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集/轉讓/搬家/法務/出張/內裝/出租等
在日生活全包括,關注我在日生活無憂。
在日本長崎附近的海中,有一座名叫端島的島嶼因為形似軍艦被稱作軍艦島。這座島嶼是當地的著名景點,並且在2015年作為日本「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但是,除了這些讓日本感到驕傲的歷史,還有一段過往卻被日本政府有意隱藏了起來。
開往軍艦島的客船經常滿員。有時候客船會因為風浪太大無法靠岸而直接返航,而島上現在其實只有一條200米長的步道向遊客開放。
軍艦島 導遊:從這裡眺望海上的景色很美,我登上過樓頂,長崎的美景一覽無餘,真是個好地方。
在導遊的介紹中,眼前一口口廢棄的礦井是曾經產出大量煤炭的榮耀,密集的廢墟支撐了日本近代工業的發展。
1810年代,日本在軍艦島發現了儲量巨大的優質煤礦,沒過多久,日本三菱公司買下了這座島,把這裡打造成重要的煤炭產地。大批工人一度拖家帶口生活在島上,軍艦島的人口密度一度是東京的9倍。
隨著石油逐漸取代煤成為日本的主要能源,1974年,三菱放棄了軍艦島,這裡幾乎一夜之間變為無人島。之後幾十年的海水腐蝕無人打理,把軍艦島變成以廢墟為特點的旅遊景點。
但是,所有關於這座小島的官方介紹都從19世紀突然跳到了二戰以後。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現在日本政府的立場是,儘量不讓大家知道歷史陰暗的一面,只公開日本榮耀的歷史,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新海智廣先生不是軍艦島歷史的親歷者,卻是一位記錄者。他在20多年前偷偷登上了一次軍艦島,發現了三菱留下的勞工名冊,顯示在二戰前和二戰期間,島上有200多名中國勞工和500多名來自朝鮮半島的勞工。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現在已經沒有了痕跡,以前在這棟樓的後面有兩棟建築,住著204名中國人,非常狹窄一個房間裡擠了很多人。
新海先生從1980年代開始研究日本強徵勞工的問題,去中國和韓國採訪了二戰勞工。
勞工的生活有多艱苦,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我們可能聽再多的描述都難以感受。只能看著深不見底的礦井,試圖去想像每天下到差不多深1000米,溫度30度以上,溼度達到95%的礦井裡挖煤是怎樣一種體驗。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每天兩次,交替工作12小時,有各種工作,比如推車、填補挖出煤炭之後的空洞等,都是重體力勞動,非常殘酷。但吃的卻只有極少的窩頭,骨瘦如柴,兩三個月體重會減十公斤左右。
而在日本管理者眼裡,這些外國勞工都沒有名字,只有上了島就給他們標記上的編號。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勞工當中有農民,有學校老師,有商人,也就是說不只是俘虜,雖然也有戰爭俘虜被帶到這裡,但更多是被綁架來的普通農民。
大財閥明目張胆地強徵外國勞工,可以說是當時的日本政府促成的。1942年11月,東條英機任首相的日本舉行內閣會議,通過了《華人勞工移入日本內地相關事項》的內閣決議,一年多以後,東條內閣又通過「加快華人勞工移入內地」的決議。在兩份文件的指示下,大批中國勞工被強徵到日本,由日本厚生勞動省分配到35家公司的135個作業場所。日本外務省承認的強徵中國勞工的數量超過4萬人。
當時的日本工商大臣是強徵外國勞工的最高責任者,他的名字叫岸信介。他的外孫是日本現任首相安倍晉三。
長崎和平資料館副理事長 新海智廣:(日本政府)必須正確認識歷史;我認為日本過去犯了錯誤;日本政府應該承認;並承諾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歷史的另一面被保存在了長崎和平資料館裡,這裡展示了日本政府承認強徵勞工的材料,當時的照片,還有勞工的證言。只是,軍艦島是熱鬧的,資料館卻是冷清的,一個下午的時間,我們只遇到了一位客人。能說出那段歷史的親歷者越來越少,但是,他們的名字全部掛在了牆上。
從長崎的海岸往外看,不只有軍艦島,還有其他島嶼和地區也存在類似的強徵勞工的情況。其實,在明治工業革命遺址申遺的過程中,日本政府承認存在「強徵大量外國勞工在惡劣環境中勞作」,並承諾在世界文化遺產的介紹中會提到這些人。但是至少到現在為止,我們在軍艦島和介紹材料中沒有看到一個字的相關介紹。不過,房屋可能會變成廢墟,但是歷史不會。
✿往期精彩✿
黑科技出世!日本有增進記憶力的口香糖了?!【在日烏託邦】
日本小孩的選擇,讓所有人為之動容!【在日烏託邦】
天氣貼士: 3月1日
氣溫 5℃--20℃, 小雨轉晴
關注天氣,更關心你!
募集/養生/考研/留學/講座/法務/支援中心/轉讓/出張..
生活有我無憂,努力打造在日華人最全綜合信息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