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孩子一生的,從來不是父母的經濟條件,而是媽媽的這些特點

2020-12-18 羊駝媽媽

文|羊駝媽媽(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近幾年「早教媽媽」這個名詞十分盛行,很多媽媽在懷孕初期就添加了很多早教群,買了很多早教書,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問題,首先就想著對照早教書來教育。

其實這種現象完全可以理解,畢竟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由衷的心願。

看著別人家的孩子都早早進行幼年教育,自己家孩子又怎能落在別人後面?都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早教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意義!

不過,許多堅持早教的媽媽們很快就發現了,雖然自己已經最大程度上按照早教書上規定的來做,也有耗費大量資金將孩子送入早教學堂,可為什麼孩子依舊有各種各樣的小毛病呢?難道這些早教書寫的都是假的嗎?

其實,早教本身是沒有問題的,適當、得體的早教能讓孩子早早在性格、行為上得到良好的指引,這必然對孩子的將來能起到一個積極作用。

但早教雖然有作用,卻遠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大的作用。而且早知道也並不是必要的,很多時候早教和孩子的智商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比如那些無比偉大的科學家背後,並不一定擁有一個能夠提供完善的早教的家庭。其實早教給孩子的影響,根本不是智商方面的,而是情商方面。

所謂早教,不一定指孩子在幼童時接受外部環境的影響,有時候只要媽媽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為孩子提供一個溫柔而又堅定的溫暖港灣,這就已經能夠算得上是早教了。

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是父母,第一個學堂,就是家庭。

高素質的父母永遠能夠和孩子成為朋友,即便不和孩子做朋友,也是孩子心中最堅定而溫暖的港灣。

而低素質的父母往往有十分強的掌控欲,只看重孩子的分數,不會教孩子如何尊重他人和獨立堅強。

那麼,媽媽要做到哪些才會影響到孩子呢?

母親用自己的風骨來教孩子如何做一個堅強的人人們總說女性本弱為母則剛,在90後80後那一代,母親雖然素質普遍不高,但大多十分堅強。

很多母親在面臨家徒四壁的環境之下依舊能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用羸弱的臂膀撐起整個家庭,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巨人的榜樣。

很多這種家庭出來的孩子,還未經過社會的風吹雨打就已經擁有抗住壓力的能力,這種能力來自於他們母親長時間潤物細無聲的浸染。

母親用自己的格局來給予孩子智慧格局比較小的母親一味的盯著孩子的成績,不讓孩子洗碗、拖地、打掃衛生,更在孩子有玩伴之後細細盤問,就怕孩子的玩伴成績不行,最後「帶壞」自己孩子。

在這種格局的家庭下成長出來的孩子,生活其實很沒有自我,他們努力的動力在於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表揚,也在於達到一個「像樣的分數或者成績」。

格局較大的家庭,雖然也在意孩子的成績,但是會從生活習慣上面去了讓孩子養成主動性的思維,更會讓讓孩子先關注自我,再關注成績。

其實只要孩子在生活中養成了主動性的思維,那麼他們就會為了自己而主動學習,而不是為了分數和表揚去學習。

母親會主動讓孩子養成獨立的習慣太能幹的母親教出來的孩子往往都不具有獨立能力,因為母親常常把孩子需要幹的全部包攬掉了,從不會讓孩子主動去幹。

孩子總有要離開父母的那一天,但當他們有外出求學一個人住宿舍時,他們才會發現生活中很多東西自己生活都不知道,卻又不知道去哪裡學。

做一位高素質母親,一定不要做哪些事?

變成一個怨婦為了能夠追上別人家孩子,現在的父母都比較辛苦。但有的母親勞累一番後,就變成了喋喋不休的怨婦,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我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

久而久之,孩子其實會懷疑你到底是否愛他,畢竟,這種做法無論怎麼看都是母親為了自己面子有光而拼搏,而不是單純地為了孩子而拼搏。

不尊重孩子現在的父母總是以「孩子還小,哪兒有什麼隱私」來拒絕給孩子足夠的私密空間,隨時隨地進出孩子房間、一個勁盤問和孩子走在一起的男孩或女孩是誰。

這些做法其實都很不尊重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必然會為了保護自己而撒謊,媽媽照顧孩子還是應該有一定距離感的。

羊駝媽媽結語:

現在養孩子確實是個技術活兒,但也的確沒有父母們想像中的那麼難。

其實,總結一下教育孩子的重點,不過就是以下幾點:寬容有度、給予尊重、樹立榜樣、增加個人格局、引導孩子獨立。

今日話題:你屬於哪種性格的媽媽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我是@羊駝媽媽,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摧毀孩子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2種原生家庭!家長要了解
    貧窮不過是一個家庭的起始點,但是我想只要父母好好教育孩子,這個孩子一定差不到哪裡去真正影響孩子的是這個家庭裡的人,一對父母營造出的教育環境是什麼樣子的,那麼他的孩子就會在這個環境中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要知道摧毀孩子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這2種原生家庭!
  • 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溺愛!
    真正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源於父母對孩子過度的溺愛。 為了一己私慾,給父母購買保險,在他們茶水中下毒,製造煤氣中毒假象,用父母的性命來謀取錢財。 這些事件無一不讓人感到心寒,被父母溺愛的孩子就像一頭白眼狼。 不僅毀掉了孩子,還反噬到自己身上,而且刀刀致命。
  • 黃多多再拿國際大獎引熱議:父母的遠見,決定了孩子的一生
    黃多多媽媽的個人微博中,還曬出了不少女兒的生活日常,可以看到,媽媽和黃磊一直在用心地養育著女兒,看到女兒的優勢都會幫助孩子發展。正是這些努力使得黃多多在眾人中脫穎而出。也許很多網友對黃多多的印象還停留在她的外表,認為她是一個高顏值的星二代,長得好看是她唯一的優勢。
  • 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修行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關於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問到:「遇到孩子某某情況,我該怎麼辦」。這些父母以為溝通是更好地講道理,是未知的一套方法。今天,我就自己的家庭教育實踐與指導經驗,淺談《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教養不是套路,而是父母的自我修行》01孩子叛逆期如何教育
  • 中國經濟奇蹟不是經濟學家創造的,孩子的教育不是教育專家能教好的
    創造中國經濟奇蹟的不是經濟學家 在東方衛視一次「中國道路及世界未來」為主題的訪談節目中,王紹光、張維為和金燦榮等5位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聚在一起,討論近40年來中國經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如何應對未來的變化。
  • 最悲情的父母,不是被孩子吵得昏天黑地,而是生完才去琢磨如何養
    文/蘭媽談育兒都說養兒方知父母恩,只有當自己深受父母難的時候,才能去體會老父母的滿腔愛意,但這份愛意來得太晚、懂得的也更加珍惜一些。都說父母最悲情的事情,就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針鋒相對,但蘭媽卻認為最悲情的父母,不是被孩子吵得昏天黑地,而是生完才去琢磨如何養。
  • 李玫瑾: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
    毀掉孩子一生的,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在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下,在學校應試教育的挾持下,經常對孩子使用「軟暴力」。其中,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在很多家庭裡隨處可見。 很多家長也許不以為然:孩子不聽話罵一下又如何,又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何必大題小做?然而,孩子若長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環境中,語言暴力將給孩子帶來嚴重的危害。
  • 真正拉開孩子距離的,不是「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內驅力
    這讓阿滿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她說,如果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讓她與孩子變成了仇人,那我情願不管這個起跑線,也不要因此而破壞與孩子的感情。其實,拉開孩子距離的,從來就不是什麼「起跑線」,而是孩子的學習「內驅力」。什麼是內驅力?
  • 孩子想要的不是更多的禮物,而是陪他們一起玩耍的父母
    昨天孩子和我的一番對話,讓我感慨萬千:「媽媽,我感覺很長時間都沒見爸爸了。」「昨天晚上不是在視頻裡見過嗎?」「媽媽,不是。我說的是和真實的爸爸見面說話玩耍,不是和視頻裡的爸爸說話。」其實我們深思會發現,男孩真正嫌棄的不是爸爸醜,而是爸爸對他的陪伴太少。因為陪伴太少,所以男孩和爸爸不親近,也不願意親近。我們這一代父母真的不容易,拿起工作無法陪伴工作,放下工作無法養活孩子,所以雖然大家一直在呼籲「要給孩子更多的陪伴」,但是到了現實,父母們真的有太多無奈。
  • 白百何《失眠人的夢》:困住全職媽媽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自己!
    但讓她清醒的不是老公吵人的鼾聲,而是如同泥潭一般的瑣碎日子,以及對生活的迷茫。作為全職媽媽,每天的工作模式和內容就是,起床做早餐、拖地洗衣、買菜做飯、接孩子放學、做晚餐。這個短片能夠引起大部分女性的關注,也是因為它揭示了全職媽媽最扎心的真相,身不由己,卻又無限嚮往自由,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困住全職媽媽的從來都不是瑣碎的生活,而是自己。
  • 「媽媽你為什麼非得去上班?」父母這樣回答,孩子一生受益
    永遠別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閨蜜那麼拼命工作,並不是因為出於熱愛,而是覺得如果自己不拼命一點就對不起父母。原來,從小到大,閨蜜的爸媽很喜歡對閨蜜說這樣一句話:「我那麼拼命工作,不就是為了賺多點錢養你」。有時候閨蜜央求父母不要加班,在家裡陪陪自己,父母還會埋怨她不懂事。
  • 毀掉一個人的從來都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
    上《家庭治療》這門課的時候,老師說既然無法擺脫原生家庭,那你自己就要學會去改變自己,而不是自怨自艾。原生家庭是什麼?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又該如何去做才能將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傷害降到最低呢?原生家庭是指兒女還未成婚,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 毀掉孩子的不是貧窮,而是原生家庭的傷,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
    得知女兒患上抑鬱症的父母,在女兒接受治療的時候,也接受了婚姻諮詢 ,兩個人覺得改變自己,不再將對方當作敵人,不再在女兒對方說彼此的壞話,為了女兒,兩個人決定嘗試做朋友,還好父母的努力有效,英子也擺脫了抑鬱症。
  • 高中孩子犯錯被老師停課,媽媽沒責罵他,但一句話改變孩子的一生
    孩子看到她時喊了一聲『媽媽』。媽媽問兒子吃飯了嗎,他說沒有。當這個媽媽叫到老師辦公室,被告知處罰結果是,停課3天,記過處分。這位媽媽坦然接受,並向老師道歉,把孩子帶走,並卻把在路上買的飯菜遞給了孩子。在家三天,這個媽媽一句也沒提這件事。
  • 媽媽給兒子穿女裝引熱議:自由,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然而,母親對女兒這份極致的愛,卻成了女兒的一生的桎梏。許多父母認為對孩子嚴厲才是教育,把對孩子的「愛」表現在教育行為上的「嚴管」,長期以久,難免會成為孩子「恨」父母的根源。孩子年幼時,也許還能承受來自父母的「規定要求」,做個「聽話懂事」的孩子。
  • 父母被孩子屏蔽了朋友圈,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家長犯了「禁忌」
    我們將孩子當作了人生的全部,所以,孩子的一舉一動,一頻一笑,都時刻牽動了父母的心。我們愛他、關心他,照顧他的生活起居,對他的整個生命負責,這種大愛有時候都感動了自己。可現實通常都是:孩子越長大一天,心卻離我們越來越遠,到底為什麼會這樣呢?
  • 孩子過度關注別人的評價,並不是件好事,父母要做好早期教育
    孩子總是從自我的角度去思考別人的想法,甚至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改變自己的行為,也就是過分地關注別人的評價,而不在乎自己真實的想法。孩子為什麼過度地關注別人的評價呢?就像我上面列舉的例子,相信很多父母都可以感受到。在大家的想法中,孩子或許僅僅只是在和別人的對比之中產生了差距感,害怕別人的嘲諷。
  • 北大校長直言: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績,而是3-6歲的家庭教育
    我們常說,教育改變命運,但是另外一句話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視,那就是家庭影響一生,但是我們人人都談論的教育,形式到底應該是什麼?教育有三大載體: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兩年前,曾經看過中國大學排行榜的冠亞軍——北大、清華,孩子能考上如此名校,是多少父母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在我看來,上了名牌大學就能踏上人生的成功之路嗎?顯然是誤區。曾任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中直言: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
  • 傅首爾童年為見媽媽喝洗潔精:糟糕的原生家庭會改變一生嗎?
    文 | 八段錦原創,未經許可謝絕轉載最近,傅首爾和先生老劉參與一檔綜藝節目,被爆出上幼兒園的時候和姥姥住在一起,為了見媽媽要喝洗潔精,弄得自己生病。傅首爾在以前的節目中也曾說過是在單親家庭長大,經濟條件很差,小時候住在滿是老鼠的穀倉裡,吃同學嚼過的口香糖。
  • 電影《何以為家》觀後感:孩子不是包袱,而是上帝給我們的禮物
    是的,你我不是蘇明玉,很難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面前做到「都挺好」。更多不幸的人,在用一生治癒童年。當我看到一部叫做《何以為家》的黎巴嫩電影時才發現,原諒和放下,從來不是最好的結局。當生育成為一種習慣後,為人父母或許已經失去了最初的那份悸動和期待,只是麻木地順應著命運。生下兒子可以幫他們幹活,生下女兒可以嫁人換取禮金。孩子不是孩子,而是他們謀生的「工具」。