著名的古諺語「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就出自這部法典。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人佔領了巴比倫城,建立居魯士王朝後,在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基礎上發明了波斯楔形文字,此時的楔形文字才真正從表意的文字演化成完全表音的文字,共有41個字母來組成單詞和句子。在波斯帝國被馬其頓王國的亞歷山大大帝在公元前330年滅亡後,楔形文字的歷史也迎來了終結。但這些輝煌的文明成果在數十萬塊泥板中保存了下來,成為了真正的不朽傳奇。
圖2 《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古埃及聖書體象形文字和莎草紙
誕生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古埃及文明產生了另一種形式的文字——象形文字。1890年,在希臘孔伯裡斯出土的納爾邁石板(公元前3100年前)就有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雛形,這一時期的「文字」無法表達完整的含義,一般為名字和頭銜,是象形文字的初級階段。在埃及統一後,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正式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出現了,也就是聖書體。聖書體文字開始能夠表達複雜的含義,比如交易,財富和戰爭等詞彙。這種文字作為古埃及的官方文字一直延續到古埃及消亡。隨著時間的推移,聖書體逐漸演變成僧侶體和世俗體,顧名思義,就是古埃及上層社會的僧侶和普通百姓使用的手寫體文字,這兩種文字都是聖書體的簡化版本。聖書體主要的使用場景是在金字塔墓室的牆壁上,用來述說法老的豐功偉績和神話傳說。僧侶體和世俗體則一般寫在木板和莎草紙上。寫在木板上的文字早已腐朽,湮滅在歷史長河中,莎草紙上的文字卻保存到了現在,多虧了莎草紙這種神奇的文字載體。
圖3 金字塔牆壁上的古埃及聖書體文字
莎草紙是由生長在埃及沼澤的一種草本植物紙莎草的莖製成,埃及人將其切成薄片,捶打成纖維並晾乾後製成。莎草紙並不是現代概念的紙張,只是人們對紙莎草這種植物進行處理後生成的書寫介質,類似於竹簡,但比竹簡的製作工藝更為複雜。製作完成的莎草紙在乾燥環境下可以歷經千年而不腐朽,一度成為古埃及重要的出口商品,貿易遍布古希臘和古羅馬。如今英文中的Paper一詞就是由古羅馬人稱呼莎草紙的拉丁文papyrus一詞演變而來。莎草紙的出現和埃及文明史的開端幾乎同步,最早的莎草紙文獻是在古埃及第五王朝末期(公元前2500-2350年)的阿布希爾神廟,主用於記載神廟的財務收支。而最著名的莎草紙書籍就是古埃及的《亡靈之書》,這是古埃及祭司為人們所作的宗教經文,主要由文字和圖像組成,其中最經典的一章就是「最後的審判」,主要內容為:死者的靈魂最終會來到冥界之神奧西裡斯的審判法庭進行秤心儀式,奧西裡斯有一架正義天平,通過稱量死者的心臟,來評估死者生前的行為,判決死者能否復活。亡靈之書反映了古埃及人的宗教觀,也成為古埃及文化的重要載體。
圖4 莎草紙《亡者之書》上的秤心儀式
莎草紙的製作方法在公元前8世紀左右由地中海貿易傳播到古希臘和羅馬,由於其結實耐用,很快成為地中海世界的通用書寫材料。在埃及的託勒密王朝時期,王室壟斷了莎草紙的生產,莎草紙的產量和質量產生了飛躍,但莎草紙的危機也悄悄來臨。公元200年左右,位於小亞細亞半島的文明古國帕加馬王國開始崛起。帕加馬王國的統治者們一心想把首都帕加馬城打造成媲美亞歷山大城的文化中心,因此大力修建圖書館和文化設施,廣邀天下英才。當時的圖書館不僅僅用來藏書,而是更加類似於如今的大學,擁有各式各樣的研究機構。經過幾代國王的努力,帕加馬圖書館成為了當時地中海僅次於亞歷山大圖書館的知識聖殿,擁有大約20萬卷莎草紙文獻。很多之前亞歷山大圖書館的「學術明星」,比如著名劇作家阿里斯託芬,就「跳槽」到了帕加馬圖書館。當時的埃及統治者法老託勒密五世十分震怒,感受到了帕加馬王國的巨大威脅。為了遏制帕加馬圖書館,託勒密五世下令將莎草紙的製作方法列為國家最高機密,並禁止向帕加馬王國出口莎草紙。帕加馬人不得不開始尋找新的文字載體,來作為莎草紙的替代品。他們偶然發現將羊皮浸泡在石灰水中去毛鞣製,並晾乾後,就成為了很好的書寫材料,不僅字體清晰,而且比莎草紙更加易於保存和運輸。更為重要的是,製作羊皮紙的原料供應源源不斷,突破了埃及對莎草紙的壟斷和禁運,羊皮紙開始在地中海和歐洲地區廣泛流行起來。當然,羊皮紙也有其缺點,最為主要的是製作成本太高,抄寫一部《聖經》需要用到200多張羊皮製成的羊皮紙,其價值相當於一座小型葡萄園。由於非常昂貴,羊皮紙通常會反覆使用,修修補補。具體做法是用刀把羊皮紙上的字體刮去,然後重新書寫,因此同一張羊皮紙上往往會留下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字,古人們看不出來,但在現代高科技的火眼金睛下,這一切都一目了然了。古希臘著名的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的手稿就是這麼發現的,1998年,考古學家最早發現了一本宗教祈禱文羊皮書,這本宗教類書籍是神父約翰森·馬裡蘭在1229年抄寫的。這本羊皮書上不僅僅有神父的祈禱文字跡,還殘留著一些模糊不清的希臘文印記,這些殘留的希臘文中有很多數學術語,這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極大興趣。他們用X光機照射羊皮書,由於希臘文字跡早已被刮掉,並沒有什麼新發現。後來,考古學家們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古希臘人使用的墨水中含有鐵元素,羊皮書上的希臘文字同樣也存在鐵原子。果然,通過對羊皮書中鐵原子的定位技術,他們成功復原了2篇文稿,也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手稿《方法論》(The Method)和十四巧板(The Stomachion),《方法論》中有對微積分的論述,其概念已非常接近現代數學中的微積分理論,而《十四巧板》則是幾何學和統計學的重要起源。阿基米德手稿的發現,被譽為是數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為數學和物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原始的參考依據,這得益於考古學家的不懈努力。因為羊皮紙的特性和現代科學技術,讓我們有幸在數千年後的今天一睹阿基米德的偉大智慧。
圖5 希伯來羊皮紙祈禱書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埃及出口到歐洲的莎草紙產量銳減。到了公元4-5世紀,羊皮紙取代莎草紙成為了人們主要的書寫材料。為了更好地保存文獻,歐洲早期修道院的僧侶們主要的修行之一,就是把莎草紙文獻轉抄到羊皮紙上。在教會嚴格的控制下,抄寫過程變成了審查。凡是不符合基督教教義的著作,統統被毀掉,很多偉大的文學,科學和藝術類著作被銷毀,這個過程和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十分相似。至於埃及的新主人——阿拉伯帝國在公元8世紀也逐步放棄了紙莎草的使用,轉而使用中國傳入的紙張。由中國傳入的造紙術在埃及迅速普及,埃及人紛紛填平種植紙莎草的沼澤和池塘,拔除紙莎草,用於種植更有經濟價值的糧食作物,莎草紙這門古老的製作技藝逐漸失傳,中國發明的紙取代莎草紙,成為了世界上通用的書寫材料,一直延續至今。「紙」究竟相比莎草紙有什麼優點和技術創新?讓我們把視角移向人類文明的另一個發源地——古老的中國,繼續探尋文字及其載體的起源和歷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