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8分鐘,還有5分鐘……5、4、3、2、1,解封了!」昨夜今晨,在浦東機場附近的一個小區門口,寒夜裡聚集了許多人,和周圍的冷清迥然不同。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下同)
原來,自今天(12月8日)零時起,浦東新區祝橋鎮航城七路450弄小區由中風險地區調整為低風險地區;也正是從零時起,上海中風險地區全部「清零」,全市為低風險地區。
重逢現場堪比求婚
「一個月沒回家了,盼著能早點見到家人。」昨天晚上11時左右,新民晚報記者在航城七路450弄門口看到,小區內外都已經聚集了不少人。人群中,一位手捧紅玫瑰的中年男子格外醒目,原來他就是祝橋鎮營前村黨總支部書記馬傑,終於能夠回家與親人團聚。
「11月8日是星期天,我記得很清楚,當天晚上9時35分左右,我正打算洗洗睡了,突然接到電話,營前村出現疑似新冠肺炎病例!我不敢耽擱片刻,披了件衣服就趕緊出門了。」連續兩天幾乎沒合眼,路口封閉、排查人口、核酸檢測……按照規定,他需要在營前村封閉14天。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在村裡忙著防疫了14天後,眼看快到了解封的時候,妻子的一通電話讓他難以置信,「我們家被列為中風險地區,封閉管理了!」想到家裡還有80多歲的兩位老人,馬傑有點擔心,卻也勸慰妻子,「別慌,照顧好家人,14天很快就過去了。」
終於熬到了快解封的時候,昨天晚上11時,馬傑提前來到了小區門口。「我提前把核酸檢測報告發給家人,讓他們交給居委,順利領到了出入證。」新民晚報記者看到,馬傑的手上抱著一束鮮豔的紅玫瑰,「這段時間,妻子照顧老人很辛苦,所以特地提早買好了一束花。」他坦言,婚前曾經送過妻子花,但結婚32年再也沒有送過。
解封了!馬傑終於在小區門口如願見到了妻子,送上了鮮花,給了妻子一個熱烈的擁抱;周圍「長槍短炮」,響起一片掌聲、歡呼聲,熱鬧場景堪比求婚。
有人主動進小區打地鋪
小區封閉14天,這裡仿佛成了「圍城」,馬傑有家不能回,而有的人聽到小區封閉的消息竟然主動請纓,進小區過上了天天打地鋪的生活。
在小區現場,新民晚報記者遇見了一位身著黃色「黨員志願者」馬甲的人,他叫唐曉清,是祝橋鎮施灣社區城鄉辦主任。11月23日,當他得知航城七路450弄小區要封閉管理時,主動請纓進入小區內,協調配合社區、居委工作,帶頭衝入抗擊疫情第一線。
「這裡是我丈母娘家,我妻子唐利紅在這個小區擔任居委會主任。這時候是她最忙的時候,需要我的幫忙。」於是,家住在對面小區的唐曉清主動要求「被封閉」,過起了在丈母娘家天天打地鋪的生活。
於是,小區裡多了一對「夫妻檔」,丈夫主要負責協調志願者、醫院等,妻子則和志願者們核對住戶信息、應對小區內的突發事件等。雖然夫妻倆時常在小區碰面,卻鮮有工作以外的交流,說得最多的就是相互鼓勵的話:「堅持」「加油」!「看著志願者從3個,最多時候增加到近100名,原來素不相識的鄰居們攜手共渡難關,感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唐曉清說。
新民晚報記者注意到,經過連續多日的奮戰,唐曉清的聲音已經有點沙啞。解封後是不是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記者問。他表示,解封後還要處理後續工作,同時保障解封第一天的早高峰出行秩序,打算堅持到今天上午9時,然後直接回到工作單位上班。
12月8日0時到!小區的柵欄一一打開,裡面的人魚貫而出,有的想去附近「吃個烤串」,有的想去羊肉館「補補」;還有的則在門口等候已久,想要進來。
新民晚報記者看到,在小區入口處,有工作人員設置了檢查關口,原來就住在裡面的居民憑綠卡進入;外面新進來居住的需要提供有效期內的核酸檢測報告,憑藍卡進入;機場物流人員則需辦理黃卡。訪客也需測量體溫、登記後方能進入。
小區終於等到解封了的這一刻,但一項項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卻依然細緻、嚴格。正因為有這樣一群人的默默守候,這個城市的夜才能如此靜謐、安然……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宋寧華
圖片:新民晚報記者王凱
視頻攝製:張劍 劉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