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王品芝
實習生 黃碩
網絡社交中,一些詞語和表情的含義得到了延伸,微笑表情不只代表微笑,簡單的「嗯」會讓人覺得有些應付,你注意到這些變化了嗎?你覺得網絡聊天中應該怎樣使用這些詞語和表情?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對2006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7.5%的受訪者注意到網絡聊天中一些詞語或表情意思改變了。
77.5%受訪者注意到網絡聊天中一些詞語或表情意思改變了
河北某私企工作人員韓佳(化名)說,在網上聊天中,微笑表情會讓接收者產生被諷刺的心理,「嗯」「啊」「哦」這種單個的字會讓人覺得有些應付,「呵呵」有輕視的意思,笑哭這個表情表示好笑和無語,捂臉笑這個表情表示「我這是做了什麼傻事」,微笑表情表示對對方觀點的不贊同。
調查顯示,77.5%受訪者注意到網絡聊天中一些詞語或表情意思改變了。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申小龍表示,網絡聊天的過程中有很多表情符號,它們一直都在變,很多中老年人是跟不上的。「網絡語言本身是一種社會方言,在網絡上,年輕人也有屬於他們自己的『年齡方言』。年輕人這樣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們在給中老年人發這些表情和詞語的時候,應該按照中老年人的理解來,避免誤解」。
北京某高校大四學生楊雪(化名)比較喜歡用笑哭、捂臉笑、大笑等表情,「這些表情有時會緩解一部分的尷尬,尤其是在和不熟悉的人聊天的過程中,會顯得不那麼冷漠」。
在網上聊天中,有哪些詞語或表情的含義已經發生了變化?55.7%的受訪者指出「呵呵」表示不屑一顧,50.8%的受訪者認為再見表情表示沒法交流,45.0%的受訪者覺得「嗯」「哦」表示不想和對方繼續聊下去,37.1%的受訪者將微笑表情引申為冷漠臉。
58.2%受訪者認為網絡語言產生變化是因為公眾對新鮮事物包容度提高
楊雪說,很多人在聊天的過程中就會注意到這些變化,接受這種信息傳達方式。「但在和一些長輩或者中老年人聊天時,他們如果發微笑等表情,我們也會理解,因為我們也知道他們想表達的就是這個表情本身的意思,而沒有像我們一樣賦予它們更多的含義」。
申小龍說,很多中老年人指責年輕人這樣使用詞語,也是不對的。年輕人按照自己的想法使用詞語是沒有錯的。如果雙方都能夠學習、了解對方對符號的理解,會是一個更加理想的狀態。
調查顯示,36.6%的受訪者更傾向於使用「笑哭」「捂臉笑」「大笑」等表情代替「微笑」,22.4%的受訪者表示要在對話的結尾加上「~」符號才顯得有誠意。
出現這種變化,58.2%的受訪者認為是公眾對新鮮事物包容度的提高,53.5%的受訪者表示是一些詞語或表情出現延伸意義,51.2%的受訪者歸因於網絡媒體的傳播,31.5%的受訪者表示是由於公眾的獵奇心理,18.5%的受訪者覺得跟代際差異有關係。
申小龍指出,從方言的角度看,社交媒體語言和符號的使用是年輕人在前面帶的頭,老年人在後面慢慢地跟,但是不同年齡還是有不同年齡的理解,不能說在年輕人中意義變化了,中老年人就應該馬上轉變觀念。因為這是「方言」,各個年齡層都有自己的「方言」,它們應該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